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李东风,马 静,张双铭
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2
乳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其发 病率较高并呈年轻化的趋势[1-3],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乳腺癌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超声检查是筛查和评估乳腺癌病情的首要检查手段,相关研究显示[4],乳腺超声形态、回声、血流信号等征象有助于诊断乳腺癌的病灶性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一种分泌性、非抑制性糖蛋白,其参与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和凋亡,研究也证实[5],PEDF 主要通过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以减少或预防新生血管形成,PEDF 蛋白在乳腺癌患者的阳性表达率常较低。目前关于超声征象与PEDF 蛋白水平在诊断和评估乳腺癌的研究报道则较少。本研究探讨超声征象与PEDF 蛋白水平变化对诊断评估乳腺癌准确性分析及指导意义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择2016 年1 月—2020 年10 月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96 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乳腺癌组),患者均进行乳腺超声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EDF 蛋白水平。年龄36~62岁,平均年龄(46.8±7.5)岁;入选标准:(1)患者均病理证实为乳腺癌[6]。(2)无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3)无自身免疫性疾病。(4)患者均为初治,未行放疗或化疗。(5)无精神异常。(6)均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全,依从性较差。(2)自身免疫性疾病。(3)未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4)精神异常。(5)乳腺癌复发或合并其他部位肿瘤。选择同期医院收治的96例乳腺导管上皮增生患者作为乳腺增生症组。年龄36~62 岁,平均年龄(46.8±7.5)岁。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乳腺超声检查 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EPIQ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4.0~8.0 MHz,仰卧位,将双侧乳房、双侧腋窝充分暴露,由乳腺外上象限按顺时针探查各象限及乳晕区,注意仔细探查和记录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回声及是否与周围组织分界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探及肿块及其周围血流分布,采用Alder 半定量标准对乳腺血流信号进行分级诊断[7]:(1)0 级:无血流信号。(2)I 级:1~2 处点状血流。(3)II级:1条主要血流长度>病灶半径。(4)III级:≥4条血管或血管相通成网状。
1.2.2 PEDF 蛋白检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乳腺癌患者PEDF 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由美国SANTA CRUZ 公司提供的PEDF 羊抗人抗体,两名副主任病理医师对PEDF 蛋白染色强度、阳性细胞量进行诊断和评价。染色强度为无染色、弱阳性、中阳性、强阳性评分依次为0 分、1 分、2分、3 分,阳性细胞数目为无染色、1%~25%细胞阳性、26%~50%细胞阳性、51%~75%细胞阳性、76%~100%细胞阳性评分依次为0分、1分、2分、3分、4分,两者评分相加,总评分为6~7分为高表达,即为阳性[8]。
比较两组患者超声征象、PEDF 蛋白水平的差异,分析超声血流信号与乳腺癌病灶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PEDF蛋白表达间的关系,观察PEDF蛋白阳性表达在乳腺癌相关诊断中的评估价值。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超声征象(形态、钙化、血流分级、RI、周边高回声晕及内部回声)在乳腺癌、乳腺增生症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PEDF 蛋白阳性表达率为显著低于乳腺增生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超声征象与PEDF蛋白水平情况 例(%)
乳腺癌患者超声血流信号越好,病灶直径也越大;乳腺癌患者超声血流信号越好,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也越高;乳腺癌患者超声血流信号越好,PEDF 蛋白阳性表达率也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超声血流信号与乳腺癌病灶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PEDF蛋白表达间的关系 例(%)
乳腺癌病灶直径>2 cm 的患者PEDF 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病灶直径≤2 cm 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PEDF 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腋窝淋巴结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死亡率位列第二位[9]。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患者生存期,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具有重要价值。乳腺钼靶、MRI、超声等检查常被用于早期诊断乳腺癌,但乳腺钼靶存在一定的辐射,MRI 检查耗时长、费用高,乳腺超声因操作简便、费用低、无辐射、敏感性高等优点而常用于筛查和评价乳腺癌的首选手段。其可清楚显示病灶形态、大小、数量,对肿物内部回声、血流信号分布进行判断和分级。相关研究显示[10],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的增殖分化、局部浸润、远处转移等密切相关,PEDF 因具有多方面抗肿瘤而被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其是一种分泌性、非抑制性、小分子蛋白,位于染色体17p13.3 位点,基因序列也高度保守。
本研究分析超声征象与PEDF 蛋白水平对诊断评估乳腺癌的指导意义。其结果显示,超声征象与PEDF 蛋白有助于诊断乳腺癌的病灶性质及病情评估。研究者发现乳腺癌PEDF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乳腺增生症,从而提示PEDF蛋白低表达或不表达可能参与乳腺癌的发生,PEDF 蛋白表达越低,肿瘤微血管密度则相应增高,而肿瘤微血管密度可有效反映肿瘤内部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新生血管大量增加,可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以促进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分化。加之新生血管壁常较薄,基质膜不完整,肿瘤细胞更易转移至其他部位。乳腺癌超声征象多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匀,常伴有一定程度的钙化灶,血流信号分级偏高、阻力指数(RI)≥0.7,周边可探及高回声晕,这与浸润性导管癌突破腺泡的基底膜,从而进入间质向周围浸润,而乳腺增生症形态规则、回声均匀、血流信号分级低、RI<0.7,有利于乳腺肿物良恶性鉴别诊断。本研究也发现,乳腺肿瘤超声血流信号分级越高,病灶直径越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预后较差。同时也发现随着乳腺肿瘤超声血流分级的增高,患者PEDF 蛋白阳性表达率也越低,进而提示乳腺肿瘤内部血流越丰富,PEDF 表达也越低。乳腺癌病灶直径越大、腋窝淋巴结转移较病灶直径小、腋窝淋巴结非转移患者PEDF 蛋白表达水平低,这可能与PEDF 蛋白表达低水平,新生血管大量形成、抑制肿瘤细胞凋亡能力减弱,从而促进乳腺癌生长、浸润、转移。
综上所述,超声征象与PEDF 蛋白有助于诊断乳腺癌的病灶性质,对评估乳腺癌的病灶直径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是乳腺癌宏观超声征象、PEDF 蛋白诊断的有机整合,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