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佳珺 (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
随着现代生活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提高,艺术与美学的概念被更多人所了解和追求,陶瓷艺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技艺的载体,受到艺术追求者和技艺传承者的喜爱。从原始社会陶器的出现时间起,陶瓷器生产在我国已有八千年左右的历史,陶瓷艺术发展至今,不仅有技艺与文化精髓的绵延,更富含美学元素。作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陶瓷在其发展历程中,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使用器具和审美载体的角色,陶瓷器除了实用性之外,其也拥有无与伦比的艺术美展现力,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空间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学,从其特有的维度进行展开,解构陶瓷艺术本身造就的意象、技法与意境,更能从陶瓷艺术塑造与所属空间审美活动中对其主体作用进行审视,反作用于陶瓷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空间美学不仅侧重关注陶瓷艺术的本身的形态美感和实用价值,同时也不会忽略陶瓷绘画、技艺等方面展现出的艺术语言与艺术思想,更可以结合陶瓷器的使用场景和空间,对陶瓷器在整体美学表现中的作用加以关注,深入研究陶瓷艺术在观赏与应用方面的存在价值。
从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综述的美学理论看来,空间美学在精神层面上,是满足使用者和观察者塑成诗情画意的情境及栖居于诗情画意中的空间之美,空间美学的审美体验建立在情境与带有美的元素的空间当中。在空间审美的理性思考中,意图空间的“意”与实体空间的“言”常常存在着合理而密切的关系,而在空间审美中,先验结构的介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审美的过程离不开客观物质条件的刺激与介入,而同样重要的是丰富感知能力与想象力的发挥,对于空间美学而言,客观物质与主观思维缺一不可,审美主体的存在与审美体验者的结合能够发挥空间美学审美活动的最大价值。因而,审美主体的形式风格、空间形态、审美体验者的审美想象是组成空间美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美学理论以生产实践论美学为其理论基础,这就要求研究者在空间美学视域下进行审美活动时,必须将艺术载体与其所处的艺术空间与生存体验、审美体验、空间体验等加以结合,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从而拓展审美体验活动和美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理解美学存在的意义。
中国古典美学相较西方古典美学而言更多体现其空间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意境美的重视密不可分,意境的营造依赖具体的空间作为艺术载体,对空间观念均有不同思维和角度的审视与表达,使中国古典美学富含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的元素,增加美学特点的层次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间意识,也与“象”“意象” “意境” “境界”等语相关,王国维、宗白华均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空间意识做出过研究论述。其中,空间意识的构成与“宇宙”观念的形成有所关联,由宇宙的存在衍生了实体空间的存在,宇宙的时间流逝又完善了时空结合的美学思想。其二,空间意识充满灵动的节奏感,这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空间意识的另一显著特征,这与“意境”的概念密不可分,使美学领域对空间的概念关注由具象的客观空间丰富到了精神世界,中国古典美学的空间概念实现了客体世界与主体想象的有机结合。其三,中国的古典美学空间意识是往复循环的,其中包含中国古代文人及艺术创作者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境界,是从有限中追求无限,又从无限中回归有限,对美学空间概念的阐释与理解显现出豁达、开放、包容的态度,而非线性的发展。
以当代建筑空间美学设计领域为例,其中处处可见其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之结合,当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秉持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美”理念,普遍将“诗情山水”概念与自然人文景观的设计结合,并融入现代元素与现代社会功能,使建筑空间设计具有人性化设计的同时带给受众以美学体验,以“情”塑“景”,以“景”寄“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流。当代美学的空间构建与中西方美学概念的交流融合密切相关,宗白华的美学理论即系受康德美学观的影响,20 世纪下半叶,“空间转向”概念的提出使单纯的线性时间观向时空的统一转变,空间美学概念逐步关注于人的社会体验、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均成为抽象化空间的建构元素,人与空间的交流和联系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中国古典美学空间意识对人的体验和感受的关注与当代美学空间意识对自然空间性和社会实践性的关注具有一定意义的重合性,这也显现出,空间美学的视域可以从多线角度展开空间性特征审视,推动中国空间美学的当代发展。
陶瓷艺术的审美体验,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感官体验方面切入,观之可以观察形态、颜色、技法与绘画之美,听之可以结合具体陶瓷器的实用功能体验悦耳享受,触之可以实感陶瓷器物的细腻精美,产生与其自然“泥性”的互动,完成实感层次的审美活动。在此基础上,陶瓷品本身塑造和传达的思想文化内涵与美学意蕴也就有了实体的依托,审美体验者更能从深层次的境界展开审美体验。基于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之悠久,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想理念和艺术创作风格,都对陶瓷艺术的形态、表现和审美活动有着不同的影响,使陶瓷艺术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形成千姿百态的美。
在陶瓷品出现之初,原始社会尚未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而更关注所作器物对于现实生活的实用性,故而此时的陶瓷品基本作为容器应用于日常生活与生产。新石器时期出现的彩陶工艺,其中已经出现用以装饰的彩绘纹理,陶瓷应用于审美活动的价值已经初步体现,其中动物纹理的应用展现出天然、淳朴的美学感知元素,具有浓厚的原始文化色彩。自汉代之后,对工艺品的制作和文化功能产生影响,陶瓷品开始成为展现社会风貌和时代审美特点的意蕴承载体。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辉煌明艳的唐代艺术风格、精细优雅的宋代艺术风格都能够在该时代的陶瓷品及其他工艺品中呈现,至明清时期,各类工艺品的发展阶段到达巅峰,除了时代风貌与思想文化内容的展现,也出现了个人陶瓷艺术创作的审美内容。陶瓷艺术在其发展历程中,吸收和融入了时代的文化意象,也融合了不同时代的思想,能够作为不同时代思想文化内容的承载体,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美。
从陶瓷的功能角度看,不同形态的陶瓷品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空间,也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功能价值。以现存的宋代陶瓷品为例,其种类内容之丰富不仅可以展现出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程度,也可以体现出陶瓷作为使用器具和审美载体在宋代生活当中的应用非常普遍的情况。宋瓷体系中基本包括以官窑、汝窑等为代表的青瓷,以定窑、磁州窑为代表的白瓷,此外还有黑瓷等其他瓷器类型,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所用器具的大部分。就现存出土的宋代瓷器而言,碗、盘、瓶、壶、罐、炉等等,一应日常用品,几乎都有陶瓷形态,可以看出,陶瓷的塑造价值决定了其可以成为不同的形态,而陶瓷的不同形态又赋予其实用价值。此外,宋代的瓷器已经显现出极高的审美功能,包括龙、凤、回纹、莲瓣等样式的绘画、雕刻等工艺,均在宋代瓷器中有所体现,此类元素与宋瓷制作形态、色系等的表现,都是宋代人民审美意识和审美风格的体现。
陶瓷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其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现代美学有一定的吸收与融合,这也就体现出陶瓷的创新发展价值。随着世界格局的一体化发展,全球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交流融合的趋势,这也显现出,作为文化艺术载体的陶瓷器,必然要吸收现代与国际的审美思维,完成在当代和今后的变革与创新。当前,陶瓷器在现代社会,依然因其实用性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与当代器物的流行元素逐渐结合。同样,在艺术创作领域,陶艺的发展也趋近于体系化和个性化,呈现出陶瓷工艺的流派传承价值与个人通过陶瓷艺术完成艺术表达的价值。转换视角观之,当前的科技发展也为陶瓷艺术的制作工艺和塑造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陶瓷艺术可以通过的眼光摒除传统制作工艺和艺术观念中落后的部分,运用现代科学与艺术美学为陶瓷艺术注入新的精神与力量,丰富陶瓷艺术的时代内涵与人文价值。
将陶瓷艺术的美学价值和技法研究置于美学视域中,能够更加重视人与陶瓷之间的交流,如感知陶瓷置于的空间与陶瓷本身创造的空间性,将从两个层面三个角度形成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深度对话。感知陶瓷置于的空间可以通过陶瓷艺术与室内外景观设计的融合,或以材料优势介入,对整个空间环境美的营造和审美体验等都表现出陶瓷艺术在空间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美学价值。另一方面,在陶瓷艺术创作的空间性中可解读陶瓷艺术本身的美学因素,并以技为媒介塑造陶之殷实,领会多重陶瓷艺术审美下的具体呈现。
陶瓷艺术与意蕴空间的相互作用,在中国传统陶瓷绘画技艺中就有所体现,其中汪野亭与何许人的陶瓷绘画技艺便是经典代表。
汪野亭的瓷绘创作特征,包括对意境留白的“知黑守白”原则、对动静、虚实变化有所掌握的布局变化律动原则与结合瓷绘主题内容使用绘瓷色彩的“随赋设色”原则,表现出融情于景,以山水书意境的文人品格。汪野亭的瓷绘作品技法设计,多建构于瓷绘本身需表达的意境,也就是在意蕴空间内完成瓷绘的设计与创作,与陶瓷品的形态、功能和观赏价值相关,服务于整体陶瓷艺术创作的内涵表达。何许人的瓷绘作品以粉彩雪景山水见长,雪景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分支,康熙末年,粉彩诞生后便沿用到陶瓷绘画中,形成了粉彩雪景山水。粉彩雪景的主要特征是以黑与白二色显现景的线条与雪的形态,何许人的瓷绘创作将色彩与线条的运用与雪景山水的意蕴相融合,使作品呈现出书法、诗文、绘画技艺结合于一体的文艺之美。
汪、何二人的作品均以空间意蕴美学观调动具体的陶瓷绘画技艺,使瓷绘技术融合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成为文人品格与精神传达的又一载体,也推动了瓷绘技艺的创新与内涵发展。
在中国古典美学视域中,月亮这一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情感内涵,常与“思念” “惆怅” “团圆”等词汇相关联,古代文人诗词作品及其他艺术作品中,经常以月的意象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月的意象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空间的构建也存在一定意义,以古代园林设计为例,其与自然环境意象地结合在设计应用中颇多,月的意象凸显在园林设计美学中,常作为造景概念中动静结合、自然与人文结合手法中的一部分。而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月的意象也经常被引入,应用在陶瓷艺术中,或是陶瓷的形态似月,或瓷绘内容包含月的元素,或结合其他空间内的陈设打造“月夜”意象,为整体空间氛围的打造增添动态意象元素。
陶瓷的制作工艺与绘制工艺的发展,使得陶瓷品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空间构建所需的艺术传达,例如李白诗中,常有月与酒相结合的情景,陶瓷品应用于此景中即可为酒器,其形态的制作和装饰的设计均可以因“境”的选择进行变化,使陶瓷技艺成为构建意境美的工具。陶瓷艺术本身能够给人带来好的美学观感和使用体验,使人在美学意境中用之得到境与物契合的感受,享用之余,人也应发挥其审美体验者的作用,以评价者、制造者、创新者、研究者的思维整合客观世界应用与审美需要对陶瓷艺术创作和技艺制作的要求,促使陶瓷艺术在发展中不断寻找新的美学表现形式,激发陶瓷之美的不断具体呈现。
在自然景观空间内探讨陶瓷艺术之美,就必然要发挥其自然特点,陶瓷本身就来自于自然、铸就于自然,其以泥土制造而成,具有“泥性”。从传统陶瓷器的制作技艺上讲,及至明清时期,陶瓷色彩的丰富程度有了极大发展,高温颜色釉的出现使陶瓷器具有厚重和变化无穷的肌理感,丰富的陶瓷色彩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带给观赏者震撼。但在传统的陶瓷制作体系中,丰富色彩的应用基本用于室内器物的制作和场景的打造,而置换于室外空间,陶瓷品的肌理感和色彩用途,又能够在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中焕发新的活力。
在室外空间的景观设计中,陶瓷工艺基本应用于装饰,现代社会在室外景观设计中,大量的使用天然石材和金属制品,陶瓷的应用较之相对少,因此对于自然景观主体的装饰和与之的融合,能够丰富景观设计空间的层次,增之以人文感和精致感。陶瓷艺术在室外景观设计中,也能够展现出其自然美感的优势,与自然景观具有很好的共融性,使之呈现精雕细琢而不颓于匠气的状态。陶瓷艺术之于室外环境的空间美学塑造,可以天然地联系自然与人文社会,成为空间流动的介质,展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
陶瓷艺术本身存在的形态美感与艺术价值、形态价值,使陶瓷本身能够造就审美活动,作为独立的审美主体,而陶瓷技艺的发展,可以帮助空间美的塑造需要完成美学元素的填充,使人与空间与时间产生交流,在关注人的体验的同时营造审美意境;同时,美学空间的构建要求又能够反作用于陶瓷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从客观世界美学需要和人文精神体验需要的不同角度对陶瓷技艺做出要求和使用反馈,使陶瓷艺术与美学发展达成“意” “技” “境”之间的互相成就。结合中国古典空间美学与当代空间美学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可以见得陶瓷艺术的审美与技法发展与之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陶瓷艺术的制作与绘画技艺本身就可以在陶瓷品当中构筑美学意象和美学空间,陶瓷品在室内外具体客观空间中作为陈设或审美主体,也能够完善客观空间的审美布局。中国古典空间美学对“意”与“境”的追求与研究给予陶瓷技艺创新灵感,使之从使用器物转变为艺术载体,并成为“意”与“境”的营造者本身,而与审美密切相关的审美体验者在追求“意”与“境”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成为“技”的实践者。三者之间不断往复循环,不仅互相成就、协同发展,其生态循环性特点的出现,也是空间美学的特征体现之一。
陶瓷艺术虽然是一种工艺艺术,但其本身具有文化性和语言性,陶瓷的发展历史和艺术呈现力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每一件陶瓷制品的诞生都承载着创作者的人文理念渗透。陶瓷艺术的审美活动,不仅是审美体验者对陶瓷表现出来的形态、色彩、技艺、意境的解读,更是陶瓷本身对历史、文化、人文、思想的表达。空间美学视域可以帮助陶艺工作者和爱好者以更加宏观立体的视角对陶瓷的艺术审美与技法研究进行解构,反之,陶瓷的艺术表现力也为构建空间美学的审美感知提供了具体的承载,空间美学理论与陶瓷艺术技艺的不断融合,在未来也将会为陶瓷理论知识的丰富和陶瓷技艺思路的创新提供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