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宗文
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明确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要素,根据当前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真实求知需求创新与优化授课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历史探知过程中形成较强的历史观念和正确的时空观念,拥有良好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同时感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对此,为了帮助初中历史教师更好地实现上述授课目标,本文从核心素养培养视角出发,阐述了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改善学生历史学习效果,提升其学科综合素养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初中历史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专业知识理解
在素养教育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思路逐渐倾向于对学科知识内涵进行深度解析与讲解,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辨析式解读与分析。由此可见,历史教师通过开展核心素养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辨析认知和客观感悟能力,使其对历史专业知识有更为透彻的理解。另外,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高阶学习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历史事件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成因与结果的必然性,从而使其能够用客观、严谨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事件。
(二)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核心素养教育要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在素养教育过程中,历史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史实资料,带领学生感悟其中包含的正确唯物史观,用辩证的思维深度思考与分析历史事件,同时结合当时的现实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成因与结果以及历史人物做出的各种行为进行辩证理解,从而真正感悟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透彻地认知历史知识,还能使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
(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有助于其形成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拥有良好的家国情怀。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历史教师有意识地将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特点的现实问题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式分析和发散性理解,从而真正感知到这些事件中蕴含的历史使命,感悟到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分析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历史事件,加深对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认识,逐渐形成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拥有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初中历史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深度解读历史资料,培养正确唯物史观
要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能够用客观的、科学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开展历史资料深度解读活动,引导学生对历史教材、历史文献、历史事件等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与研究,探索各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具体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探寻事件背后的本质内涵,认识到各事件的现实意义和深刻影响,并根据历史事件的成因与结果探究其中蕴含的客观发展规律,从而产生正确的思维观点,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观素养。
以《列宁与十月革命》课程为例,此单元要求学生知道二月革命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知道人民委员会的建立;知道《土地法令》的内容;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历史意义。对此,教师可以开展历史资料深度解读活动,让学生细致分析资料内容,梳理重要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到这些事件对俄国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了解这些事件对世界其他国家带来的影响。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资料表面的文字信息探索各事件背后的本质内涵,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是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对推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展历史知识深度解读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帮助其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能借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到历史事件的根本意义和本质内涵,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观。
(二)梳理整合历史事件,培养时空观念素养
历史一般指的是人类社会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事件。时空观念素养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时间和空间中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理解与认识的能力。对此,为了让学生拥有正确的时空观念,高效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历史教师可以利用时间轴或大事年表学习工具创建历史事件梳理整合活动。例如,选取某一历史时间段,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此阶段所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理清各事件的发生顺序以及各事件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绘制历史发展时间轴或历史大事年表的方式进行梳理与整合,从而使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梳理水平,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素养。
以《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程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时间轴工具梳理与学习单元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隋朝建立的年份是公元581年,灭亡的年份是公元618年,一共37年,其间分别由杨坚和杨广两名皇帝执政。在历史时间轴绘制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知道隋朝的起止时间,还要整理出37年间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发生年份。例如,在隋朝建立之初(公元581年—600年),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政治制度;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改设分科考试制官员选拔制度。而在公元589年,杨堅之子杨广灭掉了陈国,彻底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天下。公元604年,杨广即位,隋朝进入隋二世统治时期,此后出现了修建隋唐大运河、瓦岗寨起义、三征高句丽、晋阳起兵、江都兵变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公元618年,杨广被杀,标志着隋朝灭亡。学生通过梳理与整合某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不仅可以加深对重难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能理清各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知道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从而形成较强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提高历史学习质量。
(三)辩证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主要记载的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和发生的事情,这意味着历史必须是真实的。对此,为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使其认识到真实的历史,教师可以开展史料探寻与辨析活动。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一个历史学习主题,引导学生依据主题信息自主探寻相关的文献资料、音频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历史史料;其次,通过细致分析和深入辨析的方式判断历史史料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并结合可信度高的史料还原真实的历史。此种方式不仅可以端正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使其形成尊重历史史实的意识,还能借此锻炼学生发现真实历史、认知客观历史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
以《第一次工业革命》课程为例,学生需要通过课程学习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工业技术发明、科学技术发明、手工技术发明;知道工业革命的起点和扩展范围;认识到重要工业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知道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发生的根本原因。对此,为了让学生能够用客观的眼光看待历史,教师可以创建历史史料探寻与辨析活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多种形式的历史史料,如改良蒸汽机的历史照片、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的文献资料、史蒂芬森发明火车机车的历史纪录片、记录英国工业革命发展过程的新闻报道等,然后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的生活情况对这些史料的真实性进行辨别,筛选出内容更完整、可信度更高的历史史料,并研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现实作用与社会意义。另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史料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以提高学生客观认知历史的能力。开展史料辨析与分析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还能让学生了解到真实的历史,从而形成较强的史料实证素养。
(四)合作探讨历史知识,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能力是历史高阶学习阶段的一种认知能力。在此阶段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正确的唯物史观、依据可信度高的历史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智、科学、公正的评判并进行客观的阐述与解释。对此,为了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历史解释能力,教师可以创建历史知识合作探讨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客观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其针对事件的本质内涵、逻辑规律、根本成因等进行深度交流与探讨,以减少主观意识的影响,使学生更理智地研究历史知识。然后,各合作小组需要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梳理与总结,运用专业术语科学阐释历史事件,在提高学生合作认知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以《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程为例,此单元要求学生认识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根本原因;知道两个盛世局面的具体表现;能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针对上述课程目标,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探讨活动,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点和历史史料进行深度交流,依据可信史料讨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时期的真实社会现状,根据唐朝时期的国土情况、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生活水平等信息探究两个盛世局面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交流过程中,各组学生要减少个人主观意识的干扰,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提出更科学、更理智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探索出历史事件的本质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查询和整理与唐太宗、武则天有关的历史史料,让其运用专业词语对此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例如,唐太宗在用人方面虚怀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在政治方面果断决策,改革科举,培养人才;在经济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等,这些举措使当时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创建合作探讨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互动学习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和互助探知过程中形成较强的历史解释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专业、客观、公平的阐释。
(五)引导历史情境感悟,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能够让学生增强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使其具备强烈的归属感,产生较强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同时通过深入分析和感悟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历史知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对此,要想真正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开展情境感悟探知活动,将日常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新闻事件、真实案例等信息合理融入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多元化历史情境,再引导学生从人文视角出发对情境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与探索,提炼出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怀,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拥有良好的家国情怀。
以《科学技术成就》课程为例,此单元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的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展开。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科技发明成就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使其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结合真实案例或热点话题开展情境探知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介绍袁隆平和“两系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看到此项科技成就对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賓、美国等世界多个国家在粮食生产领域所带来的影响,真正认识到此项科技发明的现实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另外,教师可以结合中国航天员登陆中国空间站这一热点话题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观看宇航员在空间站开展的“天空课堂”,引导其从人文视角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感知宇航员身上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较强的爱国主义意识,产生强烈的家国情怀。开展现实情境感悟活动不仅可以拉近历史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还能借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拥有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增强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初中历史教师需要进一步改进课程授课模式与方法,从当前班级学生的视角出发创设更符合其历史认知能力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历史资料分析、史料辨析、事件阐述、事件梳理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知,逐渐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拥有良好的综合学习能力,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