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疗效探讨

2023-06-19 07:00孔小娇刘建华宋帅华王慧
系统医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寒凝血瘀证候

孔小娇,刘建华,宋帅华,王慧

泰兴市中医院妇产科,江苏泰兴 225400

原发性痛经属于女性群体常见的多发病,即无器质性病变但在经期或经期前后产生的周期性、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严重时可放射至大腿内侧、腰骶部,甚至可造成患者晕厥,对患者健康及身心状态均存在明显不利影响[1-2]。对本病患者,西医多予止痛药物治疗,布洛芬缓释胶囊为常用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不适,但长期疗效欠佳,且存在一定不良反应风险[3]。中医将女性痛经分为了寒凝血瘀、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等类型,多因感受寒凉导致,治疗时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基础治疗原则[4-5]。少腹逐瘀汤为《医林改错》中经典方剂,能够活血化瘀、温经止痛,故考虑以其为基本方进行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治疗[6]。本研究选择泰兴市中医院2021年2月—2022年4月收治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85例,以随机对照的研究方式分析了予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8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2例,均为女性,年龄18~35岁,平均(27.54±2.18)岁;病程0.5~12年,平均(5.28±1.04)年。观察组43例,均为女性,年龄18~35岁,平均(27.81±2.25)岁;病程0.5~13年,平均(5.31±0.98)年。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申报医院医学伦理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经问诊、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确诊;寒凝血瘀型;认知正常;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患者生殖系统结构、功能异常;未遵医嘱擅自使用其他药物者;未按治疗方案用药者;临床资料缺失者;依从性极差者。

1.3 方法

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国药准字H31022720;规格:0.3 g)镇痛。从经期前1 d开始用药,2次/d,0.3 g/次,用药3 d。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少腹逐瘀汤治疗。在月经来潮前4 d开始用药,1剂/d,水煎后取汁300 mL,分早晚温服,连用10剂。少腹逐瘀汤基本方:蒲黄、赤芍、川芎、当归、延胡索各9 g,五灵脂6 g,小茴香1.5 g,干姜、没药、肉桂各3 g。另根据患者症状加减用药,疼痛剧烈可加琥珀3 g、制乳香6 g;小腹寒冷加炙桂枝9 g;腹胀腹痛加木香9 g,腰膝酸软加杜仲、续断各10 g;经量过少加桃仁、红花各9 g。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临床治愈:患者在月经期间未发生疼痛、腰酸、坠胀感等,痛经症状改善90%,停药3个月未见复发。显效:疼痛、腰酸等基本消失,痛经症状改善70%~90%;有效:症状减轻,痛经改善30%~69%;无效:痛经改善不足30%或加重。总有效率=1-无效率。

②两组患者证候积分与疼痛评分比较。证候积分主症小腹痛,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9分;经量少、行经不畅、畏寒、带下量多,则分别计0~3分,总分0~21分。疼痛采用视觉模拟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分值0~10分,即分数与疼痛程度呈正比。

③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于治疗前后采用流变测试仪检测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水平比较。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与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证候积分、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原发性痛经患者的证候积分、VA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与VA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与VAS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n=42)观察组(n=43)t值P值治疗后(2.45±0.79)*(1.32±0.54)*7.715<0.001证候积分治疗前15.18±3.12 15.06±3.07 0.179 0.859治疗后(7.49±2.25)*(4.28±1.17)*8.280<0.001 VAS评分治疗前5.84±1.27 5.91±1.30 0.251 0.80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n=42)观察组(n=43)t值P值治疗后14.22±2.43(7.68±1.12)*15.996<0.001红细胞压积(mPa·s)治疗前56.82±6.84 57.15±6.90 0.221 0.825治疗后52.10±5.76(37.62±4.91)*12.483<0.001血小板粘附率(mPa·s)治疗前48.15±5.36 48.22±5.41 0.060 0.9524治疗后46.85±4.38(28.11±4.05)*20.488<0.001血浆黏度(%)治疗前1.86±0.12 1.89±0.13 1.105 0.272治疗后1.82±0.13(1.41±0.11)*15.710<0.001全血黏度(%)治疗前14.98±2.52 15.06±2.48 0.148 0.883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好发于青年女性,西医认为其发生与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释放增加相关,该类因素可通过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影响子宫供血,导致子宫血管痉挛,进而刺激疼痛神经元,导致痛经[7-8]。对本病患者,西医多予镇痛药物治疗,布洛芬缓释胶囊则为常用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疼痛,但仅为对症治疗,停药后病情容易反复,治愈率低,长期疗效不佳[9]。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妇科领域应用不断增加。中医学认为,本病可归为“行经腹痛”范畴,《金匮要略》中指出,行经腹痛有虚证、有实证,实证因寒滞、血滞、热滞、气滞导致,虚证则由气虚、血虚导致[10-11]。寒凝血瘀型属于临床常见原发性痛经证型,如长期处在寒冷之地或感受寒邪,可伤于下焦,客于胞宫,寒湿阻络,血瘀不畅,进而可导致疼痛。故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可采用化瘀散寒止痛之方治疗[12-13]。而就该次研究使用的少腹逐瘀汤来看,该方属于《医林改错》之中的经典方,方中五灵脂和蒲黄可活血化瘀,配合川芎、延胡索、赤芍、没药可在增强活血化瘀作用同时,养血调经;另选择干姜、小茴香与肉桂为佐药,可温阳散寒、祛风止痛。诸药共使,共济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之功[14-15]。另结合患者症状加减用药,能进一步加快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少腹逐瘀汤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95.35% vs 73.81%)(P<0.05),说明在少腹逐瘀汤的应用可改善患者痛经症状。刘小纯[16]研究中,予少腹逐瘀汤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95.0% vs 82.5%)(P<0.05),与本次结论一致。本次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4.28±1.17)分、VAS评分(1.32±0.54)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联用少腹逐瘀汤可进一步减轻患者疼痛。巩阳等[17]研究中,46例痛经患者予少腹逐瘀汤治疗后,证候积分(5.30±3.40)分、VAS评分(1.65±1.21)分(P<0.05),也佐证了该方案能改善患者症状与疼痛。中医血瘀与现代医学血液流变学状态密切相关,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血瘀的改善。治疗后观察组红细胞压积(37.62±4.91)mPa·s、血小板粘附率(28.11±4.05)mPa·s、血浆黏度(1.41±0.11)%、全血黏度(7.68±1.12)%,均低于对照组(P<0.05),则提示该方案可调节患者血压流变学指标,能改善血瘀状态。原因在于,蒲黄能活血化瘀,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肉桂、当归可扩张血管,增加子宫血流量,改善凝血功能,故而可较好的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陈卓[18]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红细胞压积(38.92±5.51)mPa·s、血小板粘附率(27.97±3.05)mPa·s、血浆黏度(1.37±0.52)%、全血黏度(7.75±1.18)%,均低于对照组(P<0.05),也说明少腹逐瘀汤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综上所述,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能促进患者症状改善,治疗后疼痛更轻微,且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更理想。

猜你喜欢
寒凝血瘀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温阳活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效果分析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黄芪建中汤联合槟榔穴位贴敷治疗寒凝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研究
血瘀体质知多少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