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林 王子群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从“提高语言能力、传授英语知识”“实现价值引领、扩充教学资源”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本文围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展开研究,阐述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分析了当下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困境,并针对困境提出一系列创新思路,如切实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科学设置英语教材和课程等,以期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成效。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发展困境;创新思路
作者简介:朱小林(1986.08-),女,四川南充人,伊犁師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跨文化交际;王子群(1986.05-),男,山东聊城人,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纲要还提出,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高校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德才兼备、敢于担当,拥有这些品质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修养的提升。长期以来,高校德育教育主要由思政理论课承担。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各类课程教学中均应该融入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就是围绕将知识探究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各门课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的作为大学通识课程,具有跨度大、学时长、覆盖面广等特点。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主要关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塑造,缺少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学生迷恋西方文化,理想信念有所动摇,因此,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是极其必要的。将大学英语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解中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学生内心,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发展困境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难以保证
大学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对思政教育涉及很少。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思政的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开始增多,但由于推行时间较短,课程思政的成效还不明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整体相对薄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不是英语教师的本职工作,因而教学时更加注重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传授,很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英语课程班级人数增多,大学英语教学多以合班或者大班形式授课,因此日常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课程思政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体现育人理念。再者,因为就业形势严峻,学生更看重所学课程的实用性,关注课程对升学就业等是否有利。教师要科学合理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课程教学,实为不易。
(二)大学英语教材中本土文化内容不足
现行各版本大学英语教材所收录的文章几乎都来自西方国家,主要体现英美国家文化,本土文化内容不足,教材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学生通过教材接触的主要是西方文化,必然会导致学生忽视中国文化,这样既不利于中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也不利于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如果学生辨别意识薄弱,又不深度思考,接受的都是西方国家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久而久之,大学生会出现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等一系列潜在的问题。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生搬硬套
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关西方思想文化的素材占主体,外来思想文化大量输入,不利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对课程思政也有所了解,但对课程思政的内涵不明确,采用生搬硬套的方式实施课程思政,没有做到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造成英语知识和思政教育内容“硬生生结合”的现象。这种情形下,课程思政效果不理想,导致学生易对思政教育内容产生逆反心理。这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深入探索与尝试。
五、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发展的创新思路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展示中西方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差异,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课程思政要实现“有心的设计,无声的浸润”。
(一)切实增强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教师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要从“知识传授者”向“思想品德的导师”转变。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清楚认识到开展思政教育责任重大,自己不仅肩负着传授语言知识的任务,还承担着育人作用。在思想观念上建立起抵御外界不良风气、不受西方消极思想腐蚀的隐形屏障,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较好的思政素养,本着“理念先行”的原则,教师应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思政教育能力。第二,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加强自身文化素养,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教师要不断学习,储备知识,才能精准地传授中国文化,不至于生搬硬套。第三,教师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参与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以多维形式展开,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乐于接受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同时教师之间应该相互交流课程思政教育经验,分享授课方法、教学资源,利用各自优势携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二)科学设置英语教材和课程
教材是顺利开展英语教学的基础保障,大学英语教师应对现行教材加以科学编排、设置,做到教材中中西方元素平衡在恰当章节可适当加入能够凸显中国特色、蕴含传统文化的内容等。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习惯,融入思政教育,从“概念性知識”传授转变为“价值性知识”传授。同时,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利用信息技术对教材进行科学甄别,以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为核心,加强其甄别信息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应对互联网资源中西方消极文化对自身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的冲击。
(三) 教学维度的创新发展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依托课本,教学维度相对比较单一,而创新后的教学维度应该是多元化、立体式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利用网络资源,如学习强国、U校园、iSamrt、学习通,实现课堂情景多元化,线上线下相结合,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将英语知识文化结合中国实际、结合国际视野开展多维度、立体式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强项。由此,立足于教学维度的创新,渗透课程思政,引导学生独立探讨、自我反思,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的创新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听说读写的讲授,同时也是中外文化、历史经验的学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层内涵进行探索和挖掘。教师教学时,要认真研究英语教学材料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深度挖掘材料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利用正面积极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诠释,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应如何客观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彼此的交流、吸收与融合,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心。
(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价的创新发展
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价,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首先,高校监管部门应该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含量进行评价,建立创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激发教师创新大学英语课程的积极性。其次,开展大学英语教师同行间的教学评价。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听课活动和比赛活动。教师通过评价体系,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从深度和广度进行客观评价。再者,学生从自身学习大学英语课程的感受出发,对大学英语课程作出评价,这将直观反映出教师是否融入思政元素以及融入的程度和效果如何。
六、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民族复兴的支柱,社会发展的基石。大学生整体的思政素养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程度。课程思政是对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是高等教育提高德育价值的重要举措。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门、相关教师团队共同协作和探索,深入挖掘大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使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卞云飞,狄天秀.从“课程思政”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119.
[2]曾俊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原则与路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1):50-53.
[3]刘坤,徐常兰.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与改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3):99.
[4]刘同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及其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2):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