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 诊断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的效果

2023-08-02 22:52吕星海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隐匿性椎体脊柱

吕星海

( 宽甸满族自治县中心医院放射科, 辽宁 宽甸满族自治县 118200 )

骨质疏松在老龄化形式愈发严峻的今天,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的存在会直接造成骨折发病率升高,如脊柱隐匿性骨折等,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不容易被患者所察觉[1]。 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骨折会逐渐向下肢蔓延,影响到腰腿部的活动功能。 由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的非特异性病症表现,临床上此类疾病的诊断准确性较低,很容易发生误诊以及漏诊等情况,造成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生理疼痛[2]。 基于此,需要深入研究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方法,做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3]。 现抽取4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治疗资料的方式总结诊断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 年4 月-2021 年4 月接收治疗的40 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患者,组内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年龄55 -82 岁间,平均值为(72.54 ±3.81)岁;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有9例、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有15 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16 例;患者发生腰背部疼痛和腰腿部活动受累症状的时间2 -10 天,平均值为(6.31 ±1.28)天。各个患者基础资料之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纳入标准:纳入有骨质疏松病史且出现腰背部疼痛等相关病症表现的患者;纳入无腰背部外伤的患者;纳入经过X 线片检查且未见脊柱骨折的患者;纳入后续临床治疗中得到确诊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患者;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排除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排除有腰背部外伤的患者;排除有骨结核疾病和脊柱炎症的患者;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排除对研究内容知情但不愿签署相关协议参与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所选取患者的X 线检查结果均为阴性,5 天后对患者进行MRI 检查,检查选用的仪器为Siemensavanto1.5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开始检查前调整全脊柱相控阵列线圈,分别在T1WI 序列、T2WI 序列下对患者的脊柱进行扫描,总计完成10 个椎体的扫描,扫描前由专业的检查医师完成各项参数的调整。 完成常规扫描后选择患者的前臂,使用高压注射器完成对比剂的注射,对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等进行增强扫描。 常规扫描与增强扫描的图像均导入到系统自带的图像处理工作站内加以处理,完成三维重建后由诊断医师进行病情诊断。

1.3 观察指标

由2 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师共同完成MRI 检查结果图像的分析,给出患者MRI 诊断结果;同时观察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患者MRI 影像表现。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有数据用SPSS22.0 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 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选取患者MRI 诊断结果记录

选取患者经MRI 检查均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其中包含胸椎受损患者24 例、腰椎受损患者16 例。 MRI 检查中显示32 例患者为单椎体受累,8 例患者为多椎体受累,总计48 个受累椎体,所有受累椎体在MRI 影像中均呈现出异常信号。

2.2 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患者MRI 影像表现

MRI 检查中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在常规扫描中,T1WI 序列下可以看到明显的线状信号以及片状信号,出现原因为局部出血和水肿。 T2WI 序列中影像学表现为低信号、高信号相互混合,呈现出相互混杂的情况,出现原因在于出血和水肿在T2WI 序列下的不同信号表现,部分在T1WI 序列下表现为异常低信号的情况,在T2WI 序列下也表现为低信号,而且边缘模糊不清,可见高信号的边缘,混杂信号以斑块的样式分布。 脂肪抑制下的STIR 序列下可见线条状以及片状的高信号表现,很少有低信号表现,且较为模糊。注射对比剂后的增强扫描可见骨折部位附近有低信号,ADC 值测量结果为(2.17 ±0.54)mm2·s-1,研究中总计48 个受累椎体在MRI 图像中有异常影像表现,其余椎体在MRI 图像中均未见明显形态改变。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升高,人体骨质结构会明显退化,进而患有骨质疏松等疾病,其中绝经后女性人群中最为常见,就目前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骨质疏松患者中女性占比超过57%[4]。 骨质疏松的存在骨折类疾病发病率升高,在日常活动中很可能因为外力而发生骨折,脊柱隐匿性骨折是最为常见的一类骨质疏松性并发症,属于一种骨骼系统的退行性病变,其主要病症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和腰腿部行动功能障碍,而且常见于重物搬运后,与老年骨质疏松的病症表现类似,因此很少被患者和临床诊断医师重视,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等情况,患者承受了不必要的疼痛感[5-6]。 目前临床针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会将缓解疼痛感与改善活动障碍、纠正异常骨代谢、改善骨质量与控制骨折发生率为重点,主要包括保守治疗方式与手术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方式:主要有卧床休息、药物镇痛、支具外固定等方式,但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会导致患者骨质疏松症状进一步加重,且部分患者在疾病轻微好转后会选择尽早下地活动,进而导致椎体骨折不能有效愈合,让患者长时间存在腰背部疼痛。 (2)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2 种。 ①开放性手术:多用于伴有神经、脊髓受压及结构性失平衡症状治疗中,但骨质疏松常易导致内固定失败。 且开放手术创伤大,患者多为老年人,术前需评估手术耐受能力,内固定植入时常需骨水泥强化。 ②微创手术:目前开展较成熟的微创手术主要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微创手术可以达到稳定骨折、恢复椎体力学强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压缩和缓解疼痛的目标,使患者早期恢复正常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避免了长期卧床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心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 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在诊断中可能会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椎体骨折误诊,包括外伤性椎体骨折、肿瘤性骨折、椎体结核所致骨折等。 在实际治疗中,需要对患者疾病进行准确判断,保证诊断准确性与有效性,及时发现隐匿性患者症状,才能保证治疗效果,为患者康复提供一定保障。 基于此,需要深入研究关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方法,及早确诊并确定治疗方案,将疾病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和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7]。 目前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的方法主要有(1)X 线片检查:一种电磁波,具有一定的波长和频率,具有波粒二重性,X 线成像利用了它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发生能量转换,突出了微粒性。 主要用于骨折,炎症性和退行性骨、关节病、风湿病,化脓性骨髓炎,骨、关节肿瘤、结核,脊椎形态改变的诊断。 具有价格低廉、较高敏感度与特异度优点。 (2)CT 检查:现代一种较先进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一般包括平扫CT、增强CT 扫描和脑池造影CT,是用X 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 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该种诊断方式灵敏度较高,可以对人体某个部位进行接连断面扫描,且扫描时间比较快速,扫描图像也比较清晰的优点。 (3)MRI 检查: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 目前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全身不同系统疾病成像诊断中,尤其是在颅脑、脊髓、心脏大血管、关节骨骼、软组织、盆腔等部位中的运用有着较好优势,大大降低了误诊与漏诊风险。其中X 线片检查在诸多骨折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良好表现,能够在无痛的情况下快速、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可观察到患者骨折部位、骨折特征(楔形、扁平形、双凹性等,附近椎间盘会呈突出状况,腰椎为双凸透镜状态)、骨质疏松(胸椎骨与腰椎骨的骨皮质、密度、骨小梁变小或者降低,常见腰1 椎体、胸12 椎体,能够单个或者多个椎体受累,前缘骨皮质出现中断、褶皱、嵌入等情况,内部可见横行致密带,但是边缘比较模糊,椎体存在退行性改变与骨质疏松情况)、畸形(老年患者经常会存在压缩表现)等,但其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中应用效果欠佳,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的情况[8]。 究其原因,X 线片检查中轻微骨折的清晰度不足,病灶部位较小,无法得到清晰的影像,不利于诊断医师分析患者的病情。 CT 检查可以观察到患者椎体两侧不对称,椎体鱼椎样变形、楔形,中部高度降低,伴椎体变形、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膨出,可发现骨折片推进椎管,或者椎体后方出现皮质弧形突出,但是CT 检查中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患者存在骨皮质和骨小梁中断的问题,影响到CT 检查结果,不利于病情诊断,相关研究显示,附件骨折中CT 检查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X 线片检查和MRI 检查,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9]。 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患者症状表现与非隐匿性骨折患者的MRI 检查结果之间存在较多相似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MRI 检查会出现多种表现,包括骨折线、骨皮质、骨小梁断裂后会出现线样T1WI 稍低信号、T2WI 低信号情况,随着骨折逐渐修复,骨折线会慢慢变得模糊;骨折线周围会出现水肿情况,如果患者属于新鲜骨折情况,骨折线周围还会出现混杂信号,且骨髓水肿出现不规则斑片状、或者条状长T1 稍长T2 信号,同时还会出现脂肪抑制T2WI 高信号情况;如果患者属于骨髓内出血情况,影像学会存在T1WI 与T2WI 高信号,随着骨折持续,水肿会慢慢消退,出血也会逐渐吸收,椎体高信号慢慢减弱,如果患者椎体信号呈正常状态后表示修复完成,并逐渐演变为陈旧性骨折;当患者脊髓、神经等受到损伤后,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发现骨碎片、变形椎体向后压迫脊髓、神经情况,进而引起部分水肿产生增粗与出血变化,T1WI 呈高信号或者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 会表现为高信号,病程增加后信号会慢慢恢复正常。 只是在实际诊断中,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患者存在一定困难。 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MRI 检查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中敏感度最高,相较于其他2 种诊断方法准确性和特异性更高,将其用于脊柱的扫描,影像中患者脊柱的骨骼形态、骨髓形态以及骨小梁情况均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包括脊柱周围组织的水肿情况,有利于诊断医师根据影像分析患者的病情[10]。 MRI 检查中,细微的异常信号都能够有效捕捉,如骨小梁损伤但未明确断裂时,X 线片和CT 检查都无法发现骨折线,MRI 检查则可以识别因骨折造成的血管损伤、髓腔以及组织出血水肿问题,进而反馈信号给诊断医师,一般情况下为局部的信号异常,如出血引发的MRI 检查中T2WI 低信号、水肿造成的T2WI 高信号等,为诊断医师做出准确的病情诊断提供数据支持。 从MRI 检查所得影像来看,在常规扫描中,T1WI 下可见明显的低信号,反映出脊柱内存在出血问题,此外低信号呈现为广泛片状或者局限于某一部位的线状,均属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在MRI 检查中的特异性影像,也是诊断病情的重要指标,可用于确诊患者和锁定骨折位置。MRI 检查用于健康人的诊断,脂肪表现为高信号,骨折部位以及发生损伤的部位呈现为低信号,进一步证实MRI 检查中低信号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的重要标志。 MRI 检查中,T1WI 呈现为低信号的区域,在T2WI 中也表现为低信号,且边缘清晰可见,则表明此部位可能存在水肿问题,致使T1WI 呈现为低信号,此时可根据T2WI 的序列表现,分析骨折部位的水肿情况。 STIR 序列扫描中会抑制脂肪的信号,但并不会对水信号造成抑制,因此STIR 序列中水肿和出血问题的信号表现非常清晰,当STIR 序列中表现出内条带状影像以及片状的高信号影像时,多反映检出骨髓水肿以及出血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因出血和水肿造成的STIR 序列高信号会演示骨折线信号,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等情况。 蒙赤明[11]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中运用MRI 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讨论,对医院收治的76 例脊柱隐匿性骨折患者进行了MRI 检查工作,并对患者MRI 图像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患者脊柱隐匿性骨折部位、受累椎体数目等进行了比较,发现骨质疏松性隐匿性骨折主要部位为胸椎与腰椎,且胸椎受损患者占比明显高于腰椎受损,其中受损椎体为T12椎体、L1椎体,单椎体受累占比明显高于多椎体;同时,患者的MRI 图像显示椎体形态未出现明显异常,T1WI 序列扫描椎体内存在条带状、或者是片状低信号影情况,T2WI序列存在高信号不均匀情况,或者出现高低混杂信号影情况,STIR 出现条带状、或者是片状高信号影情况,但是一些T1WI 序列中、T2WI 序列中有部分区域出现了异常低信号情况,但是T2WI 序列中的边缘比较模糊不清,且附近还出现高信号影,主要呈斑片状,且不规则。 可见,采取MRI 检查方式开展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患者检查工作,可以从MRI 影像图中详细观察到患者骨折部位具体情况,帮助医务人员准确判断疾病,将误诊与漏诊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 曾学发[12]对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隐匿性骨折诊断中运用X 线片、CT 检查、MRI 检查等方式的价值进行了讨论,对存在腰腿背部疼痛明显、腰部轻微活动疼痛加剧、疼痛症状随时间增加而加重等情况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隐匿性骨折患者分别进行X 线平片检查、CT 检查、MRI 检查,发现X 线平片诊断不能发现患者明显骨折情况,只是提示患者机体存在椎体内结构发生栅形状排列并向骨小梁行走情况、椎体间隙异常情况、椎体异常情况,不能准确判断患者症状;CT 诊断发现大部分患者均存在椎体骨折症状,但是有部分患者椎体未检查出异常情况,且患者骨折形式主要呈现附件骨折、椎体骨皮质断裂以及双边征等情况;MRI 诊断结果表示所有接受检查患者的椎体都出现了异常信号,椎体发生病理变化,但是没有发现椎体形态异常情况,异常信号主要包括T1W1 低信号与T2W1 异常信号,研究中发现不同诊断方式在实际诊断中侧重点存在差异,但是MRI 检查方式的隐匿性骨折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其他2 种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MRI 检查方式作为首选诊断手段,或者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对不同诊断方式进行联合使用,进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诊断准确性。本次研究中,STIR 在骨折水肿的显示中具有良好表现,而T1WI 在骨折线信号的显示中具有良好的表现,与MRI 检查的相关研究完全相符。 具体诊断过程中,要注意识别不同原因所致的骨折类型,以便有效检出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如转移瘤所致的椎体骨折会混淆诊断结果,其影像学表现与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类似,MRI 影像呈现为T1WI低信号、STIR 高信号、T2WI 低信号或者高信号,不同点在于病灶周围组织存在肿块,需要相关诊断医师有效识别。

综上所述,MRI 检查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隐匿性骨折诊断中表现出较高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相较于其他诊断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此外可以有效显示受损椎体,以便诊断医师结合影像准确分析患者的病情,治疗医师结合诊断结果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稳步改善,作用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隐匿性椎体脊柱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隐匿性HBV感染分子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多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隐匿性胆总管结石47例临床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隐匿性糖尿病肾病各级肾动脉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