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萍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开展,小学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已然发生改变。用爱感化学生,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成长发展是当前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之一。因此,班主任需要以自身优势为前提、以学情为依据、以班级活动为方针、以日常生活为后援,为学生建立“爱”的根基,把握“愛”的方向,激发“爱”的活力,助推“爱”的成长。这样,就可以通过“爱”温暖学生的心灵,有效地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心灵培养;教学关爱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无论在班级管理还是教育教学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让学生的眼睛充满智慧之光,怎样使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是班主任必须进行深刻思考的问题。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许多班主任只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情感的需求,这会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因此,班主任必须将“爱”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从而转变自身心态,重拾学习信心,以更好的姿态迎接今后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
1 以锻造自身为前提,建立“爱”的根基
锻造自身是班主任“爱”之工作的首要步骤,该步骤要求班主任提升教育素养以及“爱”学生的能力,为后续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基。
1.1树立自身形象,成为学生榜样
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了为人师表者“发挥自身带头模仿作用”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在许多情况下都只能通过模仿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会关注班主任的每个动作、每个眼神和每种表情,并进行模仿。基于此,为了推动教育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班主任必须首先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充满对学生的关爱。
作为一名班主任,应以自身的种种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榜样,比如,有的班主任每天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达学校,进入班级后会仔细检查班级的安全和卫生情况,当发现教室卫生不达标或者存在容易产生安全问题的物品时,会及时将它们清理干净。这样一来,学生一进入班级就会感受无比舒适。在放学之后,班主任也会在班级中停留20分钟,当所有的学生都离开班级后再关好门窗。最初许多学生并不理解班主任这样做的意图,认为老师已经安排了值日生,只需要让他们完成这些工作即可,教师没有必要再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逐渐明白了班主任真正的用意,感受到了班主任对他们的真切关爱,因而每天都有学生自愿留下来与班主任共同完成这些工作,班级的氛围也逐渐变得其乐融融。又如,有的班主任平时无论在何种场合,遇到班内的任何学生都会主动向其表达问候,借此机会了解学生的学习、身体和精神状态,短短的几句关心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无微不至的“爱”。久而久之,班主任发现许多学生学会了在见到教师后主动上前问好,并且学生之间也会彼此表达问候,相较于从前,无论是师生关系还是生生关系,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1.2提升谈话技能,贴合学生需求
班主任树立自身良好形象还通过各项学习提升谈话技能。没有人天生就是完美的,无论是谁,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思考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因此,班主任不应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应积极努力地学习新的教学方式,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更好地表达对学生的“爱”,使学生欣然地接受班主任的管理与教育。
班主任要积极学习一些用于表达“关心与关爱”的话语,掌握与学生交流的有效技巧,从而达到“学生一听到班主任的话就感到温馨和舒适”的效果。比如,在一段时间里,班主任发现班级的时钟、门把手、垃圾桶、扫把等工具时常出现损坏的现象,班主任对此事十分关心,且很快便查明了原因,即“某学生经常把玩这些物品作为乐趣,最终导致了物品的加速损坏”。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班主任就会采取较为严厉的措施,将该学生带至办公室,对其进行批评:“这种行为不对,破坏了班级中的公共设施,必须立刻停止,否则将与你的家长进行沟通。”这些语句中就包含了许多“严厉”的成分,学生一听到“行为、很不对、破坏、立刻、家长”这些词汇,就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不愿意与班主任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为此,班主任必须优化自身的谈话技巧。在遇到此种情况后,班主任需要采取相对温和的谈话方式,在课后时间,将该生邀请到操场上,并利用先表扬、后指出问题的方式与其进行交谈。经过班主任语重心长的劝导,学生明确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以后的班级生活中能够积极改正错误。
因此,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交谈时,需要牢牢抓住其心理特征,用温暖的语言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交流是学生认知与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时刻都在交流,教师不仅要在学生犯错时与其进行关爱式的交流,而且应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建立牢固的师生之情。
2 以学生学情为依据,把握“爱”的方向
将教育建立在学生的实际学情之上,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关爱方式是班主任开展“爱”之工作的第二个步骤。该步骤的落实是学生感受班主任关爱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基本保障,教师必须对其提高重视程度。
2.1结合学生水平,抓住关爱重点
每名学生在学习天赋和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以往的教学中,班主任为了坚持教育平等的原则,往往会对这些学生“一概而论”,这就容易导致班主任的“爱”偏离方向,未能真正“爱”到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基于此,班主任必须对这种教育方式进行及时调整,结合不同层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关爱每个学生,使他们都能得到适合自身成长的关爱。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要根据班内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关爱,要注入更多的“尊重、平等”,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班级给自己所带来的帮助与扶持。如有的学生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上课回答问题也不积极,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以专门挑选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提问,将表现的舞台留给学生。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班主任不仅要表扬他,还要让全班同学鼓掌。在这种热烈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爱,学习信心也得到了有效增强,逐渐改变了消极的学习态度,并跟上了班级的整体学习节奏。还有的学生虽然没有突出的表现,但也不犯一些低级的错误,总是平平无奇,认为自己没有存在感。实际上这些学生才是班级中最大的群体,掌握好这部分学生的动态特征,才是提高班级总体水平的关键,教师在对待他们时应当坚持“体谅、挖掘”的态度。
2.2参考学生个性,调节关爱形式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关爱时,不仅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水平来确定关爱的重点,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個性特征,选择合适的关爱形式,做到在关爱的同时把握好学生的个性心理,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针对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学生,教师应当采取严肃认真的方式,否则就会使这些学生认为班主任在和自己开玩笑,自己的行为并没有超出限度,没有必要过于重视,由此导致班级管理出现问题。每名学生都有着独特的性格特征,只有掌握学生的个性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对所有学生的关爱,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3 以班级活动为方针,激发“爱”的活力
“积极开展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与成长”,是班主任开展“爱”之工作的第三个步骤。活动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而且能助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比如,在临近五一劳动节时,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组织一次以“父母的付出”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父母是怎样为家庭而努力付出的,针对这一话题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父母每天早上6点就会去上班,直至下午5点半才回到家中,在父母的辛勤付出下,家庭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值得自己感恩”。也有的学生回答:“自己的母亲才是家中的顶梁柱,在工作日期间不仅每天都要外出工作,而且要负责自己的上下学接送任务,到了周末还要在家中做各种家务。”还有的学生回答“自己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只有在过年过节期间才会回家探望自己,为自己带回许多喜爱的零食”。在学生完成了一系列回答之后,班主任要进行引导和总结:“父母之所以会为你们付出这么多,就是希望你们能够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将来能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在学校,教师会像父母一样关爱你们,引领你们健康成长。所以,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和老师交流,让老师来做你们坚强的后盾。”该活动充分体现了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且主动地与教师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无处不在的爱。
4 以日常生活为后援,助推“爱”成长
班主任开展“爱”之工作的第四个步骤是“抓住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常态化关爱”。学习只是一名学生生命中的一小部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学生都在经历生活,只有将“爱”渗透到生活中,学生的心灵才能得到持续的浇灌和成长。比如,在进行班级日常管理时,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要主动发现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并引导学生积极改正。如有的班主任发现有一名学生存在“咬指甲、饭前不洗手”的不良习惯,导致其经常出现感冒、咳嗽的情况。于是班主任帮助其改正这一不良行为,并要求与该学生关系较好的一名学生监督他,在一段时间之后,该学生便彻底改正自身的不良习惯,学习状态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除了生活习惯之外,班主任还应在道德培养、精神品质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关爱”,必须做到教育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必须坚持以“爱”为基本出发点,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进行良好的生活引导,用爱心沐浴学生的心田,以行动助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郑丽君.小学班主任爱心教育的相关思索[J].华夏教师,2019(26):95-96.
[2]傅涛.浅谈班主任爱的教育[J].师道·教研,2018(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