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萌萌,谢媛媛,余炳前,骆志成
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FS-DFSP)是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一种罕见组织类型[1],约占所有DFSP 的10%,主要好发于躯干、四肢,头颈部较为少见[2],罕见于舌部[3],具有较高的原位复发和远处转移倾向,预后不佳[4]。现报道1例发生于额部的FS-DFSP病人,分析其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男,56 岁,因“额部肿块切除术后10 年,再发1年”于2020年7月19日入院。10年前病人发现额部中央有一约黄豆大小肿物,逐渐增大,未感不适,于当地医院局部浸润麻醉下行浅表肿物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结果回报:皮脂腺囊肿(组织病理切片及报告已丢失),术后切口恢复可。1 年前上述部位再发1 个绿豆大小包块样肿物,渐增大,隆出皮肤表面,无痛痒,自觉饮酒后偶有胀痛感。系统体格检查未见阳性体征。皮肤科检查:额部中央可见1 个大小约2.5 cm×2.5 cm×0.5 cm 呈淡红色半球形隆起肿块,表面皮肤紧张、光滑,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质韧,活动度差,无触压痛,皮温正常,境界尚清(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头颅CT:额部皮下可见软组织结节影,大小约1.8 cm×2.3 cm,邻近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外院超声检查:额部皮脂腺囊肿。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传染病八项、凝血功能、红细胞沉降率、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等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皮脂腺囊肿。手术切除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轻度萎缩,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见广泛的形态一致的短梭形细胞呈席纹状排列,部分区域呈束状、鱼骨样排列,肿瘤内可见小血管(图2A)。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34(+)、波形蛋白(Vimentin)(+)、CKp(-)、结蛋白(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增生活跃区60%(图2B)。
图1 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A为术前(额部中央可见呈半球形隆起于皮面的肿块);B为术后半年 图2 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理学检查:A为皮损组织病理(HE染色×100);B为CD34阳性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40)
诊断:FS-DFSP。进一步行浅表肿物切除术,考虑切除范围小,易复发,遂再次手术予以扩大范围(距原肿瘤破溃边缘≥2 cm)皮肤病损根治性切除术,缺损较大同时行皮片移植术,术后情况尚可,转入肿瘤医院进行辅助放射治疗。随访至今未见原位复发(图1)。目前仍在随访中。
1951年Penner[5]首次报道了FS-DFSP,以组织病理学上出现一定数量的纤维肉瘤样区域为特征,是DF‑SP的一种罕见组织类型。FS-DFSP多见于成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2]。其临床特点与经典型DFSP相似,表现为无症状肤色硬性斑块,在数月至数年间缓慢增大,瘤体逐渐凸起、变硬、呈结节状。FS-DFSP既可原发,也可由其他类型DFSP转变而来,尤其是反复复发的肿瘤更有可能转化为恶性程度更高的FS-DFSP。
Mentzel 等[6]提出FS-DFSP 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1)具有典型DFSP 组织学特征,即形态单一的梭形细胞呈席纹状排列;(2)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符合DFSP,即CD34 和波形蛋白阳性表达;(3)具有FS成分,即梭形细胞具有较大的核异型性,呈束状或鱼骨状排列,FS 成分占比>5%。FS-DFSP 肿瘤组织内DFSP 区瘤细胞对CD34 强表达,但含有纤维肉瘤样区域(FS 区域)CD34 表达减弱甚至阴性。目前FS-DFSP 的确切组织来源尚存在争议。有研究显示,FS-DFSP 具有高频t(17;22)易位特征[7],这支持DFSP 和纤维肉瘤组织具有共同组织发生途径的理论。大多数学者认为FS-DFSP 是DFSP 的一种特殊变体,具有发展为更高恶性肿瘤的潜力[8]。
鉴别诊断:由于FS-DFSP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易与皮脂腺囊肿、瘢痕疙瘩、纤维肉瘤等疾病相混淆,延误诊断。具体鉴别诊断如下:(1)皮脂腺囊肿多见于头皮、前额、颈项及背臀等皮脂腺丰富部位,临床常见且易复发,囊肿中为白色凝乳状皮脂腺分泌物。(2)瘢痕疙瘩常继发于外伤,呈瘤状增生,高出皮肤表面,质硬韧,表面光滑,色红发亮,病变位于真皮,增生肿大的胶原纤维交织排列,后期可见增厚的玻璃样嗜酸性胶原纤维束。(3)纤维肉瘤多位于深部组织,呈单发局限性硬结节,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瘤细胞呈鱼骨状或席纹状排列,细胞异型性明显,Vimentin(+)、CD34(-)、S-100(-)。
本例结合病人皮损单一结节形态、组织病理为短梭形细胞呈束状排列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最终诊断为FS-DFSP。研究表明,90%以上的DFSP 病人出现17号和22号染色体特异性易位,产生I型胶原α1链基因(COL1A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的融合基因,可作为诊断DFSP(特别是FS-DFSP)的有效工具[7,9]。因条件有限,本例病人未行基因检测。目前FS-DFSP的诊断仍主要依靠皮损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10]。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的DFSP指南[11]中推荐深部皮下穿刺活检或切口活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等方法,能够最大程度上明确疾病类型,有利于指导进一步治疗方案。
分析本病例误诊的原因:病人10年前额部肿块诊断为“皮脂腺囊肿”,同一部位再发,表现为无痛性持续性缓慢生长的单个肿块,加之外院B 超报告结果,初诊易多考虑皮脂腺囊肿。研究报道,超声对诊断DFSP 有一定的局限,易误诊为血管瘤、表皮样囊肿等良性病变,因此不能过分依赖辅助检查[12]。另外,FS-DFSP 临床相对少见且具有局部易复发特点,病人此次发生FS-DFSP 与之前肿块的时间间隔较长,无法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不排除10 年前误诊后手术切除不彻底导致复发转化或先前的皮肤创伤诱发FS-DFSP的可能。
预后与治疗:FS-DFSP 因伴有纤维肉瘤样转化,转移率较高,预后较其他类型DFSP 更差[13]。Hoesly等[14]对118 例DFSP 研究中显示,FS-DFSP 比DFSP表现出更强的侵袭性行为,无复发生存率更低,转移潜力更大。Liang 等[15]研究表示,225 例FS-DFSP局部复发率达29.8%,转移率达14.4%,疾病死亡率达14.7%。FS-DFSP 目前首选手术切除,包括Mohs显微手术和广泛局部切除。有学者认为FS-DFSP瘤体形状高度不规则,并伴有指状伪足,临床上常因切除不彻底导致复发,建议扩大范围切除(距离肿瘤边缘≥3 cm),也可行Mohs 显微手术降低复发率[16]。Hoesly 等[14]发现FS-DFSP 与DFSP 侵犯肌肉或骨骼的频率无显著差异,但考虑到FS-DFSP 具有局部复发倾向,因此推荐行Mohs 显微手术,尤其是在体格检查或影像学检查缺乏深部浸润的情况下。Chen 等[17]首次报道了利用术前三维重建肿瘤模型通过改进的Mohs 手术切除DFSP,提出术前三维重建结合Mohs手术有助于精准彻底切除瘤体,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组织,减少修复重建困难,这也为颜面部等特殊部位DFSP 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术后切缘阳性或多次复发的病人,放射治疗可能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有研究提出当肿瘤体积较大、复发以及切除范围较大导致明显的功能或外观缺陷时,强烈建议术后辅助放射治疗,从而降低复发率[18]。本例病人由于解剖限制及容貌方面的考虑,广泛的安全切缘欠缺,因此术后采用辅助放射治疗以减少局部复发的风险,随访至今未见原位复发。此外,有研究报道,PDGF 受体抑制剂伊马替尼对存在t(17;22)染色体易位的FS-DFSP 病人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19]。
总之,为避免误诊,临床医生应提高对FS-DFSP的认识。全面的病史采集、查体、常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应加强随访,密切观察有无复发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