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嘉
摘 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做好与小学的衔接。具体而言,首先要做好知识衔接,从“了解”到“理解”,定位教学起点;其次是做好目标衔接,从“培养情感”到“筑牢基础”,落实教学重点;最后是做好方法衔接,从“生活探索”到“议题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思政课一体化;小初衔接
*
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城镇初中新生学科及心理适应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2021/JKxc/02/011/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言辞恳切,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以下简称“一体化”)建设鸣响了发令枪。一体化的内涵十分豐富。从全程贯通的角度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整体构建;从学段贯通的角度看,各学段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形式内容、方法途径等须统一规划、有效衔接,体现层次性、差异性、关联性。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一体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与小学做好衔接。
一、 知识衔接:从“了解”到“理解”,定位教学起点
现行的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合原来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进行了九年一体化的课程内容设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也明确提出,“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1]。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发现自己》,隶属于“正确认识自己”这一目标,在课标中被安排在核心素养之“健全人格”中。这一核心素养的学段目标分别为: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1—2年级);学会认识自己(3—4年级);正确认识自己,自信乐观(5—6年级);正确认识自己,能够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我,保持乐观的态度,学会合作,树立团队意识(7—9年级)等。从列举的上述内容来看,课标是围绕“一体化”,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来安排教学内容的。
这就要求初中阶段的教学要立足一体化的视域,不但要做好初中三个年级的教学衔接,还要做好小初学段的衔接。这需要不同学段的教师加强对课标和教材的研究,明确学生的认知基础,站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去开拓学生的“未知”。
仍以《发现自己》为例,本课包括“认识自己”和“做更好的自己”两部分内容,介绍了正确认识自己的意义、通过哪些方式来认识自己、怎样才能做更好的自己等知识点。
就“正确认识自己”这一知识目标而言,在小学阶段,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学习了《我能行》一课,看到自己的优缺点,相信自己可以学会做更多的事情;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我和我的同伴》单元,了解了自己的特点,知道了自己和别人的不同,认识到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明白了如何和同学相处;在六年级下册学习了《学会反思》一课,了解了反思的好处,知道如何养成反思的好习惯。这些知识如何呈现和学习?二年级是“围绕我进步了,开展写日记和交流活动”;三年级是“开展我能行你也行活动;举办故事分享会”;六年级要求学生“制订生活计划,反思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自省习惯,提高判断和选择能力”。到了七年级,要求学生“以社会中的我为议题,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方式,理解社会上的各种角色,以及各种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我,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从知识点的进阶结构来看,“写日记—故事分享—制订计划,反思言行—角色扮演和讨论”,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就构成了系统性的“正确认识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
据此可以发现,小学阶段基本注重“了解”和“知道”;到了六年级后,学生已经“具有良好的自省习惯,有一定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初中教学应以此为起点。同时,七年级的学生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维,不再满足于知道简单的“是什么”,而是开始涉足“为什么”和“怎么办”。另外,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分化,一是对知识的接受度出现了差异,二是思想道德水平的落差也在不断加大。教师需要针对这些差异准确定位教学的起点。
二、 目标衔接:从“培养情感”到“筑牢基础”,落实教学重点
在一体化视域下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尤其要认识到,不同阶段思政教育的目标不同。小学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责任意识,引导学生遵守公共规则,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感;初中阶段是小学阶段的延续,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及个人与家庭、他人、社会、国家和人类文明的关系,了解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鉴于初中阶段的思政教育重在筑牢思想基础,教学的重点就应该落在从“为什么”出发,到“怎么做”收尾。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辩论等方式,找到方法、寻求策略、提升自我。比如,围绕“爱国”,小学生可以通过“国旗国徽首都国歌”等知识的问答,明白什么是爱国,也可以通过观看国庆阅兵式培养爱国情怀;初中的重点则应放到对爱国行为的介绍对爱国人物价值的挖掘、对“我”在日常行动中爱国的细节梳理等方面。同样的内容,初中阶段要以小学的已有认知为基础,更多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悟“社会中的我”,扮演好“我”的社会角色。
那么,如何设置教学目标呢?要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制定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和规定性作用。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研制可遵循“通过什么路径、学习哪些内容、培育哪种素养”的思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经过学习之后能够做什么。[2]
例如,教学《发现自己》一课,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站在发展学生、成长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展地看问题,结合已知,总结未知。中学生已经能接纳自己,有一定的抗挫能力,能反思和正视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能规划自己的生活。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小学时候的生活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再联系现在的状况,理解和感受“长大了,和以前不同了”。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设置为:通过案例分析、情景再现、小组讨论、上台分享等方式,使学生理解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学会从多个角度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评价,愿意接纳自己,学会扬长避短,能够主动改正缺点,树立激发自我潜能的自信心,并且在与他人交往、奉獻社会的过程中做更好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可设置为:通过小组合作研究,结合以往学习的知识,理解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学会从多个角度提高和完善自己。教学难点是:理解正确认识自己的意义,接纳自己的不足,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
三、 方法衔接:从“生活探索”到“议题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注重引入鲜活的生活素材,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理论性增强,需要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这就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容易变成理论的堆砌、原理的组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课标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打造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3]
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尝试从“生活探索”走向“议题探究”,采用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按照教材特点和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来确定议题,梳理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例如,《发现自己》一课的两框内容,可以尝试采用议题式教学的方法,中间插入情景案例、分组讨论等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围绕“认识自我”,学生需要掌握两个知识点“正确认识自己的意义”和“怎样正确认识自己”,可以“遇见美好,变得更好”作为主议题,以“小刚生活的某一天”为主线开展教学,链接知识点。围绕“做更好的自己”一框,可组织学生围绕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怎样做更好的自己”,充分开展探讨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针对如何理解“更好”,怎样做到“更好”这一难点,可以安排三个子议题小组:“我能行”小组找出小学二年级的教材,回忆和总结学习这篇课文时会做些什么,后来的四年中自己又学会了哪些技能;“我很诚实”小组复习小学三年级的相关知识,总结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没有真正做到诚实,在哪种情况下没有诚实,不诚实的原因是什么;“学会反思”小组需要复习小学六年级的相关知识,总结学习了反思方法后有没有用到学习和生活中,自己有什么提高和收获。每个小组都可以用PPT、手抄报或者思维导图等方式呈现,在上课的时候进行交流。
在新授课部分,“接受不完美”小组重点探讨人的不完美之处,研究有没有“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的好办法分享给同学;“改正缺点”小组从心理上研究为什么很多人缺乏面对缺点的勇气,并重点攻关改正缺点的方法;“激发潜能”小组总结自己成长道路上大大小小的成功与进步,努力发现自己身上的每一个闪光之处,由此充分认识到自己原来不具备而现在已具备的某些成长能力正是激发了潜能的结果。
这一教学方法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了前后知识的紧密联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让他们在对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提升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思政教育的实效来看,这一做法既落实了学生对“为什么”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对“怎么做”的认知,同时也锻炼了小组合作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总之,在一体化视域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整体意识,站在一个完整知识点的角度去设计所在年段的教学任务;要有递进意识,考虑学生的发展和思维现状;要有协同意识,能联合不同年段的教师,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
参考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48.
[2] 李晓东.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