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视域下玻璃艺术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2023-06-18 04:02于名涛南京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15期
关键词:大众玻璃艺术家

于名涛 (南京艺术学院)

1962 年,哈维·K·利特尔顿(Harvey K.Littleton)与多米尼克·莱比若(Dominick Labino)推动了美国玻璃工作室运动(Studio Glass Movement)。实现了玻璃吹制从工厂生产中的转移,提供了玻璃用于个人创作的场所与技术,使玻璃成为表达艺术观念的可操控媒介。其后蔓延至欧洲,使得玻璃工作室运动很快成为当时具有影响力的艺术运动。21 世纪初窑铸玻璃进入国内高校以及高校和吹制工厂的合作,开始了国内玻璃艺术发展。与陶瓷艺术、漆艺术、纤维艺术等同类学科相比,玻璃艺术属于一个新兴的领域。起初大众对玻璃艺术的视觉感受和工艺认知是未知的、新奇的、神秘的。

玻璃艺术教育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多视野、多样化的前沿课程和充分交流、实验的环境,致力于让学生感受和理解世界不同文化以及今天全球思想和科技的巨大变化。过去20 多年中,出现了很多具有符号语言的玻璃艺术家及作品,比如:关东海的《城门系列》、庄小蔚的《Chase Wind 追风》、李玉普的《非洲印象系列》等。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玻璃的表现形式及更多可能性,深入刻画了玻璃的视觉世界,呈现出他们更为隐秘的朦胧的个人生活境界。在当下视域下,需要与国际接轨,将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融入其中,摸索出适合自身文化的创作理念及方式方法。

一、创作方式的多样性

自从现成品和艺术家的身体成为艺术的表现媒介以后,所有事物均可以成为艺术的媒介,创作方式开始变得多样性。艺术是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态度,对自然感知的释放。当创作中可以运用的元素、手作技法变得更为广泛,那么艺术形式的界限也会变得非常模糊,怎样去认定它的范围,变得难以划分,玻璃艺术亦是如此,综合材料在其中的运用已在显著。玻璃艺术家们需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去面对,利用好当下多样的艺术环境语境和手法,去融合传统的玻璃工艺技法的同时,实现玻璃艺术的时代视域。

计算机应用软件、不同材质的3D打印、互联网技术、媒体数码影像等现代科技的发展,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素材、新观念、新形式、新手段。比如:3D 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计算机辅助逐层打印的方式构造三维物体的技术,玻璃3D 打印技术包括熔融沉积、选择性激光烧结、立体光刻、数字光处理、墨水直写等。实现了玻璃的成型过程的数字化、程序化,可以借助机器设备去除手作的烦琐工艺,简化玻璃成型工艺,减少对经验性创作的依赖,开拓出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内容形式。目前,已有机构在研究玻璃材料的3D打印技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且以艺术的形式进行了展示,名为Mediated Matter 的研究团队(该团队隶属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艺术与技术实验室)打印出的玻璃作品,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完全不同于传统形式,与光的结合,折射出梦幻的光线,空间、时间与玻璃,一个新形式的出现,其未来有无限的艺术创作可能性(图1、图2)。

图1 “GLASS Ⅰ”第一代玻璃打印作品2015年(图片来源:https://www.media.mit.edu/projects/g3p-ii/overview/)

图2 “GLASSⅡ”第二代玻璃打印作品 2017年(图片来源:https://www.media.mit.edu/projects/g3p-ii/overview/)

国内玻璃艺术家们跳出传统意识的束缚,挖掘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在当下时代背景下以新的审美视角、新的美学观念去设计创作,通过个人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关系,及对世界的理解,以实验的形式探索玻璃创作过程中的多样性和不可控性,寻求材料的未知可能性形式,谋求玻璃发展的新突破口。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寻找突破,加入综合元素的运用及团队合作,用其未知的艺术语言打破大众的惯性认识。

比如在浙江美术馆开幕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中,清镜工作室艺术家郑靖、郑闻卿的作品《天境之音》(图3),以特邀作品在展览上呈现。这件作品由线性玻璃机动装置、雾、声音、图像采集与投射系统组成,通过程控处理音画的实时采集与同步叠加,旨意营造一个声与像即时n 次方反复映射的实虚镜像空间,凸显在场性沉浸体验,触发观者对现实与现实之间反复映射的思考。其后又推出了作品《曼陀罗》(图4),该系列作品的设计制作是对综合能力的检验,完成该作品仅仅熟知玻璃艺术已完全不够,需要很多专业领域的人才合作,在这件作品上呈现出创作形式的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的多样化,促使我们在设计创作中熟知更多的专业领域。

图3 郑闻卿、郑靖 作品《天境之音》 2016年;玻璃、机械装置(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学院官网)

图4 郑闻卿 作品《曼陀罗》2017年;玻璃、钢、LED、装置(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学院官网)

二、叙事语言的丰富性

在全球文化大爆发的互联网时代,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工具获取信息已是重要的生活方式,人们每天都会有不断的信息进入眼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浏览相应的知识,甚至可以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沉浸式体验,人得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可以转化为叙事语言运用到设计创作中。伴随当代艺术以观念、多元、宽容、个性、融合、跨越、边缘、不确定等为标志,玻璃艺术势必也会受到其影响。各种文化自由交流有助于文化繁荣状态形成,而多种文化形成合流之势必然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和延伸力。

我们的情感对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力,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但实际上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的各种工作中常介入情绪和感情,技术、科学、艺术——都是由特定时期的人受到特定的影响创造发扬的,情感在我们身体之内发生和成长,从而形成各种系统的形态,艺术家更需要这种特定的情感。每一件玻璃作品都是设计师情感的流露、灵魂的结晶,与其说是一件作品,不如说是艺术家内心的展示,是其精神的寄托。艺术表达需要个性化、自由化,需要突破与创新,需要对过去反思后的解构与重释。这种多元化不仅存在色彩、式样和风格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情感语言的融入。以冰冷、锋利的玻璃材料为媒介传达艺术情感,更是需要具有情感逻辑的叙事语言。

情感语言是艺术家个性张弛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之一。艺术家也越来越注重作品中情感色彩的融入,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和艺术主张。例如玻璃艺术家杜蒙,致力于日常普通的事物和天然物体的解构与重组,编排出了一个看似荒诞却又似曾相识的世界。

她的玻璃作品(图5、图6),创作形式十分大胆,打破常规的玻璃颜色和肌理效果,在传统的玻璃形式语言中,混合了假花、假草、假珍珠……像一个个奇幻故事,有场景、有情绪、有幻想等。甚至可以在她的作品中看到她自己的影子,捕捉到她的生活痕迹,以及她对玻璃作为艺术媒介的解读。作品中小女孩的样子像极了她自身的状态,情感语言非常丰富,自然地叙述着自己的故事。

图5 杜蒙 作品《你是否读出了我的世界》 2017年;玻璃、银箔、综合材料(图片来源:艺厘米)

图6 杜蒙 作品《高地回声》 2015年;玻璃、石头、茶、银箔、铁(图片来源:搜狐网)

三、大众认知的普及

传播方式的普遍化。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以及各种文化交流,随着通信和交通领域新技术的发展,而形成了文化全球化的当代形态。如信息和图像的数字化、卫星传播、光纤技术、全球互联网、云储存以及智能手机等科技在生活中的介入,使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形式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界限,实现“即时性”的传递和接受。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形式呈现,使当代文化具有直接性、即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大众也可以即时地了解到全球的玻璃艺术资讯,时效性提高。

受众群体的普遍化。美术教育在艺术的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的普及可以带动大众的普遍化认知。当代艺术作为时代的产物,影响着整个美术教育。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依附于现实的物质生活的高低,是艺术发展的社会制约性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崛起和社会的变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玻璃艺术的创作形式被各方向艺术家所熟知及运用。在各地的美术馆、私人画廊中均有玻璃艺术作品展出,也建成了上海玻璃博物馆(图7)、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图8)等,大众可以随时进入博物馆近距离的欣赏。还有自媒体发展、艺术展览的推送、短视频以及直播行业的推进,玻璃艺术展览、玻璃产品博览会、线上讲座、玻璃体验课程等可以轻松到达大众眼帘,更多的人可以自由的发声及评论玻璃艺术,也有很多直接和玻璃作品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

图7 上海玻璃博物馆(图片来源:上海玻璃博物馆官网)

图8 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图片来源:搜狐网)

体验感受的普遍化。社会上的工作室也开办很多线下的体验课程,如陶溪川玻璃工作室、上海玻璃博物馆等,大众可以亲身体验玻璃的制作过程,在体验过程中熟知玻璃的特性,且能在别人的指导下完成属于自己的习作。博山本地的一些传统的吹制玻璃厂也有很多变化,玻璃的吹制过程极具表演性,根据生产厂房中预留的观赏空间,大众可以有近距离视觉体验,由以前的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对大众开放式参观,甚至可以上手体验一下挑料、吹泡等简单的玻璃吹制工艺,如西冶工坊、金祥琉璃等。玻璃艺术认知人群由以前的地域化、个人化特点转变为普遍化,大众对玻璃艺术有了普遍的认知。在玻璃作品中折射出自己的影子,还能看到玻璃颜色的细微变化,在光线照射下玻璃的五彩斑斓的神秘等,都是以前图片中无法感知的,真切地感受越多越细腻。渐渐地,大众开始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资源去了解玻璃艺术。

四、结语

大量的材料实验及创作实践,才能有经验的积累,才能出现新的可能性。每个门类的艺术创作者在实践时都有可能经历的事情:一次错误的技法呈现,可能就是一种新技法的产生。交流与对话、冲突与融合、传统与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传统的表现风格,将艺术的本质功能更为多样化与多元化。

针对玻璃艺术的进展,一方面不仅是如何掌控玻璃语言方式的问题,更多的是挖掘和重构材料物理新形式的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如何针对玻璃文化观念的问题,以及物性对于当代文化的敏感应对。追求玻璃艺术的当代性,其实就是“去蔽”的过程,逐渐摆脱物质所带来的思维惯性,打破功能至上与传统样式的限制,结合当下大融合的艺术创作环境,以更广阔的视角去探索个体化的表达,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中华文化。

猜你喜欢
大众玻璃艺术家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样炼成的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我不是玻璃熊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