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视域下广西乐器天琴的地域性研究

2023-06-20 09:08梁毅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天琴民族性乐曲

梁毅

[摘 要]文章基于文化地理学视域,以广西乐器天琴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继而从文化地理学出发,围绕天琴形制、天琴使用场合以及天琴乐曲三个维度分析了天琴的民族性,最后以《弹天》《天琴弹起来》《唱天谣》等天琴代表性作品为例,从调式、结构、旋律等角度揭示了天琴作品的民族性,并探讨了天琴的传承策略。

[关键词]文化地理学;天琴;民族性;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9-0013-03

天琴是壮族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主要流传于广西中越边境壮族聚居地。作为广西土生土长的艺术样式,天琴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浓郁的民族性,并且地域性和民族性相互交织,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为广西乐器天琴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可以从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探索广西乐器天琴的传承策略。

一、文化地理学简介

地理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从宏观层面看,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前者近似自然科学,以地形地貌、山川河流、矿产资源、地质现象等为研究内容;后者具有人文科学的特征,以人与地方、空间的关系为研究内容,着力阐释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产物,两者的研究范畴总体趋同,但在研究方向以及价值取向上有一定的差别。文化地理学更侧重人类精神和社会层面的表现,特别重视社会心理、社群想象等精神层面的文化现象[1]。文化地理学理论众多,比如文化生态理论文化区理论和文化扩散理论。文化生态理论关注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人文地理因素对文化形成、发展的影响。文化区理论研究围绕文化的空间分布开展,研究内容有文化区的地理位置与影响范围、核心文化的起源及特征等。文化具有扩散性,最为典型的便是从文化形成、发展的中心地区向外围扩散。文化扩散理论以文化在特定时空的流动、传播为研究内容,着力阐明文化扩散的原因、机制以及影响。

二、文化地理学视域下广西乐器天琴民族性分析

(一)天琴形制的民族性

天琴是广西壮族独特的乐器,天琴形制本身便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根据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秦华北的报告可知,天琴琴身长1.1米左右,分直杆式天琴和拆装式天琴两类,由琴杆、琴头、琴轴、琴筒、琴码以及琴弦等多个部分组成[2]。拆装式天琴有三节、四节、五节之分,每种天琴均有独特的寓意,如四节寓意着四季平安、五节代表五行。传统的天琴多采用山桑木制作,一方面,山桑木较为坚硬,不易变形;另一方面,壮族儿女认为山桑木具有辟邪的作用。从木材的选择中也可以看出民族文化对天琴的影响。天琴的琴头、琴杆可有各种纹饰,如琴头上的龙头纹、凤头纹、太阳纹,琴杆上的祥云纹。

(二)天琴使用场合的民族性

天琴在广西壮族聚居地使用极为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使得天琴使用场合具有浓郁的民族性。比如,民间祭祀。天琴和民间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祭祀是天琴的源头。时至今日,广西壮族民间祭祀仍然有天琴表演。又如,民俗活动。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广西壮族人民创造了繁荣灿烂的民俗文化。各种民俗活动,如婚嫁活动、丧葬活动,是广西壮族民俗文化的载体,而天琴则是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此外,民族节庆也是天琴常见的使用场合。例如,侬垌节是广西崇左市金龙镇长衣壮特有的节日。节日期间,壮族人民会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而青年男女也趁此机会进行情歌对唱,物色對象、寻找配偶。天琴表演贯穿于整个侬垌节。

(三)天琴乐曲的民族性

天琴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逐渐演化为具有固定程式的文娱活动。依据表现手法的不同,天琴的演奏形式分为弹天、唱天、跳天三类。弹天,即天琴独奏;唱天则是以天琴作为山歌、叙事歌的伴奏;跳天则是歌乐舞结合,多见于隆重的节日[3]。天琴乐曲数量多且丰富,涵盖多种类型。从题材的角度来看,天琴乐曲主要有三类:一是仪式曲。仪式曲常见于民间宗教、祭祀活动,多以驱鬼逐邪为目的。二是爱情曲。爱情曲以壮族青年男女甜美的爱情为内容。三是劳动曲。劳动曲以日常生活劳动为内容。天琴乐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方面,仪式曲作为天琴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民间信仰在天琴乐曲中的体现,展现了壮族儿女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天琴乐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各种类型的生活题材乐曲在天琴乐曲中占很大的比重。

三、文化地理学视域下广西天琴作品民族性分析

(一)基于调式的分析——以《弹天》为例

天琴乐曲的调式极为丰富,以五声调式为主,也不乏六声、七声调式。从调式使用频率来看,徵调式是天琴使用最多的调式,其次为宫调式、商调式、羽调式,角调式则较为罕见。天琴乐曲作为广西壮族民间音乐的代表,其调式分析并不能硬套五声调式,而应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天琴调式与当地方言语音、语调的关系[4]。《弹天》为传统天琴弹唱曲,依据大三度定宫角原理,可将《弹天》的曲式确定为D商调式,实际音列则为c2d2e2g2a2。乐曲共三句,第一句为第1-7小节,第二句为第8-11小节,第三句为第12-24小节。第一句倾向于G音,第二、三句没有明显的倾向性。C、D两个音均能成为乐曲的稳定音,由于C、D音自身缺乏稳定性,乐曲调式总体漂浮不定。乐曲首句及第二句的最后一个音均为上滑音,即装饰音。它们的出现使乐曲有了新的色彩,显得更为灵动。乐曲的开始和结尾部分均较为随意,除偏音及变化音外,任何音均能作为结束音,这也体现了天琴作品即性、自由的民族性特征。

(二)基于结构的分析——以《天琴弹起来》为例

曲式是乐曲的结构形式。广西天琴作品的结构以一部曲式居多,一首乐曲仅有一个乐段,乐段通常包含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具有平衡、匀称的特点。广西传统天琴作品多以快速的音符贯穿到底,段落划分不明显、主音稳定性不强,这导致多数曲调均以变奏曲式为主,且变奏的随意性非常大,这也体现了广西天琴自由、灵动的民族性特征。广西天琴没有固定定弦音,在调式分析中难以直接套用五声调式。并且,广西传统天琴作品并没有完备的五声调式特征。以《天琴弹起来》为例,该乐曲具有浓郁的山歌风格,表现了壮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从结构形式来看,该乐曲为典型的一部曲式,共分为四句,除首句为五小节外,其余三句均为四小节,且每句最后一个音均停在G音上。结束句为重复句,对整首乐曲起到了重复与强化的作用,使乐曲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束感。《天琴弹起来》延续了天琴乐曲的传统创作方法,一部曲式结构也强化了乐曲的民族性。

(三)基于旋律的分析——以《唱天谣》为例

广西天琴作品的旋律可以从旋法形态和旋律线形态两个方面来分析。从旋法形态的角度来看,广西天琴作品以同度、二度、三度级进为主,部分作品也穿插了五度以上的大跳。从旋律线形态的角度来看,依据旋律走势,天琴作品的旋律线可以分为微波型、波峰型、直线型三种。微波型旋律起伏较小,多在同度及二度中进行,最大不超过四度。波峰型旋律则恰恰相反,起伏较大,上下波动犹如波峰、波谷。直线型旋律多见于乐曲的某个片段。以《唱天谣》为例,《唱天谣》是非常著名的天琴弹唱作品,包含许多民族化的元素,如B段中没有出现g音,但出现了偏音b(变宫音),偏音b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增强了乐曲的民族色彩。《唱天谣》中穿插了许多直线型旋律,其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平复情绪。直线型旋律没有起伏,能够使听众的情绪趋于平静。二是蓄势待发。直线型旋律虽然平缓,却具有强烈的暗示作用,能够让听众对音乐充满期待,为接下来的乐曲演奏做好铺垫。

四、文化地理学视域下广西乐器天琴的传承策略

(一)在数字开发中传承

以往的天琴传承以现场传承为主,面临着受众范围窄的问题。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存储介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代码成为信息存储的新形态。因此,要将数字化开发[5]作为天琴传承的重点内容,推动天琴传承从现场传承向线上传承转变。首先,开展天琴数字化工作。借助录入、扫描、拍摄乃至3D建模等数字化技术,将天琴文化资源由文本格式转化为数字格式,使其具有统一处理、分析与应用的条件,并制定天琴数字化标准,提高天琴数字化工作的规范性。其次,构建天琴数字化资源库。数字化资源库既是搜集、整理天琴文化资源的平台,也是开发、应用天琴文化资源的主要阵地。要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打造天琴数据库。天琴数据库应包括基本数据库、辅助资源数据库两种,前者收录的是天琴文化资源,后者收录的则是与天琴文化相关的资源。

(二)在文化建设中传承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加强文化建设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非遗传承与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契合性。从非遗传承的角度来看,文化建设可为非遗传承提供一条可靠的路径。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非遗传承可为文化建设带来丰富多样的资源。天琴是广西壮族最具民族性的非遗项目之一。因此,首先要将天琴融入文化建设中,在以天琴丰富文化建设资源的同时,发挥文化建设在天琴传承中的作用。比如,举办天琴文化活动。依托各地的文化馆以及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开展丰富多样的天琴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喜爱天琴。其次,应发挥好大众传媒的作用,将广西及下辖各市的大众传媒作为天琴传承的重要载体,让更多的人知晓天琴。同时,善于利用自媒体进行宣传,发挥好微博、抖音、视频号等新媒體在天琴传承中的作用。

(三)在教育应用中传承

受时代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天琴面临着传承人青黄不接的问题。因天琴具有独特性,传承者需要对天琴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为天琴的传承付出努力,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天琴。因此,普及天琴尤为重要。教育在天琴传承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市场。教育具有组织性强的特点,能够克服天琴传承中存在的松散化问题。同时,教育以广大青少年学生为对象,可以扩大天琴的影响力。一是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载体和教学模式让青少年学生去学习天琴,感受天琴的独特魅力。如南宁三中舞蹈团演绎舞蹈《天琴世代有传人》,用肢体语言去诠释壮乡人民与天琴之间的故事(该作品获得了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金奖),将天琴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南宁三中民乐团教师通过“读·研·悟·演”的教学模式,以项目式学习和小组式探究学习的方式从天琴的文化发展、地域特色、乐器构造、乐曲分析等角度去寻找内在关联,这个过程是对天琴文化的深度理解和认知,能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天琴的魅力。二是要进一步发挥教育在天琴传承中的作用。比如,开展天琴进校园活动。天琴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技艺的掌握者,在天琴的教育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要深刻认识非遗传承人的价值,广泛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充当兼职教师,壮大天琴教育传承的队伍,并做好非遗工作室建设,为学生、教师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提供良好的条件。三是将天琴融入常规教学,丰富校本课程资源。要从拓展课程资源、强化课程教学效果、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天琴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让天琴的教育常态化。

(四)在产业开发中传承

天琴不仅是重要的文化资源,而且是独特的经济资源,具有广阔的产业开发空间,而产业开发同样是天琴传承的重要路径。因此,要做好天琴的产业开发。比如,在文创产业中开发。文创产业兼有经济、社会双重效益。一方面,文创产业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文创产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各种类型的文创产品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而且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需求。我们可依托天琴的形制,开发主题文创产品。又如,在旅游产业中开发。当前,广西各地在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天琴作为广西壮族的文化招牌,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在广西全域旅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建设一座天琴艺术馆,以声、光、电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天琴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使天琴艺术馆成为广西全域旅游的重要景点,让天琴在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彰显持久的生命力。

五、结束语

天琴形成、发展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文化变迁给天琴的传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天琴面临着传承主体老化、传承受众窄化等问题。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区理论为天琴地域性、民族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文化扩散理论为天琴传承提供了参考依据。我们要立足文化地理学,协同发挥好数字化开发、教育应用、文化建设、产业开发在天琴传承中的作用。相信多管齐下,天琴的普及、传承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郭镇之.理论溯源:文化地理学与文化间传播[J].全球传媒学刊,2019(2):116-128.

[2]  肖净.广西壮族天琴文化艺术研究:以龙州县金龙镇为例[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2.

[3]  潘木岚,曹军.广西龙州“天琴”源流初探[J].中国音乐,2005(2):76-79,115.

[4]  吴英.天琴弹唱艺术展演形式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4.

[5]  翟姗姗,许鑫,孙亚薇,等.记忆工程视野下的非遗数字化存档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7(4):47-53.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天琴民族性乐曲
始乱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乡村振兴视角下天琴制作技艺传承与转化研究
阿公的天琴
天琴谣
悠悠天琴,千年壮魂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悲伤的乐曲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