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现实主义”游戏场景设计方法探析

2023-06-22 17:49罗雨微
艺术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设计方法

摘要:近年来,游戏的心理治愈功能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心理现实主义”创作观强调现实关怀,对游戏设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文章从游戏场景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心理现实主义”特征在已有游戏作品中的表现进行分析,探索游戏场景内外双重设计的实现路径,归纳出象征性的场景构成元素、与心理结构并行的场景连接结构和传递理念情感的美术风格等设计方法,以期为游戏设计师及现实主义艺术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心理现实主义;游戏场景;独立游戏;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1-0-04

0 引言

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游戏市场,游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助推我国“文化出海”的重要力量[1]。然而,电子游戏在国内仍被归为“亚文化”,并且相较于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电子游戏在主流媒体中几近失语,这与电子游戏的大众印象——“审美价值不高的消费文化”有关。

长期以来,玩家沉浸于游戏世界中的虚拟人设和消费时夺目的景观。电子游戏长期被学界和业界描述为“逃避现实的虚拟空间”,而忽视了其在反映与解剖现实社会、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的潜力。2021年3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第87期青年文艺论坛,主题为“现实主义游戏——游戏可以把握和改变世界吗”。论坛在以消费游戏浪潮为主流的游戏产业背景下,围绕现实主义游戏存在的可能性、游戏表达现实关怀时的媒介特征等话题展开对话和讨论,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笔者认为,电子游戏作为新的技术媒介,有机会提供新的解读社会现实的方式,从而促进现实主义创作新的发展。与此同时,游戏需要表达对普通人现实处境的关怀,才有机会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赢得大众的积极评价。

目前,“现实主义”表现方式的电子游戏在市面上已发售,特别是独立游戏作品展示了有价值的成果。国内的《笼中窥梦》(2021)、《完美的一天》(2020)以及国外的《极乐迪斯科》(Disco Elysium,2019)、

《林中之夜》(Night in the Woods,2017)和《画中世界》(Gorogoa,2017)等广受赞誉的独立游戏,集中呈现出心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1 心理现实主义游戏的特征与价值

心理现实主义最初起源于小说领域,是传统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产物。20世纪初,由于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人们的生存和自由受到很大威胁。作家们转而关注精神世界,探求精神的觉醒和道德的复苏,于是在小说传统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的基础上革新,引入了心理要素。现实主义创作的重心在于反映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心理现实主义也继承了这一观念,其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作为证据,以此推断与验证心理状态在社会环境下的内在必然性。因此,“心理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既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内核——现实倾向性、人文关怀和时代感,又“消解了主观和客观间的壁垒,进而从更高层面更全面地获悉现实”[2],可以说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改革和发展。

时下,一些独立游戏作品充分展现出“心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这些游戏的主角(玩家控制角色)都是平凡无力的小人物,但能代表时代的广大负荷者,贴近生活的真实,从而让人由衷地信服。与此同时,游戏中心理场景的比例大幅增加,代表性的有独立游戏《极乐迪斯科》。作为一款角色扮演游戏,其角色成长和剧情發展依靠与外界的互动推进。游戏创造性地将互动形式模拟对象从物理空间的肢体战斗转为内在思维的争锋。这种思维争锋包括主角和NPC(non-player character,非玩家控制角色)的辩论,也包括主角内心的斗争。故事推进引擎以对话为核心,因此,判定技能点不再是攻防控回的属性,而是共情力、洞察力、逻辑能力和意志力等人格属性。主角与NPC对话时这些属性会被触发,在主角的脑中各抒己见,争吵、嘲讽、怂恿……模拟出主角在脑中以自我对话的形式理清思绪的情景。

以独立创作精神为内核的独立游戏现已成为游戏业界的风向标,优秀的独立游戏中往往蕴藏着未来游戏形态的雏形。与其他艺术媒介相比,游戏给予用户的能动性和代入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项技术优势不应限制在与敲击键盘、控制手柄同类的“物理动作”的映射方面,其完全可以介入心理世界,作为更具亲和力的媒介工具以达成心灵的交流。无论是使用场景(人们开启游戏大多数是出于寻求精神慰藉),还是技术能力(相较于电影,游戏能更低成本和更高效地表现天马行空的心理世界),都证明其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而现实主义艺术创作也需要游戏这股新力量的助力。

2 “心理现实主义”游戏创作的实现路径

心理现实主义的表现范畴主要分为心理和现实两个方面。一方面,心理现实主义通过人物的心理反映现实和客观世界,即心灵化了的现实;另一方面,心理内容的描绘必须与客观现实相融合,心理是对象化了的心理[3]。无论是心灵化的现实世界还是纯粹的精神世界,在游戏中都依靠场景设计表现。

场景塑造本身也是游戏媒介与生俱来的差异点和竞争力。相较于其他艺术(绘画、电影等)用平面图像来营造空间的幻觉,游戏提供了一个可以切实参与和探索的空间。著名传播和媒介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提出,游戏的故事不是靠叙述形成的,而是玩家与空间场景互动得来的,因此游戏更接近建筑而非文本,其设计师也更像建筑师而非作家[4]。

在独立游戏《史丹利的寓言》(The Stanley Parable)中,玩家扮演一个叫史丹利的公司职员,但是这个角色除了职业这一已知信息外,没有提供其他关于身份、性格的任何信息。在游玩过程中,玩家实际上是凭借自身的观念做出一切选择。这种将玩家本身推上舞台的形式,能让其更加直观地审视和拷问内心。因此,心理现实主义游戏的角色信息设计作用被弱化,玩家参与互动的场景设计成为重点分析的对象。

如果从设计内容接收者视角来看,游戏场景设计师的心理现实主义表达,往往包含了两层设计。内层是游戏的内容骨架,玩家借用故事角色的视角去了解角色所在的世界;外层是包裹游戏内容的皮肤形式,只有玩家或观者(看他人玩游戏的视频内容,也称为“云玩家”)的视角能看见设计师对形式的处理,而处于低维度的角色无法了解自己的故事被涂抹了何种视觉色彩。

总之,内层的视觉设计重在叙事,搭建游戏内角色的心理世界以供玩家解析人物性格和时代精神;外层的视觉设计重在表意与抒情,通过富于情感和想象力的美术风格来呈现现实,以提升作品理念的传播效果。

3 场景内层设计方法:建造角色的心理世界

设计师想要让玩家在内层世界的游玩中获得叙事信息乃至思维精神,具体可从场景构成元素和场景连接结构两个方面把控。

3.1 象征性的场景构成元素

上文提到心理现实主义的表现包括“现实心灵化”和“心理对象化”两个基本特征。因此,构成场景的特定元素需要具有象征性(揭示心理或映照现实),以达到叙事及引发思考的效果。承担这种功能的视觉元素主要有景物元素和心理元素两类。

3.1.1 景物元素:映衬心理感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游戏可用景物氛围来衬托人物心理感受。这种原理在其他艺术中也比较常用,因此现已发展出许多用于调动特定情感的范式元素。有的是自然景观,如《完美的一天》《林中之夜》《极乐迪斯科》,共同探讨了经济萧条地区民众生存困境的母题,均选择了秋冬季节和雨雪天气作为场景背景,从而奠定了故事情感的基调。有的则是人工景观,如象征角色内心希望与安全感的灯塔。此外,奇异的景观常常暗示角色异于常人的心理状态。

除了利用景物性质直接提示心理状态之外,景物元素还可以成为映照不同心境的镜子。例如,游乐园中绚烂的烟花,通常在游戏中作为美好愿景的代表,将角色和玩家的情绪一起推向高潮。而游戏《笼中窥梦》的一个场景里,欣赏烟花的人群中主角父亲一人背过身低垂着头。反常的人物心理会引发玩家思考,烟花的闪光与响声或许引起了父亲对战争的记忆。设计师巧妙地选用了人们熟知意义的景物,并展示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军人面对同种景物的心理对比,从而深化游戏的反战主题。

与此同时,同一景物元素在作品中多次出现,能够作为角色心境的线索,灵活地在各场景中提示玩家。如游戏《笼中窥梦》里虞美人的形象贯穿全游戏。这种花在古埃及时期就因其具有催眠镇痛功效与安息、长眠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到了一战时,比利时佛兰德战场上遍布虞美人,鲜红如血的花色使它成为死亡的象征。在游戏中,虞美人第一次出现在父亲手绘的图案中,其胡乱涂抹的黑线让玩家意识到这是父亲的梦魇。当玩家达成收集所有信息碎片的成就后,镜头上转,只见天花板上一朵硕大的虞美人正坠落下来,随后主角从梦中醒来。主角走到窗台前摘下虞美人的所有花瓣,然后推开窗,映入眼帘的是阳光下漫山遍野盛放的虞美人。在柔和暖光的晕染下,红花不再艳异刺目,而显得烂漫动人,美妙的景象几乎让人以为这是暗示主角已放下创伤、拥抱新的人生。但回想起铺垫已久的虞美人意象,才让人猛然意识到这是以乐景衬哀情,摘下屋中的花瓣试图摆脱创伤,但世界上依然有千千万万个战争的牺牲者、破碎的家庭和温暖不了的灵魂。

3.1.2 心理元素:映照现实处境

心理场景包括幻觉、梦境、联想与回忆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心理现实主义强调对心理世界的刻画,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内在关系,突出人物心理状态的必然性,从而与意识流的否定客观世界正常规律结构只承认“主观真实”相区分。因此,要实现心理场景的画面既与现实区分开,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为玩家提供思考方向。设计师可以在理清角色的心理逻辑后,寻找现实中的“同构”意象,将心理场景中的道具、美术风格等特征化。

游戲《艾蒂芬奇的记忆》的鱼罐头厂工人关卡

中,幻觉世界的美术风格从抽象到写实,从第三人称视角逐渐转为第一人称视角,巧妙地模拟出主角逐渐被幻想吞噬的情境。最终主角低下头在幻想的城堡王座前“受冕”,同时现实中也低下头在工作台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幻想与现实的极度同步带给玩家极大的心灵震撼,使其开始关注流水线工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人道主义关怀。

游戏《笼中窥梦》直接将角色的心理世界浓缩具象化为一个透明的方盒,利用模板缓冲渲染技术,使玩家从每一个面的方向可以窥见不同的场景和人物行为。错乱的时空暗喻分裂的精神状态,周而复始的循环流程代表着走不出的精神困境。设计师将虚无缥缈、光怪陆离的心理与现实元素相关联,使其变得清晰明朗、生动可感,实现可视化,使每一个玩家都能迅速代入与共情。

3.2 与心理结构并行的场景连接结构

游戏需要为玩家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主干,从而保证玩家探索游戏世界的路线能够触发完整的叙事。而心理现实主义游戏作品在推进表面情节结构的同时,还有一条心理结构在隐隐行进。也就是说,场景连接的逻辑和方式会遵循角色的心路历程。

3.2.1 贴合情绪曲线

起承转合是游戏中常见的故事路线,相应地,情绪的高潮和低谷需要氛围契合的场景设计来完成。独立游戏《风之旅人》中,玩家扮演旅人,依次经历无垠的沙海、沉睡的经塔、幽暗的地下通道、狂暴如梦魇的雪山,最后到达应许的目的地——神峰。可以发现,游戏场景的地形设计跟随角色的情绪曲线而高低起伏。同时,该游戏严谨地设计了剧情不同阶段角色情绪对应的色彩。开端画面用单一的土黄色系铺设出旅人沉稳、平静的心境;到“承”阶段,色相丰富度逐渐增加,粉、橙、绿等色彩的加入使画面变得生机勃勃,旅人变得兴奋起来;而后达到了色彩明度和饱和度的最高点,耀眼的金黄将情绪带入高潮;紧接着又“转”至地下通道和雪山场景,一黑一白,在长时间无彩色的死寂气氛中,旅人挣扎着前行,几近消沉,此时却望见了山顶神峰,蔚蓝天空下炽红的经幡,充满活力的色彩重新激发出旅人内心的斗志和即将胜利的喜悦。

3.2.2 展现思想层次变化

情绪层面的场景设计是模拟心理感性的手段,为大多数游戏所适用。心理现实主义创作要求刻画的心理内容更多涉及理性思维和精神,与现实本质有更深层的内在关联。游戏《画中世界》的第一阶段里,主角小男孩按照书籍记载,偶然集齐了五色圣果召唤神迹。神出现后却闭上了眼,男孩跌下高塔的同时陨石降临,使城市变为废墟。第二阶段中,男孩逐渐长大成人,潜心研读并苦苦寻求灾祸降临的原因;老年时回顾一生,顿悟到每个圣果象征的含义,神再次降临。游戏通过圣果的色彩意象暗喻角色思想层次由低到高的不同阶段变化,凝练而有意蕴(见表1)。

4 场景外层设计方法:以美术风格传递理念情感

场景内层设计目标是以故事的形式让玩家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表现的是游戏设计师的心灵棱镜折射、过滤后的现实。而一些游戏设计师则直接将这块心灵棱镜可视化,即通过美术风格将作品的理念态度呈现出来。

有的设计师更关注艺术思潮成果,并精准捕捉其当代应用价值,服务于作品,相较于《巫师》等3A游戏写实逼真的建模风格,有了更强的表意能力。例如,游戏《极乐迪斯科》借用“表现性绘画”描绘内心世界的能力,将刻画对象从艺术家个人化的情绪转化为游戏角色的心理状态。场景美术弱化了绝对准确的造型刻画,强调对光影和整体氛围的把握,多用飞溅的笔触和抽象的色彩。因此,整个世界远望清晰明朗,细看则是一团乱麻。这既是酒精成瘾的主角极度脆弱而不稳定的认知状态下的世界,更是一种隐喻。这座城市表面风平浪静,经济逐渐复苏,但生活于其中的民众内心已饱受战争摧残,变得郁郁寡欢或躁动不安。这样的视觉感受让玩家对国泰民安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有的设计师则利用艺术流派的规约印象,与叙事形成情感反差,从而使玩家在“陌生化”的体验下获得更长远的内心激荡。游戏《时空幻境》(Braid)以印象派油画的浪漫风格将游戏包装成童话故事,暗讽人类将对原子弹试验的探索视作拯救公主的童话戏码,殊不知自己才是伤害“公主”的“魔王”。

还有的设计师将“真善美”的最高艺术追求作为出发点,寻找到“温暖现实主义”的路径。如果说“真”是直面现实创伤的现实主义根基,那么“善”就是富于建设性的爱与沟通的解决方式,而“美”则是搭建起沟通桥梁的视觉语言[5]。例如,游戏《完美的一天》以松散的笔触、粗颗粒的质感和温暖厚重的色彩,营造了踏实舒心的情绪氛围。这样一来,玩家能以更加平和积极的视角回看过去的痛苦与困顿,进而加深对父辈精神智慧的理解,并从中获得力量,成为建设新时代的中流砥柱。

5 结语

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人们更多时候面临的是一种心灵危机。“心理现实主义”游戏或许能为大众提供一个心灵窗口去了解丰富隐秘的内心世界,在与自己、他人对话的同时,实现对现实生活的深层感知。但是电子游戏的场景设计长期为制造幻觉世界服务,脱离了艺术创作源泉的现实土壤。基于此,本文尝试从横向的场景元素切片、纵向的场景连接结构以及笼罩的美术风格三个方面总结心理现实主义游戏的场景设计方法,希望为今后游戏场景设计提供一个具有长远意义的方向,使游戏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邓剑.中国电子游戏文化的源流与考辨[J].上海文化,2020(12):42-51,125.

[2] 董晓平.张爱玲小说与心理现实主义写作[D].长春:吉林大学,2019:11.

[3] 张怀久,蒋慰慧.追寻心灵的秘密:现代心理小说论稿[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9.

[4] 亨利·詹金斯.作为叙事建筑的游戏设计[J].响应,2003,44(3):118-130.

[5] 胡智鋒,尹力,滕华涛,等.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温暖现实主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6):4-23.

作者简介:罗雨微(1998—),女,福建三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信息设计。

猜你喜欢
设计方法
怎样进行汉语拼音的教学
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交互设计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景观设计中的儿童娱乐场所设计与探索
让灵活精悍的微课程成为初中语文课堂的左膀右臂
低碳背景下标准化展示道具的设计方法
议传统汉字图形的设计方法
浅析儿童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
话剧舞台服装设计方法探究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