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斌?祝骏颜
现以吐鲁番葡萄文化景观作为切入点,简要叙述葡萄文化景观的组成要素,分析景观类型、景观空间形态,结合实际情况阐述葡萄文化景观的营造策略和传承路径。以期探索吐鲁番葡萄文化景观模式,将葡萄文化景观打造成当地的城市品牌,同时也为我国特殊农业文化景观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逐年提高对农业文化景观遗产的重视程度与保护力度,强调通过营造村落文化景观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葡萄文化景观作为吐鲁番地区绿洲历史文脉的重要传承载体,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正面影响,也是我国乡村振兴的样本。然而,相关人员对特色农业遗产的保护与认知水平有待提升,在葡萄文化景观创新、营造、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推动葡萄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工作重点,本文就此展开研究。
吐鲁番地区葡萄文化景观研究
景观组成要素
1.自然地理要素
地域自然條件由土地、交通、林带、气候条件等要素组成,是形成葡萄文化景观的重要基础。吐鲁番地区属于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天山山脉东部分布着鄯善绿洲盆地,年日照有效小时数在3000—3200h,地表温度在70—80℃,有着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夏季酷暑和冬季严寒的气候特征,通过天山山脉的冰川融水来满足水源供应需求,为葡萄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所栽植葡萄的长势、结果品质远超其他地区。同时,当地拥有悠久的葡萄种植历史。根据《沙州伊州地志》等史料记载,吐鲁番地区的葡萄栽植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两汉时期,距今2000多年,鄯善县境内的石城镇在627—649年间建成蒲桃城,城内大面积种植葡萄,拥有完善的葡萄种植、加工酿造技术体系及产业结构[1]。
2.人文要素
葡萄种植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涉及整枝修剪、苗木存储、整地起垄、肥水管理等多个步骤,任一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对葡萄长势、果实品质与景观价值造成直接影响。吐鲁番地区早期并未建立起完善的葡萄栽植体系,而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畅通,持续引入中原地区的农业水利技术使得葡萄这类农作物在吐鲁番地区得到大面积种植,并逐渐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经济类农作物,最终改变了绿洲人居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依托丝绸之路,吐鲁番地区把葡萄文化景观向周边区域辐射,其衍生文化在中原地区、中亚地区、北非地区和西欧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葡萄文化景观格局。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共收录9个葡萄文化景观,东亚地区以吐鲁番葡萄文化景观为主,其余景观分布在伊朗、法国、瑞士、摩洛哥等地,且各地区葡萄文化景观特征存在鲜明差异。例如,中亚伊朗地区主要分布着山地葡萄文化景观,与吐鲁番地区葡萄文化景观的相似度较高,同样采取山前平原与沟谷种植形式,以坎儿井作为引水灌溉系统,具备技术同源、景观相似的特点。而法国波尔多地区则采取排架式种植形式,分布着大量庄园式文化景观,把葡萄种植加工过程和当地森林、村庄及河流生态系统进行深度融合,最终打造出具有生物多样的葡萄文化景观[2]。
景观类型
在吐鲁番地区,各处葡萄种植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存在差异,为取得理想的葡萄种植效果,当地提出“人—地关系”差异化配置理念,推出多种葡萄文化景观类型。简单来讲,就是根据现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对原有葡萄种植技术进行改进,实现水土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1.山间沟谷型景观
山间沟谷景观主要分布在火焰山南北两侧绿洲,沿火焰山体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苏伯沟南绿洲区、斯尔克普沟南绿洲区、麻扎村等,在绿洲沟谷地带栽植葡萄。山间沟谷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并将村落居住区域分为若干组团来规划各处葡萄种植场地,最终形成具备良好地缘条件的村落内部景观空间结构。此类景观主要将沟谷及其周边分布的人工水渠、自然水系作为基本地形,在沟谷台地上栽植葡萄,葡萄田沿河岸方向在沟谷内以线状垂直分布。
2.冲洪积扇形景观
冲洪积扇景观主要分布在火焰山南北谷口段,当地因冲洪积扇而土地肥沃,并凭借零散分布的泉水作为供水来源。由于地势平缓、葡萄田具备较高的景观价值,在葡萄田周边也逐渐形成绿洲传统村落聚居点。此类景观采取沿扇缘拓展空间的种植形式,在大峡谷南端水平栽植葡萄,在冲洪积扇边缘地带形成多处葡萄种植区域,并由各处种植区域共同组成小型绿洲地带。
3.沙漠腹地型景观
沙漠腹地景观位于当地沙漠腹地中,包括葡萄沟镇、迪坎尔乡、艾丁湖乡等,通过修建坎儿井来提供水源,利用沙漠腹地零星分布的小面积绿洲来规划葡萄田,总体种植规模较小。此类景观采取团块状空间种植形式,由于坎儿井水流方向、水流量难以改变,需要在周边坎儿井的有效供水范围内沿单一方向来栽植葡萄,有着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空间特征。同时,由于在沙漠腹地中绿洲土地价值较高,当地并没有完全把绿洲空间作为葡萄田,而是利用葡萄种植区域周边的边角空间作为村落居住区域。
景观空间形态
吐鲁番地区地貌复杂,各处村落的葡萄文化景观空间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从而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村落空间模式和景观营造模式。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葡萄文化景观的典型空间形态包括葡萄沟、线状格局、山间沟谷与冲洪积扇、扇缘而居四种。
1.葡萄沟
葡萄沟被评选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位于吐鲁番市城区东侧11公里处,由葡萄社区、达甫散盖村等4个基层单元组成,本质上属于由沟谷地貌发育形成的山间沟谷绿洲居住单元,葡萄种植与接待家访旅客是当地主要的生计模式。此类景观空间形态是依据地形地貌与水系分布来规划各处生产空间和居住空间,有着“穿街引巷,阡陌相通,错落有致”的空间特征,民居建筑毗连成片,民居建筑和葡萄晾房等景观构筑物在水流两侧错落分布,总体村落空间分布在葡萄沟的沟谷位置[3]。
2.线状格局
线状格局也被称为自然生长型空间形态,是在有限的地形条件下沿地势布置生产空间与村落聚居空间,在整体上呈现为线状排列格局。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空间形态,线状格局有着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不对地形造成严重破坏、生产居住空间和自然环境高度和谐的优势,民俗特色院落和葡萄文化景观共同组成层次丰富的立体景观体系。同时,根据空间骨架,可以把线状格局分为水路相依、近田易水、沿水而居等多种形式。以水路相依形式为例,通过水利设施把高山雪水引入葡萄沟内部,水路南北贯穿,作为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水源,在水渠两侧规划村落聚居空间,在村落外侧开辟多块葡萄田,并通过分支渠系引水灌溉。
3.山间沟谷与冲洪积扇
在吐鲁番地区,麻扎村等地均属于山间沟谷加冲洪积扇的空间形态,以麻扎村古村落为例,上游与下游地势较为开阔,形成冲洪积扇地块,用以规划大面积葡萄田景观,中间部位为狭长的沟谷地段,为村落聚居空间。此类空间形态把“川”字形水网作为骨架,中间分布自然水系,两侧分布人工水系,依托水渠在中游地段集中布置民俗特色院落,在上下游地段栽植葡萄田作为葡萄文化景观。同时,由于村落后侧为火焰山,可以在山谷内形成较为封闭的环境,夏季凉爽、冬季温暖,有利于改善葡萄生长条件,提高景观价值。
4.扇缘而居
扇缘而居的空间形态主要分布在鄯善县境内冲积扇型绿洲扇缘部位,绿洲南面为鲁克沁绿洲区,有着地势平坦、依山沿水的地貌特征。利用苏贝西河水源来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在扇缘范围内分散布置若干组团空间,在上游地段布置居住空间,在下游地段栽植葡萄田,并依托山势来修建葡萄晾房。
吐鲁番地区葡萄文化景观的营造与传承策略
葡萄文化景观营造
1.区域层面
在区域层面,考虑到吐鲁番当地具备宜居条件的土地资源总量较少,当地强调保持葡萄文化景观与传统村落的依附共生关系,通过开辟葡萄田为当地村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且葡萄在生长存活期间还能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多重效果。为实现这一目的,应采取搭建生态晾晒系统、人地关系共生共存两项措施,具体如下。
第一,搭建生态晾晒系统。吐鲁番地区火焰山周缘与沟谷地带的气候较为干旱,长时间处在较高温度环境下。在营造葡萄文化景观时,需要优化生态晾晒形式,在村落内规划独立房间作为微型葡萄晾房,利用室内外空气对流与环境温度来自然阴干葡萄,这既可以满足葡萄晾晒加工需求、节省建造成本,还可以起到夏季遮阴、冬季保暖作用,进而改善绿洲人居环境[4]。
第二,人地关系共生共存。在葡萄栽植、加工期间,会占用一定的自然资源,如果占用过多资源会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占用过少资源则无法实现葡萄规模化生产目标。对此,在景观营造阶段,可以尝试构建人地共生的生态系统,在靠近水源、地势平坦的区域内集中规划葡萄田,利用剩余绿洲空间来建设村落和零散分布葡萄晾房。
2.村落层面
葡萄文化景观当前已成为吐鲁番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也是当地发展乡村旅游行业的重要资源。在村落层面,需要采取“穿街引巷、阡陌相通”的景观营造方法,在村落空间内大量建造葡萄晾房等具备景观、生产等复合功能的构筑物,以及在村落空间外侧区域内集中规划葡萄田,建设葡萄采摘园、葡萄观光园。如此,既可以满足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也可以给外来游客提供理想的游玩体验。同时,在微型景观营造环节,还需要结合当地民居建筑风格来确定葡萄文化景观形式。例如,在村落空间内部搭建垂直错落屋顶葡萄晾房、过街楼式葡萄晾房或是挑檐式葡萄晾房。
3.院落层面
在院落层面,葡萄晾房等景观既具备生产条件,能满足葡萄生产加工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改善村落民居建筑的总体使用体验,包括调节室内温度、改善空气质量、美化人居环境等,这也是葡萄文化景观实用价值和生态及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对此,必须重视院落葡萄文化景观的营造工作,具体应采取巧工灵用、建筑空间灵活布局两项措施。
第一,巧工灵用。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院落结构来挑选最佳的景观形式,避免景观占用过多空间,或是出现景观风格、民居院落总体风格冲突问题。以葡萄晾房为例,主要采取结合形式或是群落形式。例如,在民居院落空间较大时,在民居建筑上部建设葡萄晾房,采取“上晾下居”的结構形式,或是在院落空间内新建一栋建筑物作为葡萄晾房[5]。而在民居院落空间不足,或是村落空间自然采光条件不理想时,则需要在葡萄沟坡顶等位置集中建设多栋葡萄晾房。
第二,建筑空间灵活布局。优先在地势较高的位置修建葡萄晾房,确保晾房具备较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再把院落内的剩余空间规划为居住空间,这有利于保证葡萄干成品品质、缩短葡萄晾晒时间。同时,还需要注重葡萄晾房的选材,使用黄土作为砌筑材料,保持民居建筑和葡萄晾房砌筑材料的一致性,如果使用其他材质,不但会提高建造成本,还会使得建筑风格、肌理质感相互冲突。
葡萄文化景观传承
1.提升人居质量
葡萄文化景观已成为吐鲁番地区社会生产、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为预防文化传承断代问题的出现,并为葡萄文化景观注入全新的发展活力,必须充分调动当地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村民自发参与到文化传承活动当中。因此,当地需要在吐鲁番地区着手打造村落空间示范项目,在项目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创新葡萄文化景观体系,依托景观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再分批引导当地村民参观村落空间示范项目,帮助村民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葡萄文化景观生态发展模式,正确认识到葡萄文化景观保护、传承对自身生活的积极影响。
2.打造葡萄文化主题小镇
现阶段,葡萄文化景观的有效影响范围局限在新疆地区,其他省市地区对葡萄文化景观缺乏足够的了解,并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是吐鲁番地域文化传承期间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此,当地政府可选择打造葡萄文化主题小镇,把主题小镇作为葡萄文化景观传承、弘扬的载体之一。一方面,在主题小镇内排列多座民俗葡萄特色院落,推广实施葡萄园庭院经济模式,并通过屋顶葡萄晾房、过街楼葡萄晾房来彰显民俗院落的文化价值,将其作为绿洲建筑文化的核心旅游资源[6]。另一方面,依托葡萄文化景观来推出特色文创旅游产品,引导游客深度参与到葡萄苗栽培、水肥管理、葡萄采摘、葡萄晾晒等环节当中,使得游客更为直接地感受葡萄文化景观对当地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深远影响,也可通过主题纹样、壁画、舞蹈表演等形式来传承葡萄文化景观。
综上所述,葡萄文化景观作为地方性文化空间及景观的表达形式,要提高葡萄文化景观的保护力度,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进一步研究葡萄文化景观,就要从景观组成、景观类型划分、景观空间形态视角来审视葡萄文化景观,积极落实多项景观营造和传承策略,构建符合我国实际国情及具备可操作性的葡萄文化景观生态智慧营造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志静.吐鲁番地区葡萄文化景观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0.
[2]郭志静,孟福利.吐鲁番麻扎村葡萄文化景观类型与应用研究[J].艺术研究,2019(01):138-139.
[3]黎琳钰.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
[4]郭志静,孟福利.吐鲁番麻扎村葡萄晾房的文化景观特征、生态智慧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4):107-111.
[5]孙业红,周洪建.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的中西比较——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分析[J].世界农业,2014(06):94-98+228.
[6]马龙.葡萄——吐鲁番的文化名片——翻开一部历史画卷《吐鲁番葡萄志》[J].新疆地方志,2015(0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