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生活和地图:道德与法治课程地理题材教学的三要素

2023-06-19 13:10:39高婕怡章乐
中国德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题材经验法治

高婕怡 章乐

地理是一门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存,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儿童的生态环境意识、道德修养、政治认同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除了包含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等内容外,还涉及了较多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在德育课程中融入地理知识有其独特意义:不仅有利于从自然的角度深化儿童的道德学习,拓展儿童的道德经验,还有利于发掘地理教学的价值内涵,包括地理题材本身所关联的道德价值以及其背后的人及其精神。[1]地理是一门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存,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儿童的生态环境意识、道德修养、政治认同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策略运用困难、相关专业知识欠缺等原因,地理题材的教学一直是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一大难点。在此,笔者以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为例,围绕“价值、生活、地图”三要素来阐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地理题材教学的建议。

一、价值:

确定地理题材教学目标的核心要素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定位好教学目标对于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至关重要。以地理为题材的道德与法治课中包含较多的地理知识,教师往往容易陷入知识教学的定式,将道德与法治课上成一堂地理知识课。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地理题材教学的目标重点不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而是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为核心来统领地理知识的学习。鲁洁先生指出,与智育相比,德育更具生活化的特性,对它来说,走上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化之路,是根本背离了道德和德育本性,是德育的自我放逐、自我消解。[2]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地理内容并非是按照地理的学科逻辑、空间线索来组织的,而是呈“散点”状分布;这些内容也不是以纯粹的地理知识出现,而是通过活动的方式融入与学生道德成长相关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之中。[3]比如,“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祖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自然遗产丰富,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好、风土人情的独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爱国,从了解祖国的疆域开始,爱国情感的形成离不开国家地理空间的概念,国土概念是爱国情感的凭借,所以地理教学对于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怀具有天然的优势。

二、生活:

选择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決定教学优劣成败的重要因素。地理是儿童真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通过学习与真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地理题材,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空间感和存在感,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生活空间。教师在选择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时,应注意教材内容与儿童真实生活的联系,秉持在生活中学习地理、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努力“接上童气”,促进儿童经验的生长。

(一)回归儿童生活,调动个体经验

儿童的真实生活是滋养品德的沃土,“人对于道德的把握、人的德性之形成是基于道德生活的实践”。[4]道德的学习不能站在生活之外去进行,依托统编版教材,教师在选择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时必须坚持以儿童的生活为根基,以育人为导向,变抽象的知识地理为形象可感的生活地理。具体来说,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当重视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唤起其生活记忆,以儿童熟悉的、体验过的情景或事例为抓手帮助他们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及价值意义,以此打通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通道。

在“辽阔的国土”一课的教学中,在让学生感受祖国幅员的辽阔时,仅仅是“陆地面积960多万平方千米”这样一个很抽象的数字概念,很难让小学生体会国土面积的辽阔。教师可以学生的旅行经历为切入点,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旅行时怎样的经历使他体会到祖国很大,比如飞行时间之久、气候温度差异大等。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非常珍贵的“内在资源”,能够赋予文本中静态的地理知识以动态的生命活力,放飞学生的思维,促使其主动探索,从而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实现经验的建构。

(二)联系生活热点,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以生活实践为导向,引导儿童关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通过道德学习,儿童逐渐学会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提高建构自身生活的品质与能力。所以,道德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在“践行中学习践行”,尤其是地理题材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运用,让学生在回顾、体验地理生活中深化自己的认知,理解与地理关联的道德价值及人文精神,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5]

在“辽阔的国土”一课中设置的台湾问题的教学,其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领土意识、爱国情感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但是,仅运用教材正文中对台湾地区的相关描述进行教学还不足以让学生全面清楚地认识台湾地区及其与大陆的关系,同样也很难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和领土意识。教师需要进一步开发具有时代性的教学资源,比如可以近期海峡两岸交流活动的新闻为引子,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设置前置性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前针对台湾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物产资源等进行自主调查、搜集信息,形成对台湾地区的初级印象,在行动中孕育真情实感。

(三)融入乡土生活,激发情感共鸣

“德育课堂教学的逻辑不同于德育教材的逻辑,真正的课堂教学逻辑是要通过生活化,从教材逻辑中转化出来的。”[6]生活化的教学出发点是学生的现实生活,是生活中的真实需求和困惑。教材所提供的范例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线索和指引,由于学生所处地区、成长背景不同,课本中的内容可能并不适合本班学生。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教材的班本化运用,根据本班学情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拓展。在地理题材的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和融入值得我们关注。

以“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为例,基于生活经验,学生对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更为熟悉,而对于祖国其他地区了解较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更能够激发其兴趣,帮助其理解晦涩难懂的地理知识,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能为学生探索其他地区的风土人情提供基础。

三、地图:

凸显地理题材教学特点的核心要素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地理题材教学与其他题材教学之间的区别,除了运用生活经验外,还要学会运用地图等地理工具,地图的运用凸显了地理题材的教学特点。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内容,在教学中利用好地图不仅可以辅助学生的课堂探究,帮助其获得整体性感知和地理空间概念,还可以使教师更有效地达成德育目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地图的使用,将地图作为学生道德学习与地理学习之间的桥梁。

(一)处理好地图与经验之间的关系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要在地理题材的教学中运用好地图,就首先要弄清楚地图与经验之间的关系。杜威曾在《儿童与课程》中将探险家的笔记和一张地图两者间的区别与心理的经验和逻辑的经验两者间的区别做比较,以此来论证“教材心理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地图实际上是一种逻辑的经验,是关于经验的系统叙述,而逻辑经验与心理经验是相互依存的。“地图把个人的经验加以整理,并把他们相互联系起来,而不顾它们最初发现的当地的、暂时的情况和偶然事件。”[7]地图将广阔的地理空间浓缩成人们可视的二维平面;它把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浓缩成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地图作品。[8]因此,地图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本身,而是在于它的立场与观点,地图是为人服务的,是经验加以系统化的结果,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观察和理解事物。在教学中,地图的运用能够促进儿童经验的生长和改造,但地图作为一种工具若不能被“心理化”,类经验不能与儿童经验联系起来,就只能沦为僵死和贫乏的东西。

在运用地图的过程中,教师应实现从地理知识到生活经验的转化。地理中有许多数字描述性的知识,地图中包含着比例尺、经纬网、坐标网等众多数字要素。若教师在教学时只是用这些数字进行描述、讲授,儿童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必须还原到具体的地理事物或是与其他熟悉的事物进行直观的比较分析。在“辽阔的国土”一课教学中,教师在运用地图时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切入,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相较于抽象的国家面积大小,学生肯定更熟悉自己所处的地区。比起用地图中的比例尺换算出具体的数字,教师不如在出示中国地图时,附上所在省、市、区的地图,先展示所在区、市的地图,再展示省的地图,最后扩展到中国地图,这样一步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对比分析,感受到中国国土面积的辽阔。

(二)综合使用多种类型的地图

地图的种类丰富、用途各不相同,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地图类型会比较简单,比如一些简单的方位图、路线图、地形图等,不会包含太复杂的地理知识。在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里,地理题材的内容中原本就设置了一些地图,比如有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图等,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类型的地图来辅助教学。更进一步,教师也可以从本班学情出发,在教学时不局限于教材所给定的地图,有创意地使用多种类型的地图,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起更加整全的地理信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以“一方水土,一方生活”的教学为例,除了让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找出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外,还可以叠加使用气温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人口分布图等,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探究,最终得出所在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进一步体会自然环境对人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学生的读图过程是将地图所呈现的平面信息转化为头脑中的立体信息,可以促进其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地图的叠加使用也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9]

(三)注意地图中的国家版图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地图时也不可忽视地图带有的政治性。国家版图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的疆域,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而地图则是国家版图最常用、最直观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格的法定性和严密的科学性。国家版图影响着国民对本国领土的认知与认同,地图则以其强有力的隐喻特征和最精髓的地理表达,被视为国际上主权国家确认领土的一种证据。地图涉及国界、境界、行政区划、地名注记等方面,一幅地图的公开出版,代表着国家的立场、观点和尊严。

教师在选择地图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地图的准确性,仔细筛选,使用审核批准并印有审图号的正规地图产品,对于边境线、国际上有争议的地区,在讲解时必须以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图为准。只有正确使用地图,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真正的国家版图意识和主权意识。学生借助地图可以一览全貌,对我国国家版图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比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涉及对中国地理位置的认识,教师在讲述时可从领土极点入手,在地图上指出中国最东端、最南端、最西端、最北端,并且呈现这些地方的具体景象和名称。要明确疆域界址线,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我国与哪些国家接壤,尤其提醒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重要岛屿;让学生知道领土不仅包括领陆,还包括领水和领空,从而进一步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中涉及了多张中国地图,无论是疆域图、地形图还是世界自然遗产分布图等,都需要注意在地图中不能遗漏对“南海诸岛”的标注,还有在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图中关注“台湾省”的命名。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新旧地图的对比,帮助学生了解国家领土发生的变化,一些地名使用的两种注记提醒着学生铭记屈辱历史,感受祖国领土的神圣不可侵犯。

参考文献:

[1]章乐.小学德育教材中地理题材的编写思路与教学建议——以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为例[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2):4-7.

[2]鲁洁.边缘化 外在化 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現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12):11-14+42.

[3]胡满姣,徐卫平.彰显“德性”的地理题材教学策略探究——以《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辽阔的国土”一课为例[J].中小学德育,2020(9):46-48.

[4]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中国德育,2007(1):95.

[5]徐静.让地理走进儿童生活——例谈小学品德课程地理题材教学[J].中小学德育,2015(8):28-31.

[6]唐燕.教学如何“接童气”——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逻辑的生活化[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2):77-84.

[7]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1.

[8]刘复刚.试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J].地图,1996(1):57-58.

[9]张璐璐.地图叠加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学,2018(19):32-34+46.

【高婕怡,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章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道德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 庭

猜你喜欢
题材经验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21年20期)2021-11-04 09:39:46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18年20期)2018-11-09 08:52:36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电视指南(2016年11期)2016-12-20 22:10:38
广电总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信息
电视指南(2015年10期)2015-05-30 10:48:04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电视指南(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电视指南(2015年7期)2015-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