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2023-06-26 11:36:52包建丽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核心素养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期。同时,小学生较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开展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要性与具体措施深入探究,希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真正意义上推动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其未来打好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  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6-0034-03

在当前教育背景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将核心素养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在根本层面上保证育人效果,使学生形成获益终生的关键能力,加强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将学生培养为具有知识、道德、法治等多方面素养的人才。当前,正处于信息多元化社会,其中有一些对学生身心有害的事物,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成长。由于人们的说话、行动大都是通过模仿获得[1],因此,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并未完全产生价值观念的小学生,其对于世界的认知相对不足,较为容易受到外界相关因素的干扰。基于此,对小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伴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课堂的缺陷暴露,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较为忽视。在当前教育背景中,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在加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也采取可行性方法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教育思想与立德树人的要求相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在核心素养角度落实教育工作,可以真正意义上达成德育的渗透,在不断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渐渐获得正确价值观,从而健康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

(一)重点研究学情,把握教学起点

培育学生与种花是相同的,只有先认识花的特点,结合花的不同情况浇水、施肥,才能够让花盛开。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中,教师要认识到教育效果与学生存在密切关联,在教学前应先达成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掌握,才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在学情分析中,应了解学生的喜好、能力、知识储备等等,也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分析,以合理教学设计把握教学起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小水滴的诉说》的教学中,教师应重点进行对学生的分析,全面掌握学生情况,采取针对性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在教学前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节约用水并无深刻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层面,并未在实际行动中将其体现。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烈,在教学的开始,让学生猜谜底为水滴的谜语,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学生对节约用水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开展滴水实验,以真实的数据与理性的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若是将教学只停留在本课,学生无法一直坚持节约用水。因此,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结合家庭用水的实际情况拟定与执行节水计划。在长时间的坚持中,学生会形成良好习惯。只有基于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才能够采取科学教育,做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科学设计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重要内容,也发挥关键作用。在开展对小学生的教育工作中,依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相关问题,对学生观点形成、思维发展具有一定作用。在进行对问题的设计中,教師可通过开门见山式问题促使学生参与,以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核心问题的设计能够促使学生在多方面思考,转变单一思维。思辨问题的提出会促使学生展开辩论、交流等活动,在相互沟通中使学生独立思考,也学会思考。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会达成对学生分层教学的目标,让每位学生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收获。在问题设计中需要注意,对学生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要与其能力、认知水平等相符,不能难度过低,也不能远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需要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科学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提升对知识的掌握效果,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教师还需要适当地激励学生,以语言、表情等发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在《我们神圣的国土》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情况合理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以问题为导向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地图使学生感受我国的国土面积,也让学生自由选择诗歌表达、数据说明、旅游描述等形式谈谈祖国疆域的辽阔。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多项选择,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的方式,充分联系相关材料发挥自己的才华,以发散性思维完成学习任务。在此学习模式中,可为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空间与平台,让学生以自己的喜好选择表达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实现对信息的整合与处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家国情怀的发展,还能够使学生在教师、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获得大家赞赏的目光与表扬,今后更愿意学习。

(三)构建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应让学生与真实生活情境之间产生持续、有意义的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将真实的生活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也学会从更多角度探究[2]。并且,在教学中,应将课堂延伸至学生生活,使学生亲身体会,真正理解学习知识的意义,也得到多种能力的锻炼。如,在《班级生活有规则》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入,使学生基于现实深入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育内容让学生形成对遵守规则的思考。并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共同制作规则,一起制定班级公约。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在对待公物、课堂秩序、课间活动安全、与人相处、卫生环境等多方面分析,并制定公约。同时,应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制定的公约是不是与班级的真实情况吻合、是不是具有可操作性。在小组交流后,组织学生全班讨论,开展思维碰撞,共同制定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班级公约。在本课后,应使学生共同执行班级公约,及时地检查执行情况,也促使学生彼此监督,还应该定期联系班级发展情况进行对公约的科学优化,确保其执行成效。实现生活情境的构建,会促使学生将知识直接在生活中应用,进行深度思考,并与他人形成互动,有利于学生思维、合作等能力的发展。另外,学生共同参与拟定的公约在实际执行中的效果更显著,学生会自觉履行公约,形成对学生行为的良好规范。

(四)加强情感体验,自发学习知识

在核心素养背景中,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重点。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分析,其本质为思想教育,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启迪[3]。因此,使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及时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达成教育目标。若想达成此教育目的,应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教师需为学生构建具有体验性、真实性的课堂,使学生在实际体会中形成强烈共鸣,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情感的作用下深入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在《父母有多爱我》的教学中,教师需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知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爱心树活动,让学生想想父母每天为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并记录在叶子上。在完成爱心树后,谈谈自己的发现。对于学生而言,此活动具有吸引力,学生会自觉开展对父母每天行为的思考与分析,将其记录,在记录过程中感知亲情。为提高学生的情感体会,教师也可使学生互相合作,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角色改变中学会理解父母。小学生在情感的带动下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情感,能够让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轻松、高效。

(五)构建丰富活动,增强学习兴趣

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丰富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保持愉悦心情,主动参与学习。结合学生特点,教师应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堂活动中提高学习积极性,也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产生感悟,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在活动设计中,教师可基于学生的喜好,设计游戏、播放动画、开展角色扮演、组织辩论赛等,依据不同内容应用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的良好态度。如,在《坚持才会有收获》的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趣味环节,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有趣,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二年级的学生虽然自身的意志品质获得一定发展,但在意志力方面还是相对较弱,自觉性、自制力等不足。而且,大多学生都在条件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在意志品质的形成中难度较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挑战任务,让学生挑战金鸡独立,双臂平举单脚站立,维持动作的协调,记录自己可以坚持多久,而坚持最长时间的学生获得胜利。对于学生来讲,游戏更具吸引力,学生会积极参与游戏,在游戏中锻炼持久力与平衡力,也能够形成坚持不懈的精神。相较于直接讲解知识,此种教育模式效果更显著,更有利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六)提高实践力度,锻炼学生能力

当前,强调开展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助力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较为注重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体会,内容较为深刻[4]。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理解力、感知力等相对不足,加大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力度,会促使学生参与,形成更为强烈的代入感,可构建高效课堂。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具有一定趣味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得到足够锻炼。在目前对人才的培养中,实践能力是重点培养内容。因此,构建此类型课堂,对加大实践力度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应用知识,并得到更多锻炼。如,在《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四大发明,产生对古代科技的深入认知。也要让学生回到家中完成实践性作业,以土豆或者是胡萝卜为材料,制作一枚属于自己的印章。在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开展此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高,能够主动尝试对印章的制作,在主观意识的作用下获得實践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此活动,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理解与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七)实现学科融合,拓展学习空间

在当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应基于课堂教学内容延伸、拓展,达成跨学科融合。此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育人的主要方向[5]。在学科融合中,需在本学科内容的基础上与语文知识、生命教育、劳动意识等联系,并进行对学生的培养,让学生在本门课程中构建完善知识体系。采取此种教学模式,可达成对学生跨学科意识的培养,学会基于现实情况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灵活使用,将学科局限予以打破。通过此方式,学生的学习空间会得到拓展,让学生在本学科学习中涉及更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也加大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储备,强化个人能力。如,在《团团圆圆过中秋》的教学中,教师应具有学科融合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本门课程的适当延伸,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将学生的学习空间予以拓展。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中秋月诗词大会,让学生在大会中分享写月的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小组竞赛,比较哪一小组的古诗词储备最多,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获得古诗词知识的丰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此外,还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外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在节日即将到来之际制作月饼,引导学生感知节日氛围,也锻炼学生的劳动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实现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向别的学科适当拓展,使学生在内容更加丰富、全面的课堂中保持积极心态学习,获得多方面发展。

三、结束语

核心素养对于教师提出更高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应针对核心素养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究更具科学性、可行性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价值观等多方面发展,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只有积极探究当今时代的育人之路,真正在教育工作中全面落实核心素养,才能够助力学生发展,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淑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成效、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6):54-57.

[2]梁煌君.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论坛,2022(7):78-80.

[3]丁晶,林巧丹.深度学习视野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德法融合教学实践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13-118.

[4]庄培芳.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20,6(7):55-56.

[5]周丽君.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4):186.

作者简介:

包建丽(1977年9月—),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大学本科学历,中级教师,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小学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3:59:41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6:40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5:16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2:26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7:13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