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设计综述(2010—2021)

2023-06-22 17:49余依然
艺术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展示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人们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藏族地区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文化和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通过梳理2010—2021年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分析展示空间的特点,探讨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展示设计;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1-0-03

1 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其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不仅有助于了解人类文明历程,还能够展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2004年起,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大规模发展,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逐渐得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应得到足够重视,并向外界推广。

藏族地区有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藏族地区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1]。藏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门类丰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分类体系中均有涉及,其中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格萨尔说唱、藏戏、藏医药浴法),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06项,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460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522名。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是藏族文化的精华浓缩,能让大众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激发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1.1 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概况

根据资料,分别从展览总数、地區分布、时间分布、展览周期进行梳理。

1.1.1 展览总数

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可知,2010—2021年藏族地区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共计30个,其中唐卡专题展14个、藏戏专题展1个、格萨尔说唱专题展1个、藏医药专题展4个。

1.1.2 地区分布

从展览数量的地区分布看,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举办地在西藏,特别是拉萨市。举办展览总数有14个,其中在拉萨举办的有13个。在内陆地区举办的展览数量相对较少,且大多集中于北京、上海。

1.1.3 时间分布

从近几年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举办年份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大部分展览是在2015年后举办的。可以看出,2015年后大众对藏族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开始提升。

1.1.4 展览时间

与平时展览短则数十天、长则几个月相比,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时间较短,通常在10天以内。

1.2 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特点

1.2.1 专题展览较多

在众多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唐卡是相对为人所熟知的,有关唐卡的专题展也是最多的。

1.2.2 展览地点局限于西藏本地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在西藏本地举办的占多数,其中拉萨是西藏举办展览展示活动的中心,展览的参观者也以本地受众为主,很少有其他地区的人们前往参观,向世界展示文化的机会较少。从统计得到的数据可以发现,在西藏举办的展览总计14个,占到总数的将近一半。

1.2.3 数量少,时间短

截至2021年,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展览数量仅30个,与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数量相去甚远。这固然与西藏人口少、地理位置的局限有关,但也反映出对西藏文化的重视度不足,大众对此并不了解。

与此同时,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持续时间通常在一周左右,与其他地区展览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相比,明显较短。展期短导致展览的潜在受众大大减少,不利于实现预期的展示效用。

2 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设计现状

2.1 鲜明的民族特色

根据展览图片不难发现,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展览展示空间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融入了非常多的西藏传统元素。如2018年建成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坐落于慈觉林文化创意园区,已经成为近年来藏族文化爱好者不可错过的打卡地。这座博物馆隐藏在拉萨的自然环境和城市肌理之中,运用现代建筑语言,但又保留民族特色,其呈现的色彩、图案等地域性装饰元素充分体现了藏族地区特有的自然与文化基因。

同时,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与布达拉宫、大昭寺等西藏众所周知的地标性景点在文脉上处于同一位置,好似一场跨时空、跨地点的对话。其五层互动体验区拥有绝佳的观景视角,远眺布达拉宫,俯瞰拉萨河谷,壮丽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因此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也被称为“最接近天空的圣地”。

2.2 “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中,“物”往往不是主角,展品只是一个物质媒介,展览的目的是通过展品表达“非遗”传承人的情感,将隐藏在媒介后的丰富精神内涵传达给参观者,取得观形、明意、引发共鸣、发人深省的效果。

“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演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真实、最直观的展示方式。几乎所有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都邀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以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如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内,游客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试穿藏族传统服饰,佩戴专业耳机,欣赏藏戏和格萨尔说唱。

3 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设计的不足

3.1 展览形式单一

搜索西藏展览的信息可以发现,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大多在西藏群众艺术馆举行。通过展览的现场图片可以看到,展厅中展品的呈现方式仅仅为简单的排列展示,以二维展示为主,且展厅也缺少科学的布局和合理的人流动线设计[2]。

展示形式方面,现有的藏族“非遗”展览还是以图片、文字、实物展示为主,与普通展览别无二致,而且展示效果一般。这种展示形式会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容易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无法达到展览预期的效果。

现在许多展览中,主办方已经开始重视受众视、听、触等多方面的体验,加强展品与观者间的互动,获取更为全面、丰富且真实生动的展示信息[3]。

3.2 展馆布局模式化

在展馆布局方面,藏族地区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相对简单,基本是按照传统的展示模式和理论布展[4],这导致展馆空间布局过于单调,不同展馆的布置大同小异,没有新意。这样的布局会影响观者的情绪,降低展览的趣味性。同时展馆的室内布局、动线也比较平庸,这样的设计导致展览空间设计沉闷、空间划分简单、人流动线单一。

此外,多数藏族地区的展览存在展品陈列密度过大的问题。陈列密度是指展示对象所占展示空间的百分比,有高陈列密度和低陈列密度之分,陈列密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展示的美观和效率。陈列密度的高低与展示空间的跨度、净高有直接关系,同时受展示物视距、展品的陈列高度、展品大小、展示形式以及不同类型观众的影响。

展品陈列过密容易使参观者产生视觉疲劳,展陈信息量过大容易导致参观者一直处于持续的紧张中,影响实际的信息接收效率和展陈内容的完整性。反之,展示密度过低也会导致场地利用不全,展览内容空洞,所以陈列密度应当疏密有致,给观众呼吸、休憩的空间。

3.3 现场展示效果不理想

大部分展览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到展览现场,将“非遗”的制作过程展示给观者。这种展示方式虽然能动态呈现技艺,但一些“非遗”的精髓不是短时间的展示就能让人体会到的。由于传承人的时间、精力有限,现场展演通常有固定的时间,因此受众的体验会受到限制。并且在参观者数量较少时,“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的成本会随之提高,难以形成良性循环,人流量和展演频次也很难保持平衡。有时参观者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承人的表演,破坏原有的秩序,影响整体展示效果。

还有些展览能让观者体验“非遗”的制作过程,这种体验式的观展方式虽然能让观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但能否引发观者主动探索和思考,能否实现观展者之间的双向传播,从而优化展览的传播效果,仍有待研究。并且一些对制作工具和环境要求高的“非遗”无法在现场展示,观者只能观看视频,缺乏参与感,会削弱观者的观展主动性[5]。

4 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设计措施

4.1 应用展陈科技

现代“非遗”展示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更加全面地展示藏族地区的“非遗”,让受众摆脱被动的学习模式,改为主动参与。如AR(增强现实)技术,是一项计算机视觉现实技术,可以将虚拟物体与真实的现场环境相结合,并且配合定位、交互等技术,取得虚拟现实混合的体验效果。

“非遗”展示可以利用AR技术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场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当时、当地的情境中,展开故事的叙述和结果的展示,从而让受众了解“非遗”背后的技术、历史、文明,以更真实、更有趣味的形式讲述“非遗”故事。

4.2 走出西藏

藏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可以以专题展的形式走出西藏地区,在全国各地举办展览,慢慢让公众了解藏族地区,了解藏族文化,进而对藏族文化产生兴趣。西藏神秘的文化和绚烂的“非遗”宝藏,不应该因为地理位置的局限被掩盖,而是要通过展览、网络等方式向公众展示西藏文化这一未被世人熟知的宝藏。

在2021年上海进口博览会上,藏族文化就成功“走出去”了。西藏地球第三极展馆利用上海进博会巨大的访问量,拓宽民族文化展示面,向外界展示藏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球第三极展馆外形犹如一个吉祥礼盒,意为为世界呈上一份吉祥好礼。展览最大的亮点是静态艺术与活态展演相结合,让受众沉浸式体验藏文化。

4.3 增加展示形式

现有的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以陈列展示为主,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难以激发观者的兴趣。设计师可以通过多展示空间中灯光、材质、色彩等的巧妙设计,融入科技手段,加上与参观者的互动,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通过强烈的感官冲击,将展示内容传递给参观者。

在展示形式上,利用场景营造、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手段,注重展示空间中原生文化环境塑造、文化逻辑链梳理、文化生态链完整、内容叙事性表达。

4.4 活态化展示

活态化不是简单的动态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展示主要包括内容性和形式感两方面。其中,内容性包括还原典型生活形态、生活形态演变、与进行时态生活形态的关系三个方面,形式感包括互动参与性、可变性、游戏性三个方面[6]。

“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示过程同样要经过细致的设计,而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这种设计应该包括内容性、地域性、展演结合和互动体验多个特点[7],这样的现场展演才能增强“非遗”的可读性,帮助参观者了解“非遗”蕴含的思维方式、心理图式和价值观念。

4.5 场景再现展现地方文化

情景营造是展示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情景展示,参观者能有身临其境之感,能更好地了解這一民族、这一地域的文化,取得更好的展示、宣传效果。此外,在突出地域性的同时,应当兼顾现代化的元素,从而使参观者领略城市的发展,提升认知水平。

场景展示通过仿真的故事实现环境的复原,生动展示故事原有的面貌和场景,在展览互动中实现情景交融。在藏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可以搭建富有藏区特色的生活场景,使参观者沉浸式感受藏区文化传统,增加观者的参与感。

场景再现将展示方式由传统的二维平面转换到三维立体空间,参观者置身其中,能够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感,增强展览的展示、宣传效果。这一展示设计手段可以运用于藏族地区格萨尔说唱、藏戏等具有场景感、画面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

例如,在清华大学“万物有灵,弘以新风”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上,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依据CAD测绘资料,分析了三条明清古街巷的规划布局,再现了湖南益阳明清古巷样貌。以当地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征的“一个人物,两个遗址,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采用实拍与高清影像合成的数字化方案,展示其文化遗产价值及相关技术工艺,结合交互、检索和网络技术,搭建完整的数字化展示系统,形成多样化的展示呈现形式,向参观者传递当年这个商业港口的生活景象和湖湘历史文化的气息。

5 结语

2010—2021年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已初具规模,引起大众对藏族文化、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但在展示空间的设计方面还有待提升,从而取得更好的展示效果,更好地宣传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坎着杰.试论全球化背景下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3):222-223.

[2] 马宇萌,杨琳.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21,2(9):48-50.

[3] 潘铭聪.黄姚古镇景区的展示空间设计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3):151-153.

[4] 赵亮.从感性设计视角对现代展馆室内空间布局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

[5] 李祯晏.非遗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1.

[6] 张鑫.“非遗”活态化展示设计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5.

[7] 严先琴,周元培.非遗展示空间“活态化”设计案例分析[J].中国文艺家,2020(3):87.

作者简介:余依然(1999—),女,上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展示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于服装橱窗静态展示设计研究
现代展示场景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研究
基于市场经济的陈列设计研究
低碳背景下标准化展示道具的设计方法
浅析OSB在展厅设计中的应用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展示设计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势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