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摘 要 建设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时代之需,推进“三全育人”的路径之选,提升教师核心能力的赋能之途和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动力之源。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在团队成员对团队共生共长属性认知不清等困境。在功能结构主义视角下创新团队功能包含“育人功能”“赋能功能”“创建功能”的显性功能,“交互功能”“自生功能”“调适功能”的隐性功能,团队功能是两者互动的聚合体。从团队功能发掘视角建设创新团队的路径是:建构“育人—交互”路径链路,凸显育人功能主导地位,促进内部深度交互;建构“赋能—自生”路径环路,发掘赋能功能核心功效,激发内隐自生动力;建构“创建—调适”路径通路,发挥创建功能辐射效应,提升团队调适水平。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团队功能;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2-0029-06
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启动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截至2022年5月,已建立364个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带动全国各地建成2100余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的建设要求[2],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加快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成为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从团队功能发掘视角出发,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时代价值: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时代之需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的理念和战略,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目标,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远景目标。由此可见,国家将技能型社会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技能型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近5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到2022年6月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1000万人,在为经济市场、行业企业提供大量人力资源的同时,“企业用工需求量很大却招不到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与“大量高职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之间的现实矛盾越加凸显[3]。解决这一现实矛盾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方面,对于产业来讲,通过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迭代升级来完成结构性、制度性调整与改革来解决矛盾;另一方面,对于高职院校来讲,需要增强自身整体竞争力和教育适应力,尤其是要根据产业链、岗位链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而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加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至关重要,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持续推进”,更关系到供给侧一方人力资源整体素养的“有效提升”。由此可见,推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高质量发展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被烙上了“时代之需”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的印记。
(二)育人价值:推进“三全育人”的路径之选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要求是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德技兼修的重要途径。从高职院校的基本属性看,它是教育属性、功能属性、价值属性三大属性的“基本复合体”。从教育属性来看,高职院校是现代教育学语境下的一种活动,是学习者本人与学习者所处社会之间的关系交互;从功能属性来看,高职院校是现代知识和技能中心,肩负着传播知识和技能的重任;从价值属性来看,高职院校要遵循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属性,要树立社会主义办学思想,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但无论是教育属性、功能属性、价值属性中的哪一种,教书育人始终是核心要义,尤其是要做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这对教师团队建设提出要求,即要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切实承担好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的首要责任。
(三)赋能价值:提升教师核心能力的赋能之途
根据《方案》规定,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来源分为两类:高职院校内部指导教师和高职院校外部企业兼职教师。两类教师能力素质结构各有侧重,高职院校内部指导教师侧重经历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高职院校外部企业兼职教师侧重技能结构。当前,高职院校内部指导教师经历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例如“‘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占比(中职占比56%、高职专科占比59%、高职本科占比59%)均超过55%”[4];高职院校外部企业兼职教师技能结构随着校企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形式不断多样。但面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院校内部指导教师和高职院校外部企业兼职教师皆需要进一步提升核心能力,而通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可以有效提升这两类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评价”等五个核心能力,赋予高职院校教师新的“能力值”。
(四)实践价值: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动力之源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共計1.12万所,在校生超过2915万人[5]。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不仅要体现在数量规模上,还要体现在质量效益上。对高职院校而言,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一条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国情、院校校情、学生实情和家庭民情的发展道路,为此,国家陆续实施了“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其中把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创新团队建设作为一系列战略计划的重点内容加以部署。《方案》强调创新团队建设可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其中,从学生一元来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与技能型社会建设被时代赋予“时代属性”“产业属性”“体系属性”和“质量属性”对标互照,从教师一元来看,“强有力”“支撑”与高职院校职能使命对标互照。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撑,也提供了发展动力支撑。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成效及现实困境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政策牵引导向机制形成
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方案》后,立即开展有关工作。2020年教育部立项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2021年教育部立项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和培育建设单位;202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目的是以国家示范为基础,发挥辐射效应,形成团队建设网状体系。从政策牵引导向上看,国家从顶层设计方面注重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按步骤、分层次推进,设计分类创建模式,按照“国家—省市—院校”三个层级开展建设,以示范带动建设,以国家行动带动省市跟进和院校落地。
2.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方案》后,分两批建设了364个创新团队。首批立项138个,包含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云计算与大数据运用、Web前端开发、航空装备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建筑信息模型制作与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化工与制药技术、物联网技术、新能源与环保技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幼儿保育与学前教育14个专业领域;第二批立项建设240个,包含财经商贸、新能源与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化工、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现代农业、现代交通运输、土木建筑、新一代信息技术、文体旅游、卫生健康服务、公共管理与服务、绿色环保13个专业领域。国家层面两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共示范带动建立了500多个省级创新团队、1600多个校级团队[6],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参与了“国家—省市—院校”三个层级的教师创新团队建设。
3.形成可推广典型经验
经过3年“国家—省市—院校”三个层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推动,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的模式逐步建立[7]。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开启团体组建模式探索与革新,结合当前人工智能、智能工业等企业技术力量,对教学团队进行结构化调整,依据企业项目组建专门化科研小组[8];有的高职院校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9],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同时,有的高职院校继续加大兼职教师聘请力度,聘请一大批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等到学校兼职任教,充实到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增强团队专业技术力量。此外,教育部还专门组织专题研修班,遴选10个首批立项建设团队的学校代表就团队建设的方法路径进行经验介绍[10],为其他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借鉴。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困境
1.团队成员对团队共生共长属性认知不清
从内涵本质上看,教学创新团队既是价值共同体,也是实体共同体,“强稳定弱冲突的关系格局、重文化轻利益的价值追求、高自主低依赖的进化趋向”是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重要特征[11]。但现实中,参与创新团队的教师人数有限,有的高职院校为突显团队成员跨界特点,未充分考虑团队年龄结构,有的团队年轻教师占比较高,有的团队年长教师占比较高,对创新团队价值、理念和发展思路创建的认知差异比较明显。例如,有的团队成员对《方案》中提出的“校企加强合作,形成命运共同体,建设协作共同体”理解把握不准,只是停留在“共同”两字的字面含义上,没有深刻领会共同体的“共生共长”“息息相关”“互为相长”等特征。
2.创新团队成员之间具身交互程度不深
具身是一个心理学词汇,若将“创新团队”看作一个交互个体时,其内部结构就是具身的主要内容。团队合作质量与沟通、协作、相互支持、努力、成员贡献均衡性和内聚力关联密切[12],若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置于团队合作质量维度视角下对照考察,就会发现因为文化差异、学源差异、阅历差异的客观现实,创新团队成员之间常规性人际沟通、协作,通常表现为浅层次、一般层面的交流协作,比如团队基本情况交流、专项课题讨论等,但是以自我为个体,以团队为具身交互对象,团队成员与其他团队成员之间的深度交互、深度沟通不够,例如围绕某个项目按照“思维导图”方式进行战略性、延展性、深入性讨论不多。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不够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价值是其示范引领价值,一方面要发挥“教书”示范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设计,在教学评价中做好效果反馈;另一方面要发挥“育人”示范价值,教师身上所具有的工匠精神、专业精神、职业精神等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无形宝贵资源。现实中,高职院校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思想上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将“立德”和“树人”分开,没有将“立德”和“树人”看作一个有机统一体,没有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去理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之间的关系。
4.服务团队建设保障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更多工作体现在无形之处,例如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内容变化、教学模式探索中的智力付出等,而由于现有的有关服务保障、激励机制、政策扶植和制度倾向存在一些“欠缺”“欠账”,评价结果“难以体现教师在实践教学、社会服务、专业研究等方面的过程性作用”[13]。此外,有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避免“行政主导”建设,建设申请立项之初便确定了“技术主导”的原则,但却弱化了创新团队各类资源的调配效率和权限,院校行政职能部门“非专业化”“非技术性”干预使得原有保障機制打了折扣。
三、基于团队功能发掘视角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功能及表征
关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功能,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是多功能属性,包含培养、引进和选育的教师功能、创新功能、示范引领功能[14],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功能维度特征是知识的生产和传递[15]。本文参考国内学者研究成果,以卢曼功能结构主义理论“社会系统也是一个自我创生的系统”为研究基础[16],通过“自我指涉”运作完成“自我—外部—系统内部—分化适应”以保持同一性,通过“功能的特定化”与“符码化的实现”帮助完成自我指涉机制运作[17]。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功能不仅是具身内部交互,还是与外部环境的“自我指涉”运转,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功能是一个内外聚合整体,见图1。
从功能结构主义理论视角去思考,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相互“自我指涉”的功能运转聚合体。显性功能区域主要包括三大功能:育人功能、赋能功能和创建功能。育人功能是首要性功能,创新团队建设目的是培育人才,“育人”是培育学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落实“三全育人”方式,培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技术技能人才;“育人”也是培育教师,树立高尚师德师风,培育优秀的人民教师。赋能功能是核心性功能,根据《方案》中列出的五个核心能力加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给高职院校教师赋予更高、更多、更新的“能量值”。创建功能是基础性功能,是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创新要义所在,是围绕教育质量开展课程体系、协同体、共同体、模块化教学等建设。
隐性功能区域主要包括三大功能:交互功能、自生功能和调适功能。交互功能是工具性功能,创新团队交互包括成员自我与团队交互和成员之间交互,是团队成员以“自我”为概念起点与创建行为、改革行为、教学活动、教育行为的记忆、思维、感知等交互,构建良好的交互记忆系统会促使成员做出更多有益于团队的创新行为[18]。自生功能是原发性功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自组建宣布成立那刻,创新团队的社会子系统就随之成立,自我创生也随之启动,为保持系统稳定性和同一性,创新团队成员内部行为与外部环境都会按照“功能化”“符码化”运转,创新团队会主动向特定方向发展。调适功能是拓展性功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按《方案》要求需要与市场、行業、企业等多元“对接”,同时也需要与“1+X证书”“课程标准”“国家标准”等“衔接”,因此,创新团队是一个根据需求不断调适功能作用的团队。
(二)基于团队功能发掘的“育人—交互”“赋能—自生”“创建—调适”建设路径
创新团队是一个成员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作为的团队,团队建设除了需要“精”“气”“神”外,也需要聚合功能,发掘功能。从团队功能发掘视角去探索创新团队路径建设,“育人—交互”“赋能—自生”“创建—调适”三条建设路径实质是将创新团队所具有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能有效地“交互”“融合”起来,以显性功能带动发挥隐性功能,以隐性功能“发力”来激发显性功能产生辐射效能。
1.建构“育人—交互”路径链路,凸显育人功能主导地位,促进内部深度交互
发掘团队功能,建构“育人—交互”路径链路本质是在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育人功能主导地位,增强团队成员内部深度交互,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做好“三个贯穿”:一是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创新团队建设始终。从创新团队组建那刻起就鲜明树立起坚持党的领导、为党育人的建设方针,鲜明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导向,坚持与“三全育人”有机结合,以团队“师德师风”建设带动教师“教风研风”建设,以教师“教风研风”建设带动学生“学风考风”建设,以学生“学风考风”建设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二是将传承红色基因和工匠精神塑造贯穿创新团队建设全程。创新团队也是培育高水平、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要将劳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红色基因中革命精神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相结合,与匠人对工艺“精益求精”的精神相融合,坚持技德兼修。三是团队内部深度交互贯穿创新团队建设始终。以团队“合作协同”为主题开展团队成员间信任交互、记忆交互、感知交互的深度交互活动,在团队内部建构良好的合作、协同、信任氛围,以“自我融入”为主题开展认知交互、职业交互、思维交互活动,澄清内心深处对创新团队价值的认同,增强成员对创新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建构“赋能—自生”路径环路,发掘赋能功能核心功效,激发内隐自生动力
发掘团队功能,建构“赋能—自生”路径环路,关键是按照《方案》中提出的“五大核心能力”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对标赋能,激发内隐向上成长力量,提升教师能力素养。主要赋能五种能力:一是赋能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形成自我设计思路。以教学规律和教育原理为赋能突破口,以设计原理、方法、路径为培训点,研究模块化教学规则方式和实施路径,以案例为牵引,优化教学设计。二是赋能课程标准开发能力形成自我开发体系。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赋能着力点,仔细研究“培养规格”中素质、知识、能力“三要素”具体要求,结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特色和创新团队专业领域特点,进行课程标准开发,并积极将课程标准规范化,按照行业标准“提级”建设。三是赋能教学评价能力形成自我评价指标。以学科教育特点为赋能增长点,研究技术技能教学评价系列指标特征,研究权重赋分规则,研究教学评价实施环节中关键要点,科学合理设计技术类、技能类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四是赋能团队协作能力形成团队凝聚动力。以团队协同合作为赋能效应点,以“项目合作”为着力点,将团队研究课题项目化,以项目深度协同、整体合作方式来管理团队,通过组织团队心理协同训练活动,让团队成员在心理素质训练中感悟“群体与个体”“集体与个人”“团队与自我”的关系,增强团队凝聚力。五是赋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自我信息高地。以参加信息技术类培训为赋能形式,运用“互联网+”优势,开展线下与线上技术互动,以创新团队整体身份参与高端智能企业的校企合作,参与信息化平台研发和建设。
3.建构“创建—调适”路径通路,发挥创建功能辐射效应,提升团队调适水平
发掘团队功能,建构“创建—调适”路径通路,发挥团队创新精神,目的是增强创新团队对内和对外适应能力,提升高职院校教育适应性。主要做好“四个对接”:一是专业与产业对接。从立项的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所属专业领域发现,立项专业领域与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同频共振”,与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关联密切,因此,创新团队建设要根据自身专业领域特点,加强与所在行业融合,拓展产教融合宽度和深度。二是课程与职业对接。创新团队的创新之处在于课程开发、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而高职院校吸引力的关键所在也是课程创新后带来的就业率增长和职业岗位匹配度提升,因此,要加大课程市场调研力度,加大企业用人单位反馈调研力度,从创新团队建设角度提出合理化“解决方案”。三是模块与项目对接。“模块化教学模式”既是建设任务,也是研究难题,更是教学改革实践方向,围绕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研讨教学,突出教学过程导向、行动导向和标准导向,探索教学改革,通过创新团队项目建设带动教学方法改革,以教学方法改革带动模块化建构,以模块化建构推动创新团队教学升级。四是特色与创新对接。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区别于其他团队在于“团队特色”上,创新团队专业领域具有特色,成员结构具有特色,教学改革具有特色,因此创新团队建设产品也需要具备特色。要加深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加深校企对接、校校对接和政校对接,及时总结和凝练团队建设成果,将创新团队特色与团队创新有机结合,将特色成果进行有效转化。
参 考 文 献
[1][6][7]教育部.中青年正成为职教教师队伍骨干力量[EB/OL].(2022-05-24)[2022-06-01].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487/mtbd/202205/t20220524_630012.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31(01).
[3]陈超群,胡伏湘.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一流“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18):76-79.
[4]教育部.管理制度日臻完善整体素质稳步提升[EB/OL].(2022-05-24)[2022-05-28].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487/sfcl/202205/t20220524_629747.html.
[5]丁雅诵.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22-05-29(01).
[8]教育部.多方聚力,深化“三教”改革 打造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EB/OL].(2021-01-27)[2022-05-2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2874/dxjy/202101/t20210127_511233.html.
[9]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692号(教育类527号)提案答复的函[EB/OL].(2021-10-19)[2022-05-18].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shisi/202204/t20220420_619738.html.
[10]劉华蓉.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专题研修班举办[N].中国教育报,2021-10-25(02).
[11]黄永焱,夏玲涛.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特征、策略与路径—基于场域理论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92-96.
[12]HOEGL M,GEMUENDEN H G. Teamwork quality and the success of innovative projects:a theoretical concept and empirical evidenc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4):435-449.
[13]曾照香,李良明.“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2):53-56.
[14]邓小华,王晞.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7):41-46.
[15]孙君辉,吴雪萍.知识管理视角下“双高”学校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19-24.
[16]张栋科.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行动逻辑反思与重构—基于功能结构主义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9(1):17-24.
[17]王红雨,闫广芬.大学与社会关系新探—以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为中心[J].高教探索,2016(5):5-10.
[18]赵武,李馥萌,高樱.团队知识表征与个体自我表征如何导向跨功能团队成员创新行为[J].中国科技论坛,2020(6):180-188.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Paths of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m Function Discovery
Chen Jie
Abstract In addition to serving as the need of the times to build a skilled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a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choice of the path to promote“all-staff education, whole-process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the way to enhance teacherscore competence and the source of power to promot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ver the years,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quir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team, but the practical obstacles also exi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structuralism, the explicit function of“education function”,“empowerment function”and“creation function”, and the implicit function of“interaction function”,“self-generation function”and“adjustment function”are included. The team function is the aggreg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The paths to build an innovation t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m function exploration are as follows: building a“education-interaction”path link, highlight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education function, and promoting internal in-depth interaction; constructing the path loop of“empowerment-self-generation”, exploring the core effect of empowerment function, and stimulating the implicit self-generation power; building the path of“creation-adjustment”,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adiation effect of creation function, and enhancing the adjustment level of the tea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team function; construction path
Author Chen Ji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haanxi Police Professional College (Xian 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