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推动国家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深入挖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内涵,对于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把握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相互交流、包容并进,创造中华文化新未来。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4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而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对于凝聚中国精神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要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创造性转化,要求我们依据时代背景,保留其优秀内核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创新性发展则是按照新时代发展要求,不断补充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影响力。创造性转化侧重文化的表达形式革新,创新性发展则侧重丰富文化内涵。新时代要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就要不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中国价值,才能提升中国软实力,扩大国际竞争力。深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是理解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要性的理论前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蕴含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丰富,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渊博的哲学思想、卓越的政治思想和厚重的历史经验,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地繁荣昌盛,亘古长存。中华优秀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基因。
历经悠悠岁月,国人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凝练出特有的思维模式、道德体系和价值取向等早已烙印在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历史进程,进而形成今日之中国,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力量源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饱受风霜,之所以能够多次化险为夷,就在于中华民族拥有凝聚民族向心力、推动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兼容并济,与异族文化求同存异,无论古今,无论何地,不同的民族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保证了大一统多民族的稳定性,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延续几千年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形成民族大团结的局面。过去百年的辛酸历程,正是凭借中华儿女同心并力维护民族统一,才能有今日之中国。孕育在生命力旺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夏文明才能历经磨难,成为唯一留存至今的古文明,才会促进中华民族赓续发展,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基于以上种种,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始终不忘初心,把握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统一,不断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经验,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扬弃”的过程中,推陈出新,推动其两创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基于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认知而形成的对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意识和积极心理状态,它對于民族能否兴旺发展和选择的道路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千百年来绵绵不息的中华文化给予国人能够坚定地选择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发展,在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等不同领域发展为民为邦本的人本思想,威仪有序、孝悌和亲的礼仪文化等。仁民爱物、以民为本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等家国情怀;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等社会伦理,更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革故鼎新”等高尚节操,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渊源。这些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明,影响了国家的道路选择和社会治理的模式,更是民族和国家赓续发展的精神财富。不断提升本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文化认同和对生命力旺盛的中华文化的坚定与自豪,中华民族才会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面临的障碍
如今的中国虽然在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上与日俱增,但是在诸多方面,特别是文化输出方面表现力欠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很好的展示,吸引力欠缺。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中问题较多且突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充分
优秀传统文化需在创新氛围中不断推陈出新,影响创新环境的建设主要有财政支持和体制革新等方面。首先是文化事业支出占比增速缓慢。2021年中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132.8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为0.46%,较2011年增长0.1个百分点,增速较为缓慢,这其中投入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产业更是少之又少。其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市场供给侧改革。相关企业大都局限于过去的发展机制,仍然欠缺自主创新能力。最后文化创新氛围相对不足,有待进一步改善。大力挖掘深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提升文化创新资源的使用率。不够重视地方特色文化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方式落后
通常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要在发展理念和表现形式上革新,需要融入时代背景、与科技相结合。当前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存在当地改革方法极为单一、落后的问题。其一形式单一的问题。例如一些地方所谓的“特色民俗”或者“古城”“文化园”等同质化问题严重,只是简单修建了一些传统民居,忽视对地域文化深层挖掘和开发。千篇一律的优秀传统文化园只会引发群众审美疲劳,影响对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降低其影响力。其二内容缺乏创新。一些文化产业开发火把节、灯会等活动,仅仅是再现想象中的传统,缺乏现实支撑,有待深层挖掘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开发文化产业内容,同时此类活动满足不了于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审美需求。最后是未与现代科技充分融合。诸如刺绣、喜剧等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依托的是精湛的技艺,但是如果以传统技艺为根基,在手工制作、宣传方式方面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扬成为可能。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宣传载体缺失
传播文化是在特定的载体中进行,而这些载体既包括物质性传播平台,也包括非物质的传播媒介,所以需要大力开发传播载体。一方面,物质性的文化载体渐渐遗失。由于过度商业开发,不少文化产业过度现代化,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流媒体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但也伴随着泛娱乐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只停留在浅显的表层等问题。另一方面,类似方言、民谣、家训等非物质性文化载体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些非物质性文化传播载体同样在传播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社会追求经济发展,人们渐渐忽视了这些民族特色艺术,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加强保护力度。
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思想与智慧的宝库,并不是静态历史存在的,而是一种需要与时代相适应发展的动态过程。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非简单地再现历史,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使其深深烙印在人民群众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只有这样方能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序开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从以下四个路径实现,在满足人民日益高涨的高质量生活需求中增强精神力量,筑牢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情感与价值需要,但是如何高效且全面体验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创造特殊空间,人们可以沉浸式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群众不但可以在仿古建筑中渲染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引领人民群众沉浸式直接体验,创新场景赋予了全新的文化体验,寓情于景体味人文情怀的意蕴。因此建造沉浸式体验的文化设施,例如在文字博物馆内设置一些活字印刷或造纸的体验活动,在建筑博物馆内带领人们体会卯榫建构的乐趣等,在行动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调动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文化体验和文化创造相得益彰,以设置体验活动的方式激发主体的创造力,在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加强中华民族文化力量。另一方面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现实生活中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现实生活有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同构的现实生活是构成文化共同体的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渗入社会伦理中,烙印在民族基因里,形成独特的文化身份;同时加快文化消费新产品推陈出新的步伐以满足现实需求。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出行旅游不再是简单地欣赏沿途风光,更多地则是品味异域风俗,领悟当地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以满足精神需要。因此做好文旅融合则成为活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注重主体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来就有“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新时代要坚持以人民為中心为价值导向,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发展。人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者。历经千年变迁而传承至今的中华文化生机勃勃地面向未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必将以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创造出新的精神力量。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容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关键环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是平衡科技与情感的精神需要,也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的必要手段。伴随现代化进程,将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里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所需的榜样人格有机结合,以形成新时代社会伦理道德加强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归属,在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内在向导,提升文化自信和社会精神力量。
(三)面向世界吸收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历史经验证明文化自我封闭之路是走不通的,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做到与外来文化交流互鉴、开放包容才是唯一出路。吸收外来文化,不是简单的文化同质化,而是统一的多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精彩纷呈。虽然现今世界不同国家话语权的不对等造成不同文化的确存在强弱之分,但我们决不能因此故步自封,而要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进行文明对话。在文化开放过程中,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既要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又要注意用现代化方式,以便于人们理解的方式将中国故事展现于世界。总之,在面对更加开放的世界时,我们要保证自身主体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收先进文化华为养料,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3]李先明,成积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理论、实践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
[4]徐光木,江畅.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9(2).
[5]孔繁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运用与路径探析——以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转化为例[J].理论学刊,2018(6).
作者简介:王江琳(1997—) 女,汉族,河南安阳人,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