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创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策略探析

2023-06-19 13:10杨磊
中国德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高校思政课新时代

摘 要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必须全面加强课程建设。话语创新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方面,其具体策略包括:扎根中国大地,构建解释中国发展经验的话语体系;尊重学生的话语表达,完善师生话语互动分享机制;增强话语主体榜样力、内容引领力、场域协同力建设,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新时代

作者简介 杨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高校思政课是引领大学生政治思想、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始终高度重视,他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课程话语创新,这是贯彻《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语言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基本形式。语言和文字的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话语,话语的创新能够让受众得到完全不同的体验,形成特定的记忆,进而形成新的世界观。思政课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课程,需要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话语形式增强引导效果,达到教育目的。高校思政课话语创新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扎根中国大地,构建解释中国发展经验的话语体系

通过与学生进行访谈和交流发现,部分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话语表达较为不满,突出表现在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方面,即高校思政课较难解释中国发展历程的真实经验,较难回应学生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困惑。因此,必须扎根中国大地讲思政课,把中国发展的历史过程以清晰的逻辑描绘出来,以生动的语言展现出来,以严谨的文字和真实的故事讲述出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的建设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如何解释中国发展经验,如何在总结中国发展历程中创新话语体系,成为当下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思政课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中国是一个原住民占绝对比重的独立主权国家。在过去几百年西方主导的殖民主义时期,中国是少有的没有被西方彻底殖民的国家。在我国国土上生活的人民,世世代代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这也就和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简单照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很难与中国实情相符。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靠几千万人流血牺牲的社会革命换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统治。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具有完全独立主权的国家,这就和印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同宗主国谈判换来的部分国家主权不同。中国的资源主权、金融主权等核心主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发展是独立自主的,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基于以上两个根本性前提,中国的发展经验必然是独特的。学生在学习时,必须掌握“原住民”“独立主权国家”“社会革命”等话语,以加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涵的理解。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许多做法,都是基于中国为实现现代化所做的努力。中国的现代化必然和西方国家通过掠夺别国的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而实现的现代化有根本不同。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没有对任何国家进行侵略或掠夺,而是内向积累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中国主要依靠广大的农民和工人,通过一代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到了1978年时,基本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具有了比较坚固的国民经济基础。1978年后,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发展。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前后“两个三十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绝不可相互否定。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系列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因此,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继续艰苦奋斗,来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國的目标,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能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智慧和经验,能够为互利共赢、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贡献。学生应对“现代化”“资本原始积累”“内向积累”等话语进行深入学习,以了解中国在过去七十多年中全民所做的艰辛努力。

最后,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必然通过调查研究进而形成政策加以解决。因此,思政课必然不是空洞的理论课程,而是对各类真实的中国故事的客观描述,是对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各地区、各行业和各个政治经济主体发展经验或教训的总结。这就为思政课提供了无限丰富的案例素材和理论元素,教师若想上好思政课就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实际,通过调查研究或查阅资料整理中国发展的真实历程,并在解释中国发展时进行必不可少的话语创新。

二、尊重学生的话语表达,完善师生话语互动分享机制

大学生是高校思政课的受众,学生愿意听、喜欢听、追着听是衡量思政课程有效性的根本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话语创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促进学生自觉上好思政课的积极性。

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话语表达特点和习惯。只有走进大学生的交流圈,走进大学生的内心倾听他们的真实需求,才能全面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具体想法,进而加以正确引导。高校思政课的话语创新应围绕学生需求而展开。教师对思政课教材理论的梳理、凝练和总结要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形成适合自己并能让学生很快适应的教学风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增强新时代话语表达的储备,建立引导型话语表达方式和课堂反馈机制。[2]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教师要把经典作家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方向等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应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多讲“大白话”;把思想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多讲“中国故事”。通俗易懂的话语和故事性的叙事方式能够抓住大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耳目一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能够让学生了解当下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一系列做法,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理论。因此,北京高校已经全面开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该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运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必须会讲正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中国故事。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借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许多论述,总书记的语言艺术和话语创新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话语诉求,能让大学生感受到青年具有主人翁的身份,提升全国大学生上好思政课的积极性。具言之,教师要把“四个全面”“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确立”“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形态责任制”等话语与中国发展实际和面临的新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故事性地叙述,以小见大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才会深刻认识当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喜爱学习这门课程。

其次,要建立话语主体交互分享模式,促进师生课上课下顺畅互动。“话语主体交互分享模式指的是摆脱以往主客体间对立的现状,打破传统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话语霸权问题,以此来建设教师和受教者间互为主体且地位平等的交互分享模式。”[3]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使得获取信息变得异常便捷,学生很可能在某些专业领域比教师还要精通,获取的信息也更加优质,学生普遍失语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可能再像传统上下级关系那样存续。此外,互联网虚拟空间的公平、自由、包容、开放等特性,要求各主体必须平等交流。大学思政课在互联网时代必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话语身份,因此大学生思政课的话语体系也要相应变化,即由传统“灌输式”话语表达向“对话式”表达转变。在思政课教学中,师生的主客体身份可随时因话语交互与分享而转化。教师要摒弃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僵化陈旧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及话语表达权,充分汲取互联网空间的创新元素,灵活运用讲话的情感、说话的方式、陈述的技巧,与学生平等对话,影响和感染学生,使思政课话语体系充满活力和实效。在后续的实践教学中,要不断完善话语交互分享的机制,例如,完善课上网络平台留言和提问机制、课下线上交流和回复机制、课上总结学生困惑机制等。

三、整合话语体系内容,突出加强话语“三力”建设

新时代,思政课的内容愈发丰富,涉及的新话语和新故事越来越多,这就给教师话语创新和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网络公开课和线上大讲堂等课程形式的出现,也给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趣味性与特色要求。因此,必须在话语体系建设上做出新的调整,提升思政课程的魅力,以抓住大学生的“眼球”和“大脑”。

首先,增强话语主体的榜样力,解决的是“谁来说”的问题。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最大区别在于,它不仅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还具备影响和塑造大学生“三观”的功能。思政课的价值导向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更加具备榜样的力量。教师应更加严于律己、严于修身,以自身生活中的正能量故事去感召学生,以自身成长和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去引导学生,把思政课理論与教师的高尚品德和善言善行结合起来,这是最有效的教学办法。比如,在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教师应以自身所经历的道德事件和履行义务等行为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增强话语内容的引领力,解决的是“说什么”的问题。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理论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高校教师应着重从以下两点加强训练。第一,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阐释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军事、生态、历史等内容,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教师应当将读经典原著当作工作重点和生活追求,要能够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灵活分析各类具体理论和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理论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理论产生的学理根源、内在逻辑和话语体系。比如,用我们经常使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话语和其内在逻辑关系分析当下中国和世界现实问题。第二,增强话语内容的现实指向性。教师应当具有世界眼光和问题意识,经常浏览重大新闻事件和最新现实问题,并对问题做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逻辑分析和研究,要能够在课堂上随时回应学生近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舆情事件,要以当下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时代为立足点,以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着眼点,对自身教学的话语体系进行自觉的理论更新和叙事创新。

最后,增强话语场域的协同力,解决的是“在哪说”的问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媒体传播加速演化的背景下,话语场域的多维性、复杂性和矛盾性日益突出。这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直面复杂而现实的国际国内问题,并给出合理解释和解决方案。高校思政课话语针对上述情况应开展多领域、跨学科建设,必须协同发力拓宽育人话语渠道,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作用。第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政治学等学科的话语协同建设,用跨学科的理论和话语解释世界和中国的现状,并就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宏大叙事和精准话语表达。第二,要推动现实场域与虚拟场域的协同建设。虚拟技术的成熟和虚拟场景的拓展为高校思政课话语场域的扩大提供了技术支撑。思政课教学要充分使用互联网技术获取最新最全面的信息,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与大学生有关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和分析,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偏好与需求,借助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探索虚拟场域的话语传播规律,以增强线上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2]任义天,马存孝.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表达方式转换及创新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21(1):111-115.

[3]马洪坤.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9):11-13.

[4]杨河.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41.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高校思政课新时代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