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背景下《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叙事策略研究

2023-06-21 09:54莫字瑛黄桂明
艺术评鉴 2023年5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文化传播

莫字瑛 黄桂明

摘要:继《长津湖》之后,《长津湖之水门桥》又一次引发观众的共鸣,在社会中引起了极大轰动。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长津湖之水门桥》不仅是一部叙事影片,更是一部以文化传播为载体的、流动着的传播体,其中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让人深思。本文从家国情怀、国家道路、珍惜生命、永不放弃、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六个层面剖析了该影片的叙事策略,探索其文化传播的精妙手段。

关键词:《长津湖之水门桥》  文化传播  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5-0145-04

一、个人情怀向家国情怀的升华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长津湖之水门桥》中家国情怀无处不在,从伍千里、伍万里、梅生、余从戎到平河,每个人物都是对家国情怀的彰显,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强大的家国情怀,才有了战争最后的胜利。影片在对战争与人的故事进行讲述的同时,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将个人情怀与家国情怀进行比照,使观众能够透过影片感受到在复杂的战争中,中国军人舍小家为大家、舍自我为国家的家国情怀,而这正是革命文化的精髓。

在影片中伍千里说:“离开家的时候我娘看着我,一句话不说。我知道她不想我走。”而在最后他抱着炸弹孤身从山上滑下来硬闯入敌军重兵守护的桥上时,动作自然流畅,没有半分犹豫,一种武侠般的豪爽感和洒脱气息充斥着观众的内心,最终他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是不顾个人安危,为了战争胜利而悲壮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伍万里想成为像两个哥哥一样的军人,于是紧随探亲的哥哥一路走向战场,他对七连的战友说:“杀够20个敌人不重要,我希望你们都活着回去。”而平河说“你哥因我而牺牲,我对不住你”的时候,伍万里答道“百里是我哥,你也是我哥,七连的所有战士都是我哥”,这不仅是伍万里在战争中成长的体现,也是将兄弟情谊上升至民族大义的体现,更是兄弟情怀向家国情怀的深层次升华。梅生想念女儿和妻子,期待能够回家团圆,但最终为了战争胜利而叼着女儿的照片义无反顾地葬身火海。余从戎立志要打赢这场仗,然后胜利回家,但在看到敌机逼近时为了保护大部队向七连做了最后的告别:“再见了,七连战士”,话毕便毫不犹豫舍弃自我引走了敌机。平河用血肉之躯炸毁了坦克。这一幕幕画面都深入观众的内心,激起了其内心巨大的波澜,同时也是对个人情怀向家国情怀升华、延伸的真实体现。

这些让人泪目的小细节将人性中最简单、最朴素的情感酣畅淋漓地展现了出来,在影片拍摄中,导演通过大量对比性镜头,站在自我立场和国家立场,分别对关键时刻每一位人物内心的大义进行了呈现,立体化为观众营造了跨越时空的真实感,并巧妙将家国情怀安置于观众的内心。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叙事策略和情感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精妙的文化传播手段。

二、个体成长道路隐喻下的国家道路

《长津湖之水门桥》不仅围绕“三炸水门桥”这个主线索进行了情节演绎和情感的真实表达,同时也对伍万里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呈现,通过对其个人成长道路及情绪变化的深入刻画,隐喻国家道路在曲折中前进、又在前进中平稳的发展历程。在影片中,导演通过对伍万里个人成长道路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在战争中前行,在炮火下成长的人物形象,采用巧妙的叙事手段为观众呈现这个毫无战斗经验的新兵如何突破自我成为合格战士的历程。而他的成长经历又与中国的发展历程有几分相似,似乎隐喻了国家发展道路在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离不开革命精神的支撑。具体而言,影片中伍万里的成长过程总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在壮美山河下树立奋斗意识。伍万里从小在江上长大,是一个顽劣的少年,因为对哥哥的崇拜,而偷偷跟在伍千里后面,最终参了军,他参军的目的就是向哥哥证明自己。但营地是一个纪律强的地方,他顽劣的性子很难适应营地环境,因此多次被哥哥批评,甚至被余从戎“戏弄”,后来在哥哥的严厉批评下,产生了甩担子不干的心理,并负气准备跳下火车。但在他拉开车厢门的那一刻,却看到了壮美的长城,被这种如画般的景色迷了眼睛。那个晚上,伍万里被罚站,跟着车厢经过的路线一路看着这壮美的风光,在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耀在他身上的时候,他的内心似乎一下子成熟了,他明白了当兵并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更是为了保护这壮美的山河。他的这个成长阶段像极了在战争中的中华民族逐渐明晰方向,人民群众勇于参军作战的场景,这是中华文化得到传递,并真正映射在人民内心的第一步,也是中国确立革命道路的一个基点。

第二,在经历战友的死亡后树立愈加强烈的拼搏斗志和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战争是残酷的,更是无情的,在战争中,伍万里经历了身边战友的纷纷牺牲,他的内心在痛苦和难过中被塑造和改变,已经从过去的桀骜不驯变得既成熟又稳重,他的这种成熟中又带有显著的保卫国家意志,牺牲的战友越多,这种意识就越是强烈。在影片中,在經历了千难万险后,看到敌人他并没有选择再直接冲上去,而是学会了等待时机,在看到战友倒下去的时候,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满含热泪将内心的情感搁置,一心投入战斗。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并没有产生退缩心理,而是拥有钢铁般的意志,一心迎敌。在炸桥完成后,他大声喊道:“七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时,个体之于国家的情感凛然浮现了出来,在这种情感中志愿军精神得到了永驻。在战役结束之后,伍万里抓了一把黄土放进骨灰盒,并将其带回了家,代表着他带着全连的哥哥们回了家。

从伍万里的成长过程来看,面对生死,他的情绪层层递进的。从刚开始的证明自己,到保护哥哥,再到保卫国家,他的个人成长道路充满了坎坷。编创者正是通过这种隐喻性的叙事手法,实现了对伍万里这个人物的连续性刻画,将中国发展历程重新书写了出来,并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为国家革命文化的传播做好了铺垫。

三、保家卫国下折射出对生命的珍惜

《长津湖之水门桥》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通过镜头特写,使观众内心产生了强大的惋惜之情,进而产生了珍惜生命的心理反应。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与众不同的,珍惜生命、积极向上,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所提倡的。《长津湖之水门桥》通过历史事件的构思和场景演绎,为观众呈现了生命的价值,引人深思。编创者通过这种启发式的创作手法与“点到为止”的叙事策略,让更多观众体会到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

除此之外,编创者还将家乡情、战友情和手足情贯穿影片始终,每一种情感都有独特的表现手法,也有独一无二的启示价值。其中最让人动容的是家乡情,在夕阳西下之时,七连战士马上准备进攻,他们站在山坡上,一起用因长时间未曾充足睡眠而红肿的眼睛深情凝望着祖国的方向。越过国界就是自己的家乡,但他们知道,可能自己在这次进攻中永远也回不去了,因此想要在最后再看“她”一眼,这是一种对家乡的怀念,对祖国的眷恋。战友情是影片的另一个情感基点,在第一次进攻之后,连长对战斗中牺牲的战士名单进行了清点,用雪堆砌了一个“坟墓”,将燃起来的香烟插在上面,以这种简单方式与战友做最后的告别。在七连中还有一个让人内心久久不能平息的场景,即大家都会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伍万里,例如:指导员的手表、雷班長的护目镜等,因为他是全连中年龄最小的人,大家都认为他不应该牺牲。这种对战友的情谊超过了对个人生命的重视,将对生命的珍贵以别样的方式展现了出来。手足情也是影片的一个情感点,这一点主要是围绕伍千里和伍万里展开的。对于弟弟的生命,伍千里十分珍视,因为他失去了哥哥,不想要再失去弟弟,很多时候他会因为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哥哥而自责,并将这种自责转变为疼爱,附加在弟弟身上。在战斗中他对伍万里说:“以前不让你乱跑是怕你惹事,今天,你想怎么跑、怎么飞,你自己定。”他希望弟弟在战场中能够灵活机智,并快速避开敌人的炮弹。反过来,伍万里对哥哥伍千里也有浓厚的手足情,在伍千里被甩下山时,他大声喊着“哥”,然后紧抱着奄奄一息的千里,看着哥哥吐了最后一口血,在他身旁牺牲。在雪堆中,伍万里紧靠着伍千里的遗体,最终冻僵、昏迷,两兄弟虽然紧紧贴在一起,却阴阳两隔。

在影片中,导演运用闪回镜头的方式和对过往画面的重现加剧了观众内心的波澜。在梅生牺牲的时候,镜头闪回的是他与妻子告别的画面;伍万里与哥哥遗体告别的时候,镜头闪回的是哥哥对他的叮嘱。这种对比和再现的策略,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此外,影片在拍摄中恰到好处地对镜头回闪的时间进行了控制,并选择了最能表达情感的部分,情节不冗余,过程简洁大方,这种“点到为止”的方式迎合了观众的观影需求。

四、由“三炸水门桥”彰显永不放弃的精神

从古至今,一位位奋斗拼搏、永不放弃的伟人不断涌现,他们是社会的榜样,更是国家进步的动力。例如:古代的愚公,正是因为具备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坚持移山,并被人们所传颂;詹天佑正是因为具备永不放弃的精神,才修成了铁路;当代的张桂梅为了帮助山里的女孩子改变命运,无畏艰辛,并将毕生献给了教育事业。这些鲜明的案例虽各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却都展现出了中国人永不放弃的恒心。《长津湖之水门桥》则是对这种精神的另一种呈现。

影片全程围绕“三炸水门桥”而写,每一次炸桥都面临着重重艰难险阻,但战士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是以一种激昂的态度应对战争局面,最终在炸桥与修桥的博弈中得到了永恒。在叙事中,导演不仅借助高科技手段对宏伟场面和战争奇观进行了塑造,而且对战役细节作出了精准刻画,同时又采用人文关怀的笔调,从多个个体、多个视角抒写了志愿军所具备的钢铁意志,为观众再现了那段血与泪交织的历史场景,致敬了最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前两次炸桥之后,敌军快速重新修桥,并构建了迂回道路,第三次炸桥为了确保桥基损坏,彻底阻击敌军,志愿军将桥面和桥基全部炸掉,留下了8.84米的断口,这完全超出了敌军的修复预期,因此敌军不得不重新研究和制定应急方案。在整个炸桥过程中,敌我装备悬殊,敌军喝着咖啡,吃着大餐大肉,用着精良的武器准备,但中国人民志愿军则以雪为食,以三八步枪为装备,并以旗子、哨子和军号为联络工具。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敌我装备悬殊,但志愿军依然没有退缩,以强大的意志顽强阻击着敌军。以上这一幕幕画面把志愿军永不放弃、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彰显得淋漓尽致。

五、由兵法计谋折射出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从古代人们就开始研究兵法计谋,通过军队战略布局,最终取得作战胜利,这是创新精神的初步体现,也是与革命文化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创新精神培育活动,鼓励各行业创新性发展。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也隐含了很多具备创新性启发价值的片段,这些片段不仅迎合了当时激烈的战场情况,也为观众凸显出了创新的重要性,编创者通过对兵法布局的叙事,使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创新的价值,并主动在内心中树立了创新精神。

七连战士刚来到水门桥之后,看到了九连进攻失利的局面,然后谈营长依据敌人的火力点对敌军火力分布图进行了绘制,并与七连战士共同商量,制定炸桥方案,最终决定两个连兵分四路,在合作下炸毁桥梁。伍千里带领伍万里和余从戎等在“桥南高地”突袭指挥部;梅生与何长贵分别进攻桥南和桥北,消耗敌人火力;平河带领队员占领水泵房,大家在听到鱼鹰呼哨声之后共同开始炸桥行动。通过这种兵法布局为观众营造了“浑水摸鱼”“声东击西”“暗度陈仓”等兵法计谋。而敌军虽然已经知道志愿者会进攻,但并没有及时阻止,而是进行了埋伏,企图采用瓮中捉鳖的方式歼灭志愿军,这一兵法有“上屋抽梯”的含义。后来在双方对峙中,梅生一组人员将敌军弹药堆炸毁,并冲过了火力封锁,何长贵一组看到坦克之后,快速向坦克发动,伍千里从桥南高地下滑至水泵房顶,最终帮平河小分队解围。在整个战斗中,敌我双方不断博弈着,七连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采取了快速应对的方式,这种跌宕起伏的情节,不仅深刻抓住了观众的内心,使观众的情感跟着故事情节的波动而波动,时而情绪激昂、时而揪心难耐,同时也将兵法计谋中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营造了一种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场面气氛。这虽然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反映和记录,但其中折射出来的创新精神却是值得深思的。

在拍摄过程中,编创者突破了原有的固化拍摄局限,采用稳中有变的方式为观众营造出了一种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战斗场景,在对战士们沉稳面部表情进行刻画的同时,通过多种角色和复杂场景的呈现,体现出了中国军人独有的素质。同时,在拍摄中也摒弃了教条性,而是根据场景变化和事件情节发展脉络对画面进行了灵活把控,以最贴切受众需求的方式呈现出兵法计谋,强烈地激发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并引导观众主动探索创新的价值。通过运用这种方式,能够将创新精神深深根植于观众的内心,使之面对困难勇于创新和探索,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树立创新意识。

六、由影片制作过程折射出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是新时代下我国各行业所倡导的精神,更是华夏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体现。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单靠某一个或者某一类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民共同树立工匠精神,在工作岗位中始终坚持精益求精,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家的发展与进步。《长津湖之水门桥》不管是从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从影片制作过程的严苛,都体现出了深厚的工匠精神,整部影片的拍摄过程,正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过程。

要想通过影片实现场景的还原,让观众获得“在现场”的体验,是一件难之又难的事情。这不仅需要导演准确全面地对历史事件发展脉络进行把握,而且还要做到对每一个细节的刻画,这样才能与观众的记忆进行无缝对接,从而达到一种良好的“缝合”效果。在以往面对战争场面还原工作时,很多影片都会运用历史资料片镜头的方式,以此降低制作难度和成本消耗。但这种方式通常无法为观众带来真实的观影体验,无法取得沉浸式的观影效果。《长津湖之水门桥》则选择了更具有难度、复杂性更高的方式满足公众的观影需求,出品人于冬说过:“我们不用任何一个资料片镜头。”这预示着不管是对整场战役的拍摄,还是对雪片、黄土等细节的拍摄,全部都要自主完成,如果没有工匠精神,是很难完成整部影片的拍摄制作工作的。同时整部影片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进行了细化,使影片更具有跨时代感。从宏观层面来看,该影片并没有止步于对单一人物或者单一时空的观照,而是从全景上对镜头进行了提炼,刻画了诸多重要历史人物,勾勒出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同时在微观上也尊重了历史事实。在选择道具的过程中,具象为观众展现了卡宾枪、加兰德步枪、七九步枪等,在场景拍摄中,通过高科技手段对水门桥附近的复杂地形、恶劣环境进行了展现,使观众在深刻感知敌我悬殊、战争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有惊心动魄的“临场”体验。为了对战场中暴风雪来临时的场面进行展现,拍摄组不仅用了自然风雪,而且还在现场增加了三个造雪组和吹风组,将三种风雪进行了混合,在这样的大雪中为观众呈现了当时中国志愿军所处的恶劣环境。但即便是这样恶劣的自然環境,也没有打败任何一个演员,他们反而是在持续讨论着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呈现效果,把当代的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见,从文化传播背景下来看,《长津湖之水门桥》不仅仅以影片为叙事线索对革命精神、爱国情怀进行了彰显,同时其本身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是工匠精神在新时代下的典型表现。整部影片就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流动”载体,将浓厚的中国文化传播给了每一位观众,并渗透到了每一位观众的内心。

七、结语

《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拍摄以一组普通士兵、一个连队和一对兄弟为核心,在遵循人物成长轨迹和情感逻辑的同时,勾勒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为人们营造了一个从“人”到“家”再到“国”的逻辑曲线,激发了观众的巨大共鸣。与此同时,在拍摄中也融入了很多文化元素,借助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为观众传递了中华优秀文化,并巧妙采用多种手段并重的叙事策略,在观影的强烈体验中将文化内化于心,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符冬梅.冬奥传播过程中我国媒体的内容叙事与传播策略研究[J].传媒,2022(06):65-67.

[2]徐克,黄建新,谭政.《长津湖之水门桥》:英雄的颂歌与生命的礼赞——徐克、黄建新访谈[J].电影艺术,2022(02):110-117.

[3]张汝杰.日记体文学的剧场化叙事策略——评陆帕导演话剧《狂人日记》[J].中国戏剧,2022(03):32-34.

[4]孙浩,洪瑶.1949-2020年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嬗变与创新研究[J].电影文学,2022(05):30-35.

[5]丁亚平.《长津湖之水门桥》:类型、情感与艺术表现的挑战性及其意义[J].电影艺术,2022(02):94-97.

[6]曾一果,李一溪.集锦、代际与家国:《我和我的父辈》叙事策略三题[J].电影评介,2021(20):16-19.

[7]韩佳彤.电影叙事研究:电影悬念的建置策略[J].电影文学,2021(14):35-40.

[8]刘春玲,王婷.灾难电影强化政治认同的叙事策略构建[J].电影文学,2021(14):51-53.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文化传播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