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盲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调适的实践探索

2023-06-17 11:31张晓霞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张晓霞

【摘 要】 随班就读盲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调适的必要性。教师依据普校与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随班就读盲生实际出发,针对其信息技术学习需求,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3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调适,为随班就读盲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关键词】 随班就读盲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调适

【中图分类号】 G761

随着我国融合教育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盲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融合教育能夠为盲生创造更开放和包容的环境,促进盲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1]。《盲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信息技术已成为提升视力残疾学生学习与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为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2]。随班就读盲生的特殊性导致其难以适应普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一方面,普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多是基于图形界面的视觉交互过程,以鼠标操作为主,所见即所得,其教学模式不适用于盲生。另一方面,普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并不涉及盲用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普校教师普遍不熟悉盲用软件,导致盲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得不到盲用软件的有效支持。此外,普校大班制教学的现状也决定了教师难以分出精力关注随班就读盲生,无法充分满足其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的需求[3]。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要求注重课程教学调适,充分尊重和遵循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结合每位残疾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转化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4]。针对随班就读盲生信息技术学习需求,教师可立足普校与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3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调适。

一、调整教学目标,立足盲生实际

随班就读盲生在校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上。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按照上述学科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加强学科融合,强调日常运用,做到“精、准、细”。“精”是指每一学年段的教学目标不宜太过宽泛,而应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如低年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够准确地用电脑录入语文课本上的部分课文,而不涉及网络、多媒体等的运用。“准”是指每个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准确,要紧跟学科和生活。如“网络基础应用”这一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学会使用一种搜索引擎,搜索问题的解决方案。“细”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细化,避免出现目标不明确的情况。如在录入语文课文时,目标要细化到具体的词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盲生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根据盲生的接受程度不断调整教学进度和课堂目标,真正实现“一生一案”。

例如,在学习“汉字录入”这一内容时,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调整要紧跟语文教学。当学习到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时,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够准确录入生词“办法、如果、脚丫、它们、娃娃、她们、皮毛、更多、知识”;2.在读屏软件的支持下,能够区分每个同音异义的生字。盲生用拼音输入法输入“ban”时,出现“班、办、半、板”等字,其中同音字为“办”和“半”。在读屏软件支持下,盲生能够得知“办法”的“办”与“一半”的“半”是同音异形异义字。在这个过程中,盲生既学习了汉字录入方法,又掌握了同音异义的生字。即使无法观察和书写汉字,盲生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辨识同音异义字,并且能够在电脑上录入老师和同学看得懂的汉字,而不是普校师生看不懂的盲文。这样,除了口头语言外,盲生又可以掌握一种能够与普校师生沟通交流的方式,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和自信心。

二、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学以致用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以普校和盲校课程标准为依据,及时大胆地作出调整,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效整合,但应注意教学内容不宜过于繁杂,避免增加盲生学习负担[5]。精选的教学内容须难度适中,紧跟普校教学节奏,让盲生学以致用,激发盲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力。

以广州市某小学为例,学校根据各学年段的特点和盲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课程教学调适(见表1)。在低年级段,盲生学习运用读屏软件和输入法正确分辨出同音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义,为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在中年级段,盲生学习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以便能够快速浏览电子版资料及上交作业,跨越盲汉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鸿沟,不再受盲文读写速度慢的困扰;在高年级段,盲生学习运用网络搜索资料,并与同学老师进行网络交流,在遇到问题时通过网络向盲校老师寻求帮助。学科整合促进了语数英等学科知识的掌握,增强了盲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问题,从而更加顺畅地融入普校学习生活中。

三、调整教学模式,满足个性化需求

基于个别化教育的理念,教师应该根据盲生学习特点、接受能力及教学内容来调整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无定所”“学无定法”和“练无定章”。

“教无定所”是指上课不需要限定在某个固定场所,教师可以根据盲生学习需要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场所。例如,在学习文字录入时,为了配合完成语文作文《我最喜欢的季节》这项作业,教师可以将学习地点选在校园的草地上,让盲生换一种方式感受自然,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对字形字义的理解以及汉字录入练习。“学无定法”是指盲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偏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高效学习。如在学习“多媒体运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盲生运用“探究学习法”摸索出音频、视频的播放方法,激发盲生学习兴趣。“练无定章”是指在课后练习中,可以为盲生设计灵活的操作练习方式、练习场所及练习目标。如在“信息生活”的课后练习中,让盲生选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景下练习移动支付、点外卖和网购等。

教师要为盲生提供最大化的学习支持,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盲生想要尝试运用电子导航,帮助自己独立从家里走到图书馆。该任务具有较强的挑战性,需要将信息技术和定向行走结合起来。在出发前,信息技术老师和定向行走老师合作,利用电子导航中的导航语音提示,对盲生进行定向行走训练。行走过程中,两位老师全程跟踪,对盲生行走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记录,并在任务完成后与盲生一起进行总结分析。经过多次训练,盲生的外出行走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调适,随班就读盲生能够独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融入普校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邓猛,赵勇帅.从“随班就读”走向“中国味”的融合教育[J].教育家,2021(6):2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盲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6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96.

[3]赵勇帅,孙云峰,邓猛,等.残障的“身份化”意涵与启示——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全新理解[J].中国特殊教育,2022(7):43-51.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20-06-28)[2023-02-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31/202006/t20200628_468736.html.

[5]李拉.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基本原则、策略及要点[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4):11-16.

本文为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融合教育背景下视障学生康复训练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编号:20201259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启明学校,510507)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