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费利克斯—门德尔松(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是一位与音乐一起度过丰富多彩一生的优秀德国作曲家。同时,他所创造的钢琴曲不但继承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庄严与和谐美感,还同时表现了轻快明朗的浪漫格调,呈现出鲜明独到的作品个性。
【关键词】门德尔松;船歌;音乐形象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4
几个世纪以来,门德尔松的作品《无词歌》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的评价,有人认为他的创作技法过于简单,曲线结构比较单一,与肖邦和名单上的作品相比也相形见绌,听了他的《无词歌》三首威尼斯船歌,我认为这些说法严重影响了后人们对其正确认识和深入探究。目前,国内对船歌的研究基本表现在作品的结构、体裁上,但对其音乐形象的研究较少。事实上,这三首威尼斯船歌的音乐形象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其次,根据其作品的旋律结构,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音乐形象,对后人们更加深入的研究有着更为不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一、关于作曲家
费里克斯—门德尔松,一个被称之为钢琴神童的德国音乐家,3岁时,门德尔松和家人们一起定居德国柏林,5岁时,他开始受到了当时一流的教师给予的教育,随后跟随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他在音乐、哲学、画画、语言学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天赋,他的生活慢慢过的很丰富多彩。9岁时,他就登台演出,演奏钢琴曲,10岁时,他就能开始给《诗篇19》作曲,慢慢的,他自己就能写出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12岁时,他开始接触到了当时德国的文学大师歌德,这使他获益匪浅,他的发展前途堪称是日新月异,一片光明。17岁的时候自己就独立创作完成了序曲。
在1826到1829年间,当巴赫刚刚离世后,他首次指导创作,代表作为《马太受难曲》,在当时造成了一阵风潮而变成知名的指挥家。他还创造了《芬格尔山洞》《无词歌》等一些非常出色的代表作。所以人们都说他是继莫扎特之后又一位作曲大师,不管古典曲式的优雅还是浪漫风格的柔情,在他创作中都可以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把旋律表现的生动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创造、歌唱、赞美歌曲的艺术家,更是一个以自己的想像力描绘飘逸的风景画的艺术家,他的风格也被称之为“描绘的浪漫主义”。
1829年春,门德尔松的创作技巧日渐成熟,20岁的他在生活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边愉快的旅行一边作曲,他走过的地方遍布欧洲大陆。此行的各种所见所闻都在门德尔松的脑海中蕴藏了不少创意,并创造出许多精彩的音乐佳作。1830年后,门德尔松开始进一步理解并发现巴赫的创作,为这位钢琴之父音乐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二十七岁后,他就开始走向了职业指挥家之路,于一八四三年在德国建立了第一个自己的音乐学院,但三十八岁后就因病去世。
在他短促的生命中,他创造出了丰富的、不同流派的音乐,创作格调温和,歌曲悠扬动听,语言清秀优雅,结构完善,内容堪称完整,具有着富有诗意的梦幻般的艺术魅力,也表现出了他宁静而多姿多彩的生活状况。他的交响乐作品《苏格兰》《意大利》、序曲《手指洞窟》《宁静的海洋与快乐的航海》《e小调小提琴交响曲》等都是闻名世界的杰出创作。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等钢琴曲的基本结构,形象完美缜密,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性的作品。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对19世纪的德意志乐坛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船歌在西方的音乐形象的对比
威尼斯有一种小船,被称为“贡多拉”,工人们在这艘船上唱情歌,用于抒发情感,逐渐形成了船歌。
Barcarolle(船歌)的Barca是船的意思,rolle是船员船歌,最初是八六拍的节拍,旋律起伏,就像有意模仿小船在河面上的摇曳、飘荡。受到法語船夫曲的影响,产生了许多类型,法语词曲家奥芬巴赫(offen bach)歌剧《霍夫曼的爱情故事les conteso hoffmann》,其中第三幕的主题曲歌叫做《美丽的夜晚,恋爱的夜晚》(Belle nuit o nuet de a mour)是其中最著名的船歌,它用威尼斯的船歌风格写的漆黑的夜晚,水声荡漾,男人和女人们撑着小船在威尼斯河面上摇曳飘荡,歌声在这座城市中回荡,月光迷人,迎面吹来的是甜蜜的、醉人的风,从那以后,这首船歌几乎成了威尼斯的标志。
门德尔松写的《无词歌》共有48首作品,其中有三首船歌旋律特别优美,分别是作品19—6,g小调;作品30—6,升f小调和作品62—5,a小调。
门德尔松将歌唱性特别强的威尼斯船歌改编成钢琴作品。“无词歌”这个名字也许让人觉得歌词并不重要,但很多人记得的是未插入歌词的旋律,却忽略了歌词中的旋律。在一些歌谣中,它的旋律还包含着歌词,人们可以在不记歌词的情形下哼出优美的曲子,有谁可以唱出如奥芬巴赫《美丽的夜晚,恋爱的夜晚》这部作品的歌词?情感都包含在旋律之中,一切音乐都是情感的触类旁通,去看、去听、去听、去触摸,都瞬间相通作品。19—16是门德尔松在威尼斯创作的,旋律以非常婉转的节奏像面对河水一样摇摆不定,一直相连,像诗人一样描绘了漂浮在水面上的轻舟漂浮的音乐形象。
著名作曲家李斯特在欧洲旅行途中经过威尼斯,写下了《旅途岁月》,使船歌更加丰富。他记录了他的欧洲之行,而意大利威尼斯,则为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回忆和感想。这部作品并未凸显他的个性,反而显得安静。他有三首船歌叫《威尼斯与那不勒斯》,就像模仿门德尔松,在技法上非常相似,但在李斯特心中,威尼斯可能更像是一个雨天的城市。
三、门德尔松的3首《威尼斯船歌》的音乐形象分析
(一)《无词歌》Op.30.No.6
《无词歌》Op.30.No.六这首作品有引子、过渡、尾声,最后展开中部,再现的单二部歌形式,“引子”部分共六小节,最初的旋律似乎已经展现了这首歌的特点。小船静静地停泊在岸边,摇摇晃晃,宁静祥和。
三四小节右手弹奏时具有很强的旋律性,旋律逐渐减弱,就像威尼斯在夜色中静下来一样,水面非常平静。所以五六小节左手的旋律也在变化,恰如威尼斯的城市角落里有水滴般的声音。
A乐段:左手部分一直保持着领先部分的旋律,平稳地进行着。右手声部旋律性很强,就像船夫站在船头哼情歌一样,慢慢变弱,表达感情,感情绵绵不断。
B乐段:成为了整首歌的高潮部分。在二、三小节音色以慢慢增强的方式和离调手法进入高潮,气势一下子更加强烈,之后又由颤音慢慢返回,这一颤音就象船只在停靠之后河面上浮动的水纹慢慢消失,并以二重奏的形式和A段音乐加以对比,这使作品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和音也从2、4小节进入了A大调,之后二十八小节减七和弦脱离了下属和弦,音响效果也慢慢加强,旋律更加活泼生动,最后达到了高潮,之后逐渐趋于平稳到三十七小节又回到了主调旋律中,由属音逐渐进入,到四十四小节又是最后的旋律,歌唱性的旋律就好象在诉说着什么,直到第四十八小节的最后第一个音结束在这部分中,渐弱和坚韧的音符层次感更加显著,有时清脆细腻的部分和兴奋的部分相得益彰,画面得体而和谐。
尾声部分从第四十九小节至歌曲尾声,背景上仍然是低音域的固定旋律,在这里表现从颤音开始的二个压缩主题的动机,在主和弦的和音中慢慢减弱,直至完全消失,犹如小船般缓缓远离最后仅留下宁静的水面。
因为曲子整体的框架构造和表现方法相辅相成,所以形成了个别感性的音乐。恰如黑格尔所指出:“作品的表现形式是诉诸感官的表象”。对音频材料来说,所构成的“音频形态”当然是“诉诸感觉”的“音频形体”了。有些中外论著有“音频形体”“音调形体”之称的,但都是在同一实质上,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从音频素材的组合体中确定了这一定义,费尔巴哈也有”音频形体”这一定义的提法。
(二)无词歌op.19.no.6
作品形式是引子和尾声的并列单三部曲形式。其中,引子部分:7小节后,这首船歌在音型上与前面一段不同,变得更为激荡,像是描写了在临近的傍晚,威尼斯海面上漂浮着许多船只的故事一样,并在三、四小节出现了二个富于歌唱性的短旋律段落,旋律力度逐渐加强,仿佛船员在行驶的小船上拍打波浪。随着时间的推移,旋律逐渐减弱,使水面上的波纹浮出水面低音部的旋律效果依然动感轻盈让人联想到船的颠簸,从第三小节到第五小节的表现非常平静,就像小船慢慢下来静静地行驶
A乐段:8—17小节,乐段为转调、平行、规整的普通乐段。在引子结束后,连续下行的歌唱性的旋律由第一乐句慢慢引出,就像水手在这小船上轻轻地哼唱着儿时的歌谣,此时表现出歌唱性的“浩荡”气质;a1乐句前3小节中有复述性的演唱,后3小节宛如清风拂面,伴随旋律轻声哼唱,这两个乐句听后有明显的对比感觉,第二乐句比第一乐句的旋律弱一点,有一种朦胧的感觉。
B乐段:18—25小节,依旧是转调,平行,规整的普通型乐段。b乐句从主调下属调开始,感情表达变得截然不同,显得非常清新靓丽,比前一首歌更有色彩感;c乐句以主调开始,以开放的半终止结束,使作品更具连贯性,为以后的发展起到铺垫作用。这一部分自上而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激发作用,整体力量变化比较复杂。
C乐段:第26至第三十四分节,平行、规整的普通型乐段。由主调开始整句,由调性回归主调,两条并列的乐句,与首尾对应。该段尾部是离调手法的下属音,同时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和韵手段,而在该段中大量出现的“连奏断音”的音符,即不是完全断奏,不是完全连音,而是在持续连音的基础上断开。形象上出现了“夕阳西照,船家归来,整个水乡喧嚣又祥和”的景象,情绪把握的恰如其分。
结尾:35小节至本曲结尾,以重复再现的方式呈现A段主题。与前一部分相对应,整个小城在夕阳下恢复了夜晚的宁静,而耳旁有歌声的回响,久久无法散去。
“音乐家也是雕塑家,只不过他使他的艺术形象沉浸于空气的流动着的元素之中”这首船歌所特有的是“听感受艺术形象”和“视表现形体”两个映象。当声像物“落”在听知觉上,直接形成视听映象,这便是“听感知图像”,门德尔松的这部作品给予人听觉上的无限美感与舒适,让听者感受到威尼斯小镇上时而欢乐时而幽静的氛围,给人以无限遐想和回味。
(三)《无词歌》Op.62.No.5歌曲形式为有引子、衔接、结尾为中部、变化再现之单二部曲
引子:四个小节,在音型上,與第一部作品非常相似,与前一首曲子颜色和情感基调基本相同,因为曲子整体印象落差很大,这个形象给人一种抽象的美感,演奏者在演奏该作品时要非常谨慎,两者的连贯性性的长音和音型在力度上的差别也要特别注意。高声部恰如在河边响起的悦耳的钟声:低音部宛如毫无波澜的平静的水面,仔细听,高声部似乎还有声音的回响。仿佛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副美丽的画卷,以a小调性开始,带着这种略带伤感和平静的旋律,给人一种失落和冥想。
a乐段和al乐段:第5第21小节,平行、规整、守调、重复的乐段。就像水手在这艘小船上轻轻唱着童谣,喃喃自语着对恋人的思念,5~12小节以弱起的方式展开,这种具有歌唱性的旋律给人以淡淡的忧伤,给人们娓娓道来,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古老故事。al乐句重复a乐句,其手法有一些变化,a乐句旋律以平行8度方式加重了的声层,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对比感,a乐句犹如一个声音在述说,al乐句恰似有更多人应和。
B乐段:22—49小节,是转调、方正、平行的普通型乐段。从a小调的大属调展开,布局具有很强的功能性连接中间后又回到a小调之上,末尾出现了以bll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和弦。B乐段的旋律感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在情感上波动比前两首还要大。
结尾:50—59小节,主题部分的出现使它更富有再现感,在最后的部分完成了主和弦的华彩化分解,而结尾则是以更“皮卡蒂”终止的形式终止于与其同名的大调上,这样作品的情绪显得更加灿烂,体现了本作品的真正基调。
四、结语
按照《乐记》的说法,“声者,乐之象也”,所以我愿意在歌曲中体会其所存在的含义,我更欣赏于船歌这个结构上貌似单一却又内涵丰厚的低调感,因为船歌是由意大利在欧洲传播已久的歌曲体裁,而这些在民间传唱的歌谣本来就具有了许多音乐形式,民间故事中欢快、平静、悲伤等形象,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传唱。而船歌则是民间传唱的歌谣,门德尔松就曾以此为歌曲的作曲基础,它也标志了现代歌曲艺术的发展广泛性和创新性,门德尔松像音乐画家一样用音符拼出威尼斯城市的风景,像诗人一样描绘出感动和真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很多人对门德尔松的作品持不良态度,但在我这次冥思苦想的学习、钻研、理解之后,他精致优雅的古典风格让我感觉到他如诗如画般优美、清澈的音乐作品的魅力,其作品亦反映了他贵族般的教养和丰富的生活。
作者简介:杜丽,硕士研究生,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为初中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