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冰雪旅游是东北、西北地区重要旅游项目,具有低碳环保、亲近自然、强身健体的综合作用。保证冰雪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让东北、西北地区获得巨大的经济发展动力。本文以新疆地区、东北地区、北京为对象,讨论了数字经济下冰雪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认为在数字经济下提高冰雪旅游业的发展质量,需要从冰雪旅游公共服务数字化、冰雪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冰雪旅游爱好者大数据分析、冰雪体育赛事策划、文旅产业融合等方面来综合切入。
关键词:数字经济;冰雪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前言:2020年至2021我国雪季冰雪旅游收入超过了3900亿元,而相对应的期间内总旅游收入为2.3万亿元,冰雪旅游收入占七分之一。雪季旅游收入当中东北地区、京津冀地区贡献值较大,新疆地区也有两地成为后起之秀。在数字经济之下,冰雪旅游还需要在冰雪旅游产品开发、冰雪旅游公共服务、冰雪旅游爱好者分析、冰雪体育赛事策划、文旅产业融合等方面融入信息化管理思维,确保冰雪旅游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一、加强冰雪旅游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服务型消费意识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对冰雪旅游产生兴趣。特别是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冰雪旅游、冰雪体育成为众多旅游爱好者的向往目标,更有大量南方游客向北方聚集。冰雪、体育、旅游几个元素融合,让冰雪旅游呈现了多种产业生态。在旅游信息全、出行十分便捷的今天,结合数字经济形成冰雪旅游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已经势在必行。所谓公共服务数字化指的是政府、社会企业、社会大众在信息技术作用下形成的围绕冰雪旅游项目的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服务项目,这些项目在公共服务平台都有端口,可以在线定制和预约各类服务,享受到旅游地最为人性化的周到服务。
以北京冬奥会为例,大麦网以好运会官方票务合作伙伴成功地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現了北京冬奥会13个场馆、2个仪式活动、232场比赛的全过程票务的数字化运营。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网络端购票。同时,各个场馆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形成数字化验票、数字化座位隔离等措施,保证了观众的人身安全。
当然,北京冬奥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必然要不遗余力地投入更多智慧技术彰显智慧中国的魅力。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冰雪旅游而言,虽然无法拥有国家级的资源保障,但是也必须整合资源形成较为综合的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
第一,智慧交通服务。在线提供乘车、转乘等提醒,并且配备数字化地图,以智能定位技术引导旅游者以最少的转乘次数、最少的行驶时间抵达目的地。
第二,智慧餐饮平台。可以整合饿了么、美团外卖等形成地方特色美食展示,并且提供外卖服务,让旅游者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旅游地特色美食。
第三,智慧住宿服务。地方政府可以整合本地各级宾馆、旅店、民宿形成综合管理平台,向旅游者提供在线订房服务。
第四,购物和娱乐平台。旅游者可以在线点击购物、娱乐板块,获得其中的信息资源,其中包括每一个在平台注册商场的特价信息、各类娱乐服务场馆的优惠政策等。同时提供在线抢优惠券活动,凭券可以在活动折扣基础上再享折扣。
第五,自驾游引导系统。在平台当中为自驾游群体提供引导服务,可以让初次来旅游地的外地游客在系统引导下顺利找到停车场以及目标旅游项目地址。
这类智慧型大型公共服务平台涉及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传感、GPS等技术,可以保证各类数据有效汇集和输出,动态地为每一位登录者提供最为精准的服务。诚然,为了保证旅游者能够在不同地点顺利地登录公共服务平台,还需要加大基站建设力度,这样才能做到平台和使用者的交互。
二、提高冰雪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
供给侧改革由来已久,几乎任何行业都必须加强服务供给侧的供给能力,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保证企业自身在行业内站稳脚跟。经济学家兰卡斯特认为,消费产品的不同属性会影响到消费者消费体验,甚至会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习惯了从数字化平台获取消费信息。在旅游领域仍然如此,包括旅游订票、旅游订房等都可以在线完成,人们的外出旅行因为数字经济的影响而变得更加便捷。在这样的背景下,冰雪旅游资源管理也需要从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方向转变。目前来看冰雪旅游资源包括:天气预报、冰雪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冰雪旅游有关各类人才、冰雪旅游有关各类基础设施、冰雪旅游有关故事(神话、传说)等。
纵观我国大部分拥有冰雪旅游资源的城市,可以发现大部分城市的冰雪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差,没有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目标。例如城市当中体育馆缺乏冰雪项目,相应的建设也十分薄弱,能提供的教练资源有限,同时项目较少(以花样滑冰、短道速滑为主),地方性冰雪活动少,难以为冰雪活动爱好者提供较好的学习机会;社会面与冰雪项目、冰雪旅游有关的单位彼此间联系不足,造成了行业整合差,联动性不足,这种各自为政的方式也导致了资源重叠,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造雪技术不足,场地维护不足以及安全保护系统不完善,也导致了冰雪项目以寒冷地区为主,南方地区缺乏冰雪项目以及相应的运动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冰雪旅游城市积极地建立冰雪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要将资源统计工作下沉到基层,务必要掌握本市冰雪旅游资源,并形成数字档案存储起来。在今后的资源整合、更新当中可以参考具体的数据,保证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维护、利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有效降低资源维护成本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吉林省西部地区在认真统计冰雪旅游资源基础上,有效地将查干湖渔猎文化、宗教文化(华龙寺)、嫩江湾捺钵文化、萨满文化、查干浩特戏雪乐园、成吉思汗文化园等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结合起来,同时融入了当地特产体验项目,形成了非常全面的冰雪旅游产品体系。当然,这其中也涉及了体育部门、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彼此间的互通有无。在未来为了提高冰雪旅游资源管理水平,势必要以城市为单位形成一个庞大的资源管理平台,保证各部门、各单位能够有效交互,为城市的旅游发展贡献力量。
三、做好冰雪旅游爱好者大数据分析
冰雪旅游项目的消费者是冰雪旅游爱好者,在旅游者消费需求多元化的今天有必要通过大数据手段深入了解消费者的特点,最终找到服务方向。这是提升冰雪旅游业发展质量的不二法门。
大数据是互联网发展成熟之后出现的专业用词,它体现出了各行各业信息量庞大的特点。大数据的主要特点是数量大、类型多、存取方便、应用价值高。当然,这也需要管理者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来从海量数据当中提取出自身所需数据,整个过程并不容易。目前,一些旅游网站已经融入了大数据技术对旅游者的来源、年龄、性别、消费能力、文化素养等有了比较精到的分析。这些数据也给旅游行业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让他们的经营决策有所参考。在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共享这些数据,要使得更多主体可以获得数据,为主体的体育活动、项目举办等提供参考。
对于冰雪旅游从业企业或者以冰雪旅游为重点项目的城市,有必要融入大数据技术来分析旅游者的具体成分。
第一,利用大数据还原本地冰雪旅游项目客流量,形成游客分布图。冰雪旅游城市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快速采集市区内外各类冰雪旅游项目的每日客流量数据,最终还原出这些项目游客分布图,通过每日对比可以发现哪些项目比较受欢迎,哪些项目遇冷以及遇冷的原因,这样便于城市旅游管理部门调整冰雪旅游项目方案。例如某市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原本投资数亿元的冰雪世界并没有吸引预期数量的游客,最终经过数据分析发现,该冰雪世界和城区交接处的公交车线路少,而且该冰雪世界到该交接点的客车间隔时间过长。另外,冰雪世界自动充电桩不足,这与目前电能源汽车不断崛起相背离,不利于自驾车驱车前往冰雪世界。再者项目周围高档宾馆少,这和冰雪旅游这种相对高端的消费来说形成了矛盾,一般旅游者不会选择消费档次太低的宾馆,即便是民宿也要选择最具特色的。在这次大数据分析之后,该城拨款增加了冰雪世界班车有效缩短了发车间隔,同时增设了自动充电桩。另外,政府积极地提供各类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集中于此建设了数座高档宾馆。一系列措施之后,通过数据调查发现冰雪世界的游客有所增加。
第二,对接公共服务平台,对冰雪旅游城市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展开大数据分析,主要目的是掌握游客的消费路线,明确游客所能接受的各类服务的价格以及服务种类,最终能够保证资源整合,将热门资源综合起来,将那些冷门服务关闭或者减少此类服务的规模,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
当然,大数据分析需要众多企业参与进来共享数据,而政府在其中发挥着调节作用,让各类社会主体能够紧密配合,保证大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政府要加大投资对行业大数据进行进一步挖掘,保证冰雪旅游行业以及其他边缘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做好赛事策划实现体旅融合发展
通过北京冬奥会可以明显地看到冰雪赛事和冰雪旅游是彼此融合的,在一定程度上冰雪赛事可以为冰雪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外体育爱好者、冰雪旅游爱好者,有效地提高冰雪旅游收入。这也意味着冰雪城市必须重视冰雪体育的策划工作,要通过信息化管理方式,保证冰雪体育、冰雪旅游融合,形成体旅融合提高资源利用率。
冰雪体育、冰雪旅游融合当中,需要冰雪城市对本市的体育基础设施、冰雪旅游项目特色等进行充分论证。换言之,只有充分了解家底才能做好项目规划。只有保证本市具有相应的承载力(本市所有资源能够保证冰雪体育赛事顺利开展,并且冰雪旅游项目能够接纳冰雪体育项目开展而吸引来的大量游客和观众,城市安保系统、交通系统能够完成短期大量游客的转移输送),才能整合资源开办冰雪体育赛事,并且加大冰雪旅游项目建设规模。
这其中信息技术利用十分关键。以北京冬奥会为例,北京的雪场并不能符合国际滑雪场要求,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组委会特别联合专家形成了专项研究,主要是针对滑雪场气候条件、赛道雪质进行了大量的采集和分析,最终确定了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具体地址,并且在赛场建造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不断采集气候信息,并对未来气候进行研判,而且为了对气候和雪質有进一步把控特别融入智能技术形成了雪质演变物理模型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5]。另外,为了保证冬奥会顺利进行,还特别融入了世界先进的造雪技术。之前,各地冰雪旅游城市造雪都是采用国产的低效能技术,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内外冰雪旅游爱好者的需求。但是冬奥会所需的雪量、雪质并非寻常冰雪可以满足,故而组委会引入了世界先进的高效能造雪模式集成技术,在对海拔、湿度、温度展开精准掌控的基础上,完成了造雪任务,保证了冬奥会的顺利进行。未来冰雪城市需要积极融入信息技术形成冰雪资源模型,对本年度以及未来一年气候进行预判,为冰雪体育赛事的开办提供支持。
冰雪城市冰雪体育赛事、冰雪旅游项目融合有赖于专业的策划人员,更有赖于专业的数字化模型研究的顺利推进。这类人才目前十分稀缺,还需要冰雪城市加大投资培养此类人才,这是保证冰雪体育赛事、冰雪旅游项目融合的关键。
五、文旅融合给冰雪旅游注入新内涵
“三亿人上冰雪”“北冰南移”“北冰南展”这些都是一种文化口号、文化现象。通过北京冬奥会也能看到,这次冬奥会我国将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入了冰雪体育当中,也让冰雪旅游拥有了磅礴的传统气息。在未来冰雪旅游发展必须有文化产业的支持,才能拥有更深的内涵。
文化和地域关系紧密,而生活在这片地域上的人是地域开拓者,也是文化创造者。所以每一片土地上的人们都有着共同的文化信仰,而这类文化信仰也往往对其他地域的人形成了吸引。我们可以观察一下我国冰雪区域的情况,东北地区、新疆地区、内蒙古地区是经典的冰雪圈,在这三个地带的群众身处冰雪环境内对冰雪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这三地都有相对独特的雪域传统,是吸引外地人的关键力量。像上文所言的东北吉林省查干湖冰雪项目便是将本地区知名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组合,并契入到冰雪旅游项目当中,让渔猎文化形成虹吸,吸引力国内外众多游客。同时将成吉思汗所代表的蒙古族文化融入其中,形成了协同效应。
近些年来新疆冰雪旅游有所发展,这是源于这里的冰雪旅游带有浓厚的新疆维吾尔族文化底蕴。维吾尔族舞蹈、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美食,这些都可以与冰雪旅游融合。当然,为了让地域文化和冰雪旅游充分融合,需要冰雪旅游管理者通过大数据技术来充分调研前往新疆进行冰雪旅游的游客,要了解他们前往新疆旅游的动力所在。只有明确了游客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将新疆地区独特的清真文化融入到冰雪旅游当中,将新疆特色美食引入冰雪旅游项目当中,这样会增加项目亮点,同时也会以冰雪项目为核心形成多产业融合,可以明显提升新疆地区的旅游经济收入。
对于其他地区冰雪城市还可以将红色文化融入进来,发展红色冰雪体育、红色冰雪旅游产品,吸引广大大中小学学生、社会青年进入到旅游产业之内。这样既能实现冰雪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也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冰雪旅游,也能够使一部分人在冰雪旅游的浸染下,在今后进入到冰雪旅游产业内,成为该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人才资源。
六、总结
总而言之,数字经济下冰雪旅游项目的高质量开展,需要地方政府从顶层设计层面形成全面部署,以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5G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等为具体抓手构建出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平台、高水平的冰雪旅游产业分析系统,保证对地方冰雪旅游资源的掌控,同时结合冰雪旅游群体形成最佳的资源组合,提高冰雪旅游资源利用率。这其中还需要实现冰雪体育、冰雪旅游的融合,文化产业和冰雪旅游的融合,這样才能围绕冰雪旅游形成多产业联合发展,让地区经济得到驱动。
参考文献:
[1]于秋芬,付波,李玉君.齐齐哈尔市冰雪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02):95-97.
[2]程文广,刘兴.需求导向的我国大众冰雪健身供给侧治理路径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04):11-19.
[3]杨佳,江婷婷.吉林西部冰雪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当代旅游,2021,19(06):67-68.
[4]丁豪军.大数据下“互联网+”冰雪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7):16-17.
[5]秦大河,效存德,丁明虎,王飞腾,朱志强,殷水清,任贾文.服务冬奥、支撑发展:冰冻圈科学的延拓[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03):395-402.
[6]於鹏,陈刚,孔景.北京冬奥会:冰雪文化启蒙与体育旅游产业推进策略——《体育与科学》“北京冬奥会与中国冰雪文化发展”学术工作坊综述[J].体育与科学,2021,42(06): 1-5.
作者简介:王艺(1976.10— ),女,陕西省渭南市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