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宁 田梦威
摘要:明清时期,经济和文化上分别崛起了两大派别,一个是社会新兴阶层徽州商派,另一个是基于传统绘画标新立异的“扬州八怪”,一个是扬州商界的传奇,一个是扬州画派的创新代表,后人对二者之间的关联从未停止探索。有学者认为“扬州八怪”是徽州商派带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基于此观点,文章作出辨析,并进一步探讨徽商之于“扬州八怪”的赞助方式。徽州商派带动了扬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扬州一跃成为江南的第二个商业文化中心,孕育出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即“扬州八怪”,“扬州八怪”一派画家都极具个性。徽商和“扬州八怪”之间应当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徽商的赞助成就了“扬州八怪”绘画的雅俗共赏,“扬州八怪”也改变了徽商的社会地位。
关键词:徽商;“扬州八怪”;赞助方式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03
明清以来,有着“楚尾吴头,江淮之邑”之称的扬州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吸引了大批商人来此发展,其中对扬州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徽商。徽商赞助艺术家、收藏各类艺术品、经营艺术场所等举措,与扬州艺术构成了良性循环,使“扬州八怪”得以迅速发展。
1 扬州徽商和“扬州八怪”
1.1 扬州徽商的发展过程
明清时期,扬州是两淮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徽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盐业,以此获取丰厚利润。
《两淮盐法志》记载,维扬(扬州别称)是一个繁荣的大都市,交通运输便捷,商贾云集,南部连接荆襄,北部连接漳、洛、河、济,盐策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厚的收入[1]。
明朝初期,政府对盐业经营进行了极其严格的管理,但随着明中叶后“开中折色制”的推行,徽商崛起的转折点出现。两淮地区设立了盐区,扬州凭借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总枢纽,由于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因此徽商借助“开中折色制”在盐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进而在中国商界屹立了300余年之久,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徽商在扬盐业的成功不仅是因其善于经营,他们由儒而商,由商而官,官商互濟,与封建官僚之间的互惠互利是他们谋取更多利润的关键。按照盐法规定,当时的盐商分为总商和散商。总商由官方指派,通常由资历丰富、高才捷足的人担任。总商既是官员又是商人,这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行商机会。《歙县志》记载:“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2]可见总商的财富之丰厚。乾隆年间,汪应庚、汪廷璋、江春、鲍志道等寓扬徽商更是以其卓越的才能和管理能力,在两淮地区享有盛誉。江春任两淮总商数十年,数次带领众商捐资助赈、助饷,清廷也屡次给予他奖赏。“以布衣上交天子”的出现,深刻展现了徽州盐商的财富和影响力,彰显了当时徽商的社会影响力。
1.2 “扬州八怪”的群体构成
“扬州八怪”是对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出现在扬州的一批艺术家的统称,《中国美术史》指出,它一般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和高翔等人。《扬州画苑录》提到,扬州画派中“扬州八怪”最为著名。他们的作品涉及各种身份、风格和题材,以花卉画和人物画知名,其中不少人还擅长肖像画,如黄慎、罗聘、闵贞等。
“扬州八怪”画派画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仕途失意的文人职业画家。郑燮、李鱓和李方膺都曾是优秀的官员,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和理念,但由于宦途失意,因此他们来到扬州卖画。他们既是文人画家,又是职业画家。
第二类,科场失意的文人。例如金农、高翔、汪士慎等人,他们的出身和经历都不同。有些文人出身贫寒,科场失意,被世人嘲笑,只能隐居扬州,靠卖画为生。而另一些学识渊博,却因看清官场的黑暗而终身不仕,他们的作品多冷僻清高,与众不同。金农、高凤翰、华喦等人都留有自画像,其中,金农的《自画像》纯以白描画法完成,其追求超越了人物面相的写实与否,而进入一种追求特殊身份与个性的境界。
第三类,身怀绝技的职业画家。黄慎、罗聘和李鱓等人出身贫寒,对社会的黑暗、人世的冷漠和潜在的危机深有感触。他们不受朝廷重视,受画坛上公正派和保守派的抨击和嘲笑,心中的不满情绪在笔下涌动。罗聘曾为老师金农、扬州名士袁枚、浙派治印名家丁敬、皖派治印名家邓石如分别画有肖像。
清中期经济的恢复为文人画与市民文化趣味的再次融会创新打开了局面,扬州的艺术消费市场空前庞大,艺术产业的专精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画家们通常都有自己的品牌产品。例如,郑燮专攻竹石、兰花,金农、汪士慎善画梅,金农又善画佛陀罗汉,黄慎擅长画神仙女眷,华喦善画写意花鸟等。他们进一步丰富了绘画题材,画作生活气息浓郁;技法上,追求诗书画印四绝的结合,并把当时在山水画中登峰造极的笔墨成就引入花鸟画中,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扬州八怪”画派的作品孕育了近代绘画。
2 扬州徽商赞助“扬州八怪”的目的和原因
徽州地区的商人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崛起,他们中的一部分利用朝廷的“开中折色制”垄断了地方的食盐贸易,获取巨额利润。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扬州毗邻两淮盐场,由盐业带动的经济发展使这一地区迅速从明末清初的战乱浩劫中恢复过来,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一跃成为江南的又一个艺术与商业中心。扬州地区的绘画从一开始就与商业有密切关系,扬州的艺术产业也在这种氛围中逐步发展起来。这期间,徽商对扬州地区的艺术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标新立异的“扬州八怪”,徽商对其的赏识非同一般,他们几乎无条件赞助这些画家的创作,这背后的动机是很耐人寻味的。
一部分徽商认为“扬州八怪”的艺术品能够保值。清中叶,扬州作为东南区域的商贸中枢,“号为天下繁侈”。“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也彰显出扬州地区繁荣的经济,因此吸引了大量文人画家,“扬州八怪”是其中最著名的画派,这一时期也是扬州古书画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鼎盛时期。扬州地区的艺术品市场机制已经相对完善,“扬州八怪”自发的艺术商品生产流通受到了近代思想潮流的影响,明码标价也逐渐普遍,郑燮公开的润格最为典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画竹的价格比买竹的价格要高出许多,这些在《郑板桥集·板桥润格》中都有明确记载。
徽商看到了“扬州八怪”画作的发展前景,他们的赞助改变了“扬州八怪”的画作,也成就了“扬州八怪”画作雅俗共赏的特点,引起了名官的关注,推动了“扬州八怪”的创作和发展。他们对“扬州八怪”的欣赏极为热烈,以最直接的方式——大量购买“扬州八怪”的画作进行赞助,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不论是中产阶层还是普通市民,都开始追求购买和收藏书画艺术品,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品质。清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得到了提升,皖南文风盛行,崇尚儒学的文化氛围形成。徽商们“贾而好儒”,对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徽商们具有儒雅文人的气质,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如郑鉴元、汪廷璋、闵象南等人。根据《徽州人物志》对汪廷璋的记述可知,他的藏品古玩甚丰,曾以千金延请著名画家黄鼎来鉴定。汪廷璋在家里建造了“六浅村舍”以举办雅集,许多名士和画家都会来此。《扬州画舫录》卷十五记述,在汪廷璋的府上做门客时期,方士庶师从黄鼎,他的山水画技艺大进,气韵—宕,有出蓝之目[3]。
据记载,汪廷璋拥有“古歙稠墅汪氏真赏”“汪令闻氏秘藏”等印章,曾珍藏董源《夏山图》。乾隆年间,汪廷璋还曾为收藏的陈卓画题写了一首诗,以纪念这位艺术家的杰作。他与其府中的画家都有着深厚的友谊,和高凤翰更是忘年之交。虽然资产雄厚的汪廷璋常常忙于商业运营,但是对诗词书画的热爱,使他结交了不少文人名士、诗书画家,也因此提升了其家族的文化素养,推动其家族长久地发展。
另有一些徽商通过购买、赞助“扬州八怪”来“包装”自己,从而获得名声和地位。我国古代商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财力、声誉、权力兼得的商人;第二类是仅仅拥有财富的商贾;第三类则是最普通的小商贩。由于徽商是盐商起家,虽然已经富甲一方,但是其社会地位仍较低,因此他们采取很多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如收藏艺术品以赢得“贾而好儒”的清誉。
常说商人重利,徽商中自然也有人是为了牟利才购买“扬州八怪”的艺术作品的,不过这类徽商只占少数。
“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好儒”是一座将徽商与官僚联系起来的桥梁,它不仅是徽商们寻求共同语言、联络感情的爱好,还是他们获取更大利益的有效手段[4]。明朝时期,名家书画大多被宫廷收藏。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古书画开始四处流散,新朝稳定之后,朝廷官员到南方采购流散及当下闻名于世的书画作品,徽商这类巨贾也开始大量采购这些作品,将其作为自己的财富。
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徽商不仅将自己收藏的古玩书画赠送给政府官僚,还将“扬州八怪”等新兴画派的精品一并赠送,以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封建社会,从事“四民之末”的徽商希望自己的子孙可以进入朝廷,谋得一官半职,因而打通官商联系的桥梁对徽商来说是必要之事。等到时机合适,徽商便会以赠送书画来博得人情。
3 扬州徽商赞助“扬州八怪”的方式和形式
3.1 徽商之于“扬州八怪”艺术作品的购置
徽商大肆购置“扬州八怪”艺术作品的动机诸多,然而不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他们花费重金购置“扬州八怪”画作,也为“扬州八怪”画派的画家提供了经济支持。同时,大多数徽商不会限制绘画主题,因此“扬州八怪”这类个性画家可以自由创作。在错综复杂的商场闯荡出来的徽州商派对同样在艺术界披荆斩棘的“扬州八怪”有着深厚的情怀,高价购置其书画作品是他们对这一画派的赞助。
3.2 长期延聘“扬州八怪”
随着徽商与“扬州八怪”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徽州商人们也开始与“扬州八怪”中的画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并延聘,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小玲珑山馆主人马曰琯和马曰璐,他们不仅是杰出的扬州盐商,而且擅长书画作词。《蠕谷词》一卷收录了马曰琯的40余首词作。徽州盐商主导着扬州的文艺活动,来自苏州的肖像画家叶芳林与徽州画家方士庶一同绘制的《九日行庵文宴图》是一幅雅集群像,再现了扬州徽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二人于重阳节之时在自家园林中与文人酬唱的场景。在参加宴会的十余人中,有九人具有商人的家庭背景,其中八人均来自徽州地区,这也体现出徽州籍商人在扬州地区文化赞助活动中的重要位置。
扬州二马兄弟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艺术赞助活动中备受尊重,汪士慎、金农、郑板桥、高翔等“扬州八怪”代表画家经常前往“二马”家阅读古籍,临摹古画。在这些穷困画家无法负担自己的生活时,二马兄弟就会将其延聘,这既可解这些个性画家的燃眉之急,又可与这些才华横溢的文人画家一起吟诗诵词。有时他们也会通过在书画作品上添加题跋的方式,参与艺术创作,并且通过题跋表达其艺术观点。
3.3 组织雅集、笔会
文人雅集历来是文人士大夫以诗文创作为目的开展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動。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雅集不再是文人士大夫独有的交流活动,跻身于社会新阶级的徽州商派对这一活动也颇为青睐,他们常在自家府邸中举办雅集、笔会,这是徽商赞助艺术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扬州八怪画集》载:“一日高凤翰从其家来,与高氏弟兄两人俱作会。二人乃先各以纸二幅置于室中。一人用笔扫纸成势,一人用墨染纸成形。是日二人并坐于室中研墨作画。”[5]徽商置办的雅集、笔会不仅邀请文人墨客,还会邀请一些官僚,在游园赏景之余加强与官僚的私交,也会在集会上争相出价,直接购买“扬州八怪”等画家的书画作品,再互相馈赠以保持交往。
4 结语
徽商之于“扬州八怪”的赞助方式可以从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物质上的资助是最主要的赞助方式,即保障“扬州八怪”的生计;而精神上的赞助则是欣赏“扬州八怪”的特立独行,“扬州八怪”最初因标新立异并不被世俗接受,但徽商看到了“扬州八怪”身上艺术革新的闪光点。“扬州八怪”获得的艺术成就很大一部分也得益于徽商之于他们的赞助。徽商的大力赞助极大地促进了“扬州八怪”艺术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使“扬州八怪”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佶山,单渠,方濬颐.两淮盐法志[M].扬州:广陵书社,2015:2.
[2]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5.
[3] 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3.
[4] 薛永年,邵彦.中国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94.
[5] 佚名.扬州八怪画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18.
作者简介:袁宁(2002—),女,江苏无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
田梦威(2002—),女,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
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