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价值逻辑、现实表征及推进策略

2023-06-25 16:25王丹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

王丹

摘 要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国际化具有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助推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内涵。当前,高职教育国际化呈现出“理念提升、备受关注”“内涵加深、身份转变”“专业广泛、产业引领”“沿海活跃、内陆缓慢”等发展特征。在现代化征程中,学历层次差异是影响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发展的原生性因素,疫情创伤和世界变局是阻碍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次生性因素,“援外”政策导向是影响高职教育国际化平衡发展的派生性因素,致使高职教育国际化陷入困境。基于院校本位,从构建院校国际化内部治理体系、对标国际标准拓宽现代化发展空间、将开放办学纳入现代化轨道等维度架构高职教育国际化推进策略,以期用“国际化”手段实现“现代化”目标,助力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高职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7-0018-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与内涵的深刻阐述,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力量,应利用当前条件、调动教育要素,基于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及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目标,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从近年来国家颁布的各类教育法规文件和职业教育发展实践来看,国际化作为一个重要教育要素,已经成为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中的风向标和先手棋。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走向深入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对院校自身的改革功能、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以及对中外人文交流的促进功能均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同时,其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新时代国家战略、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需求。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价值逻辑

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高职教育国际化具有基于时代特色和自身办学属性的价值逻辑。

(一)国际化是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外驱动力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社会适应性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想追求。我国职业教育已从层次教育走向类型教育、从政府主导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的快车道,优化教育类型特色、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升级产教融合效能、畅通人才成长渠道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式发展要求。在加快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高职教育暴露出一些与办学基础、传统办学定位、现实条件、内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借助外力改革和创新,以全球化的改革视野和国际化的发展思维推进高职教育提质增效和内涵升级。国际化成为丰富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探索和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外驱动力。

(二)国际化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内驱动能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以适应性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实现社会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故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教育教学质量薄弱、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因应“提质增效”目标,高职教育亟需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育人目标。“国际化是一项注入新的生机、打破已有平衡、在求同存异中重新达到平衡的系统化过程,有利于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不同思想和信仰、不同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文化和制度习惯间的碰撞与摩擦,催生的正是对人才培养模式反思后的重构和创新。”[2]通过资源引进融合、交流互鉴等国际化过程,有利于更清晰地认识自身教育优势和不足、拓展院校办学视野、促进国际化师资培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而提升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因此,国际化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内驱动能。

(三)国际化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赋能机制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建立具有适应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也鼓励职业教育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对世界先进职业教育模式、教育体系、国际化发展进程进行总结和比较,进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等国际教育模式,加强对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引入及其在当前时代条件下的本土化适用,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先进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动力[3]。与此同时,近年来高职院校与企业携手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服务国家产能“走出去”的有效路径,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升级模式和职业教育服务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利举措,为高职教育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累了实践经验。可见,“引进来”和“走出去”等各类国际化实践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赋能机制。

(四)国际化是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的战略选择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现代化,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应有之義。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拓展中外合作交流平台、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等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的目标定位。“一带一路”继续走深走实,为具有鲜明产教结合属性的高职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有利契机和良好条件,职业教育“走出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伴随高职院校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办学经验向“一带一路”沿线输出,中国高职教育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国际化已成为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选择。

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现实表征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高职教育国际化在发展理念、发展内涵、专业范围、地域态势方面均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特点。

1.总体发展:倍受关注、全面提升

高职教育国际化对院校自身的改革发展功能和对经济贸易的服务功能备受重视,各界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关注日益密切,认识和理念明显提升。

在国家层面,2016-2022年间,有六个法律、政策性文件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加以明确规定,具体包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2016)、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202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新修订施行的《职业教育法》(2022)等。各文件均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如《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鼓励中国优质职业教育配合高铁、电信运营等行业企业走出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在职业教育领域通过借鉴“双元制”等办学模式、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职业院校与企业携手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打造国际技能品牌赛事、教学创新团队境外培训等途径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合作,积极打造一批高水平国际化职业学校,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新修订施行的《职业教育法》更是以立法形式将职业教育国际化纳入法定轨道,鼓励职业教育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这是有史以来国家对职业教育国际化考虑最为深入、设计最为前瞻、指导最为全面的时期,彰显着国家层面职业教育国际化理念的全面提升。2022年8月,我国政府首次主办的国际性职业教育会议——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体现了我国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习近平主席向大会所致贺信指出,支持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加强互学互鉴、共建共享,为深化职业教育国际化增添了信心和动力。

在社会层面,行业企业开始重视联合高职院校共同开展境外办学、标准输出、产学合作等,形成产业和教育“携手出海”共同体,如中国有色矿业集团自2015年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职业院校在非洲建立职业技术学院、推动教学标准“走出去”;高斯图文(中国)携手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在斯里兰卡建立“丝路书香中国”培训基地、在纳米比亚建立“南亚毕昇”传播基地,输出教学资源库标准和“一带一路”出版印刷专业培训教材,校企联合开展境外办学为当地培养本土技术技能人才。

在院校层面,高职院校出于提升自身内涵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已经把国际化上升为学校的发展战略,各院校有意识、有战略、有计划地设计和开展国际化工作。“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将国际交流合作从单纯的外事活动提升到战略高度层面,成为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理念层面的国际化在我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已经受到普遍重视。”[5]当国际化被高职院校融入其发展理念、提升到战略高度后,其国际化事业将很快进入高位阶发展进程。

2.内涵发展:程度加深、身份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内涵发生变化,专业化程度有了较高层次的提升。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活动从之前的公务出国、外事接待、签署合作备忘录等“服务型外事”越来越多地向促进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专业合作互动的“发展型外事”转变。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例,作为目前辐射范围最广、合作程度最深、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最有效的国际合作形式之一,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或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2489个,其中,全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共计997个,占全国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总数的40.6%,比2020年2月的937个增长了60个,两年内的增长率为6.4%,见图1。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国际化合作模式已从传统“引进来、走出去”的常规模式(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和派遣师生出国进修)探索,发展成通过境外办学、留学生培养等方式将本土教育资源向境外輸出的“援外型”模式,实现中国高职教育由资源需求方向资源供给方的身份转变。诸多高职院校,尤其是地处沿海、边境等地缘优势明显的高职院校已经成功开展了大规模留学生培养和境外办学。2018年,高职院校全日制来华留学规模达1.7万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招收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地和境外办学的主要集聚地,595个专业教学标准落地国(境)外[6]。

3.专业发展:覆盖广泛、产业引领

高职院校专业所依托的产业背景是其国际化发展程度的晴雨表,服务于不同经济领域的学科专业,其国际化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化总体呈现合作专业全面开花、与当地产业紧密呼应的局面。一是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统计的全国997个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所涉及的专业中,管理和经济类、工学类、艺术类占比前三强,分别为45.7%、34%、7.5%,见图2。二是在留学生培养领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发布的《CEAIE2021年度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报告——专业建设国际化现状分析》中对全国88所院校118个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电子信息、财经商贸、装备制造、土木工程等专业在招收学历留学生方面最具有优势,见图3。这些专业所服务的行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建设领域有紧俏的市场需求,国际合作渠道和合作资源更为丰富和便利,国际化发展也更为活跃和快速。三是在境外办学领域,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相关数据,“一带一路”沿线需求旺盛、办学基础和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在“走出去”办学方面更具有优势,“数量规模排在前几位的专业是物流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计等。这些专业属于高职类的传统专业,传统专业建设比较成熟,易于‘走出去”[7]。

4.地域发展:沿海活跃、内陆缓慢

受地域、经济、观念、文化、政策、经费、合作资源等因素影响,地处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省份,其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活跃而迅速,而中西部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发展程度相对较低,高职教育国际化呈现出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等沿海地区活跃,中西部地区低平的分布态势。“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合作正在呈现发达地区引领、欠发达地区突破、沿边地区突显地缘优势的格局。”[9]对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数据信息分析发现: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等沿海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数量比较多、规模比较大、效果比较明显,如江苏、山东、浙江、河北、上海的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数量占据大陆31个省份的前5强,前5强的总量占全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50%以上,而地处中西部的省份,如西藏、青海、宁夏三省至今还没有一所高职院校具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甘肃省仅有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且为2020年新设立的项目,见表1。《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公布的“中国职业院校世界竞争力50强”中,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位居前4强,其中,仅江苏(19个)和浙江(6个)两省就包揽“中国职业院校世界竞争力50强”的半壁江山,见表2。“50强”中有一半高职院校为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有37个(占比74%)高职院校为教育部支持的“双高计划”高职院校,见表2。这些院校受地域优势带来的开放条件的影响,其省级规划和指导到位,有较完善的政策和资金支撑,国际化得到较高程度的发展。

(二)高职教育国际化现实困境

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职教育国际化因受学历层次、疫情创伤、世界变局及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面临一定的现实困境。

1.学历层次差异是影响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发展的原生性因素

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职业教育法》在立法层面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长期以来,受办学层次限制,高职教育的生源水平、师资基础、财政能力、对外吸引力等原生基础薄弱,其国际化内涵发展受到一定制约。第一,高职院校办学多为地方财政支持建设,外部资源和政策支持相对不足,开展国际化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耗学校自身办学经费和成本,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对于配合国家战略推进留学生培养、境外办学等国际化交流工作的动力不足,其国际合作的空间和能力也随之受限。第二,高职院校在高考录取批次中顺序相对靠后,生源质量总体水平比本科院校低,学生的知识基础、外语水平、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能力不尽理想,影响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实施效果。比如,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课程数量相对普通专业的课程数量较多,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无形中降低了合作办学的效果和效能。第三,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因为自身学历层次不高、国际化办学意识不强、师资国际化水平和对外交流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与海外较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无法进行有效对接。“根据电话访谈,近70%院校都提及由于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例如院校缺乏激励教师参与国际项目的措施等,很多项目难以开展和推进。”[10]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使其对国际合作伙伴、高水平国际师资、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也较为薄弱。

2.疫情创伤和世界变局是阻碍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次生性因素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冠疫情创伤持续”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历史洪流中,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以教育要素跨境流动为主要特征的高职教育国际化遭遇严重的冲击和阻力。一是三年疫情给教育国际合作交流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影响。疫情期间人员无法国际流动,加上长期居家办公,合作伙伴关系受到重大影响。国际学生的流动遭到严重限制,许多靠国际招生为主的海外院校缺乏利益驱动和财政支持而出现无力经营甚至倒闭的情况。疫情创伤恢复和秩序重建成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面临的重大挑战。二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变局为教育国际化带来了冲击和阻碍。疫情使得全球经济总体成下行趋势,为已经遭受疫情重创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增添了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给高职教育国际化带来巨大困境和挑战。

3.“援外”政策导向是影响高职教育国际化平衡发展的派生性因素

当前,高职教育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重“援外”、轻“内功”,“影响力打造”有余、“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的“虚高”、失衡局面。在各类职业教育國际化研讨会和论坛中发现,“标准输出”“境外办学”“打造职业教育中国品牌”成为最热门的议题。各高职院校急切追求“援外”指标,境外办学数量和输出办学标准数量成为当今高职院校之间竞相追赶、攀比国际化水平的竞争指标。对各高职院校官网公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中“国际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有不少高职院校虽未曾开办过中外合作项目,却急于开展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境外输出,另有一些院校不从自身寻找国际化受阻之原因,而是把“找不到境外输出对象、服务对象”作为国际化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

形成当前局面的原因,一是部分高职院校对自身国际化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不足,发展目标模糊不清,导致国际化工作盲目趋从的现象。二是很多“资源引进”型国际化活动,如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专业性强、程序复杂、准入高、获批难等特点,严格的程序将很多高职院校拒在中外合作办学的门外。三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国际化作了过多“输出”“援外”方向的激励和导向。在国家出台的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政策中,“配合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是较为密集的关键词。如《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2020》中对国际合作设置的7个考察指标中就有5个“输出”“援外”型指标①,相比而言,对院校本土课程与教学国际化、对本土学生国际竞争力培养以及师资国际化等强化“自身能力建设”的关注还不够充分。

三、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国际化推进策略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职教育国际化既有产教融合的先天基础优势,又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其带来的时代机遇。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既有优势和时代机遇,疏解现实矛盾和困境,架构适应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推进策略。

(一)构建高职院校国际化内部治理体系,实现自身实力和对外影响力双向提升

各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合作依赖于院校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发展理念、顶层规划、法治建设、治理模式、生态体系的设计着手,将国际化治理和国际化发展纳入学校发展全局。

1.建立“理念、规划、制度”递进式国际化实施路径

一些骨干示范高职院校、“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因设置了明确而系统的国际化发展规划、建设目标和评价指标,实现了其国际化快速发展。基于此经验,一是高职院校应在院校全員、全域、全局范围内树立国际化发展理念,将国际化视为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将其纳入院校的发展全局之中。二是应结合院校整体发展定位和阶段规划,制订国际化发展规划,制订前瞻、明确、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三是国际化发展应与院校自身的法治化建设相结合,建立健全国际化发展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确保国际化建设从顶层设计到机构、人员设置,从激励机制到管理流程、再到具体项目的运行有章可依,保障国际化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2.建立院校内相关责任主体“协同共营”的治理模式

职业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应单单依靠外事(国际合作交流)职能部门开展全校国际化工作,需要专注于学校国际化整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应全局谋划、统筹规划、科学指导、资源调配、形成共识,调动校内各教学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各部门多轮驱动、各治理条线融合互动、协同共营的“大外事格局”。一是建立国际化工作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分工协作的协调机制,建立齐抓共管的国际化工作治理模式。二是出台结果导向与定期评价相结合、国际化资源分配与国际化工作贡献相参照的长效化激励机制,使得国际化理念成为教学和行政部门、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三是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在校内厚植浓郁的国际化办学文化、营造良好的国际化工作氛围,激发院校国际化发展动力。

3.建构“进出平衡”的国际化生态循环体系

一些高职院校在提升对外影响力过程中,往往容易轻视和忽略自身国际化办学基础的夯实和提升。相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因受办学层次、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国际化观念等因素限制,其国际化基础、能力及发展程度相对较弱。当前,相较于本科院校通过开展合作办学、国际认证、国际合作科研等“引进”“强化”方式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的模式,高职院校更应重视自身国际化办学基础能力的提升。同时,国际化本身是赋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内涵发展的手段和途径,应是一个不断引进、吸收、融合,并不断输出、检视、提升的双向开放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在推进“援外”“输出”以追求对外影响力提升的同时,更应通过“对标先进”“引进优质”增强自身国际化办学实力,做到资源输出与资源引进并举、影响力提升与能力建设并重,建构“进出平衡”良性循环的高质量国际化生态支撑体系,实现院校自身国际化办学实力和对外影响力的双向提升。

(二)运用“大历史观”对标国际标准,拓宽现代化发展思路和发展空间

1.对标国际标杆院校,拓展办学思路和办学视野

高职院校通过对标职业教育样板国家和国际上同类院校中的标杆院校,运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审思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职业教育发展脉络。基于历史视角,深入研究、剖析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办学规律、办学经验、人才培养模式及与外部资源互动模式,去粗取精,因地制宜,提取可资借鉴的发展经验,拓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空间,实现院校办学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融通,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2.引进先进教育资源,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应发挥国际化在专业建设、师资提升、人才培养等办学中独特的支撑功能,通过国际合作交流,既要填补空缺,引进前沿专业和发展方向,以开放促改革;又要补弱增强,了解差距、缩小差距,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各院校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际认证、共建教学实训平台等稳定性强、受众面广的国际化办学手段,不断引进、吸收各种形式的国际先进教育资源,辐射本土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引进的教育资源既可包括国际先进职业院校的师资、课程、教材、实训器材等硬件资源,也可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评价体系、考评体系、专业认证体系、职业资格体系等软件资源。通过对海外高水平教育资源在一定规模、一定时期内的循序引进,推进院校自身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3.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夯实国际化发展基石

教师是学校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的主体,国际化师资队伍是决定高职院校国际化事业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石。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水平,高职院校应投入资源和政策,着力打造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一是通过开展教师海外访学、培训、进修、与海外院校交流,提升广大教师的国际视野和现代化水平。二是鼓励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留学生培养、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培训、境外办学等开放办学环节,提升教师的对外教学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三是从海外院校、国际组织、行业企业引进专家充实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打造院校的国际化学术环境。

(三)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和国际形势,将开放办学纳入现代化轨道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职教育应审时度势、主动作为,将高职教育开放办学纳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轨道。

1.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担负职业教育时代使命

新时代的高职教育国际化需要着眼于以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发展战略为基点的各方利益的包容性发展共识,其宏观着力点是,认清并充分运用三个维度的外部条件:在政策支持上,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的各类促进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对职业教育国际化有了持续关注,为职业院校服务国家战略、开展国际合作奠定了政策依据;在战略机遇上,“一带一路”建设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机遇,“一带一路”沿线行业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一带一路”建设及教育合作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和良好的国际共识,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势必将会更加密切而深入;在机制条件上,国家与非洲、东盟、中亚、中东欧以及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区域性合作也为高职教育国际化提供有利时机。近年来,我国相继提出的建设鲁班工坊、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等重要教育合作倡议也是高职教育开展国际化的有利切入点。高职教育国际化对接国家战略的微观着力点是,各高职院校因地制宜,围绕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实践实训等职业属性、产业属性和院校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办学资源的定向输出,在留学生培养、援外培训、境外办学、专业标准输出等方面着力,参与“一带一路”以及全球范围内的职业教育治理,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开放,助力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值得注意的是,开展资源定向输出,首先要注重加强输出的质量性和适应性,这就需要避免输出的“同质化”,院校应立足专业优势,精确划定输出受众范围,准确摸底合作国产业情况和实际需求,做到淡化虚名、有的放矢,精准搭建服务两国教育合作和产能合作桥梁,将境外办学等资源输出功能落到实处。其次,要把握职业院校的教育属性,对标国际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和课程体系。此外,为避免“学校热、企业冷”“国内热、国外冷”的境外办学现象,应将所处地域优势、校企合作资源、信息化资源、国际化办学所积累的原始资源充分整合,形成资源集合体,各方“携手出海”,实现多赢局面的高水平资源输出。

2.深化产教融合时代内涵,聚集国际化办学合力

作为与经济社会和生产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从人才供给和优化产业结构入手服务行业、产业发展,在促进国际贸易等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高职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进一步凸显。新修订施行的《职业教育法》赋予高职教育适应性发展、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参与多元办学的时代新要求,高职院校应利用好产教结合办学的特质,在有效整合校内专业资源、积极争取政府政策资金的基础上,利用人才培养的专业优势和产教融合的资源优势,重点拓展和利用行业企业资源,集聚国际化办学合力。一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资源,积极争取、联合行業、企业资源参与办学,补充国际化办学经费,提高办学水平,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携手“走出去”,为学校国际化发展开拓新局。二是利用校企合作便利条件,引进行业、企业中的国际专家、技术能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育教学实践;引进行业、技术的国际标准介入教学环节,实现教育教学与国际通用技能标准无缝对接。三是为师生创造到行业内知名跨国企业实习和研修的机会,拉动师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激发创新潜能,有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国际技能标准的人才。四是与行业企业联手,共同开发国际合作项目,向海外输出中国职教标准以及中国产品、技术和服务。

3.在疫情创伤中孕育新机,于国际变局中开拓新局

面对疫情创伤和国际形势带来的危机和挑战,高职教育国际化需树立发展、创新、安全三种思维,以孕育新机、开拓新局。一是树立发展思维。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国际化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对待当前形势,关注政府间战略合作,科学谋划、充分估计和划定合作方向和合作范围,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精准施策,最大限度确保合作安全、规避合作风险。二是树立创新思维。充分整合、利用各方资源,创新国际化办学模式,依托职业院校间的校际合作,广泛联系行业组织和合作企业,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如学校的留学生培养与中外合作办学相结合、中文教育与境外技术培训相结合。同时,利用好疫情期间积累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和成果,将国际教育与现代信息手段有机结合,增加对高质量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投入,在逐步恢复线下交流的过程中,聚集线上、线下国际教育合力,尽快推动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秩序重建。三是树立安全思维。高职教育国际化活动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要素的互动融通,涉及不同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碰撞、融合,具有极强的开放属性。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需坚持意识形态属性,牢固树立党建意识,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高职教育在通过“国际化”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中保驾护航,形成适应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买琳燕.高职教育国际化与一流高职院校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5(4):19-23.

[3]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全面部署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EB/OL].(2020-06-18)[2022-06-07].//www.gov.cn/xinwen/2020-06/18/content_5520156.htm.

[4]买林燕.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特征及机制构建问题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6(6):19-23.

[5]莫玉婉.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实践及改革趋势——基于国家百所高职示范校的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16):24-28.

[6]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斯研究院.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49-50.

[7]宿莉,吕红.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特征与对策——基于近三年“国际影响力50强”高职院校的质量年报数据可视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0):48-54.

[8][10]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2021年度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报告——专业建设国际化现状分析》[R].2021:13.

[9]孟凡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需对标国际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8(21):1.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Value Logic, Problem Represent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Wang Dan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structing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building the bran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concept promotion, vibrant momentum”,“degree deepening, identity transformation”,“extensive specialties, industry leading”,“active in coastal areas, inland downturn”and so on are showed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the difference of academic level is the primary factor affecting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trauma of epidemic situation and the change of the world are the secondary factors hindering the proc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policy orientation of“foreign aid”is the derivative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t put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edicament. Based on the college standard, the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re structur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building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system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anding the space for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incorporating open school-running into the modernization track,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modernization”by means of“internationalization”and help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uthor  Wang Dan,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departmen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hanghai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College (Shanghai 200093)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