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提升策略

2023-06-19 13:10:39黄慧英
中国德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

摘 要 新时代,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面临提高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贯彻落实好新课标、创造性实施课程等挑战。当前,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存在课程建设与教师配备不足、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协作帮扶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内驱力不足、参加高水平培训较少等问题,教师面临来自生活、晋升、专业水平提升、教学任务繁重等多方面的压力。为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开齐开足道德与法治课,配齐配足教师;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多途径激发教师内驱力,持续关注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加强协作帮扶,不断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关键词 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 黄慧英,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本研究聚焦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为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2021—2022年,课题组先后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等民族地区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教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了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和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

使命担当与专业素养

民族地区易成为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进行活动时的突破口和主要阵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思想根基不牢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够强。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地理等因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欠发达的状态,教育质量不高,学生学业成就水平也不高,個别人易受境外势力、不法分子的蛊惑。因此,应树牢民族地区人民的思想根基,提高文化素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民族地区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思政课。培养少数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维护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思想根基,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7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学校起始年级也同步开始使用统编版教材。而使用民族语言学习的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普遍不高,对于深层次文本理解和文化理解有一定困难,一些农牧民家长无法给予孩子学业指导,也无法对孩子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提升给予更多帮助,这对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贯彻落实好2022版的课程标准,而且要思考如何使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适应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同时还要结合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由此,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几下几方面。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刻认识道德与法治课在民族地区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自觉爱党爱国,切实强化“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把培养爱党爱国、维护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政治使命。二是具有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彰显,用良好的品德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让民族地区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三是具备宽广的视野。道德与法治课的综合性要依靠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时空中去落实,教师需要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较为广泛的知识视野、生活经验与生活乐趣,依靠足量的、确切的伦理道德知识、心理知识、法律知识与国情国策及国家关系知识展开教学。四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掌握民族地区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民族地区教学实际,具备研读教材的能力,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善于运用教辅资源等。

二、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发展

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本研究向甘肃、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西藏、新疆、云南省等地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发放线上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458份。其中,女性教师占比62.2%,40岁教师以上占比为64.4%,本科以上学历占比76.5%,高级及以上职称占比41.6%,普通话二级甲等以上占比48.5%、二等乙级占比45.9%。同时,与部分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了座谈。根据现场访谈、问卷调查和书面材料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程建设与教师配备不足

有的学校和教师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课程在学校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变得可有可无。教育局和受访教研员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基本能保证有教师上这门课,也能按照课时计划开齐开足。但对于一些小规模学校来说,开齐开足开好这门课程仍有困难,教师无法配齐配足。一些学校通过其他科教师或德育主任兼任、临时聘用人员等途径来解决此问题,但兼任教师多为非专业的,有的教师将道德与法治课上成了语文、数学课,有的地区反映只有少量教师是政治专业或思政教育专业背景,因此无法保证高质量教学,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据调查,其他科目教师兼任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占比为28%,专业完全不匹配的占23.1%。整体满编与结构性缺编矛盾突出,教师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均衡。

(二)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

受地理位置和历史人文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整体不高,教师专业化程度也有待提高,一些边远地区的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仍然相对陈旧,学科素养和教学水平不高,对课程认识不到位,不能清晰掌握教学目标。目前,民族地区教师对统编教材的驾驭程度和在深度挖掘教材育人功能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某地教研员表示,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统筹统一力度不够,各自为政,不能完全把握教材用意,没有找到适合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把握课堂上需使用的素材,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个别教师上课缺少课堂设计,把教材或课件通拉一遍。有的地区教研员反映,除个别学校外,大部分学校没有固定的道德与法治课教研活动时间,有需求才临时开展教研活动。

(三)教师内驱力不足,时间和精力不够

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学生没有兴趣学、学习基础较为薄弱,以及教师没有动力教的困境。据调查,认为“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分别占比59.4%、58.8%和19.6%;44%的教师认为“优质教学资源材料少”;认为“缺少有效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融入教学有困难”“统编教材难度较大”的教师分别占比24.2%、22.2%和19.8%。在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源的调查中,选择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的占比为55.6%和52.8%,其次是教学任务繁重、非教学事务繁多和学生管理繁杂,而专业能力提升和教研任务并没有给教师带来太多的压力。

(四)参加高水平培训的机会不足

在民族地区开展的各级各类培训不少,但教师得到高水平培训的机会较少,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和资深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教师普遍反映,有关教学类的培训机会较少,每年能够获得国家级、省(区)级培训机会的普通教师数量不多,较多机会向骨干教师倾斜。有的学校组织的培训和指导不够,个别学校没有安排统一的教研指导,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与课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大多数教师参加线下培训的机会较少。据调查,在过去一年中,75.4%的教师参加过1~2次培训,12.2%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参加过校级培训的教师占比为65%,参加过国家培训的教师仅占比27.4%。

(五)协作帮扶有待进一步加强

民族地区教育部门和教师希望国家加大帮扶力度,加强东西部协作交流。教师普遍反映,希望有机会去东部发达省份学习交流,同时也希望发达省份教师多去当地指导教学。据调查,73.2%的教师认为省外结对帮扶项目有效拓展了视野。某地教育局局长及某中学校长均提到,在脱贫攻坚的几年时间里,教育部的领航校长计划给予了学校极大的支持,浙江及河南多位高中教學专家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学校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提升。但自脱贫后这种支持不再持续,本校教师尚不具备同等的教学能力,对后续的教学质量有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面临一些困境,来自个人生活、职称晋升、专业水平提升、教育任务繁重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教师没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和深耕教科研工作,研究成果转化不够,助力教学质量提升不足。同时,课程设置、学校定位和政策扶持等中观、宏观层面的因素,也是影响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三、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

专业发展的提升策略

基于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本研究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从外部环境和内驱力的维度,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

(一)开齐开足课程,配齐配足教师

民族地区各级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在整体部署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强“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为目标,以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为基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和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当地实际,贯彻落实好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把用好思政课教材、保障思政课开设、提高思政课教学成效作为国家事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对于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普遍存在的专业不对口、兼任教师比例过高等突出问题,一是当地政府应会同相关部门动态核定教师编制,统筹规划、合理盘活教师资源,提高教师资源供给标准,平衡道德与法治课专兼职教师队伍。二是通过县聘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优秀的毕业生和人才来民族地区任教,落实好各项补贴和职称晋升等优待政策,保障教师的医疗、住房等各项福利待遇,吸引更多年轻教师群体到民族地区任教,并千方百计留住优秀教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专职教师的比例。三是民族地区高校和师范类院校应加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的力度,鼓励毕业生留在民族地区任教,不断优化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结构。

(二)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1.进一步拓展教师深度学习的环境支持

民族地区中小学应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平台。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课堂和教科研工作。

2.进一步加强教科研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科研在服务学科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学习中的智库作用。民族地区中小学应积极推动鼓励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研究如何使用好统编教材,让课堂变得有趣、有序、有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实践。专业学习共同体被认为是促进教职工发展的有力途径,并成为学校变革与改善的有效策略。[2]为此,应组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学习小组,打造形式多样的学习共同体,通过集体和团队的力量,有效助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省、市、县各级道德与法治课教研员应定期组织带领本地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组建名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坊等,确定教师发展周或发展日,积极带领教师参加各项研究活动。

3.健全教师培训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完善“五级”教师培训体系,健全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名额适当向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倾斜。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全员接受师德师风和专业素养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应加大对专业素养方面的培训,以学习的力量不断推动专业发展。掌握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需求,注重培训效果的反馈环节,组织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送培送教活动,不断扩大培训成果辐射面。通过培训引领更多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掌握并用好统编教材,提高教材驾驭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4.进一步释放教学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性强,教学成效可通过多方面来体现,为此,应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诊断。民族地区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和作用,把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作为教师评价的关键,通过科学设计评价工具、健全标准体系、合理运用结果,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三)多途径激发教师内驱力,持续关注教师专业成长

1.树立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

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专业上有所成就的最重要因素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应通过主题教育等各种学习活动,不断增强教师的政治素养与人文情怀,坚持把理想信念融入个人专业成长。教师应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常态化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思想政治根基,不断增强职业认同感,发自内心厚植愛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教育事业、爱学生的深厚情怀,保持崇高的职业信念。

2.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自身的职业态度、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个人兴趣等是教师学习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3]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须具备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掌握教育和学科的最新发展,使自身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适应时代的变化。教师应牢牢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提高主动性,提升内驱力,从被动式培训走向主动式学习,养成不断阅读与思考的习惯。

3.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

教师即研究者。民族地区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加强科学研究的能力,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一是加大力度学习研究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深入分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握教学规律,强化内容与教学知识积累,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二是注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贯穿整个课堂,结合区域资源,深度挖掘民族团结的事例,以文化浸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是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明确既定教学目标,精心备课,把握课堂时间分配,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注重提升信息素养,广泛运用新媒体教学资源和教辅材料等,使其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效率。四是搭建实践共同体,通过“理解—观察—实践—反思”的过程提升教师素养,[4]在课堂教学中用启发、指点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的实践,用体验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现代教育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总结,找准教学薄弱环节,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进一步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结合民族地区学生实际,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关注学习效果。五是教师应利用各种学习App、多媒体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争取早日达到普通话二级甲等,才能营造更为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氛围,积极帮助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四)加强协作帮扶,不断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民族地区中小学应着力开辟新途径、拓展新空间,通过支教、培训、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与内地教师双向互动。在结对帮扶上再发力,利用数字技术打破空间地域的限制,使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可以更加便利地观摩对口帮扶校教师上课,同对口帮扶校教师一同备课,邀请对口帮扶地市教研员评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

[2]段晓明.学校变革视阈下的专业共同体[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B):40-43.

[3][4]何劲松.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历史回溯与未来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57,91.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3:59:41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促进专业发展需要幼儿园和教师的双重努力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3:30:49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意义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6:52:40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8:09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