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傲 王越
【摘要】在识字写字十分基础和重要的小学低段教学中,需要把汉字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而融入传统文化的要求就包含了汉字字形、字音与字义中蕴含的文化信息的教学任务。教学以汉字故事为载体,主要按照字源故事、汉字中的诗文书画与历史典故三个角度创编故事,让汉字文化融入课堂。
【关键词】识字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汉字故事
2014年教育部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2021年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都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视。而2022年颁布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尤为凸显中华文化在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性,更是将文化自信置于核心素养的首位。
识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积累提升语言能力的工具,更承担了传承文化的重要任务。作为世界独有的表意文字,汉字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也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身为教师,如何在小学低段识字写字教学中,将汉字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如何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提升学生识字兴趣,培养汉字思维,开阔文化视野并打好文化底蕴基础,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追根溯源,传统文化融入识字教学
语言学家申小龙说过:“几乎每一个古汉字都可以从字形、字音、字义解释一部分文化史。”[1]汉字本身的呈现方式是静态的,但研究者却可以通过它推算出从古至今动态的文化意识演变。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要求就包含了汉字字形、字音与字义中蕴含的文化信息的教学任务。
1.字形与形态识字
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文字时往往会受到当时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状况影响,所以在教学中也可以运用文字字形去逆推演古代人的文化意识与社会状态等知识,增加识字教学的文化韵味与趣味性。“形态识字”即是指学生通过文字字形中反映的文化内涵来掌握汉字的字形与意义。
依据字形可以了解造字时代古人的思想观念。如“虹”字,从虫,工声。我们一定会疑惑,“虹”与虫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为何古人会将它们关联在一起。原来由于天文知识的缺乏,先民误将天上的“虹”当作一种怪虫,双头有角,身体卷拱,大张其口,甲骨文象形地写作“”,卜辞还有“虹饮于河”的怪谈。“虹”的出现也带着邪恶、丧德的意义。通过“虹”字,我们能推断出当时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认识不足,思想观念落后。
文字字形的演变也可以寻找到社会发展的轨迹。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文字字形的演变中依然能够找到轨迹。如甲骨文“”是“宀下从火”,一方面说明人们已经摆脱了“构木为巢”的居住方式,居住在房屋中,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获取水源的方式转换为开掘水井,不必临水而居,相较于洪水的灾害,火灾更为可怕。这些都反映在字形之中。学生也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字形符号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2.字音与声符识字
汉字最初多是依类象形,字形本身表示字义但无明确的读音。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形声字造字逐渐出现,并使汉字的表意范围扩大。形声字结构上是“半声半义”,一般来说形旁表义,声旁表音。但有些形声字尤其是形声兼会意的形声字的声符在表意功能上与形符不相上下,而这种现象正蕴含了许多文化信息。“音义相依”“意傅于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很注重音义的相关性。“声符识字”即是指学生通过文字声旁中反映的文化信息来掌握汉字的字形与意义。
事物有形则用字形状物取之,声音有象则用字音去象物之声,如牛叫为牟,就称为牛,猫声如苗,就叫做猫。一些表意声符展现了造字时代古人的风俗习惯。如“珥”字,表示用珠玉制造的耳环,声符“耳”也与意义有关,展现了当时古人主要佩戴的耳饰品是玉石的习惯。又如“婚”字,古时多写作“昏”,其既表音又表意,是上古抢婚制度的遗风,当时人们多在黄昏结婚。
先人的思想观念也可以在有些表意声符中窥探一二。“神”最初与声旁“申”写法相同,写作“”,是闪电的样子,“申”也表示“电”,可见古时人们惧怕闪电,将其视作神灵。后期因为神灵需要祭祀,“申”慢慢与“示”组合变为“神”。这种声符表义现象正是某些文化现象的遗留。
3.字义与意义识字
“意义识字”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汉字文化,再反向影响促进识记汉字的效率。汉字的字义会依据不同语境发生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字多义”。如“白”字,放在“白衣”这个语境中,不单单代表颜色,指布衣百姓;“真相大白”中“白”又变为明白、清楚的意义。
汉字字义的演变史也展现了社会文化的变迁。比如“田”,人们熟知的是“田地”的意义。而在商代,“田”并非种植农作物的田地,却是特指用作狩猎的田。根据卜辞中“土方牧我田十人”的记载,田地里种植的是能够吸引猎物,便于狩猎的植物。随着农业的发展,“田”慢慢演变为农田的意义。
二、趣识汉字,开发汉字故事课程资源
那么如何把汉字丰富的音、形、义文化内涵融入课堂识字教学,形成可操作的教学策略,提升課堂识字教学效率,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组根据低年级儿童的智力与心理发展实际,将识字教学内容结合传统文化,开发出了汉字故事集的课程资源,主要按照字源故事、汉字中的诗文书画与历史典故三个角度创编故事,将汉字文化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汉字字源故事
故事集首先展现了每个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至楷体的演变历程。汉字最初的发展阶段便是依类象形,多具有感性直观的特点。而一年级新生刚入学接触到的也是象形字,大到天地山川,小至虫鱼鸟兽,这些字形与认知对象都具有形似关系,如月、鸟、人、羊等。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相较于复杂抽象的东西,他们更容易理解故事集中生动直观的图画和演示。教学象形字时,学生一观字形,便解其意,既在观察字形中了解了文字演变史,也增加了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
识字教学结合文字演变,配以字源故事,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如“步”字,学生往往容易將下半部分与“少”混淆。“步”的篆书“”,向我们展示了它最开始的意思:这是两只脚一左一右,正在迈开步子大步向前。由此可以看出,“步”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人的两只脚,和“少”毫无关联。识字教学与汉字故事结合,汉字不再是简单的笔画组合,而是成为生动有趣的意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理解,也增加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
2.汉字中的诗词文赋
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诗词文赋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作为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诗词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将汉字文化与诗词相结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识字与古典诗词的教学路径。
故事集中的诗词故事为学生识字学习创设了诗意的情境,并非诗词的简单列举。如“雪”字的诗词故事,“雪花落在地上,把大地变成了一个洁白的世界,就像是给地球穿上了一件白色的大衣。‘静观冰雪飘舞天,站在寂静的冬日里,抬头看着天空中的飘雪—这是冬季的夜晚,白雪皑皑的世界是否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想象与思考?”在汉字故事中,学生从“雪”字入手感悟诗歌“静观冰雪飘舞天”,领悟诗人的情感,汲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3.汉字与历史典故
低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是识字写字,一、二年级需要识字1600个字,会写800个字,其中识字数量是小学六年识字总任务(3000个字)的一半以上。面对繁重的识字任务,学生记忆存在困难,为了有效加强学生的识记能力,可以在教学中穿插经典有趣的历史典故,加深学生对汉字的印象。典故主要来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习俗、历史故事和佛经等宗教书上。有些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流程,有许多有趣的典故可以拓展学习,如“羊”字,广州“羊城”就来自一个家喻户晓美丽的“五羊衔谷,萃于楚庭”的传说。大约在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田野荒芜,农业失收,人民不得温饱。突然有一天,天空中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并出现五朵彩色祥云,云上有五位身穿五色彩衣的仙人,他们分别骑着不同毛色且口衔稻穗的仙羊。仙人把优良的稻穗赠给了广州人,并祝愿这一地区永无饥荒,说罢仙人腾空飞逝,五只仙羊化为石羊留在广州山坡。从此,承仙之愿,稻穗飘香,年年丰收,广州便成为岭南最富庶的地方。这就是广州有“五羊城”“穗城”“羊城”名称的由来。
汉字教学中融入汉字典故,增加了识字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拓展了知识。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把寻找汉字典故的任务交给学生,培养他们自主、有效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三、总结:让汉字文化融入课堂
1.符合新课标要求,探寻汉字文化价值
识字写字作为低学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前提与基础。传统的单一识字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日渐提高的社会发展水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在提倡教学方式的转变,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
课程理念“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2],强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即教师教学的目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性内容,而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识字课堂将汉字编成有趣、形象的具体故事,创设丰富的文化情境,为学生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他们年幼的心中树立起文化自信。
除了教师在教学中讲汉字故事,故事教学法也包括关于汉字故事的各种学习任务设计,恰恰符合新课标课程理念“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的要求。故事教学法根据低学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了以“学习汉字文化”为主题的一系列学习任务,即课程理念中要求的学习任务群,从搜集汉字故事资料到制作汉字故事手抄报,再到讲述汉字故事、创编汉字小故事等,突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
2.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充分调动识字兴趣
面对低学段繁杂的识字写字任务,课堂教学需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及思维方式发展规律,提升识字效率。生理上,学龄初期儿童存在语言表述和听觉接受能力都较弱问题,他们好动,注意力无法长期集中,很难维持长时间的学习。识字教学中运用汉字故事,能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具象化,让学生保持注意力,充满兴趣地学习了解字理与字义。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到具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能够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但是仍以具象思维为主。这决定了他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很模糊,而汉字故事恰恰解决了这个难题。一个个陌生的汉字符号以图文并茂、有趣生动的故事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提升识字效率。
此外,儿童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故事教学法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并激发学生结合音、形、义自讲自编汉字故事的兴趣,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3.符合语文教材特点,灵活创设识字情境
新课改以来,部编教材的编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加重视,增加了选文比重。将识字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并以汉字故事为载体,能够创设丰富的识字与文化情境,符合教材的需求。教材识字课文存在大量有趣生动、形象直观的插图,意味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要更具趣味性与形象性,而生动有趣的汉字故事丰满了教材的内容,使语文课堂更加灵活与活跃。
同时,本课题所编汉字故事集编入了大量一、二年级常用的汉字,并采用相同部件的编排方式,区别于大部分汉字书籍按照花鸟虫鱼、山川河流等事物划分的编排,归类识字,让学生体会不同汉字部件的丰富内涵及演变过程,在整合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汉字符号的背后是一个个有色彩、有味道、有生命的文化故事,走近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识字教学中,让语文课程富有生命的气息,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小课题“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实践研究”(编号:A201-20220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