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霞
( 淄博市第一医院, 山东 淄博 255200 )
随着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老年人口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多数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合并有肺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加强治疗与护理[1]。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有很高的成功率,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2]。 不过传统的护理方法更多是停留在患者当前的躯体状态,而忽视了患者在后续时间可能出现的不良结局,导致护理计划相对比较被动,不利于病情的有效控制[3]。 手术损害控制(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理念是当前临床上的现代理念,能降低手术风险,其通过分阶段的治疗,严格按照流程管理,逐步提高患者耐受力,可确保完成手术,维持手术安全[4]。 损害控制护理是在手术损害控制理念上,进行相应的止血及污染控制措施,不可逆病理损伤,避免患者病情加重,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5]。 其也是一种可让患者依从性更好、安全性更好的护理方法,当前在普外科的应用比较多[6-7]。本文具体探讨与分析了损害控制护理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希望有利于促进改善患者的预后。 现报告如下。
选择我院2020 年8 月-2022 年8 月采用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6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 电脑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38 例)与对照组(38 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此次研究。 (1)纳入标准:术前诊断为股骨颈骨折且在术中确诊;外伤性骨折;单侧股骨颈骨折;符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入院到手术时间少于7 天;患者年龄60 -90 岁;沟通交流无障碍者;患者术前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拥有清晰的意识与认知能力;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 (2)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患者;病理性骨折患者;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合并有恶性肿瘤者;资料不全、失访或不配合者;合并高危传染性疾病者。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告知患者的病情与围术期注意事项,定时对病房进行清洁及消毒。 由责任护士在术前为患者进行备皮处理与抗生素预防给药干预,术后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损害控制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1)疼痛控制。 疼痛是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主要症状之一,损害控制护理通过积极开展疼痛规范化管理,根据患者病情不同制定个性化镇痛方案。 积极帮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逐渐放松患者的身心状况,尽可能减少搬动。 在特定条件下可口服止痛药,每天2 -3 次,尽量让患者的疼痛VAS 评分≤3 分。 (2)营养控制。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饮食习惯制订详细的营养支持方案,鼓励患者多饮水,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饮食。 建议让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营养支持计划,采用少食多餐原则,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新鲜水果及蔬菜,可使用营养液和自制饮食结合的方式,全面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3)锻炼控制。 积极对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患者术后清醒后可将体位改为半卧位,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咳嗽、咳痰练习。 逐渐过渡到双下肢行踝泵运动与脚趾背伸、屈曲运动,指导患者行膝、踝、髋关节屈伸主动运动。 指导患者训练床边站立及步行训练,训练患者自我生活能力,让患者尽快转换角色。 (4)情绪控制。 积极进行放松护理,帮助患者分散自身注意力,进一步改善不良情绪。 要求患者及其家属以互动的原则复述所掌握的相应知识点,出现错误后积极进行更正。 2 组护理持续到术后7 天。
观察2 组围手术指标、并发症、VAS 评分及膝关节功能情况。 (1)记录2 组围手术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住院时间。 (2)记录2 组术后7 天的并发症。 包括坠积性肺炎、压力性损伤、泌尿系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 (3)所有患者在术前1 天、术后7 天进行疼痛VAS 评分。 VAS 评分分值为0 -10 分,分数越高,疼痛状况越严重。 (4)比较所有患者在术后3 个月进行膝关节功能情况。 包括行走距离、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功能及步态等,其中90 -100 分为优,80 -89分为良,70 -79 分为中, <70 分为差,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用SPSS23.0 统计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x±s) 表示,计数数据采用频数、率(n,%)描述,对比方法分别为t检验与x2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 组围手术指标对比(±s,n=38)
表2 2 组围手术指标对比(±s,n=38)
组别手术时间(min)术后卧床时间(d)术中出血量(mL)术后住院时间(d)观察组 76.11±15.931.02±0.1378.49±12.225.69±0.15对照组 89.09±16.291.98±0.23114.00±13.927.65±0.25 t13.4048.77119.2410.27 P0.0000.0020.0000.000
观察组术后7 天的坠积性肺炎、压力性损伤、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6% vs 21.1%),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 组术后7 天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 组术后7 天的疼痛VAS 评分均低于术前1天,且术后7 天观察组疼痛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2 组手术前后疼痛VAS 评分对比(±s,分)
表4 2 组手术前后疼痛VAS 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术前1 天术后7 天tP观察组 388.42 ±0.451.49 ±0.1124.0010.000对照组 388.48 ±0.323.10 ±0.2812.0150.000 t 0.08311.746 P 0.9270.000
观察组术后3 个月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7.4% vs 81.6%),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2 组术后3 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对比(n,%)
表12组一般资料对比(±s,n)
表12组一般资料对比(±s,n)
组别 例数性别(男/女) 发病位置(左侧/右侧)年龄(岁)体质量指数(kg/m2) 入院到手术时间(d) 心率(次/min)观察组 3818/2018/2075.22 ±3.1922.48 ±2.143.78 ±0.2381.33 ±2.48对照组 3819/1919/1975.20 ±3.9822.10 ±3.893.81 ±0.3381.76 ±2.98 t/x20.0530.0530.0620.3560.0910.416 P 0.8180.8180.9430.6540.9130.607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骨科疾病,当前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比较高。 股骨颈骨折因致残率较高,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躯体功能[8]。 且很多患者伴随有各种基础疾病,长期卧床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坠积性肺炎、压力性损伤、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增加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和术后恢复的困难性,为此对于护理的要求也比较高[9]。 损害控制护理是将患者整个围术期的护理重点分阶段管理以达到全程管理,是一种个性化护理的体现。 其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调节护理方式,最大限度降低了创伤对患者的损害,尽量保留患者的生理功能[10]。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 表明损害控制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围术期的应用能减少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 从机制上分析,损害控制护理可对具有不同病情的老年患者进行有效且个性化的风险预警,通过制定针对性的风险评估方案、围术期护理措施,缩短了患者恢复时间,护理质量较好。
老年患者因身体素质较差,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骨折情况更易发生,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为股骨颈骨折[11]。 目前,临床上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段是内固定手术,因患者年龄大,手术耐受程度低,在围术期多伴随有剧烈疼痛,不利于患者康复。 疼痛是人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剧烈的疼痛感可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患者术后康复。 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中大多只注重术后疼痛护理,护理人员术前疼痛干预,护理的连续性不强[12]。 损害控制护理要求积极在术前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有效降低应激反应,缓解主观疼痛感,提高患者配合度。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对照组术后7 天的疼痛VAS 评分与术前1 天对比都有明显降低(P<0.05),且术后7 天观察组的疼痛VAS 评分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降低(P<0.05)。 提示对围术期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采用损害控制护理能缓解患者疼痛,且损害控制护理能充分发挥护理人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指导患者内在的依从性,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的、积极的认知状态,促进病情的整体化转归。 特别是其能借助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互问互答”的方式,使其自觉践行正确的行为模式,能有效强化其理论认知体系,从而减轻生理应激事件,有利于缓解疼痛[13]。 股骨颈骨折的病因及病理变化复杂,如不早期诊断并治疗,可导致继发退行性关节炎与残留的解剖缺陷,给患者生理及心理上带来难以承受的伤害。 股骨颈骨折患者多有合并基础疾病,在术后长期卧床易发生深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传统护理的计划往往较为被动,通常都是在患者病情出现改变后才进行护理,导致最佳治疗时机的延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14]。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术后7 天的坠积性肺炎、压力性损伤、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6%,与对照组的21.1%相比有明显降低(P<0.05)。 表明损害控制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围术期的应用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从机制上分析,损害控制护理充分挖掘并激发护理人员及患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将其转换成自身的内在知识储备,利于有效发挥出护理技巧,提升护理质量。 损害控制护理也能有效避免因护理不当导致的患者2次伤害,降低手术应激反应发生率。 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现代医学模式与护理模式被广泛接受,护理需求也更加全面。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术后3 个月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4%,与对照组的81.6%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 表明损害控制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围术期的应用能提高膝关节功能优良率。 从机制上分析,损害控制护理能增强患者正面面对疾病的信念,增强护患之间的合作协调性,使患者身心达到手术后恢复的理想状态,降低疼痛感知,让患者获得良好的身心体验,促进机体恢复正常[15]。
综上所述,损害控制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围术期的应用能缓解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