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压冷疗在踝关节骨折术前护理效果研究

2023-06-20 03:11:12朱芬如李文娟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组术踝关节局部

朱芬如 李文娟

( 江西省抚州市妇幼保健院外科, 江西 抚州 344000 )

踝关节是骨折的高发位置,骨折后可引发局部组织损伤、组织液渗出及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肿胀、疼痛,而组织反应性及炎性细胞渗出,可进一步加重局部肿胀,局部皮肤压力增加,可引发血液回流受阻,可导致张力性水泡、麻木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局部坏死、感染,因而需尽快控制骨折踝关节的肿胀情况[1]。 冷疗是骨折术前常用的肿胀控制方式,可有效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血液及组织液渗出量,促进血管收缩,增加静脉回流量,减轻骨折位置肿胀程度[2-3]。 近年来,冷疗技术不断优化,并形成了加压冷疗疗法,但是其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术前护理的具体效果尚不明确[4]。 为此,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对比分析了加压冷疗的具体应用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整群便利抽样法分为对照组(30 例)和观察组(30 例)。 对照组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龄20 -69 岁,平均为(49.98 ±19.75)岁;骨折程度:Ⅱ型18 例,Ⅲ型12 例;其中单侧骨折23 例,双侧骨折7 例。 观察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21 -69 岁,平均为(49.92 ±20.89)岁;骨折程度:Ⅱ型19 例,Ⅲ型11 例;其中单侧骨折24 例,双侧骨折6 例。 2 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踝关节骨折;受伤至入院时间≤24 小时;符合手术治疗指征,无禁忌证;骨折部位无明显皮肤破损或张力性水泡;具有正常沟通能力;患者和家属均自愿参与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开放性骨折者或软组织损害严重者;冷疗及相关材料使用禁忌证或过敏者;合并局部张力性水泡;局部皮肤损伤或合并皮肤病者;踝关节明显移位者;休克或昏迷者;长期镇痛药物使用者;休克、意识障碍或精神病史者;下肢静脉血栓者等。

1.2 方法

对照组术前干预措施:对照组术前采用常规冷疗及常规护理措施。 抬高患肢,使其高于患者心脏水平;采用毛巾包裹冰块或冰袋置于患侧踝部,持续冷敷,冰块/冰袋彻底融化后及时更换新的冰块/冰袋;冷敷期间,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检查有无皮色异常、肢端血供不足等症状,发现异常者,及时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被动、主动锻炼,讲解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意义,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观察组术前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加压冷疗法及对应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1)加压冷疗护理小组。 由护士长任组长,选拔责任护士作为组员,并指定1 名主治医师作为技术指导,组成护理小组。 邀请护理专家,讨论总结踝关节骨折护理、加压冷疗操作技能及护理要点,汇总成为培训内容,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指导组员学习踝关节骨折术前护理知识、循环加压冷疗操作流程,具体要点等内容;培训结束后,对小组组员进行考核,确保每个组员准确掌握循环加压冷疗法及护理措施。 主治医师明确诊疗方案并进行技术指导,护士长负责加压冷疗及护理的统筹协调,组员负责患者术前加压冷疗的实际操作及护理干预。 (2)加压冷疗干预。 采用冰恒医用冷加压制动系统(EVERCRYO)进行术前加压冷疗干预。 冰恒医用冷加压制动系统由电动泵、冰桶(碎冰与水)、冰囊、连接管组成,使用前,检查医用冷加压制动系统功能,确认功能正常后,设定冷疗所需压力(高压45 -65 mmHg,低压0 -15 mmHg)、水温参数(冰囊内壁温度8℃-10 ℃),高低压交替循环(间隔30 秒),踝部冰囊面积为570 mm×360 mm;患者患肢抬高,采用脚套完全包裹足部及胫腓骨下端,检查松紧度,可伸进1 指为宜;治疗期间定期更换冰桶内冰水,日间3 小时更换1 次,夜间可延长至4 小时更换1 次,确保冷疗温度适宜。 (3)相关护理干预。 冷疗期间,间隔3 小时测量1 次患肢周径,观察肤色及血供情况,评估肿胀程度改善情况;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发现头晕、血压异常、意识改变、呼吸频率加快、心率改变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评估患者患肢疼痛程度,观察疼痛变化,与医师沟通,及时采取镇痛措施。 汇总加压冷疗后患者患肢测量信息,绘制肿胀变化曲线,观察消肿止痛效果,及时与医师沟通,便于调整干预计划。 (4)健康宣教。 汇总踝关节骨折及围术期护理知识,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相关护理知识及注意事项。 针对踝关节骨折术前加压冷疗进行重点说明,详细讲解冷疗的重要意义,指出加压冷疗的良好作用,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术前准备。 告知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主要症状、表现,提醒患者和家属注意识别,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如下:(1)肿胀程度评估。 采用figure-of-eight -20 法评估踝关节肿胀程度,分别测量健侧及患侧踝关节周径,踝关节肿胀值(cm) =(患侧-健侧)踝关节周径,初次测量时标注记号,确保后期测量位置固定,肿胀值越大代表肿胀程度越严重。 统计2 组患者冷疗前、冷疗后24 小时、48 小时、72 小时肿胀值[5]。 (2)疼痛程度评估。 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估患者术前踝关节疼痛程度,总分为0 -10 分,评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严重,统计2 组患者冷疗前、冷疗后24 小时、48 小时、72 小时疼痛评分[6]。 (3)入院至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统计。 统计2 组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分析2 组术前等待情况,并统计2 组住院总时间,对比2 组时间差异。 (4)并发症监测。 观察2 组术前并发症情况,统计张力性水泡、肿胀加剧、麻木、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情况,对比2 组并发症发生率[7]。 同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2 组并发症发生率,监测患者围术期并发症风险。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术前患侧踝关节肿胀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侧踝关节冷疗后24 小时、48 小时、72小时肿胀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2 组术前患侧踝关节肿胀程度比较(±s,cm,n=30)

表1 2 组术前患侧踝关节肿胀程度比较(±s,cm,n=30)

组别冷疗前冷疗后24 小时冷疗后48 小时冷疗后72 小时观察组 4.43 ±0.753.05 ±1.112.16 ±0.691.57 ±0.57对照组 4.39 ±0.813.76 ±0.792.97 ±0.722.43 ±0.85 t0.1734.2564.0895.233 P0.8230.0220.0170.012

2.2 2 组术前患侧踝关节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侧踝关节冷疗后24 小时、48 小时、72 小时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2 组术前患侧踝关节疼痛程度比较(±s,分,n=30)

表2 2 组术前患侧踝关节疼痛程度比较(±s,分,n=30)

组别冷疗前冷疗后24 小时冷疗后48 小学生冷疗后72 小时观察组 6.13 ±1.543.58 ±1.232.03 ±0.581.89 ±0.74对照组 6.20 ±1.634.79 ±1.593.86 ±0.752.73 ±0.56 t0.1385.0316.2254.283 P0.7590.0120.0120.020

2.3 2 组术前等待及住院总时间比较

观察组入院至手术时间和住院总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3 2 组术前等待及住院总时间比较(±s,d)

表3 2 组术前等待及住院总时间比较(±s,d)

组别例数入院至手术时间住院总时间观察组305.13 ±1.543.58 ±1.23对照组306.22 ±1.634.79 ±1.59 t 0.1585.031 P<0.05<0.05

2.4 2 组术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前张力性水泡为0、肿胀加剧为3.33%、麻木为3.33%、静脉血栓形成为0 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0,与对照组的3.33 %、6.67 %、3.33 %、3.33 %、6.67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3%(7/30)(P<0.05)。 见表4。

表4 2 组术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n=30)

2.5 2 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3/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 (8/30)(P<0.05)。 见表5。

表5 2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n=30)

3 讨论

踝关节骨折是骨外科常见骨折类型,损伤后局部毛细血管网破裂,血液及组织液大量渗出,同时损伤可激发局部炎症反应[8]。 骨折后24 -72 小时是组织反应性及炎性细胞渗出的高发时间段,损伤组织大量释放组织胺、缓激肽等炎性介质,促进组织液渗出,导致患肢肿胀发生、进展[9-10]。 踝关节骨折后局部肿胀,可引发张力性水泡、组织坏死,并增加了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风险,需尽早治疗,控制肿胀进展, 改善患者预后, 缩短术前准备时间[12-13]。

冷疗是骨科常用的肢体损伤消肿方法,主要用于骨科手术前、后,通过冷敷方式,促进损伤组织毛细血管收缩,降低神经信号传导速度,抑制局部炎症反应,改善血液回流受阻症状[14-15]。 冷疗广泛应用于骨折术前、术后护理中,具有一定消肿镇痛作用,但是仍需进一步提升消肿效果[16-17]。 加压冷疗是一项新型冷疗技术,其工作原理为:电动泵脉冲调节冰囊内压力,冰桶内水开始降温,待温度降至预设温度,水泵将冰桶内水经连接管送至冰囊内部,并交替进行高压与低压循环,使冰囊与皮肤进行循环热交换,达到持久控温冷疗作用[18-19]。 加压冷疗是冷疗技术的创新与优化,其在持续冷疗的基础上,通过气囊按次序反复充放气,挤压按摩局部肢体和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损伤区域血液和淋巴流动,减轻局部肿胀情况,同时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20-21]。当前,加压冷疗已经应用于骨外科围术期消肿处理中,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局部肿胀程度,发挥镇痛作用,效果较好,并开始用于踝关节骨折术前护理中[22-23]。 踝关节骨折围术期护理相关研究显示,术前护理中积极应用加压冷疗干预,可有效提升消肿作用,患者损伤早期肿胀值较传统冷疗者,可降低0.5 -3 cm[23-25]。 本次研究也发现,观察组患侧踝关节冷疗后24 小时为(3.05 ±1.11)cm、48 小时为(2.16 ± 0.69) cm、72 小时为(1.57 ±0.57) cm, 肿胀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6 ±0.79)cm、(2.97 ±0.72)cm、(2.43 ±0.85)cm(P<0.05)。 可知加压冷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踝关节肿胀程度,为手术做好准备。 同时,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患侧踝关节冷疗后24 小时为(3.58 ±1.23)分、48 小时为(2.03 ±0.58)分、72 小时为(1.89 ±0.74)分,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9 ±1.59)分、(3.86 ±0.75)分、(2.73 ±0.56)分(P<0.05)。可知观察组患侧踝关节冷疗后,24 小时、48 小时、72小时疼痛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提示加压冷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前疼痛,有效缓解了软组织损伤带来的不适感。 分析其主要原因为:踝关节骨折后,可导致局部出血、毛细血管破裂、组织液渗出,并可引发爆发性的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可刺激局部组织,加重疼痛症状和水肿情况,因而患者踝关节骨折后疼痛症状较为显著。 加压冷疗可通过降温方式,促进组织细胞和血管收缩,改善水肿症状,而局部温度的降低也可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减轻其疼痛症状;此外,加压措施可发挥止血、抑制水肿作用,可控制水肿进展,因而加压冷疗可迅速改善局部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疼痛症状,且具有起效快,效果好等优势。 踝关节骨折后早期炎症反应爆发,无法立即实施手术复位,需要等待肿胀消退后再实施手术,但是术前等待时间延长,可增加并发症风险,并可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因此需缩短术前等待时间。 本次研究追踪2 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发现,观察组入院至手术时间为(5.13 ±1.54)天和住院总时间为(3.58 ±1.23)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22 ±1.63)天、(4.79 ±1.59)天(P<0.05)。 观察组入院至手术时间和住院总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术前加压冷疗及护理,可有效缩短手术等待时间及住院总时间,有助于缩短患者疗程,提升康复速度,改善患者预后。 分析其主要原因为:加压冷疗具有良好的消肿镇痛效果,踝关节骨折后加压冷疗,可提升消肿、消炎效果,因而可有效缩短入院至手术时间,并可缩短住院总时间。 踝关节骨折后肿胀期,易出现张力性水泡、肿胀加剧、麻木等症状,严重影响手术实施,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痛苦,此外严重者可出现静脉血栓形成,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肺栓塞及死亡等严重后果,需积极防控术后并发症。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前张力性水泡为0、肿胀加剧为3.33 %、麻木为3.33 %、静脉血栓形成为0 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0,与对照组的3.33 %、6.67 %、3.33 %、3.33 %、6.67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术前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3 %(7/30)(P<0.05)。 可知术前加压冷疗及护理可有效控制踝关节骨折并发症,降低术前并发症风险,保障了患者安全,有助于患者顺利开展手术,降低不良预后风险。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3/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P<0.05),提示加压冷疗用于踝关节骨折,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对于围术期并发症防控均有较好的效果,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使患者受益,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加压冷疗可有效改善踝关节骨折术前肿胀程度,减轻疼痛感受,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术前及术后并发症风险,临床用于踝关节骨折术前护理的效果可靠,值得推广借鉴。

猜你喜欢
组术踝关节局部
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对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咀嚼效果的影响
局部分解 巧妙求值
基于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功能研究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中老年保健(2021年7期)2021-08-22 07:42:36
非局部AB-NLS方程的双线性Bäcklund和Darboux变换与非线性波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脑功能、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保护效果及应激反应影响
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肠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局部遮光器
吴观真漆画作品选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