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琛
摘 要:低音提琴的发音较低,也是中西乐器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弦乐。现已将低音提琴纳入高校弦乐课程教学体系中。低音提琴弦乐演奏课程教学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与我国高校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正在迈向创新和升级的高水平器乐艺术发展。但是,我国高校低音提琴教学仍然面临着尚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对此,本文立足于高校低音提琴教学现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提升低音提琴教学效果,促进该课程教学工作的高质量、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低音提琴;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1-0-03
低音提琴是提琴族中体型较大的乐器演奏,它是古典交响乐队中弹奏声音较低的弓拉弦鸣乐器演奏,人们把它叫作“根音樂器”,亦称“倍大提琴”,属于近代西洋乐器演奏的一种形式。在其音乐发展演变史中,低音提琴成为西历弓拉弦鸣音乐的一个主要成员,和其他提琴族乐曲有着共同的历史、发展和表现技法。低音提琴文艺的出现颠覆了中国人传统的音乐观念,为人们呈现崭新的音乐教育思想与音乐教育形式,并形成了一些杰出的低音提琴器乐创作与论著等,这也正是由于当代音乐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迈向国际化领域,并逐渐走进高校音乐教学课堂中。对此,如何提升高校低音提琴教学质量,已成为该乐器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低音提琴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由于学校的具体问题,实践教育中出现许多现象:第一,课程的内容出现问题。我们对教材的选择也是精挑细选的,一般知识结构较为全面,涉及知识面广,图例翔实,不过这些经典之作,能否从开始就满足学生的阅读心理,这需要做到表演性和实用性兼顾。第二,教学模式不符合市场需求。我国重视对艺术教学的研究和开发,但大学扩招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原有的艺术专业课程“一对一”教学方法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再加上高中生个人特点较为明显,自我意识强,教师教学不得不亲自面授或辅导,随着高中学生数量的逐渐递增,总体艺术知识程度逐渐降低,但同时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教学也不得不采用小组课堂教学,这对教育水平不同的学校而言,多少都要花费一定时间。第三,教育缺乏示范性。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在课堂上过多地强调基础训练教学内容与传统曲目,学生只会被动地“拉”,不会“教”,没有把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严重背离了传统高校的培养宗旨。第四,课程考核制度单一。目前学校还在沿袭通过期末考试的一曲或两篇作品的考核作为评判指标,这种教学考核只是对学习者进行了作品表现水平的评价,但对于演奏有关的外在内容的教学过程并未进行相应的评价,学习者对课程的完整认识不足。第五,在艺术应用中忽略了低音提琴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在国外,各种艺术大赛和舞台表演较多,至于在管弦乐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低音提琴,单独的竞赛或表演的机会则极少。
(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当前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低提琴专业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低音提琴,并且在低音提琴这一行业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无论是在乐器创作或者是乐器演奏领域,其都希望能够有所成就,有所建树,成为一名优秀的提琴演奏家。这也使得当前高校在开展低音提琴教学时,需要高度关注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满足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求,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当前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作为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低音提琴在演奏过程中的演奏技能和演奏方法,还需要告知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展,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均能够在这一阶段得到显著的提升。教师需要激发、引导并且培养学生自身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每一个学生在进行演奏过程中都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演奏方法,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在后续的创作和演奏过程中脱颖而出,真正地帮助自己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高校低音提琴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实践这一内容,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都存在轻视创新教育这一问题。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仅仅是重点讲授教材中的知识或者是让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训练,却忽略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很多教师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并不清楚如何进行创新,也没有办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或者是提高整体演奏技巧,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学习质量和效果均无法得到提升,学生更难以在作品演奏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动性和主动性。学生更多的是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学习,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想要真正地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奏家,不能完全按部就班,而是需要凸显自己的个性才能够避免自己成为一个只会模仿的演奏者,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低音提琴演奏过程中真正地找到自己的定位,获得一席之地。
(三)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没有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师资人才,势必会出现教学发展缓慢,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现阶段国内一些院校低音提琴室内乐课程体系中,有着严重的课程设计不当、课堂内容不够、课程单调、教学方式单调的现象,这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再不转变教学模式、革新课程,低音提琴教学质量必然陷入无法提高的困局[1]。
二、提升高校低音提琴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选择与学情相适应的教材和侧重点
从确定教材层面上讲,高校低音提琴教材应符合专业学情。
将低音提琴弹奏技术领域方面的理论性课程和技能技巧领域方面的实训类课程相结合,既可以采用传统经典乐曲和书目中的弹奏方式,如指法、弓法和乐谱标注法,还试图在弹奏乐曲的选编工作方面把时间、格调、形式、主题等信息融入音乐片段中,以满足学员的自身成长特点。
从教学实际方面讲,教师把握低音提琴特点,从而展开教学工作。低音提琴发音的特点如下。
首先,音量方面。低音提琴本身的音色是比较低沉的,所以它在管弦乐团中常常被用作低声部分,导致它在日常的运用活动中易被忽视。低音提琴在表演的过程中,其本身声音的不同就会对音乐的表演产生一些干扰,所以就必须做好发声定位和弓子触点闭合的定位,同时在低音提琴表演的过程中,也必须以演奏时音乐现场的实际状况为基础,对低音提琴发声位置做出针对性的改变。
其次,音准方面。因为低音提琴本身的结构问题,在弹奏的过程中往往必须进行较为频繁换把,这样导致弹奏困难度增加,同时低音提琴的音准也经常会受到换把效果上的负面影响。因此,演奏者必须在进行换把前,先应用手指对低音提琴进行合理的调节,从而对换把过程中低音提琴自身的音准进行进一步保障。基于此,演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必须注意对自己手指伸张力量的提高与锻炼,以便对低音提琴的弹奏方法加以合理把握,从而加强对低音提琴的音准控制能力。
(二)确定符合低音提琴的教学目标
高校低音提琴演奏课基于宏观、中觀、微观三方面因素,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能发现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开展低音提琴专业,其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当前乐器演奏行业人才,应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要求学生在日常进行演奏过程中,能够熟练地掌握低音提琴的演奏技巧,并且可以高质量、高水平地演奏低音提琴作品,使得学生在完成高等院校的教育后能够顺利地就业,学生的就业质量也能够得到提升,满足当前相关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方法的整体使用效果。基于中观角度进行分析,能发现演奏课是高等院校在开展低音提琴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开展演奏课教学过程中,其演奏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后续学习效果,也能够基于实践的角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在学习时的整体学习效果,让学生能够综合利用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提高低音提琴的演奏水平。基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能发现,低音提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乐器,具备极为鲜明的技巧性和艺术性特征。为此,在当前的演奏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践来帮助学生提高演奏技巧,并且增强学生的演奏能力,强化学生自身的乐感。教师在安排乐曲时,应能按照学习者的水平和能力进行安排。不要单纯地到了哪个阶段就该练哪些作品,而是应该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和一些个性特点来布置任务,这样才能在出现有一定挑战性的作品后,不会过分挫伤他们训练的主动性和对创作本身的兴趣[2]。
无论是哪种教学,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就任何一个音乐作品而言,在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特点和作曲家的表演特点之外,在学习者表演熟练和掌握得当的情况下,赋予学习者对音乐作品自主表达的一定能力。但有些乐曲小的部分可能进行了细微处理,但教师不能单纯要求学生固定地、模板式地来弹奏。
(三)创新低音提琴教学实践活动
针对当前教学中强调技能灌输而轻视创新教育的问题,高校低音提琴教师需要立足于技能知识开展创新教育工作。第一,为了减少基本功训练的单调,教师应该总结现当代被普遍使用的音乐观念,即奥尔夫教学法。按照他的教育观念: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基本依赖天性,不会担忧学不会而存在精神包袱,所以能够获得不同的胜任感。这种天性情感流露的形式还能够带动他们自由发展的创造力的萌芽。这种创造力的萌芽,会使他们在表现各项乐器技艺和才能方面获得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定变成了他们发展道路上的导师所以,创新高等院校现如今的课程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想,更好地掌握与参透乐曲。第二,低音提琴教师要融入创新教育理念,告知学生专业创新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掌握专业创新的目标和内涵。第三,低音提琴教师要引入创新教育内容,鼓励学生在课下独立学习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训练低音提琴作品,主动参加表演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思想和情感即兴演奏低音提琴作品。教师应将学生定位成知识学习的探索者与尝试者,而非单纯的接受者。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高等院校低音提琴室内乐教学建设来说,其面临的困难不是设施的完善,而是专业教师队伍的建立。因为低音提琴音乐艺术在中国起步较晚,缺乏相关的教学技能与经验,导致它相较其他学科而言发展空间较小。在这种形势下,音乐教育院校必须从引才和育才两方面入手,推动低音提琴专业教师队伍建立。按照高校学科建设特点与目标,应该根据自身条件与学生学习需要,拓宽合作途径,与专职的室内乐团队和乐团演出员组成更加充实的教师团队。关于培养方面,高校应该重视低音提琴教师综合实力的提升。通过改变传统工作观念,增加培训的力量,为现在的教师带来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使教师在更专业的环境中开展教学。再如与其他高级音乐学院开展协作活动,加强表演技巧与教育理念的交流学习,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教育实力,以此为低音提琴室中乐教育体系建立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教师需重视演奏效果
1.表达演奏情感
演奏者在演奏前,要深入了解曲子相关的内涵以及蕴含的情感,但是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每一个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作曲风格都存在不一样的理解。为此,在演奏之前作为演奏者一定要对作者本身的背景、创作思想等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确保在演奏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将乐曲内涵以及乐曲的情感传递出去。在作品演奏的过程中,作为演奏者还需要将自己融入作品的情境中,并对作品本身所要传递的情感有着深刻的领悟,才能够真正地有效地表达出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听众的共鸣[3]。
2.培养学生协奏意识
低音提琴在整个古典交响乐队中,承担的声部是低音部,要想提高总体的演出效果,低音提琴的演出也需要和整体的演出进行有机的融合,构成一个整体,切忌拖沓。基于此,低音提琴演奏者必须对自己的协奏意识加以自觉地训练,从而确保在演出中根据音响指挥的指导进行准确的演奏,进而有效增强演出的效果,提高乐曲艺术感染力。
三、结束语
低音提琴音乐构造与演奏技术的完善使它在引进中国后获得了很快的推广与应用,但低音提琴作品的历史价值和传播更离不开传播者自身艺术文化底蕴的培养。我国当代的艺术文化是多样的,既要继承、弘扬本民族的特色艺术文明,也要以新的艺术方式迈向国际舞台。低音提琴与我国当代艺术文明的交融与传播,必将促进我国艺术文化教育的发展。所以,各高校应该不但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层面推动低音提琴教育发展创新,同时必须重视低音钢琴与我国现当代艺术文化的交融,促使我国高校低音提琴教育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周思敏.低音提琴在各种样式风格古典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技法探析[J].艺术品鉴,2022(18):162-165.
[2]钱博文.低音提琴在21世纪当代独奏作品中的新运用与表演实践探析[D].上海音乐学院,2022.
[3]王桂升.复杂的单音——读秦文琛的交响诗《五月的圣途》有感[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2):37-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