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现状与知识产权能力提升建议

2023-06-25 09:16牛士华张若男苏州市职业大学浙江大学苏州拓恒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专精特新专精知识产权

文/牛士华 周 青 张若男(.苏州市职业大学;2.浙江大学;.苏州拓恒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未来产业链的重要支撑,也是战略产业中创造高价值核心知识产权、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载体[1]。国家政策层面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1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将“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2013 年出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形成新的竞争优势。2018 年起,国家启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认定与培育。2021 年1 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十四五”期间,通过聚集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2022 年10 月发布的《关于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提升创造水平、促进高效运用、加强保护和强化服务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13 项具体措施,深化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支持企业获取优质专利技术,进一步扩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投融资需求覆盖面,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和维权援助,加强知识产权人才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区域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主力军[2]。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各地也在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北京市、广东省、湖南省、山东省等地的“专精特新”专项扶持政策体系较为完善,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等地也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3]。各地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资金支持、人才支持、企业转型、精准对接等方面,不同地区的培育重点也有所差别,比如北京市、上海市等地的高端人才集聚,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撑力强劲。宏观层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发展不断提速。

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1.培育规模稳步扩大

截至2021 年底,“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排名前三的省市分别为山东省、北京市和广东省,分别为3031家、2688 家、2492 家。到2022 年10 月底,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规模超过9000 家[4]。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产业涉及领域有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工及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等[5]。截至2021 年11 月底,“专精特新”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超7%,平均拥有有效专利超50 项,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各城市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规模也不断扩大。以苏州市为例,截至2021 年底,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49 家、127 家和404 家。2022 年8 月,苏州市有123 家企业入选江苏省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

2.激励机制不断优化

深圳市专门针对5G 企业制定了具体明确的奖励措施,对省级、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G 企业,分别给予20 万元至100 万元不等的奖励。北京市对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的企业给予30 万元至80万元不等的奖励。广州市对认定为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100 万元和20 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市“两高四新”专精特新企业的贷款担保费给予上限100 万元的补助。苏州市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产业领域进行“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认定,并出台了相关奖补政策,以提高企业申报、入库的积极性。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对首次认定为国家、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专精特新”各类荣誉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累计不超过100 万元、50 万元、20万元、10 万元的奖励。

3.培育体系持续完善

近年来,很多省市对标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评价标准,构建了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梯度培育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积极扶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体系不断完善,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带动示范效应凸显[6]。例如,苏州工业园区于2022 年6 月启动的“专精特新·汇计划”系列活动,旨在汇聚产业、金融、人才、服务、技术等优质资源,加快形成具有园区特色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体系。

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有待提升

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例,国家要求通过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创新,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等措施,促进银行保险机构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虽然部分城市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数和融资额不断增长,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不断加大,但从整体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得专利授权后难以真正发挥专利的价值,部分金融机构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也比较谨慎[7]。一些金融机构形成了“银行+企业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质押”的北京模式、“银行+政府基金担保+专利权反担保”的浦东模式、“银行+科技担保公司+专利权反担保”的武汉模式,也有很多省市未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知识产权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请和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较少,且知识产权整体质量不高,知识产权质押、转让、许可及作价入股等较少,有些企业因此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负责人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企业缺乏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和专项预算等相关配套措施[8]。当前,我国专利申请规模较大,但知识产权服务优质机构和代理人的数量偏少,部分服务机构对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存在疏漏,影响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用效果。

3.企业认定标准的指标有待优化

国内不同省市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标准中的知识产权条件有所差别。例如: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要求须获得与主导产品(服务)相关的有效知识产权数量、首台套产品认定数量和新技术新产品数量;上海市申报专项条件中的精细化指标要求,申报企业须拥有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1 项以上(含1 项)或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3 项以上(含3 项);深圳市申报专项条件中要求企业获得1 项与主要产品相关的发明专利或者PCT 国际专利申请已公布,或5 项以上与主要产品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或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苏州市认定标准中的知识产权条件为拥有2 项发明专利或具有专有技术,关键性能指标处于同类产品领先水平,并提供发明专利证明材料以及近三年获得的知识产权等相关证明材料。调研发现,很多地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的知识产权条件缺乏类别细分和精细化认定,对认定条件中的PCT 申请缺少具体说明。

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提升建议

1.优化“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评价机制

一方面,建议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评价专家库。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人员牵头,专家库成员由从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产业领域征集的知识产权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库主要职责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推进“1+N”知识产权指导模式,即由1 名专家库成员对接指导多家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帮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规划布局。另一方面,实行机构成员动态淘汰管理机制。对于在任期内认真履行知识产权评价职责,为企业进行有效指导的专家技术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并可以留任;对于不认真履行知识产权评价职责,无法对企业进行有效指导的成员进行动态淘汰,并通过增补新成员保障评价机构成员的规模稳定和评价工作质量的持续提升。

2.指导企业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有效对接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申请过程中,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专利申请质量和综合服务水平缺乏了解,与服务机构在专利申请全流程中的技术交流与挖掘、专利实质审查答复等环节缺乏深入沟通,影响企业专利申请效率和专利价值。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开发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线上自选超市”(以下简称自选超市)。以苏州市为例,将全市所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引入自选超市,在服务机构页面有机构注册时间、专利代理人数量、年申请规模等信息,并设置服务评价指数,由该机构服务过的企业根据综合服务水平进行打分,作为其他企业选择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参考。对经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代理并在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奖项评选中获奖的专利,可给予代理机构荣誉奖励或经济奖励,以激励代理机构开展高质量知识产权代理服务。

3.加强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培育和引进力度

打造一批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一是加快培育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制定并完善具有前瞻性和系统化的政策措施,引导机构提供精准化代理服务。二是优化引进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扶持政策。在培育本土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同时,优化机构引进扶持政策,加大知识产权服务头部机构和品牌机构的引进力度,为地区产业技术创新及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等多链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培育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离不开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的支撑,因此也应重视进一步优化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育和专业队伍建设,加大对相关人才培养载体的支持,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优化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结构。

4.完善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提升配套支持体系

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负责人成长支持计划。针对很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负责人学历、职称不高的现状,建议借助苏州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及国内外知名高校知识产权优质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及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企业负责人继续教育基金,对按期完成学历教育并获得相应证书的企业负责人给予一定比例的教育经费补贴等。根据企业负责人整体工作业绩情况,进一步优化职称晋升评审标准。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联盟,搭建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拓宽企业知识产权交流渠道,开展知识产权业务探讨,促进企业间知识产权运用、管理和成果转化协同。牵头组建长三角“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联盟,进一步扩大企业知识产权信息交流共享,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

5.以知识产权能力提升支撑企业“智改数转”

2021 年,苏州市完成“智改数转”项目10634 个,各项“智改数转”主要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但知识产权在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智改数转”方面的作用有限。为发挥企业知识产权优势,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议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的政策体系,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模式,为企业的“智改数转”赋能。同时,鼓励企业注重“智改数转”过程中的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布局,形成具有更高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深化各类企业协同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与政策指导,指导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类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共享模式,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智改数转”与技术创新、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等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本文得到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编号:2022GRGDYX085)资助。]

猜你喜欢
专精特新专精知识产权
聚焦硬科技领域 765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已上市
山西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744户
“专精特新”轴承企业之检测与试验初探
一图读懂“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实践及建议
新常态下鲤城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突围发展探析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实体书店多元经营的创新尝试及思悟
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