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猎文化视域下赫哲族舞蹈创作

2023-06-22 16:33鲁紫微杜可鑫
艺术评鉴 2023年7期
关键词:舞蹈创作

鲁紫微 杜可鑫

摘要:赫哲族是我国北方的渔猎民族,因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与松花江流域,处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中,进而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渔猎文化。舞蹈《阿郎赫呢哪》获得第三届东北地区舞蹈大赛金奖、2017年黑龙江省舞蹈大赛一等奖,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赫哲族独特的渔猎民族文化为基础,提炼赫哲族生活化动作,结合萨满腰铃动律进行创新。本文基于笔者参与排练演出群舞《阿郎赫呢哪》的理解与感受,对其文化背景及创作手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赫哲族舞蹈  舞蹈创作  渔猎文化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7-0066-04

一、渔猎文化下赫哲族舞蹈的创作意图

赫哲族是北方少数民族中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民族,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少数民族,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因靠河而居,一直以来,渔猎是赫哲族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捕鱼、狩猎是赫哲族人民主要的衣食来源。渔猎文化可以说是赫哲人的文化核心,基于这样的自然环境影响,赋予了赫哲族人们舞蹈灵性。从渔猎文化繁衍出来的,如赫哲鱼皮衣、鱼皮画、赫哲族渔歌、捕鱼舞蹈等艺术形式,同时,也出现了哈康布力、皮里西勒、天鹅舞、萨满跳神等多种民间舞蹈形式,这些历史文化作品大多反映的是祭祀以及狩猎活动。渔猎舞蹈是在赫哲族渔猎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衍生而来的,与当地的劳动生产、节日庆祝、祭祀活动等密切相关,更是当地人庆祝丰收、传递情感、纪念祖先的重要方式。笔者借鉴赫哲族的渔猎文化对赫哲族舞蹈《阿郎赫呢哪》创作进行分析,进而探究渔猎文化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运用及体现。

《阿郎赫呢哪》是编导李良根据多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细心观察、深刻体会了解到赫哲族当地的渔猎民族文化,以及赫哲族人民好客热情的风土人情而创作。他结合赫哲族独特的渔猎文化衍生出的捕鱼、缠线等相关主题动作,将这部反映赫哲族人民生活状态的作品成功呈现于舞台上。编导主要运用的是时间概念手法进行创作,根据晨曦到晚霞这一时间线,将赫哲族姑娘婆娑的身影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典型化的生活动作加以独特的萨满腰铃动律方式,展现出对赫哲族舞蹈语汇的一种创新和新的展望。该作品弘扬赫哲族民族文化,从平常但不平凡的角度出发,展现出赫哲族人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深挖赫哲族舞蹈作品《阿郎赫呢哪》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表现和创作上的艺术审美,可以发现赫哲族民族舞蹈发展一直在探索寻找传承道路,尤其是在赫哲族舞蹈的创作实践方面。

二、渔猎文化影响下《阿郎赫呢哪》舞蹈创作

(一)时间概念创作手法的运用

作品《阿郎赫呢哪》没有采用传统的叙事手法,不主张强调故事的戏剧情节,而是采用本身写意的概念手法,在作品中主要采用时间的概念进行创作。《阿郎赫呢哪》可以分为以两种时间形态发展的舞蹈,一方面是以自然生态环境、民间舞群体性,以及传统审美角度来展现民间舞蹈作品的时代性,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具有其独特的生命性与情感性,在长期的创造、打磨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专有的文化结构。另一方面则是以晨曦到晚霞为时间线索,展现出赫哲族姑娘时而织网、时而赛歌赛舞、时而劳作,或者江边嬉戏的生活状态,用写意的手法将赫哲姑娘这种婆娑的身影呈现到观众面前。再通过如鱼似水以及亦真亦幻的生活化场景将这些碎片式、点式的画面加以概念化表现出来,形成特有的表现形式。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呈现出赫哲族女孩能歌善舞,热爱劳动的民族风情。她们在歌唱中劳动,在劳动中歌唱,凸显出和谐而美好富庶的画面,仿佛一帧帧的生活化场景就出现在眼前,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赫哲族民族文化。

作品之所以采用这种时间概念的创作手法,是因为作品本身就是充满一个诗情画意的舞蹈作品。作品的名字《阿郎赫呢哪》,名字本身就是赫哲族特有的民族语言,有一种抒情、抒怀的含义,也代表着赫哲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描绘了阳光明媚的场景,渔船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与江水融为一体,鱼儿在江中跳跃,泛起一个又一个金色的涟漪,阵阵微风吹过,令人心旷神怡,通过舞蹈作品呈现出赫哲族人民享受着美好生活的画面。

(二)赫哲族舞蹈语汇——典型化的动作提炼

《阿郎赫呢哪》中展現了很多劳动行为动作,衬托出赫哲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热情洋溢的生活状态和纯真质朴的乡土风情。编导在采风过程中发现,渔猎舞蹈本身其实就是赫哲族人民平时的娱乐生活方式,文字图片的记载并不丰富,赫哲族依旧保持着传统口传身授、世代相传的方式,所以编导只能通过不断提取赫哲族生活化动作,不断发掘传统赫哲族民族文化,对现存的渔猎舞蹈文字、图片、传说等进行收集整理,尝试再现传统的渔猎舞蹈,并进行舞蹈艺术的融合创新,以舞蹈的形式将赫哲族人民质朴外表下的民族热情充分表现出来。

编导在创作初期了解到赫哲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他们崇拜自然界,同时又相信萨满能驱鬼除魔,能保佑渔猎丰收、人口兴旺等,赫哲族村民每年都要举行跳鹿神的仪式,整体活动甚为隆重,其用意就是希望萨满能够为全村百姓祈福消灾。在活动中,全村男女都来还愿,争先恐后地奉迎着萨满跳神。在这个宗教祭祀活动中,带有浓厚的群众自娱性成分,村中善歌舞者就会手持鼓、腰系铃争先恐后地出来表演。所以编导在创作中吸收腰铃舞的动律,也叫腰铃动律。腰横拧横摆的动律,是赫哲族舞蹈的比较独特的动律,舞姿矫健活泼,充满欢乐气氛,显示出赫哲族少女青春活力。赫哲族民间舞蹈起源于人民百姓,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如果脱离群众,它的魅力和精髓便荡然无存。所以整段舞蹈中能够体现个人技能的内容不多,都是以集体参与的群舞形式出现。

编导将萨满舞的腰铃动律吸收、提取到作品中使用,同时配合手上的鱼摆尾动作,手时而像尾巴摆动,时而像鱼头摇摆,表现出灵动的鱼儿在摆动。手肘肩的八字圆动律形成赫哲族舞蹈的独特风格,上扬下摆、手上急脚下稳形成了赫哲族舞蹈的独特动律。在打鱼的过程当中,手部动作比较多,表现在撒网或者拉网、提网摇船等动作,脚步动作比较少,以挪步、稳步为主,表现劳作时在船上脚下要稳定,因此形成了手上急的动律特点,脚下稳是因为劳作时在船上,所以脚下需要特别稳,因此形成了赫哲族舞蹈手臂展、脚步碎的独特风格特点。

(三)舞蹈构图——调度、造型的运用分析

在舞蹈《阿郎赫呢哪》作品中,编导主要运用直线调度、曲线调度与综合性调度等线条构图方式,在舞蹈运动中常运用分组调度的形式,将演员分为两组,两组同时调度,一组表达赫哲族少女劳作时的场景,另一组呈现劳动后嬉戏的少女画面,形成非对称构图画面,让笔者感触最深的舞段便是整个舞蹈的开头和结尾,给人一种首尾呼应的感觉。舞蹈的起始以直线与斜线为主,不断展开,不停变换,有交错也有延伸。舞蹈最后同样也是分为两组,聚拢在一起的赫哲族少女向远处望去,另外一组少女流动着行进下舞台,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向往与期盼。编导抓住了两点显著特征来呈现舞蹈,其一是赫哲族所依靠的生命之河,其二是赫哲族人民劳作的传统表现,打破传统常规构图,用非对称画面的构图增添视觉美感。舞蹈中同时多用流动的调度,行云流水般的变化,并不是固有的队形调度,编导在编创时运用不同空间,高低错落地表现出这个舞蹈的流动感,使整个舞蹈富有生命力,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视觉享受,可以说,整部作品从头到尾一直在不断变换调度,行云流水,错落有致,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也能够充分感受到赫哲族少女的活泼美丽欢快。

在表演场地方面,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右后2,中前3,左前5,这三个区位的使用频率较高。显而易见的是3,5两个区位靠近舞台前方,并且靠近观众,其中3区的位置相对来说更为突出,舞蹈的高潮部分就是在3区中流动,舞者形成一横排,前后穿插,舞蹈高潮片段设计在这一区间,富有力量与冲击感,给人以一定的视觉冲击,使观众的注意力聚焦在这一片段。

整段舞蹈通过运用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的调度来突出乌苏里江边劳作少女的景象,直线调度交错延伸,曲线调度灵动柔美,传递了赫哲族人们美好的生活状态,两种同时调度的运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舞蹈的整体构图。结尾通过赫哲族少女划桨这一动作,将赫哲族独特的渔猎文化呈现出来,编导在作品中采用大量的调度,通过调度、构图将赫哲族民族精神进行传递,营造出意象空间,以此丰富舞蹈的整体构图画面。

(四)舞蹈人物形象塑造

编导在赫哲族采风过程中,了解到赫哲族独具民族特色的渔猎文化,在它独特的民族文化基础上进行编排创作,将作品的人物形象定位于赫哲族少女,如同亭亭的白桦,屹立在赫哲族人们的心中。舞蹈讲述了赫哲族少女日常生活围绕着江河,从晨曦的劳作到晚霞时江边的嬉戏。通过少女的舞姿形态,传递出如今赫哲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将赫哲族人民生活场景与生活动作提炼编排。编导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捕捉其凝练的赫哲族人物情感状态,对赫哲族的民族精神和生活有独到见解。

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服饰,人物服饰体现出塑造的人物形象,舞蹈中演员的服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作品中可以看出粉色鹿皮绒的裙子服饰,突出了赫哲族少女的人物形象,裙尾一抹绿色有两种含义。其一,表达赫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江边渔猎文化;其二,表现出赫哲族少女劳作之余在江边溪水的画面,体现赫哲族人民的美好生活与对大自然的敬畏。在作品中人物服饰的设计上,能看到赫哲族舞蹈服饰的创新,编导将传统旗袍服饰的设计理念融入到作品之中,但又保留了传统的赫哲族服饰面料和图案,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观众感受到赫哲族萨满精神中人与自然对话的本质,象征着赫哲族少女既保留传统的民族文化,又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生活。服装的设计理念设计与作品的少女形象相吻合,对舞蹈作品的人物塑造起到促进作用。

最开始编导在创作初期将作品命名为白桦姑娘,但因赫哲族是六小民族之一,大家对于赫哲族的认知度不高,所以白桦姑娘的指向性不明确,很难分辨出白桦姑娘是哪个民族。因此编导改用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中的第一句“阿郎赫呢哪”作为舞蹈作品名字,将典型的语言符号提取出来,语言本身就具有抒情性、写意性以及表意性。

(五)音乐灯光烘托

舞蹈《阿郎赫呢哪》的音乐采用赫哲族少女及哈尔滨师范大学舞蹈演员的吟唱,配合着赫哲族民族小调,表现出极具代表性的赫哲族渔猎文化特色,在整部舞蹈作品中,只出现过一句歌词“阿郎赫呢哪”,表现出赫哲族少女辛勤劳作时的景象,欢快又活泼。“阿郎赫呢哪”是一种衬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声乐大多喜爱用衬词,衬词的主要功能是烘托节奏,没有实際意思,“阿郎赫呢哪”一般指赫哲族船夫号子的声音,赫哲族创作的许多民间作品都是渔耕生活的真实写照,一天的捕鱼任务结束后,渔民要返回家中,这时候夕阳西下,慵懒的阳光斜斜地照耀着渔船,喊着“阿郎赫呢哪”具有民族代表的衬词,投射出别致的景象。随着音乐中口弦琴和腰铃的出现,节奏欢快,欢快随乐声沁入心扉,闭眼仿佛可以看到赫哲族人民美好和谐的生活场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舞台灯光已经不仅仅是照明工具,更可以营造氛围、渲染情绪、突出主要人物、转场等,灯光在舞蹈中的运用也被舞蹈编导赋予新意义。整部作品的灯光围绕着赫哲族民族风情文化,以及整体舞蹈的立意,灯光主要运用蓝、绿、黄三种主色调,作品开场时,蓝白交替的灯光营造出湛蓝的江水场景,表现出赫哲族少女日常江边溪水的画面,显现出赫哲族独特的渔猎民族文化。顶光主色调蓝色配合着侧光的绿色交替出现,营造出连绵的青山,以及和谐美好的赫哲族生活场景,配合赫哲族少女裙子下摆的一抹绿,表达了赫哲族人民主要依赖乌苏里江畔的水生产生活,江畔的水养育了赫哲族的人民。舞台灯光的变化使用,中间部分夹杂着三种颜色灯光的交替闪烁,营造了生动精妙的艺术氛围,结合舞者的服装,给人一种身处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情感和体验,更使得整体的舞蹈创作更加具有魅力。

三、赫哲族舞蹈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走“根”性民族文化创作

舞蹈作品表达了赫哲族人民亦真亦幻、如梦如画般风景当中对于生活的美好感受,编导根据实际采风以及创作过程,将赫哲族的舞蹈动律总结为绕拧缠划、串提甩扛八个字。作品的创作都是基于赫哲族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以及独特的渔猎文化基础上,结合传统赫哲族舞蹈动作进行创新探索,将赫哲族人民生活化场景动作提炼加工,探索出织网、撒网、捕鱼等生活化行为动作,然后进行创新汇编,坚持走“根”性民族文化创作,将赫哲族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别具一格地展现到观众面前,为赫哲族舞蹈的创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

在赫哲族生活动态当中提取出来的赫哲族舞蹈有着独特的韵律感。在对民族文化提炼过程当中,将典型的生活化动作加以独特的萨满韵律方式呈现,整个《阿郎赫呢哪》作品以劳动行为为线索,以人们劳动中以及劳动后愉悦的心情为抒情点,形成一种点与线结合的作品样式,有利于更好地呈现赫哲族民族文化,以及赫哲族人民的美好生活状态。编导在保留赫哲族传统舞蹈文化以及舞蹈动作的同时也进行创新,将赫哲族独具特色的渔猎文化与舞蹈相结合,编排出既符合赫哲族民族文化又适应当下时代的舞蹈作品。作品基于赫哲族原有民族文化的基础进行创新,体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进一步丰富了赫哲族舞蹈语汇,有利于赫哲族舞蹈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二)与时代相结合创作

赫哲族作为历史悠久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保存传承本民族舞蹈历史文化,是赫哲族人民的发展需求,也是时代的使命。民族舞蹈的创作要紧跟时代脉搏,将民族传统与时代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纵观当代艺术发展趋势不难发现,无论是文化还是艺术,都朝着多元融合的方向发展。要想更好地继承发展赫哲族舞蹈艺术,就需要创新,以多元融合的方式对赫哲族舞蹈进行创新,使其创作具有时代性。艺术创作者需要根植民族之本,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创作者并没有原封不动地将原生态的东西搬到舞台上,而是融入自己对于这个民族文化的理解,艺术应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也是用舞蹈语汇传递现代民族社会环境的新面貌,在作品中阐释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民族舞蹈的选材要符合时代精神,要从赫哲族人民生产生活中提炼出反映赫哲人民社会生活的素材,传递出赫哲族人民如今美好的生活场景。赫哲族民族舞蹈创作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把握时代脉搏,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的赫哲族舞蹈作品。

在舞蹈《阿郎赫呢哪》创作中,采用时间概念的创作手法,将现代编舞技法融入传统的民族舞蹈创作中,编导怀揣着执着坚定的探索精神,深入民间生活,民族舞蹈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所有元素都是山川大河所赋予的。只有真正走进赫哲族人民生活地区的艺术创作者才能找到赫哲族舞蹈文化的根源,创作出更具有时代精神的赫哲族舞蹈作品,秉承着中华民族的“守成”精神,寻着历史线索,探索赫哲族文化内涵为赫哲族舞蹈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四、结语

在当代民族舞蹈创新发展的时代需求下,编导基于赫哲族民族文化,将原生态的赫哲族舞蹈進行整理,对民族文化进行提炼,将典型的生活化动作加以独特的萨满韵律方式呈现,是赫哲族舞蹈创作的新尝试,使其发挥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舞蹈《阿郎赫呢哪》,让人们感受到了赫哲族独特渔猎文化和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其既丰富了赫哲族舞蹈语汇,为赫哲族舞蹈创作提供可参考借鉴的新形式,也为传承弘扬赫哲族民族文化提供新路径。随着赫哲族人民聚居地的发展,整体生产方式与水平发生变化,渔猎舞蹈已经从之前的实践价值逐渐转移到历史文化价值上,渔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目前也是一大难点,广大舞蹈工作者要通过多形式、多角度、多方向的了解,加大力度保护并宣传赫哲族文化,让赫哲族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参考文献:

[1]赵元畅.赫哲族“天鹅舞”溯源与发展探究[J].参花(上),2020(02).

[2]王璐阳,张蕊.新时期赫哲族渔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家,2019(03):182.

[3]汤洋.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02).

[4]王举,郝梓含.浅析舞剧《乌苏里传歌》对赫哲族文化艺术发展及传承的重要意义[J].中国文艺家,2019(02).

[5]李芮伶.视知觉的“显现”在舞蹈构图中点线面的体现和运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1年.

[6]宋雨琦.流动的画面、多维的空间——论舞蹈创作中“舞蹈调度”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8(35):147+149.

[7]王巍锦.叙事舞蹈创编中静止与流动的运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8]梁世君,贺春林.渔猎文化视角下赫哲族体育和舞蹈的审美价值及当代传承[J].武术研究,2016(03):113-115.

[9]张姝.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现状分析——以赫哲族为例[J].戏剧之家,2015(14):168.

[10]杨继红.赫哲族渔猎生活的舞蹈文化[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4):70-71.

[11]张晓莹.简论赫哲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J].剧作家,2007(04):147.

猜你喜欢
舞蹈创作
戏剧艺术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初探
朝鲜民族传统舞蹈类型划分下的创作分析研究
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的融合研究
音乐表现手段对舞蹈作品创作的作用
浅议舞蹈中的想象力
试论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
群众舞蹈创作与专业舞蹈创作的区别
刍议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
试论“夸张”手法与舞蹈创作的关系
让舞蹈成为心灵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