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视域下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探析

2023-06-19 09:02:31王越林怀艺
关键词:国家治理党的领导建构

王越 林怀艺

摘 要: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高度的权威性、独特的历史传承性和与时俱进的开放性,是阐释中国政党制度设计、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达中国政治理念的表达体系。为了形成一套特色鲜明、有言说权威、为大眾普遍接受的的话语体系,在内容上,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有权威话语、民主话语和国际话语三个维度的建构内容;在方式上,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要发展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用好新媒介的宣传能力、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生动实践,逐步提升中国的政治话语解释力。

关键词:国家治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党的领导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3)01-0025-08

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存在形式和内在功能的系统阐释,是一个传达中国政治理念的表达体系。在话语体系建构中“说什么”的问题固然重要,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话语体系建构涉及话语传播过程,还需同时厘清“为什么说”和“怎么说”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对新型政党制度精神内涵进行合理传播,进而塑造好中国政党制度形象和政治话语权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1]国家治理作为当前推进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实践力量,是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建构的切入点,为丰富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的目的、内容、方式,加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影响力提供了坚实的现实依据。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自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的较量越来越表现为民主与制度的较量。制度话语权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不仅关乎制度本身的生存发展,更关乎国家命运之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许多话语权建设的相关论述和要求,如“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2]211等。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和受到重视的,它服务于制度话语权的增强,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主题下的重要篇章。目前,国内学界对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的探讨主要有以下认识和进展。

第一,提升政党制度话语权问题离不开对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的要求。话语体系承载特殊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是提升话语权的关键。“只有建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才能为提升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提供学理支撑和现实条件”[3]。从话语权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来说,制度话语权一方面对重塑国内民众的制度认同、增强国内民众的制度自信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是对外彰显本国制度合理性,建立平等对话交流的需要。所以,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是包括国内话语体系和国际话语体系在内的两大系统的组合,前者具有实践性、学术性、政治性和大众性,后者对世界各国人民来说则要讲得通、听得懂[4]。

第二,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既是学术话语的延伸,又是政治的需要。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始于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所谓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不是凭空主观臆造的结果,而是来源于中国政党政治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5]改革开放以来对新型政党制度的新认识和界定,丰富了相关学术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话语,体现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内生性。也有学者指出:“在历史与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国际学术对话和交流中几乎丧失了国际话语权。”学术产品始终没能跻身国际舞台并被西方恶意贬低,不得不说是一种亟待解决的现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话语体系并以极强的态势向外扩张[6]。这样的环境表明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不能简单地作为学术研究任务,还承担了打破西方政党制度话语霸权这项政治任务。

第三,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机遇和挑战并存。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少,比如解释力度不够、社会普及面小、西方话语霸权袭扰、国际传播机制的缺陷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西方话语体系的压制力量。中西方话语差异的背后是意识形态冲突,这种冲突的表现“又以政党制度是否体现民主价值为核心”[6]。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的契机表现为: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考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话语体系建设比较系统的观点和主张,为新时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7];另一方面,话语体系与变化着的话语实践相吻合。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和多党合作政治实践的调整,都会使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模式发生转换[8]。

根据相关文献的发文时间、学者聚焦的论述中心和基本观点的呈现可以看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有强烈的现实要求。它是一种学术话语的完善,更是国际国内政治发展的需要,深深地扎根于政治环境,随政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就国内大局而言,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建构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平衡关系,就国际大局而言,在一个致力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后发国家中,需要理性择定自己的现代化坐标,处理好国家标准和全球标准之间的关系[9]。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并行不悖。在中国的政治模式由“统治”“管理”转向“治理”的背景下,国家治理的提出为做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阐释和传播工作提供了新的政治舞台。比如有的学者就在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的背景下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新型政党制度的关系置于国家治理场域中进行考察,发现了两者之间相互匹配、良性互动和双向构建[10]。同理,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关于制度和治理话题的探讨层出不穷,制度和治理的密切联系以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经验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生动实践。因此,制度建设及其国家治理贡献的经验和理论阐述为进一步建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提供了契机,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政党政治话语。

二、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及其建构要求

“为什么说”是合理建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基本前提。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之所以有建构的必要性,既是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自身特性的需要,也是国家从统治、管理转向治理这一局面對丰富发展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提出的新要求的现实体现。

(一)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及其特性

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在内容指向上可以理解为一个知识体系,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存在形式和内在功能的系统阐释。但话语体系本身又是一个表达体系,用于沟通、交流、传播,已然超越了概念、判断、推理等纯知识性的要素,其建构必然涉及表达目的、表达倾向和表达方式,即“为什么说”“说什么”和“怎么说”。其中,“说什么”需要能够体现话语体系作为一个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它的话语建构既要权威,也要特色,才不会为其他话语体系所左右,为人信服;“怎么说”立足时代背景,与传播条件相适应,也与传播的现实需要相关;“为什么说”作为有目的的指向性要求,内涵了对“说什么”和“怎么说”的具体指向。这三者都统一于特定的时代背景。

话语体系的建构目的蕴于话语体系的特性之中。明确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特性,方知其在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建构中的角色定位,并在话语体系建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为其定向。新型政党话语体系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鲜明的政治性。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作为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的一环,不同于其他学术、学科类的话语体系,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载体。对于同一话语体系而言,它“总有一个内核或中心……内核或中心往往是体系向心力、凝聚力和吸引力的标志”[11]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核心价值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化的表现和展开,其话语建构必然呈现服务于无产阶级政权、服从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鲜明政治性,是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根本特性。

二是高度的权威性。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和其它具体政治制度不同,它反映了国家政权性质和权力的运行、分配情况,在国家制度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地位。若建构缺位,将弱化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会受到社会理解失当和西方话语霸权两方面的政治舆论压力,这必将严重影响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大局。

三是独特的历史传承性。每一阶段的社会都囊括了从前一个时代开始就不断积累和延续的内容,经后来人之手被加工和利用到新的环境中去,并得到发展。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构建环境,包含着根深蒂固的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它在建构过程中必然需要通过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内在精神的呈现来阐明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

四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催生了新型政党制度;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家治理的深入推进,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成为了国家治理话语体系建构的一环,这就需要形成符合国家治理要求的政治话语传播工具,以回应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现实需要。

(二)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逐渐成为我国政治话语建构的主流。它既与国家统治阶段的“压迫—被压迫”、国家管理阶段的“命令—服从”结构特征相区别,又包含着国家治理、国家统治的因素[12],在坚持自上而下管控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对社会自治力量的重视程度,通过发展多元治理主体,积极调用社会治理资源,减少政府干预,提高人们参与、组织和管理自己社会生活的能力,体现了国家和社会“主导—协同”的关系。这一模式的转变是对21世纪以来国内外风险和挑战的积极响应,充分调动了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区别中西方治理理念,明确我国国家治理的内涵,是将国家治理融入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基本要求。在理念上,西方的“治理”在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影响下始终拒斥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主张分权自治等“小而美”的治理理念。中国国家治理则以国家在治理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前提,通过树立国家、政府和政党的权威对治理的社会主义方向进行整体把控,避免社会失序,同时相较国家统治和管理阶段,又有简政放权、协同治理、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等一系列特征。在内容上,西方的“治理”经20世纪90年代的“福利危机”后,词义被丰富化,取代了传统指涉政府治理的“government”,还有作为“公司的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管理网络”等的其他内涵[13]。中国国家治理则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重心,强调国家制度对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作用。“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14]2在此种背景下,国家制度话语体系的建构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上议事日程的直接需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行稳致远的助推器。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要彰显时代特色、增强制度自信,就必须抓住机遇,与国家治理的现实环境紧密结合。

国家治理融入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有三方面的现实要求:一是要同国家治理理念相结合,以“主导—协同”的“国家—社会”关系为中心,突出新型政党制度回应国家政权行使和国家治理的民主命题。二是要突出不同于西方治理话语的民族特色,建构符合国情的权威话语、民主话语和国际话语,不能再陷入西方话语体系的逻辑思维和表达方式。三是要同国家治理话语结合,深入制度建设的生动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国家治理效能的优势表达出来。

三、国家治理视域下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建构维度

“说什么”是新型政党制度体系建构的主要内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重要功能,实现了执政与参政、领导与合作、协商与监督的有机统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15]。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实现人民民主是建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切入点,它在内容上应当有回应政党政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间种种问题的能力。比如,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权威?我国是如何通过政党政治来推进人民民主?为什么对西方主张的制度模式需要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等等。在对外的形象塑造和政治文明交流上,则要对“中国之治”何以“能”做出解释,丰富世界政党制度话语体系,贡献人类政治文明,提升自己说话的公信力。总的来说,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有权威话语、民主话语和国际话语三个维度的建构内容。

(一)权威话语建构

根据新自由主义建立在自由竞争市场基础之上的资本逻辑,西方话语对中国共产党权威形象的“误读”是有意为之。它们善于建构起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统治是“威权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专制、独裁、强权的话语内容,将权威绝对化为极权主义,抹黑中国,为资本主义在全球的霸权做辩护,以建构符合资本贸易自由的平台。这样一种话语的国际传播,使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建构面临困难。比如在制度类型上,有人提出我国政党制度属于一党制亚类型[16]262,也有人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多党制[17]。这均源于西方话语对于一党执政所具有的歧义,并有意规避相关话语建构。前者是诉诸于一党执政的委婉表达,后者则从字面上进行弱化。无一例外,两者都未脱开以实际执政的政党数量来确定政党类型的窠臼。

在《论权威》中,恩格斯就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出发,对权威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做了充分的解释,指出:“个别人的意志总是要表示服从,这就是说,问题是靠权威来解决的。”[18]275“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它们的应用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18]276-277不止是无产阶级政权,任何国家的政治行为都必须靠权威来维持。国家治理从计划到组织再到执行,无不需要一个作为指挥中心的坚实力量,这样的力量就是权威,是和平的而非暴力的、有序的并且公正的。权威与自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建构不应规避相关概念的争论。从“五一口号”中共中央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开始,许多历史性成绩都表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需要中共的权威。中共的权威是代表人民的、属于人民的权威,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权威与民主自治是国家治理的两个方面,既互相区别又相互包含,共同推进人民民主的发展,是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化而不失序、共同协作而不争权夺利、引领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秘诀。从中共对多党合作领导的局面就能看出,没有党的权威对党外人士和社会全局的政治领导,很难说国家治理不会偏向资本的权威。因此,在话语建构中要高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旗帜,树立党的权威形象,结合历史性经验阐明权威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二)民主话语建构

“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在君主制中是国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则是人民的国家制度。”[19]281中國治理主张用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民主,是将制度看作人民治理的工具,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宗旨,又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落实。“程序民主”是手段,“实质民主”才是内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础,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而这需要处理好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对此,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建构要阐述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如何有序引领民主走向代表人民的利益,并通过什么机制来解决利益冲突和实现利益整合。

区别于西方的民主话语,中国的民主话语建构要突出“协商民主”的目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和新型政党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相关。政党如何代表和反映民众需求,是响应国家治理中人民群众参与有序性、广泛性的重要体现。在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拥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三个职能。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党外人士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进行协商,通过政协协商和政党协商两种主要协商形式,把协商民主贯穿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这样的民主协商过程,正是解决和缓和社会利益冲突的主要方式,既满足了多数人的要求,又兼顾少数人的利益,防止多数人的暴政。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中共的民主监督,也是一种“协商式监督、合作性监督”,以提高中国共产党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水平为目的,不存在党派倾轧和掣肘,表现出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权力争夺为中心的民主政治理念。

(三)国际话语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话语对内建构和对外传播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原创性,即理论创新,后者注重历史文化的宣传。对自己而言,当今中国何以崛起、国家治理何以产生巨大成效的事实不是无本之木,话语建构的关键是形成一套能解释自我的话语体系。而对别人来说,很多妖魔化中国的宣传严重阻碍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正确认识。为了对外讲好今天的中国故事,少不了历史向度的建构。这是对外阐明“中国之治”何以“能”的关键。所以在国际话语建构中,需要阐明我国新型政党关系的历史必然性和与其相关的两大概念:“民主集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是突破西方政党话语思维定式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有其特殊性,“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共同的政治实践成果,它在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今天这种精诚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在新型政党关系中,一方面,民主集中制是和谐、有序的党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结果,最终要靠中国共产党根据各方面集中反映的情况做出科学的、符合人民整体利益的决策。它的实现靠“党的权威”和“协商民主”的统一,体现了国家治理“繁而不乱,众而不惑”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不同于西方政党制度中的反对党,是合作而非竞争的。这一制度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国家统治、管理和当前的治理阶段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反映了不断变化的社会基础和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思考。

四、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的问题与挑战

解决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中“怎么说”的问题,需要找到其中的难点和痛点。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政治话语,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仍有面对人民群众“说不好”和因西方政治霸权导致的“传不开”两大困难。针对话语接受客体和话语展开环境,在话语的建构特色和传播方式上还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国内社会: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衔接问题

就话语本身来看,新型政党制度的相关话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倾向于用规范、凝练、庄重的政治术语表达,和人民日常生活用语有显著差异,只有建立通俗的、社会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才能和民间话语的接收趣味相协调。恩格斯指出:“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20]407就话语接收对象来看,人民对相关话语的理解主要来自经验上的判断,是自发的、主观的而非自觉的认知,他们对现实生活环境的直观感受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政治话语的接受态度。因此,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衔接面临以下问题:一是话语有效传播的问题。为使严肃的政治语言为大众接受,唤起人民的共鸣,有必要对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如何服务民生进行积极宣传,让他们参政议政的有效性“看得见,摸得着”。二是对敏感话题的回应问题。新型政党制度关涉权力配置问题,议题比较敏感,对相关话题若回应不及时或阐释不清,就会引发社会质疑,降低公信度。如何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摆明立场、立足现实、讲清问题,对话语建构主体有很高的素质要求。三是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当人们对现实的直观感受不同于政治话语建构内容时,就会产生拒斥心理。除了要摒弃假大空的语言内容,更要加快社会改革步伐,依靠制度建设和治理实效为话语传播搭台。

(二)国际社会:西方霸权主义与舆论解构的挑战

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西方资本势力在全球的扩张趋势,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话语霸权。在西方话语霸权的影响下,西方天然地代表了民主政治、人权和自由,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就是走西方的道路。“只有西方的自由民主才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是历史的终结。”[21]50“历史终结论”正是这样一种表现。以美国为例,虽然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国优先”战略比“民主输出”战略更为直接,使“美国软实力政策正在让位给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主张”[22],但是美国唯我独尊的思维惯性使他们始终警惕正在崛起的国家,对其施以政治声讨,维护美国至上的国际权威。无疑,该政治理念在拜登时期得到了延续。

当今,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国家在“国家霸权”和“修昔底德陷阱”所构筑的理论下开展“零和博弈”,加大对中国声音的压制,罔顾事实,通过各新闻媒体以国际舆论解构中国形象,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处于一种“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弱势地位。此种霸权主义不仅阻碍中国建立真实立体全面的形象,也造成了国内一些民众对我国叙事话语的误解,加上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侵略历史,使其被引向推崇西學、自我矮化,表现出对本民族的极度不自信。“人民的觉悟不是容易的,要去掉人民脑子中的错误思想,需要我们做很多切切实实的工作。”[23]1131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这种不自信,正确树立对自我、对世界格局的合理认知。

五、国家治理视域下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路径

面对建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问题和挑战,必须站稳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立场。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道路是本国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演进的。立足实践,不仅是回答时代之问的关键,也是中国政治话语建构积极应对西方话语解构的底气。以实践逻辑为主线,响应国家治理的政治大环境,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要善于结合丰富的实践成果和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改革中不断提升话语的公信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一)发展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推动话语建构的原创性

新型政党制度话语的建构是以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丰富发展为基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在文化建设上的成就之一就是“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24]。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建构要突出原创性,就要特别注重三大资源的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资源。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等价值理念的结合,我国才能创造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党制度模式,形成特色政党政治话语。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证明了我国社会每一阶段提出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显示了“中国之治”的强大力量,多党合作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从而不断充实完善关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协商民主体系、民主监督体系和参政党制度体系的话语建构。前者构成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是一种由外向内的建构;后者体现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外延,是一种由内向外的作用。由此,才能提高中国政治话语的公信力和感染力。

(二)用好新媒介的宣传能力,实现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有效对接

列宁曾指出:“最马克思主义=最通俗和朴实(转化)。”[25]422马克思主义和大众化是分不开的。在国家治理的格局之下,用好新媒介的宣传能力,就要通过手段上的多元表现形式、内容上的合理引导、舆论上的有效管控来提升话语表现力,为大众树立正确的政党制度观。在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广阔的新媒体平台,结合适当的文学艺术形式,推动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大众化、时代化。比如,《觉醒年代》等优质影视剧在人物塑造、意识形态传播、政党使命诠释和个人理想信念表现等方面深入浅出、详略得当、亲和力强,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语言的中国化、大众化;《这就是中国》等思想政论节目对时政热点的生动解读立足现实谈政治,对中西方政治文明差异、政党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充分阐释,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语言的时代化;在内容上,面对网络信息传播时效性强、碎片化的特征,要突出特定概念,结合事例,侧重描写。比如,中共的政治领导是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核心力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参政在助力脱贫攻坚、网络空间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专业性的优势。在舆论上,要加大管控,严禁西方势力对中国舆论场的渗透。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和法新社四大西方通讯社在国际社会拥有广阔的通讯平台,为它们宣扬自己的制度文化理念提供了极大的便捷,甚至利用互联网推行“文化殖民主义”。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对此必须积极应对,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合理干预、引导民众树立正确认知,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治理能力。

(三)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对西方政治话语解构的能力

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是提升我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建构、解构西方话语霸权的重要发力点,这个建设工作做得好,对合理阐释新型政党制度关于国家权力运行和分配情况、树立政党制度话语权威和公信力至关重要。西方话语霸权的实质是满足其资本积累的扩张本性。因此,它的话语建构始终具有强烈掌控国际社会思维的诉求。常见的就是沃尔特·李普曼所论及的“议程设置”方式。在由媒介主导建构的“拟态环境”中,以概念的诠释先入为主地去规定大众的现实生活需要。“成见系统一旦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26]96驳倒以概念界定生活的思维模式的最好方式就是实践。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建设必须要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将主流意识形态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提高把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民生问题的能力,向民众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本质。比如可以对比政党制度在“中国之治”和“西方之治”中的地位作用、现实差异和背后逻辑,揭示他们惯于忽视的国内人权问题、避而不谈的对外侵略、滞后的制度建设、更迭频繁的政党政治,用事实、数据和结果应对西方的舆论解构,引导社会认清西方所谓“宪政民主”“三权分立”“多党政治”等普世价值话语建构的欺骗性和虚伪性。

(四)深入制度建设的生动实踐,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提升国际话语权,便于中国对外发声,能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营造良好的建构环境。打铁还需自身硬,实现这一点,必须立足国内政治环境,着眼于当前开展的治理形势,加强制度建设。国家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不单单指向个别领域的制度改革,必须注重不同制度体系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整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涉及到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协商民主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治理大局。反过来,国家治理体系的其他方面,诸如两会的生动实践,也在完善与发展新型政党制度体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制度合力起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能使民众感受到朝气蓬勃的政治氛围,切实体会到中国的治理力量,能使民众在直观感受中增强对本国制度的自信心,并从制度自信中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自信心和认同感是防止人民自我矮化的良方,当我国政治话语又一次被西方“点名”的时候,才有底气为自身正名,积极表达我们的政治主张。同时要意识到,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其初心是避免被西方话语遮蔽,向海外传递中国声音,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而非谋取霸权。也因此,中国能向世界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实质,是基于人民共同意愿的自治工具,无论对内建构还是对外交流,中国制度的发展均在谋求一条人民幸福的道路。

[责任编辑:张思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 周述杰.提升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的路径思考[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6(5):12-15.

[4] 李金河.对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5):3-10.

[5] 陈和平,王远启.不断深化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研究 推动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38-42.

[6] 刘菊香.构建多党合作制度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2):24-28.

[7] 林怀艺.论新时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建设[J].社会科学辑刊,2018(4):5-11.

[8] 华正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模式转换与经验启示[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6):21-30.

[9] 任剑涛.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两个大局”[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1-12.

[10]阙天舒,方彪.国家治理场域中全过程民主与新型政党制度——基于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的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21(4):80-87.

[11]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2]徐勇,吕楠.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1):4-10.

[13]RHODES Raw.The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J].Political studies,1996(4):652-667.

[14]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5]《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发表[N].人民日报,2021-06-26(1).

[16]王长江.世界政党比较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7]高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1):64-75.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弗朗西斯·福山.歷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2]李怀亮.西方话语霸权的消解与中国软实力的系统性构建[J].对外传播,2018(7):40-42.

[2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5]列宁.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6]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New Political Party Syste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Governance

WANG Yue1 ,LIN Huai-yi2

(1.College of Marxism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17,China;2.College of Marxism,Huaqiao University,Xiamen 362021,China)

Abstract:The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new political party system has distinctive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high degree of authority,unique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openness of advancing with the passing of time.It is an expression system to explain the design of the Chinese political party system,serve the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convey Chinese political ideas.In order to form a discourse system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authoritative discourse and widely accepted by the public,the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new political party system has three dimensions of construction content:authoritative discourse,democratic discourse and international discourse.In terms of methods,it should develop the discipline system and academic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ake good use of the propaganda ability of new media,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work team,deepen the vivid practice of socialist system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Chinas political discourse.

Key words:national governance;the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new political party system;construction;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党的领导建构
坚持党的领导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3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目标与路径选择
新会计(2016年10期)2016-11-09 18:09:42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社会科学(2016年8期)2016-11-04 01:12:47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 13: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