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 芳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1
研究表明,科研工作出成果的最佳时期是28~40岁[1],中青年人才是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40岁以下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决定了一个单位可持续发展的程度,甚至关系到一个学科未来发展的质量。要构建合理的人才队伍,促进疾控队伍长足发展,对高层次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显著。高层次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年龄在40 岁以下,学历层次较高(研究生以上),政治素质好,在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有巨大潜力的年医学人才[2-3]。本研究以某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某省CDC)为例,将40 岁以下的高层次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5 年高层次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状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2016—2020年某省CDC专业技术人员人事统计数据。
主要分析某省CDC 年龄在40 岁以内,已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在编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用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并统计分析。
近5 年,已聘任高级职称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共70人,其中男57 人,女13 人;以传染病防控专业居多,占58.57%。自2016 年起,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中,40 岁以下的青年人才的数量和比例逐年下降,从2016 年的19 (16.67%)人,降至2019 年的9 人(8.11%)。但2020 年聘任40 岁以下的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和比例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数量比2019 年增加了5 人,提高了3.46%,见表1。
表1 近5年40岁以下高层次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构成 %
近5 年,具有高学历人员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共459人,其中男209 人,女250 人;以传染病防控专业居多,医学检验其次。40 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数量较少,仅1名,且在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中,所占比例较低,基本维持在8.33%~7.69%之间。40 岁以下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所占比例较高,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见表1。
高级职称及博士研究生呈负流入状态,硕士研究生流入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总体还是呈现负流入的状态,且高学历人才流失严重,5 年来,有一半的研究生流出,见表2。
表2 近5年高层次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情况 %
3.1.1 高层次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构成 高层次人才在传染病防控专业相对较多,而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人才较为欠缺。
3.1.2 高级职称中高层次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比例逐年下降但2020年出现改善的现象 由于近几年该中心整体学历水平有所提升,职称晋升所需的任职年限缩短(特别是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晋升、评审中级、副高级职称的年限相对本科大大缩短),造成副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竞争非常激烈,例如2019年底该中心高级职称待聘人数与剩余职数的比例约为8∶1[4]。论资排辈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造成了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在聘任中不占优势,40岁以下的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比例逐年下降。为鼓励优秀的中青年人成长,2020 年该中心改进了聘任方案,在聘任高级职称时,增加额外职数,专门用于年轻(正高45 岁以下,副高40岁以下)且取得一些成果(如发表高质量的论文、获科技奖励及科研立项等)的人员。在该政策的鼓励下,40岁以下聘任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占聘上人员总数的42.86%。大大调动了青年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1.3 高学历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存量有限年龄结构逐渐老化 一是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低,近5 年,40 岁以下博士研究生仅1名,约占博士研究生总人数的8%。二是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老化,2020年,博士研究生的平均年龄为49 岁,年龄结构老化较为严重。40 岁以下硕士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的比例相对较高,但比例逐年下降,2016——2020 年下降了17.15 个百分点。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硕士研究生存在流失的现象,另一方面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结构逐渐老化,40岁以下占比下降。
3.1.4 高学历中青年人才增量不足流失较为严重 近5年,该中心未通过招聘或引进等方式吸收具有高级职称或取得博士学历的青年人才,反而出现了这两类人才流失的现象,且近5 年来硕士研究生流失比例高达50%。这不仅让招聘成本大大提高,并且让单位的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受到影响。通过面对面访谈、电话询问等方式调查流失原因,主要是薪酬待遇较低、职称晋升空间有限造成的,这与全国省级疾控中心人员流失主要原因大致相同[5]。
3.2.1 高层次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构成不够合理分布不均匀 该中心高层次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分布以传染性疾病防控为主,其次为医学检验专业。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多个知识体系的支撑[6]。疾控工作除了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应更加注重人群的综合防治和干预,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虽然该中心非常重视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但由于多学科的教育培训上还没有系统开展[6],专业构成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分布不均衡,部分专业高层次中青年人才出现断层的现象。
3.2.2 对高层次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吸引力不足 经调查薪酬待遇较低是该中心高层次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该中心为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国家全额拨款薪资[7]。但财政分配却仍然存在“重医轻防”现象[8],政府对公共卫生行业的财政投入总体偏低且难以保持持续增长[9],疾控专家与临床医院、高等院校同级别专家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不能较好体现高层次人才的劳动价值[10]。另一方面,该中心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但收入仍低于其他沿海地区省级疾控中心(如浙江、江苏等省份),因此,相比于同一区域的疾控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3.2.3 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支持不足缺乏顶层设计 该中心除在2019年出台了《人才培养和引进方案(试行)》,中青年人才培养方案零散分布于该文件的相关条款中,尚未出台专门针对青年人才培养的文件、规定,对青年人才的培养缺乏整体布局和统筹规划。相关人才待遇如:引进生、引进高层次人才均按省里相关文件执行,未专门制定针对优秀中青年人才的相关待遇、政策,无法体现对高层次中青年人才的关心、关爱或重视程度。
3.2.4 对人才培养的力度不足存在重引进轻培养的现象 对于高层次中青年人才,未予以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未创造一些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大环境,一些部门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对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专业人才的使用不够大胆,容易挫伤工作的积极性。对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忽视对本科生和正在成长的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没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员分类,实行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培训、缺乏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措施与规划,不利于高层次中青年人才队伍的壮大。
社会各相关机构、高等院校应加大对传统公共卫生和慢病防治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补充和培养,使疾控三大重点专业版块:传染病、公共卫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人才能均匀配置。疾控中心也应注重自身薄弱专业的发展,及时传帮带,培养后备人才。
4.2.1 提升整体薪酬待遇 由于该中心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薪资水平相对较低,应探索疾控中心实行“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的方式,参照同级别医院的核定绩效工资总额,争取考虑财政补助,以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允许疾控中心在完成政府指令性工作后,增加技术检测、医疗服务等增加收入的服务[11],提高全体工作人员整体薪酬福利。
4.2.2 建立有效的绩效激励机制 在整体收入提高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绩效激励机制,坚持和完善以公益性为导向,让绩效考核结果与晋升、薪酬和奖惩挂钩,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优绩优酬,充分体现高层次中青年人才的劳动价值。
4.3.1 营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目标,结合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意愿和学术能力,制定个性的人才规划及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细则等。指明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目标,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让人才要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为人才更好更快成长创造积极的制度环境。
4.3.2 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高层次中青年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如安排优秀的指导老师、配套的实验室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以利于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4.3.3 创新培养模式 壮大高层次中青年人才队伍 加强合作交流,引智借力。建立高级研修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有效地激励人才的创造性,进一步培养高层次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举办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地进修班、学术论坛、讲座等方式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学术技术交流,与国家疾控、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选送各类青年人才开展访学进修、科研合作或技术攻关。同时创新自身培养模式。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并加大科研成果奖励力度及转化金额分配比例。在重大科研立项、重点项目等方面将拔尖中青年人才纳入优先选拔对象,帮助引领和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该中心“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为该省首批人才高地,同时2020年获批建设“省预防医学研究院”,可以这两个基地为抓手,坚持基地构建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以基地培育人才,以人才充实基地,扶持与培育出一批技术先进、勇于创新精神的公共卫生研究团队和高层次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探索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预防医学研究实践与疾病预防控制培训基地,推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和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