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钢的琴》是张猛导演的经典之作,其以独特的黑色幽默风格,生动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一代下岗工人的现实生活,用荒诞美学的外衣包裹小人物的悲苦内核,用幽默的语言化解悲情。影片采用多种蒙太奇手法,展现了下岗工人经历时代变迁、生活变故仍旧昂首挺胸面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文章从影片文本、视听、价值三方面入手,解读电影《钢的琴》中隐喻蒙太奇的极致运用。
关键词:《钢的琴》;隐喻;蒙太奇;张猛
中图分类号:J93;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3
0 引言
电影《钢的琴》以东北老重工业基地一代工人阶级为表现主题,诠释了儿时记忆与父辈时代的过去,为观众呈现创造了辉煌的一代人随着社会变迁逐渐走向落寞的现实经历,是对已经逝去的工业时代的挽歌,也表达了对新时代社会的呼唤。影片用轻喜剧的叙事风格,给观众哀而不伤之感,兼具写实与抒情气质。
1 文本隐喻:父女感情与工人精神的双重诠释
在电影《钢的琴》中,张猛导演从小人物的视角出发,向观众娓娓道来20世纪90年代东北工业改革的故事。曾经无比辉煌的工业基地,在历经一场轰轰烈烈的剧变后,再没有了昔日的荣光。影片大量运用隐喻蒙太奇的创作手法,而文本上的隐喻尤为经典。
首先电影标题“钢的琴”这三个字,就被导演赋予了多层含义。“钢的琴”既是父女感情的见证,又是工人精神的诠释。主人公陈桂林为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并帮助女儿实现心愿,联合许多下岗工人一起制作了一架钢琴,这架父亲亲手制作的钢琴让观众感受到了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和期许。对父亲来说,子女的心愿便是自己的心愿,就算没有条件也要尽全力创造条件,完成子女的心愿。这一架钢琴并不是父亲陈桂林一人独自制造的,而是其与曾经的工友合作完成的,这些工人经历下岗风波后,大多生活清贫、狼狈不堪,但他们并没有向生活妥协,靠着曾经在工厂中学到的手艺,用自己的双手造出了一架钢琴,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些小人物身上的顽强精神,纵使深陷泥潭,仍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另外,《钢的琴》突出了东北语言风格,具有浓厚的东北味儿,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风格。影片取名“钢的琴”而不是“钢琴”,一字之差,千差万别,钢的琴是由下岗工人制造出来的独一无二的钢琴,是充满力量的钢与优雅的琴的综合体,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
在电影《钢的琴》中,主人公名字的设置也十分巧妙,从影片中陈桂林与淑娴的一次对话可以得知,“桂林”二字取自“桂林山水甲天下”,包含陈桂林父亲对儿子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做出一番事业。虽然遭遇下岗变故后,陈桂林的生活一落千丈,与父亲的期许相差甚远,但他在时代洪流中始终坚守初心,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父亲对子女的爱是无限的,陈桂林的父亲很爱自己的儿子,因此给儿子起了自认为最好的名字,并为之赋予浪漫而美好的寓意;陈桂林也爱自己的女儿,因此他为达成女儿的心愿绞尽脑汁、殚精竭虑,在淑娴劝说他让女儿学更省钱的书法时,他却坚定地支持女儿的钢琴梦,这不仅体现父爱的延续,更展现了希望的传承。
除了电影标题与人物姓名外,影片的台词也十分深入人心,充斥着隐喻的意味。陈桂林的女儿为了练习钢琴,晚上偷偷潜入教室,不料却被学校的老师投诉,看着失望的女儿,陈桂林急中生智,用纸片给女儿画了一架假钢琴,在遭到女儿的质疑后,陈桂林淡定地告诉女儿,贝多芬也就是贝大爷,因为耳朵背所以听不到音乐,但是照样弹得很好。这句看似荒唐的玩笑话,透露出了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他们何尝不希望子女过上无忧无虑的好日子,但面对冰冷的现实,其只能通过这类荒诞的自嘲的排解愁绪。
面对妻子的移情别恋,陈桂林骑着摩托载着父亲不以为然地说,妻子终于过上了一直以来梦寐以求、不劳而获的日子,这句话体现了陈桂林对前妻的不屑与讽刺,前妻与现任丈夫靠卖假药为生,生活十分富裕,与在底层苦苦挣扎的陈桂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陈桂林深知卖假药的好处,也了解整个制作过程,但他宁愿清贫地生活,也不愿做违背良心的勾当。其他的下岗工人也是如此,困苦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泯灭良心,他们也绝不会给邪恶的欲望趁虚而入的机会,宁愿自己动手制造钢琴,也不愿靠卖假药改善生活,这是善良的下岗工人对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者的抗议。
2 视听隐喻:喜剧外衣下的悲苦内核
电影《钢的琴》采用双线索穿插关联的叙事手法,两条线与造琴和拆除烟囱有关,作为一部轻喜剧,整部影片都体现出黑色幽默的风格,两条主线一明一暗,讲述了时代变迁与人物遭遇。影片的视听语言丰富多元,处处蕴含深意,同时推动故事发展,展现了超现实主义手法的魅力。物件是指出现在镜头中的物品,通过与相邻镜头的组合,这一物品能够承载更丰富、深刻的含义,进而构成隐喻蒙太奇。隐喻是建立在事物之间可互相转化和互相关照的基础上的,它们的审美价值来自其中的张力[1]。
影片一開场便是主人公与妻子离别的场景,这时两人身后的背景是遮雨棚与一排房屋。然而左右两边的光景却截然不同,陈桂林身后的遮雨棚破败不堪,房屋也十分老旧,其妻子身后的遮雨棚和房屋却十分美观。整个画面呈对称构图,一明一暗、一贫一富对比强烈,暗示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更凸显了如陈桂林一般的下岗工人生活的不易。前妻为提高生活质量不惜选择倒卖假药,讽刺的是,结尾处在父亲努力造出钢琴后,女儿仍然选择跟随前妻,追求理想的生活。陈桂林的身后还停放着一辆摩托车,这是陈桂林生活中唯一的代步工具,他经常用它载着年迈的父亲东奔西走,最终父亲去世,摩托车也在爆炸中报废,这带给了陈桂林沉重的打击,尽显生活的不易。
钢琴和烟囱是影片中的关键意象,作为线索贯穿全片。钢琴寓示着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和工人群体的自我救赎,从买不起钢琴给女儿画钢琴,到下岗工人们相聚讨论偷琴计划,再到结尾处大家齐心协力造出一架钢琴,整个过程既振奋人心,又令人动容。烟囱则是工业时代的象征,烟囱曾经是这个时代辉煌的标志,而如今却面临被爆破的命运。烟囱被爆破,代表工业时代已经逝去,随之被爆破的还有下岗工人最后的精神寄托与信念。芳华早已不在,辉煌与荣光永远留在了昔日。
另外,影片对音乐的运用也极其巧妙,充分展现了地域特征,暗示了人物命运的走向。作为电影叙事的一种重要手段,电影音乐有助于强化电影的视听效果,激发观者的思想和情感共鸣,有时甚至有超越语言的叙事能力[2]。电影《钢的琴》以音乐隐喻,彰显了钢铁工人经典的怀旧情怀,营造了幽默的氛围。例如,影片中有两处情节将《超级玛丽》的游戏音乐作为背景音,第一处用在开头陈桂林给女儿画钢琴时,女儿在一旁打游戏,用纸片制作钢琴的过程就像游戏一样环环相扣,情节设定十分有趣;第二处则是前妻小菊送女儿回家时,陈桂林伤感的内心与《超级玛丽》游戏中闯关失败的音乐相呼应,暗示陈桂林失去了女儿的抚养权,用诙谐幽默的手法表达了陈桂林此刻落寞绝望的情绪。
无奈的下岗工人们组建了一支简易乐队,因此影片中有多次众人唱歌的环节。在决定开展偷琴计划时,众人在车内齐唱《心恋》,这时卡车似乎成了独属于他们的舞台,放肆夸张的表情与动作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执行偷琴计划的他们没有半分紧張感与急迫感。而众人偷琴失败被抓到警局后,却瘫在椅子上呼呼大睡,画面看似疲惫压抑,背景音乐却依旧欢快,这也暗示陈桂林内心的希望并没有因偷琴失败而破灭,众人借此开始研究钢琴的材质和做工。在淑娴轻快明亮的弹奏下,陈桂林的表情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大胆的想法油然而生,为接下来一众工人动手造琴作了铺垫。
在造琴的过程中,影片采用了俄罗斯Lube乐队的经典曲目,激昂的曲调给了工人们极大的鼓舞,也致敬了富有激情、心怀憧憬的曾经。造钢琴的任务即将完成时,陈桂林等一众下岗工人在工厂共同演奏了一曲《西班牙斗牛士》,为影片增添了几分厚重感,此处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出小人物在谷底奋力挣扎的生活状态,体现出浪漫主义色彩。此外,影片的追逐场景多次运用俄罗斯音乐,镜头始终保持稳定,毫无紧张感,为影片增添了几分喜剧色彩。而众人在KTV中齐唱《怀念旧友》,一曲结束后大家摆出了当时那个年代最经典的造型,怀念旧友更是怀念过去意气风发的自己,是对过去那段时光的致敬与缅怀。音乐起到了叙事和塑造人物的作用,为影片增添了荒诞的意蕴,整部影片没有一处伤感的音乐,但荒诞的外壳尽显人物的悲凉。
3 价值隐喻:爱的炙热与生命的生生不息
在电影《钢的琴》中,一代下岗工人经历了生活的重创,在改革的浪潮中逐渐没落,被时代遗忘,但这帮有血有肉的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抱怨,而是在一次次自嘲中坚定自身信念。影片开场时,在一名母亲的葬礼上,乐队正在演绎悲情的俄罗斯歌曲《三套车》,却被这名母亲的儿子打断,要求更换一首欢快的歌曲《步步高》,喜庆的演奏与庄严肃穆的葬礼形成强烈反差,十分符合影片幽默的风格设定。这里的灵堂更像是工业时代的灵堂,母亲则暗指孕育了一代工人生命的工厂,极具隐喻及讽刺意味,展现出新旧时代的交织重叠,旧时代终究会过去。
影片不乏对现实生活和人性的反思,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许多人像前妻小菊一般选择了投机行为,以此谋取横财,但也有更多同陈桂林一样的下岗工人,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心底那份最淳朴、最纯净的善念,用乐观的精神蔑视苦难,追寻生命的意义和自我存在的价值。影片最后并没有告诉观众不同选择的对或错,而是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但从女儿小元选择跟随前妻去过富裕生活这一点,可以看出物质世界对下一代的荼毒,这也凸显了陈桂林等下岗工人精神的可贵。
偷琴失败后有一段陈桂林独自弹琴的画面,背景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天上飘落的雪,只落在陈桂林的身上,陈桂林似乎坠入了深海、跌入了谷底,叼着烟的他显得格外凄凉与孤独,但在他的头顶始终打着一束光,在漆黑的环境下尤为显眼,那是充满希望的未来。而造琴结束后,看似残败不堪的废弃工厂中也投进了一束光,在这束光的照耀下,一棵小树竟然生长出来,伴随着轻快的俄罗斯音乐,光明的未来似乎就要来了。但小人物无力改变现实,微小的力量使他们只能顺应时代。下岗工人们拼尽全力造出了钢琴,这架钢琴虽然留不住女儿,也留不住烟囱,但能留住内心的正义,留住理想与信念。
《钢的琴》有幽默风趣的桥段,却不仅是为了取乐,有落寞悲情,却没有叫苦不迭,表面上讲述了艰难条件下可贵的亲情、友情,但其内核是时代浪潮下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与挣扎[3]。整部影片用幽默的风格映衬底层工人阶级内心的自嘲,冷色调的画面给观众带来怀旧体验,颇具年代感。红色的主色调象征着爱的滚烫炙热,绿色元素代表生命之火生生不息。电影《钢的琴》不仅有对生命顽强抗争的诠释,还有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生动写照。主人公陈桂林下岗后的生活一片狼藉,但他悉心培养女儿,将生活重心放在女儿身上,愿将自己拥有的一切尽数给她,不管是成立乐队,还是造钢琴,目的都是陪伴在女儿身边,赢得女儿的抚养权,这彰显了其浓浓的父爱。
陈桂林决定造一架钢琴的想法看似滑稽可笑,但女友淑娴和身边的其他工友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支持他,他们历经磨难却从未想过放弃,因此造琴的意义也不再仅限于留下女儿,而是转为工人群体的自我救赎与自我价值实现。影片中的陈桂林及其工友是现实生活中众多下岗工人的缩影,他们深陷泥潭却始终仰望星空,用实际行动抗议着命运的不公,展现出对家人的关爱、对朋友的忠贞,以及对初心的坚守。
4 结语
张猛导演在电影《钢的琴》中展现了东北国企改制背景下,一代下岗工人真实的生活状态,重现了那段对现在的人们而言有些遥远的岁月。整部影片运用了许多工业元素,内核悲情但格调幽默,通过大量隐喻蒙太奇进行叙事,展现了在父辈所处的时代,人们悲壮而又宏大的梦想,以小人物为表现主体,架起影片与观众心灵共鸣的桥梁。纵然坠入黑暗的谷底,这些小人物也绝不会屈服于现状,放弃梦想,再大的浪潮也难以掩盖他们身上的光芒,这些平凡的小人物可以用双手掀起新的浪潮。
参考文献:
[1] 孟丽花.电影艺术中的隐喻手法[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7):77-80.
[2] 钟越红.电影《钢的琴》音乐叙事特点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23-129,155.
[3] 侯婷.电影《钢的琴》的艺术美探究[J].艺术科技,2019
(8):88,90.
作者简介:李子歆(2002—),女,山西太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影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