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运用探规律 提升思维促发展

2023-06-25 18:10陈超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备考策略新高考

陈超

摘要:语言文字运用一直是贯穿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新高考考查的重点和创新点。观察近年来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命题形式,稳中有变,不断创新,呈现出综合性强,重语境意识,重逻辑思维考查等特点。本文试图分析近几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命题变化和趋势,以评促教,以评导学,以期对2023年语言文字运用复习备考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新高考 语言文字运用 备考策略

语言文字运用一直是贯穿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新高考考查的重点和创新点,更是新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1]可以说,语言文字运用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近年来高考语言文字运用命题稳中有变,题目形式更加灵活,题型更加多元。通过研究各地试卷,笔者发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这既符合新课标精神,也正吻合了当下教育改革的热点。新高考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以评促教,以评导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2023年将是多省份实现新教材新高考的第一年,语言文字运用将考什么,怎么考,与以往有多大变化,是语文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近几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命题趋势进行分析,探讨2023届复习备考的有效策略。

一、高考语言文字运用命题的变化与趋势

(一)命题形式注重情境性、综合性

语料是命题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落实新课标理念,2018年开始,三套全国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由分项考查变为具体语情的综合考查。试卷将原来分散考查的知识点综合在一段阅读材料中,应用性和综合性提升。2021年起,语段进一步设计成语言文字运用Ⅰ和II两大块。语言文字运用Ⅰ选材多来自人文社科,语言文字运用II选材侧重自然科学。每一道题并非独立存在,前后小题具有一定联系性。语篇考查改变了以往分散命题的形式,走向综合,也提供了具体语境,符合新课标重视语言文字交际性的特点。新课程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情境。情境化试题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学生必须从整体把握材料、掌握具体语境后才能作答,试题对阅读和分析能力也提出了更大考验。“当然,‘情境最终是为特定测试目的之下的特定测试‘任务服务的。”[2]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一文中提到:“高考试题设计注重素材选取的普遍性,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基于试题情境深入思考,整合所学知识得出观点和结论。”[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情境类型作了具体的描述“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4],2023年将延续语段情境化的命题特点,考生能否融入具体情境,在语境中掌握语言文字运用将关系到答题情况的好坏。同时,学生应增强综合阅读能力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相关知识点的学习。

(二)知识和能力运用并重,多考点轮动

语言文字运用题是高考改革的试验田,年年考查年年有新变,同时考点众多,呈现出多点轮考特色。笔者统计了近三年考查内容(见表1)。

由表1可知,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侧重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基础性和应用性并重。标点符号、修辞辨析、人称使用等基础知识的考查重新成为命题的关注点。另一方面,主观题考查力度加大。2022年,语病和成语的考查都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题,对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

(三)命题素材来源更加广泛

近年来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语料来源十分丰富,以时事新闻、传统文化、跨学科知识为主。

1.语料具有时代性,贴近生活

对于材料的使用,新课标提出,“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2020-2022年高考语用题涉及时事生活的内容有:

近年来,高考语用题选材紧扣社会热点。世界经济论坛、海南自由贸易港等相关选材都及时关注了当年的社会热点事件。命题者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深入生活。

2.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命题者选取材料的宝库。从全国各个省份的高考试题来看,传统文化一直是命题的热点材料,经久不衰。2020-2022年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有: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近年来命题材料涉及篆刻、甲骨文、国画、古代文物……传统文化在高考命题中的渗透不断加深,启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把握好语言建构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让学生欣赏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3.结合跨学科知识考查

近年来高考语用题命题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2020-2022年高考语用题中涉及的跨学科知识部分:

選材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跨学科知识之所以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首先在于语料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科普性的语体色彩也充分考查了语境意识。其次,科学发展与技术创新是现在的热点话题,符合命题导向。叶圣陶说:“语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5]高考语用题把跨学科知识作为命题素材是学科发展的积极趋势,也充分体现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特点。

(四)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近年来的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加大了逻辑思维的考查力度,这一考点题型众多,涉及句子衔接、病句、逻辑推断等多种题型。

新教材增设了逻辑单元。排中律、同一律、矛盾律作为基本的逻辑思维规律,一直在我们高考中有考查,如以下病句题:

B.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2019年全国卷Ⅱ)

此句病因是违反了排中律。排中律是指描述同一事物的两个互相矛盾的说法不会同假,必有一真。“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有两重含义,此句犯了一对二的逻辑毛病,其真命题是“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自从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团结拼搏,经历严峻考验,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了最后的胜利。(2020年浙江卷)

此句病因是违反了同一律。同一律是指描述事物的过程中,概念和命题须保持一致,不能中途偷换概念。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此句没有说完,后面又说“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团结拼搏”,主语不一致,可将“自从”调整到句子最前面。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2015年江苏卷)

此句病因是违反了矛盾律。矛盾律是指描述同一事物的两个互相矛盾的说法不会同真,必一真一假。到底是“来自30个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还是“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国际组织的30个领导人”,两者只有一个真命题,不能同时存在。可改为“有来自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

在许多学习资料中,违反了排中律、同一律、矛盾律这三种逻辑规律的语病类型通常被描述为“表意不明”“偷换主语”“两面对一面”“自相矛盾”等。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和逻辑规律,才能应对这一命题趋势。

(五)注重语言鉴赏能力的考查

语言鉴赏属于较高层级的考查,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成为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常考题型,如: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①。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②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③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两道题分别考查句式变换,赏析修辞手法(设问和排比)和产生的表达效果。新高考卷的这一题型,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语言鉴赏相关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二、高考语言文字运用复习备考策略

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命题重视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强调基础性、应用性考查。情境性与综合性共存,知识和能力运用并重,重逻辑思维与鉴赏能力考查等特点,启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有的放矢。

(一)夯实基础,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要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加强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考查,体现高考考查的“基础性”。要做好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首先需要复习好相关基础知识。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力运用将无从谈起。语言文字的知识点众多,既包括语言点的积累,也包括各种题型和答题方法的总结。

2023年新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将保持稳中有变,题型轮动的趋势,主观题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在复习备考时,我们要注意考点的全面覆盖,尤其是近年重点考查的成语、标点符号、修辞手法、语句连贯、语病,压缩语段、逻辑推断等题型。一轮复习重在夯实基础,全面复习,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二轮复习注重题型训练,切实提升运用能力。一个考点常对应多种题型,我们要力争全覆盖,训练到位。尤其要关注成语和句子连贯题。纵观近几年全国卷,无论采用何种题型,成语和连贯题从未缺席过。2022年成语以主观题形式考查,难度加大,复习備考要注意常用成语的积累。补写句子是近几年高考的固定题型,它对语言连贯性、思维逻辑性、语言组织能力都要求较高,属于难度系数较大的题型。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上下语句的衔接,把握排序句的逻辑顺序。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知识迁移训练,不断变换出题形式,提高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新高考尤其注重题型的创新与反猜题,2023年还可能出现新的题型,学生只有切实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灵活应对,才能适应新高考。

(二)关注生活,提升情境运用能力

近年来,语用题的情境性日益突显,日常教学不仅要关注课本,更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的语文。老师平时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做出客观辩证的思考,学会从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其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境创设,增强在场感、真实感。统编本新教材的一个原则就是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活动安排。在每个单元任务中设计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当善于抓住言语实践的契机,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

此外,随时随地收集生活中、课堂上、练习中遇到的易错知识点,并及时查漏补缺。高考题中,无论是成语、病句还是标点符号的考查,都是生活中常见错误的考查。我们在复习时,无须过度关注生僻词,更要注意区分常见易误用的成语、标点符号等。

(三)加速阅读,提升信息获取能力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有了结构性调整,越来越注重对阅读量的考查。2022年,语用题选文阅读量进一步增大,每段语料达到410余字。在平时的备考复习中,要加强限时训练,提升阅读速度,并从语段篇章中快速提炼、整合有效信息。

教师可以在平时讲授课文、讲解阅读材料时,指导学生学会速读,学会梳理文本逻辑层次,提炼中心。具体而言,可以指导学生首先通读题干,明确要求,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借助句子的位置、标点符号、前后语句的提示等划分句子之间的关系,厘清文段叙述逻辑,快速把握文段叙述的核心内容。最后根据具体问题作答。

(四)注重逻辑,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逻辑是思维的规则。新课程和新的高考评价体系,都越来越注重对逻辑思维的考查。在语用题中,逻辑思维的考查无处不在。

我们在平时的备考复习中,要注意讲清逻辑知识,训练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在日常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一些逻辑学基本知识,比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常见形式,以及辨析谬误和构建论证的简单方法。

其次,我们需要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来指导语言文字运用。例如语句衔接题,命题人选取文段,在其关键处留空,要求考生补写句子,使上下文有效衔接,保证语意的连贯。在做这类题时,学生需快速厘清文段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果没有很好的逻辑思维,容易出现判断失误。

(五)紧贴文字,提升语言鉴赏能力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都十分注重语言鉴赏能力的考查。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阅读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层级,理解是鉴赏的基础。只有理解词意、句意、文意,才能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手法、结构。在教学中,老师要做好示范,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鉴赏方法,既关注篇章,又着眼局部。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要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从而逐步提升语言鉴赏与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作为新高考中最为自由的试验地,涉及考点众多,题型稳中有变,不断创新。新课标要求“测试形式要创新,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个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6]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型呈现出不断创新的特点,随文设题,考点轮动,这都要求学生打破思維惯式,切实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面对新高考考查形式的改变,教师不仅要深入思考改了什么、为什么要改,更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梳理重难点,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无论题型如何推陈出新,考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注重积累,把握相关知识,同时注重情境运用能力的提升与思维品质的发展,切实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高三复习备考中,进一步加强审题意识、语境意识、上下文连贯意识、逻辑思维等有效训练,探讨每种题型的内在规律,归纳解题方法,各个突破,有计划、科学地提升解题技能,在2023年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4][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叶丽新.“情境”的理解维度与“情境化试题”的设计框架——以语文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5):107-113.

[3]姜钢,刘桔.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N].中国教育报,2018-03-03.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

[此文系湖南省级青年课题“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视角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研究”(课题编号:ND22010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运用备考策略新高考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检测试题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从高考试题看化学反应原理
注重语篇建体系,加强理解提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策略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让说明文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低年段的“语用”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