社会情感能力的价值及培育策略

2023-06-26 03:36:41李济清马多秀崔宇玮江敏锐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价值研究培育策略

李济清?马多秀?崔宇玮 江敏锐

摘要:社会情感能力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核心能力,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发展。近十年来,社会情感能力研究逐渐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情感能力对不同群体发挥着不同的价值。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构建学生的关系体,减少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提升其共情能力,实现育人育己;有助于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依恋感与安全感,提升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参与度。社会情感能力研究在本土化、跨学科研究等方面还存在巨大的空间,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挖掘与拓展。

关键词:社会情感能力;价值研究;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0-0065-05

一、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概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研究的逐渐深入,社会情感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情感能力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核心能力,对个体的自我适应及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有助于实现个体在社会人际交往、社会情绪情感、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发展。社会情感能力最早是由美国的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CASEL)提出来的,具体包括自我意识、社会意识、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五个方面[2]。我国在2011年引入了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学校”合作项目中的一个延展项目——“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项目[3],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以毛亚庆等学者的研究最为深入。毛亚庆团队在开展“社会情感学习与学校管理改进”项目时,提出了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主要包括认知和管理两个维度,并在自我、他人、集体三个层面进行构建[4]。

纵观近十年的研究,社会情感能力经历了课程模式、项目模式以及综合变革模式三种模式的演进,三种模式不断融合,使社会情感能力具有了更加明确和清晰的发展目标。课程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情绪智力理论,将社会情感能力看做一种胜任性能力,采取显性课程和渗透课程两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碎片化以及边缘化的困境,难以持续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干预[5]。在项目模式的研究中,研究者认为有效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既要兼顾课程模式的内容,也要重视环境创设和人际关系发展。在综合变革模式的研究中,为了贯彻联合国于2015年提出的建设“包容、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越来越多的学者及组织提出不仅要重视学校教育变革,更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等的联系。除此以外,社会情感能力测评结构方面也有着进一步的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在大五人格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情感能力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任务表现、情绪调节、与人交往、协作能力、开放思维和复合技能六个维度,采用三角互证的测量方式,结合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面的评价数据来综合分析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6]。

二、不同群体社会情感能力价值的研究

当前,学者们对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呈现出多主体的趋势,对普通中小学生、教师和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较多,社会情感能力对不同群体发挥着不同的价值。

(一)社会情感能力对普通中小学生的价值

中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有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愉快的体验,实现全面发展。首先,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构建学生的关系体。“关系性存在”理论指出,教育应该聚焦于关系而不是个体,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构建亦需要关注学生个体与其他群体的关系。其次,“重要他人”影响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主要有同辈群体、家长和教师等,他们对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伴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社会情感能力,家长和教师的积极关注有助于正向预测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而教师的批评等消极行为则会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起负向预测作用[7]。再次,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减少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提升学生的亲社会性。部分社会情感能力较弱的学生容易被边缘化,从而受到欺凌[8]。社会情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负向预测欺凌行为,即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越高,受欺凌的可能性越低[9]。为了更大程度上实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减少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促使他们养成亲社会行为。

(二)社会情感能力对教师的价值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教师自身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程度也会对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产生影响。首先,社会情感能力是影响教师幸福感的个体内部因素[10],拥有较高社会情感能力的教师更容易调整消极状态[11],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缓解职业倦怠,能够更加轻松地建立起优质的师生关系,获得更高的职业幸福感。其次,共情是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通过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来促进其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感知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更好地建立起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实现师生双方的情感共鸣。最后,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是实现育人育己的需要。教师是与学生直接接触并紧密联系的教育工作者,其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育人和自我成长两方面[12]。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育人,要培养具有良好社会情感能力的学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与此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榜样感召作用,实现育人育己的双重目标。

(三)社会情感能力对留守儿童的价值

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社會情感能力发展有助于缓解其处境带来的问题,促进他们的身心成长。首先,留守经历对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具有消极影响。在西部儿童群体中,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明显落后于非留守儿童,处于弱势地位[13]。父母是孩子在成长早期最依恋的对象,留守儿童在其依恋感发展的关键阶段与父母分离,影响着亲子间依恋感与安全感的建立,甚至会产生被抛弃的自我焦虑感,不利于其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其次,归属感与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呈正相关。良好的社会情感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参与度[14]。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造成亲子分离的局面,家庭生活的不完整性影响留守儿童对家庭的归属感,因此,要帮助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建立归属感,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最后,寄宿影响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研究发现,寄宿并不能弥补家庭监护的缺失,相反,如果寄宿条件落后则会恶化留守儿童的情感获得,不利于其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15]。因此,在寄宿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寄宿留守儿童“重要他人”的作用,帮助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依恋感与安全感,以实现寄宿的最大效果,提升其社会情感能力。

三、社会情感能力的培育策略

社会情感能力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如何培育个体的社会情感能力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对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将社会情感能力的培育策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政策引领

教育政策是引领教育发展的启明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学生发展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些纲领性的文件从不同方面体现了社会情感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说明了社会情感能力对个体成长的价值意义。培育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要充分理解政策内涵,从根本上把握教育理念。大量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无法分离的[16],二者相辅相成,个体社会情感的发展对学生成长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所以,为了进一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培养个体成为完整的人,我们要充分落实政策主旨,在重视认知发展的同时,更多关注个体社会情感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重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为实现個体的全面发展拓宽路径。同时,要发挥学校的主动性,明确不同阶段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育目标[17],积极开展项目化学习,开发社会情感学习的校本课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积极的关系情境,为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奠定基础。

(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引路者,教师自身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状况和教学能力将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可见,提升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但是,社会情感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久的情感浸润。因此,为提升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一是提升教师社会情感学习的意识,重视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培训,以《社会情感学习指导手册》为基础,指导教师开展社会情感学习[18];二是要在我国教师教育中开设独立的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将社会情感能力的学习融入核心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教师通过培训与学习来强化自身的社会情感能力[19]。

(三)强化家校合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社会情感能力的形成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儿童发展早期便能习得社会情感能力,但目前大部分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情绪、情感方面的关注较少。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及价值观等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过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利于其全面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社会情感能力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20]。通过在学校开展社会情感学习专题活动等方式,创设积极的社会情感环境,组织学生、教师及家长等共同参与到活动当中,升华亲子关系及师生关系,让家长了解社会情感能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家庭教育指引方向。

四、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未来展望

社会情感能力作为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非认知能力,对个体教育成就的获得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本土化、跨学科研究等方面仍需要深入探索。

(一)社会情感能力研究本土化

回首近十年社会情感能力的相关研究,国外开始研究社会情感能力的时间较早,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多。国内对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所采用的概念以及测评工具等大多借鉴了国外的模式,本土化的内容比较少。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国特色的社会情感能力研究,要加大对中国本土社会情感能力资源的深度挖掘,通过项目化学习与研究等方式,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研究适用于中国本土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体系。除此之外,还应构建中国本土化的评估框架[21],探索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研究工具,明确个体进行社会情感能力学习的核心,打造鲜明的中国社会情感能力培育的本土实践特征,广泛开展社会情感学习,以更加有效地促进个体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二)社会情感能力研究对象多元化

社会情感能力是个体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关键能力。我国当前所开展的社会情感能力研究虽然涉及不同的群体,但研究对象仍然较为单一。当前学术界对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中小学的学生群体、教师群体以及留守儿童群体,并且研究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研究趋势。于学生群体而言,研究缺乏对学前儿童以及大学生群体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于教师群体而言,研究缺乏对职前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重研究对象的多元化,加强对学前儿童、大学生以及职前教师等群体的社会情感能力研究。除此之外,还应该更多地关注特殊群体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状况,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如残疾儿童、自闭症儿童、流动儿童等处境不利群体。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受到其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特殊群体,帮助他们发展社会情感能力,以促进其学业成就感的获得以及人际关系的建立等。

(三)社会情感能力与脑科学相结合

人的大脑是社会性大脑,有着复杂的结构,在大脑中间部分有负责情绪情感的古老而关键的区域。大脑从众多的极小脑区引发情绪,尤其是脑的杏仁核部位对个体情绪情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22]。“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基于脑、适于脑、促进脑”[23],可见脑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实现个体社会情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将社会情感与大脑联系起来,构建脑与社会情绪情感的联结。个体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有助于认知等学习活动的进行,促进个体的社会性成长。但当前对于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心理学、社会学等层面,从脑科学方向研究社会情感能力的成果寥寥无几,社会情感能力研究还存在巨大的空间,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挖掘与拓展,以实现脑科学与社会情感能力的共同发展。

总之,当前对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正处于高峰期,处于最佳的研究阶段,我国对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仍然还存在盲区。所以,在未来的社会情感能力研究中,我们要更多地关注研究的弱势,弥补目前研究的不足,以促进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全面性、深入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媛,毛亚庆.基于关系视角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构建及发展研究[J].教育研究,2018(8):43.

[2]赵萌.社会情感能力影响小学高段学生学业成绩的实证研究及教育启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1:2-3.

[3]编者.SEL课程:六个维度发展师生社会情感能力[J].广西教育,2018(12):39.

[4]毛亚庆,杜媛,易坤权,等.基于學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学校改进——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管理,2018(11):31.

[5]杜媛,毛亚庆.从专门课程到综合变革: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策略的模式变迁[J].全球教育展望,2019(5):42.

[6]屈廖健,刘华聪.能力测评转向:经合组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调查项目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20(7):91-92.

[7]杨传利,毛亚庆,张森.东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差异研究——教师与家长教育行为的中介效应[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86.

[8]颜培晓.社会情感学习对学生欺凌行为的预防机制研究[J].新智慧,2020(19):108.

[9]杜媛,毛亚庆,杨传利.社会情感学习对学生欺凌行为的预防机制研究:社会情感能力的中介作用[J].教育科学研究,2018(12):43.

[10]田瑾,毛亚庆,田振华,等.变革型领导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社会情感能力与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J].教育学报,2021(3):155.

[11]田瑾,毛亚庆,熊华夏.变革型领导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社会情感能力和幸福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5):745.

[12]吴际.教师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的“一体化”模式探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1):4.

[13]王烨晖,辛涛,杨朝兮,等.社会情感能力对西部儿童的影响——基于倾向值分析的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27.

[14]杨传利,毛亚庆,林丽珍.侗族地区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9(1):92.

[15]王树涛,毛亚庆.寄宿对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影响:基于西部11省区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报,2015(5):115.

[16]蔡敏,蒋世萍.美国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实施策略[J].世界教育信息,2015(7):47.

[17]张瑞瑞.美国学前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经验、挑战及启示[J].学前教育,2020(11): 7.

[18]徐彦才.“社会情感学习”辐射项目实施的启示[J].宁夏教育,2019(10):14.

[19]王卓,张冰,常桂香,等.“缺失的那片”:论教师教育中社会情感学习(SEL)项目的必要性、整合框架与启示[J].山东高等教育,2020(6):29.

[20]杨传利,林丽珍.家庭教养方式与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基于社会情感学习(SEL)背景下的实证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42.

[21]兰国帅,周梦哲,魏家财,等.社会和情感教育评估:内涵、框架、原则、工具、指标及路径——基于欧盟的框架[J].开放教育研究,2021(6):32.

[22]燕燕,李福华,王家云.情本的认知:脑科学对教育的启示——兼与董奇教授商榷[J].大学教育科学,2019(4):8.

[23]董奇.学生学习的脑科学进展、启示与建议[J].教育家,2018(28):10.

责任编辑:殷伟

猜你喜欢
价值研究培育策略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97期)2016-12-26 12:44:39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6:18:09
关于篮球游戏在高职篮球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20:06:49
浅谈古典文学与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景观雕塑应用价值研究—以我国东北地区高校校园景观雕塑为例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我国商贸流通业自主品牌培育发展策略分析
探析乡村治理主体几个相关问题
商(2016年6期)2016-04-20 09:48:02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期)2016-03-30 13:41:13
应用型背景下音乐专业声乐表演中表现力的培养
戏剧之家(2016年4期)2016-03-25 16: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