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娟,赵永梅,冯莉莉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0
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以收治急危重症患者为主 的特殊科室,患者通常具有病情危重、机体免疫功能差、侵入性检查和治疗多、应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住院时间长等特点,使其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升高。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导致ICU 患者抢救失败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危险因素[1]。有研究[2]指出,ICU 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是普通病房患者的5~10 倍。虽然医院感染无法被完全杜绝,但有超过25%的医院感染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和适当的干预措施而被预防。全面质量管理模式(OEC)是一种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管理方法,其核心为质量,目的在于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成员及社会受益,从而取得长期成功,并最终实现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OEC 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自20世纪90年代起,该模式开始在医院管理中得到应用[3]。手卫生是控制ICU感染的一个重要管理环节,医护人员诊疗护理过程中手的消毒是防治病原体传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在ICU 中,医护人员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往往会忽视及时和正确的洗手消毒[4]。为了加强本院ICU 医院感染管理力度,本研究将OEC 模式联合手卫生干预措施应用到ICU 患者的护理管理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9 年3 月—2021 年4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ICU 收治的96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法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中男29 例,女19 例;年龄23~76 岁,平均年龄(54.52±6.84)岁;病种为神经外科21例,神经内科14例,心内科9 例,普外科4 例;入住ICU 时间1~7 d,平均入住ICU 时间(3.26±0.78)d。观察组中男32,女16 例;年龄20~78 岁,平均年龄(53.96±7.08)岁;病种为神经外科20 例,神经内科17 例,心内科8 例,普外科3 例;入住ICU 时间1~7 d,平均入住ICU 时间(3.31±0.85)d。纳入标准:(1)符合入住ICU 条件,且入住时间超过24 h。(2)年龄>18周岁。(3)基础诊断明确,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4)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对护理方法依从性低。(2)入住ICU 前患有感染性疾病。(3)入住ICU 时间>30 d。(4)存在意识障碍、智力障碍、患有精神疾病。(5)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急危重症疾病护理。包括为患者提供温湿度适宜的病室环境;准备好所需的药品和相关物品;做好口腔和会阴护理;帮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定时翻身拍背;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情况;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畅通;做好导管护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OEC管理模式联合手卫生干预措施,干预时间为6个月。具体内容如下:
(1)OEC 管理模式:①成立管理小组。在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ICU 护理质控小组,围绕病区护理质量管理要点,建立5 个质量管理小组,分别为急救麻醉及精神药品质控组、护理文书质控组、患者病区安全质控组、消毒隔离质控组、技术操作质控组。每组设1 名组长,2~3 名组员,组长为有5 年以上ICU 工作经验的护理骨干,组员为有3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工作责任心强,且具备奉献精神和一定的管理能力。②人员培训。组织ICU 护理人员及时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包括医院感染的危害、医院感染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定期进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相关知识的考核,使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护理技巧和医院感染发生时的处理措施,提高其防范意识和能力;组织实习生、进修生和新上岗人员的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临床工作。③健全质量管理标准。对原有的消毒隔离、基础护理、药品和急救物品管理、特护及一级护理等质量考评标准进行修订,使其更符合ICU 病房的实际情况;借助OEC理念,对各项ICU 护理常规进行修订,改善工作流程,使每项操作都有规范和标准可依据,如强化消毒隔离管理工作、充分落实医院控制措施等;制定有关护理查房考核标准、危重症儿童ICU 整体护理质量标准等新的考核标准。④落实护理质量标准。实施全程、动态监控和考评。一是全员监控,即ICU 所有护理人员都同时是监控的接受者和实施者,加强管理素质和质量意识教育,使人人都重视和关心质量;二是全项监控,即对护理工作中的每一项环节进行监控,保证其质量达标;三是全程监控,即全天24 h跟踪监控,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做到ICU 护士长每天查,同时实施护士长夜间查岗制。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对负责的内容进行每周1 次的检查和记录,通过专项检查随机监控各护理环节中的薄弱部分,并进行专项针对性治理,同时对改进后的情况进行监测和反馈,观察改进后的效果,将有效的改进措施上升为工作标准和规范,达到持续改进护理工作流程的目的。⑤进行质量考评。护理质量小组每季度根据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每组内容进行1 次全面的质量检查,紧紧围绕各个环节,通过随时检查、定期检查、重点检查、全面检查等多种方式进行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质量管理,要求检查人员严格按照标准认真检查和考评,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同时做好考评结果的反馈。⑥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组织ICU 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有关护理安全相关案例,针对护理人员执行制度不力、护理工作缺陷和操作执行中的疏忽等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原因和整改,注重整改时效。将各个环节的护理问题责任到人,及时公布和反馈考核结果,实行严格的奖惩机制,同时建立考核档案,定期进行总结分析,不断提高ICU 护理工作质量[5-6]。
(2)手卫生干预措施:①强化培训。对ICU 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工勤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手卫生专项培训,内容包括ICU 医务人员手卫生重要性、手卫生指征和方法、手卫生设施和快速手消毒剂使用、医院感染和消毒知识等,培训形式包括集中讲座、印发资料、科室组织学习、分发教育手册、相关图解上墙等,以全面提高ICU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认知度和重要性认识,从而真正提高手卫生依从性。②改善手卫生设施。按照ICU 建设规范,同时结合便捷性和高效性,合理设置手卫生设施。如单间病房每床配备1套洗手池,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配备1套,水温适宜,有感应式水龙头,提供含醇快速手消毒机和一次性干手纸巾;在ICU 的走廊、病房门口和床边放置速干手消毒剂。③完善消毒管理制度。健全各项消毒管理制度,不能以戴手套代替洗手,需要戴手套进行操作时要遵循同一患者由洁净部位到受污染部位的顺序,不同患者间必须更换手套和洗手,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无菌操作,手套脱掉后必须洗手,使用快速手消毒剂待干才能护理下一个患者[7-8]。④加强监管。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由负责消毒隔离的质量管理小组进行手卫生动态随机监测,对不能严格执行手卫生的医务人员进行及时纠正,同时进行考核,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个人,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等挂钩,严格执行奖惩制度。
(1)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包括ICU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2)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应用自制的调查表对ICU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日期、开始和结束时间、调查员姓名、被调查者类别、手卫生指征、执行手卫生情况等。(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分别于干预前后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对患者的ADL评分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应用自制的护理质量量表和满意度量表进行护理工作质量和满意度评价,护理质量量表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护理满意度根据评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例(%)
观察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体液暴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及总依从的手卫生依从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ADL 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DL评分情况(±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DL评分情况(±s)分
组别对照组(n=48)观察组(n=48 t值P值干预前17.94±6.01 17.88±5.62 0.051 0.960干预后33.92±11.05 60.07±16.63 9.074<0.001 t值8.802 16.652 P值<0.001<0.001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情况
OEC管理模式是海尔集团于1989年创造的一套用于其内部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其中O 代表全方位(overrall),E 代表每个人(everyone)、每件事(everything)和每天(everyday),C 代表控制(control)和清理(clear),即当天所发生的各类问题,当天分析清楚原因和责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和清除,同时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天天有所改善和提高。OEC 的本质在于将企业的目标层层分解为相互关联和制约的目标体系,并将目标从集团细化到个人,企业每件事情每天都有人负责管理;所有人员都有管理和控制的事项;依据工作标准和规定的计划完成各自的事情;每天将事项的实施结果与计划相对照,进行总结和分析,最终达到事事控制、日日控制的目的,确保目标得以及时实现[9]。
ICU 的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果,也是医院救治水平的重要体现。作为医院救治重症患者的科室,ICU 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免疫力差等特点,加之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和长时间大剂量应用抗生素,使其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因此,医院需要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来控制感染的发生,尽可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水平,提高患者的满意度。ICU 护理管理应用OEC 模式是在护理工作中将护理管理目标分解并落实到每一位护理人员,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上、行动上给以启迪和指导。通过运用每人、每事、每天完成好所负责事项的管理理念,护理人员能够对护理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分析和讨论,并且针对不同原因和患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从而达到优化护理流程、保证患者安全、降低感染风险的目的[10-11]。此外,OEC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全面、科学、完善的质控网络,实施全方位、全程、动态的考核,严格落实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及时发现、反馈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目的[12]。
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手卫生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医务工作者的认可和重视。有研究[13-14]显示,有效的手卫生干预方法能显著减少手部细菌数量,阻断病原菌的交叉传播,而不执行手卫生则被认为是医院感染和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危险因素和重要原因。本研究将OEC 管理模式和手卫生干预措施应用于ICU患者的护理管理中,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仅采取常规基础护理和急危重症疾病护理的对照组患者,联合OEC护理管理模式和手卫生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大幅提高,同时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明显升高,提示该种管理和干预模式对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和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能积极降低医院感染率,促进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OEC 管理模式联合手卫生干预措施应用于ICU 患者中,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和改善患者的手卫生依从性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且能有效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塑造优质护理服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