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场关乎“生死”的讨论开始

2023-06-23 18:54黄晓琳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安安蚯蚓泡沫

黄晓琳

一天,孩子们来到小菜地翻土,突然两个孩子大声喊道:“我们挖到蚯蚓了!还是两条呢!”其他孩子激动地围了过来。一旁的安安一边看铲子里的蚯蚓,一边认真地说:“我觉得这两条蚯蚓可能是同一条!”安安的这句话引发了孩子们的讨论:“怎么可能是同一条蚯蚓?明明就是两条蚯蚓!”“我妈妈说过,如果一条蚯蚓被切断了,那么它就会变成两条蚯蚓活着。”“怎么可能?我从来没听说过。”

我想起上学期其他班的孩子也进行过相关的讨论,但最后都很难下结论。这样的活动我们要继续吗?

这时,天天说:“试试就知道了,我们就用铲子切开它,看看它被切断后还能不能活。”一旁的女孩立刻反对:“不切不切,怎么能切蚯蚓呢?不可以的。”这时,保育老师来喊大家回去了。回到教室,孩子们仍在继续讨论。于是,我组织了一次关于切不切蚯蚓的讨论。

“想切”的孩子各有各的原因。“如果把蚯蚓切断,变成了两条,它们就可以更好地帮我们松土。”“因为切开就可以很方便地看到它到底是活还是死。”“我就想看它会不会变成两条。”“我想看蚯蚓弯弯的身体里面有什么东西。”

“不想切”的孩子也各有各的道理。“如果把它切开,它可能会死。”“我们需要蚯蚓,把它切开,万一它死了,就不能帮我们松土了。”“蚯蚓切断后可能就死了,它死了,我们就没办法帮它活过来了。”

双方辩论得很激烈,谁也没法说服谁。这时,卓卓说:“我不想切,切了,蚯蚓会痛,我昨天也痛。”说着,他给大家看自己流血后被包扎起来的大拇指。大家都知道昨天卓卓把自己的手指甲抠出血后疼得大哭的事情,所以他们能够感同身受。突然,有两个前面支持“切”的孩子站起来说:“我现在不想切了,我可以坐到不想切的那边去吗?”为什么卓卓说完,就有孩子改变了想法呢?因为卓卓的出发点已经不再是前面大家关注的蚯蚓的“生死问题”了,而是自身的“感受问题”了。

就在此时,第三种观点冒了出来:“我们只是想知道把蚯蚓切开后它到底能不能活,所以我们先查资料吧,看看资料上是怎么说的。”孩子们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查资料确实是一种可以在不伤害蚯蚓的前提下获得知识的方法。我立刻接上电脑,搜索了几段科普小视频。孩子们通过观看视频,知道了蚯蚓是具有再生功能的,但它能否再生是与切的方向(横切还是竖切)以及切的位置、段数相关的。

在观看科普小视频后,很多持“想切”观点的孩子都改变了想法。“现在,我们都知道蚯蚓被切断后能活,知道了就不用切它了。”“对,我们知道了就可以了,蚯蚓也不用痛了。”确实,“切还是不切”对孩子来说,只是一个获得经验的问题,但对蚯蚓来说就是一个生死的问题。

然而,接下来以安安为首的几个男孩找到我,说:“我们还是想切开验证一下,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它不会死了。”看到这些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我很纠结:是否应支持孩子们继续探索、验证呢?

晚上回家后,我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大意是浙江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在清明节前祭奠实验动物,向那些为科学献身的小生命默哀,表达人类的感激之情。这则新闻打开了我心中的结,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必要的实验是尊重生命的另外一种方式。据此,我觉得应该支持这一部分特别有探究愿望的孩子,但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是否不必让所有孩子共同来进行实验,以免给那些不愿意切蚯蚓的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第二天,我对安安他们几个说:“如果你非常想切蚯蚓,非常想要观察,你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并把结果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

此后,孩子们并没有继续谈论切蚯蚓的问题,但都对蚯蚓充满了好奇与感情,常常自发地带来有关蚯蚓的绘本。为了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我也收集了相关绘本投放在图书角,供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阅读。

一天,安安激动地打开一本绘本给我看。“老师,快来看,书里画的这个箱子是什么?上面好像写的是堆肥箱吧?”我给予了肯定。他笑着对我说:“我感觉很有意思,我也可以制作一个蚯蚓堆肥箱吗?”我说:“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或许你可以和感兴趣的朋友们合作完成。”

不久,安安就把制作蚯蚓堆肥箱的想法告诉了同伴,他们一拍即合。“我很喜欢蚯蚓,我想看很多的蚯蚓。”“堆肥箱里的东西可以让小菜地里的菜长得更好、更快。”“我想看到蚯蚓的粑粑是什么样子的,从来没见过蚯蚓拉粑粑。”“蚯蚓的粑粑就是很好的肥料,这样我们菜地里的菜一定会长得又多又壮。”

接着,孩子们查阅了资料,进行了记录,发现制作堆肥箱并不容易,对温度、湿度等要求都很高。可是,他们不仅没有因此而放弃,还想出了不一样的制作方法。

有的孩子想用木箱做,是因为蚯蚓需要空气,而木箱可以保持空气流通;有的孩子想用泡沫箱做,是因为蚯蚓怕热,而泡沫箱可以像快递箱一样在底部垫冰袋;有的孩子想用塑料箱做,是因为它比较轻便。他们自动分成了三组。

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处处为蚯蚓着想。在塑料堆肥箱组中,孩子们考虑到蚯蚓怕光,所以就在透明的箱子外面裹上蚯蚓最喜欢的泥土颜色(棕色)的无纺布,并且通过测量把蚯蚓床的高度定为最合适的8厘米。在泡沫堆肥箱组中,孩子们在泡沫箱底部挖了很多洞,再在泡沫箱下面加上特制“马桶”用来收集蚯蚓的粑粑作为肥料。在木头堆肥箱组中,孩子们发现食物会从木箱底部的缝隙中掉出来,就在大缝隙处堵上木板,在小缝隙处填上超轻黏土。

孩子们每天都会去堆肥箱处进行观察记录,其间发生了不少趣事。

塑料堆肥箱组成员发现箱子里的食物发霉了。他们十分担心:“蚯蚓还能吃这些食物吗?会不会因此中毒呢?”当知道蚯蚓就是要吃发霉的食物时,他们终于安心了。

泡沫堆肥箱组成员终于在某一天发现“马桶”里面出现了一个个黑点点,他们开心极了,以为是蚯蚓的粪便。可是在查阅资料后才知道,蚯蚓的粪便是一团一团的,并不是一个个的小黑点。后来,孩子们又从绘本中获悉,蚯蚓的粪便是浮于土壤表面的,并不会掉落下来。根据这些信息,孩子们推断现在看到的小黑点可能是掉落的泥土。

木頭堆肥箱组成员在观察中发现,箱子里除了蚯蚓,还有一些更小更细的线状小虫,它们是白色的甚至有一点透明。起初,孩子们担心是不是泥土里长虫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小虫越来越长,颜色也越来越深,原来它们就是蚯蚓,蚯蚓小时候居然是白色的。

孩子们置身于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中,积极为蚯蚓创设生活环境的过程,正是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从孩子们的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充分调动有关蚯蚓的经验,也在表达着对生命的尊重。我想,这不正是符合孩子特点的自然而然的生命教育吗?

猜你喜欢
安安蚯蚓泡沫
毒泡沫
废弃的泡沫盒
新兴词汇
“搞死”国家的泡沫
诚实守信的陈尧咨
安安
“害羞”的小蚯蚓
挖蚯蚓
挖蚯蚓
好泡沫与坏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