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策略

2023-06-17 23:13杨雪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就业指导全过程

杨雪峰

[摘           要]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得以全面实施,架构全过程、全方位、全动员等综合性就业实践体系,保障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各项就业诉求得到尊重,并推动信息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建构,保障“三全育人”切实渗透于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辅助重点群体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以此解决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高质量难题。对此,重点围绕“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相关策略展开论述。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7-0177-04

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作为就业“老大难”问题的重点群体毕业生,由于学生岗位不适配、就业满意度不足、就业过程信息反馈失效等问题,严重阻滞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部分高校教师对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就业诉求认识不足,无法兼顾学生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员的就业需求,导致就业指导策略长期缺乏足够的针对性。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思想理念,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传统就业指导方法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质量就业需求,对此,“三全育人”思想的渗透创新设计有一定的必要性。对此,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浅述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见解,以供高校就业相关工作者参考。

一、“三全育人”的基本概念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思想理念,具体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就是始终将思想价值贯彻实践于就业指导工作中,为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个性化指导援助,并在此过程中建构属于高校自身的就业育人机制体系,保障后续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三全育人”思想作为指引学科建设、贯彻教改精神的重要思想体现,自然也是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体系建构所需要遵循的重要思想理念。[1]“三全育人”思想在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工作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就业全过程中精准指导、不同学生群体的全方位需求兼顾以及重点群体全员参与”三个方面,透过“三全育人”思想的高效指导,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得以实现高质量就业指导体系的建构,弥补传统就业指导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为不同学生群体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因而“三全育人”思想对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指导意义非凡,理应受到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实践运用。

二、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的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黨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因此,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保民生的重中之重,而准确识别重点群体对象是关键内容。根据近五年教育部所下发关于做好高校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创业工作的相关政策与通知,不难发现,这些文件都提及就业困难群体、重点群体。2018年至2019年的文件中,主要提到了“就业困难群体”,在2020年首次提出“重点群体”,由于疫情的影响增加了湖北籍学生。[2]而在2022年文件中对于重点群体类型聚焦原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零就业家庭、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待遇的毕业生以及有残疾高校毕业生等。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时代任务的变化,不难看出,重点群体范围有所不同,由于这一类群体的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专业能力不足、求职心理阻碍等原因,高校就业创业工作需要精准帮扶和指导,在强化对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和精准帮扶中,各高校应加强各部门、各院系、班主任、就业指导教师、专任教师、辅导员的联系,全面落实“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台账式管理,及时掌握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工作台账并实时更新。

三、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全过程就业指导严重匮乏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全过程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够完善,对学生就业指导方面还难以覆盖从在校学习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人数众多的公共课和非专业课的形式开展,另一种依靠春招、秋招等职业招聘会作为媒介,简单地对学生开展一些职业指导活动,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不同就业指导需求实质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掌握,而高校自然也就无法针对不同专业的就业需求开展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亦无法干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同就业行为,自然也无法对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进行全过程就业干预与辅助,严重降低了高校所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全方位就业实践活动缺少

深入分析当前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所开展的一系列就业能力强化教育活动,不难发现,绝大部分活动的开展皆是理论化教育活动,学生很难参与针对自身专业就业岗位以及个人素养发展的全方位就业实践活动,这就导致身体障碍者、心理问题者、素质素养不足者等重点群体毕业生的个人就业实践活动参与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所参与的各种就业活动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学生就业心理、就业技能以及专业素养等多位一体就业能力的均衡发展,无法为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提供契合实际的就业能力实践活动。而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学习收获自然也微乎其微,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三全育人”思想的核心理念,无法保障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能力。[3]

(三)全动员就业队伍建设不足

全员就业队伍建设工作的停滞不前,也是限制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客观因素之一。绝大部分就业指导教师与重点群体毕业生自身参与就业指导实践活动意识较为淡薄,愿意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基础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课能力的强化活动中,并不愿意将过多的时间用于就业实践活动中,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形成消极应对就业指导活动的意识,不再愿意主动参与到就业实践活动中。再加上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学生以及企业单位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各个群体之间难以进行高效的协同交流,致使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信息交互转换存在较大的问题,严重影响各个单位发挥其对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效能。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全动员就业队伍建设不足。

四、“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意义

(一)有助于保障高校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三全育人”思想辅助下,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能精准与岗位适配,这有利于保障高校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相较于高校传统重点人群就业指导形式,“三全育人”思想引导下,能针对不同重点人群毕业生的特征,结合专业育人实际情况,开展最为合适的就业指导教育活动,指导高校不同重点群体毕业生针对性就业,全方位满足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各项就业需求,并契合有关学生群体开展针对性技能强化、就业指导以及就业引导活动,强化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调整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适配程度,提高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以此来实现高校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二)有利于实现创新高校重点群体就业指导

“三全育人”思想的渗透实践,有利于创新优化高校重点群体就业指导方式。与传统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指导形式相比,高校不仅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覆盖,而且推动了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的科学建构,兼顾了不同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实际就业需求,这是高校就业指导思想理念创新的重要体现。[4]同时,“三全育人”思想指导下,为建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性就业指导体系,高校会愈发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就业指导教学运用,透过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发展创新当前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弥补高校传统就业指导教学手段的不足,以保障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各项就业需求能得到满足,为高质量就业工作开展奠定基础。由此看来,“三全育人”思想的渗透实践,有助于推动高校重点群体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优化。

(三)有利于建构全过程就业指导体系

“三全育人”思想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推动高校重点群体就业全过程指导体系覆盖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各个阶段就业指导需求,为就业指导效能的强化提供有利条件。“三全育人”思想渗透下,作为高校重点群体就业指导的专业教师、毕业生、相关教育工作者等必定会围绕“三全育人”思想所倡导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准则,为学生提供覆盖其就业全过程的指导策略,满足学生在大学生涯不同阶段的就业指导诉求,动态引领学生逐步提升个人的就业参与能力,并借此发挥全过程就业指导对学生个人就業素养、就业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引领效能,为高校重点群体就业指导体系建构工作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条件。

五、“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策略

(一)掌握不同群体就业需求,建构全过程就业指导体系

针对“三全育人”思想的实践渗透诉求,建构全过程就业指导体系是提升就业指导质量,保障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参与质量最为关键的手段。同时,契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策略,进一步优化全过程就业指导体系的建构工作,帮助学生科学规范自身职业生涯,掌握不同阶段应当实践的就业发展目标,全过程就业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强化个人的就业参与能力,并借此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摆脱错误就业思想理念对学生就业的不良影响。[5]对此,高校相关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当针对重点群体毕业生的不同特点,深入剖析其就业指导诉求,转化为具体的就业指导目标,再细化为不同阶段的阶段性就业指导目标,引导开展阶段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保障就业指导贯穿重点群体毕业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使其全面了解自身专业的就业环境、就业形势以及就业能力,掌握自身在就业方面的不足,同时针对学生行业动向情况,适当调整学生的就业指导方法,借此提升高校重点群体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构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如高校可通过校友就业演讲、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政策研读宣讲课等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活动,为学生各个时期参与就业创业指导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路径,实现重点群体学生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学习生涯,最终有效建构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体系,助力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二)针对重点群体就业情况,开展全方位就业实践活动

全方位就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强化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迅速适应多变的就业环境,弥补学生就业心理、就业行为等多个层面上存在的不足。同时,全方位就业活动的开展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就业参与意识,使其在就业过程中逐步形成扬长避短的就业意识,学会重视自身所存在的就业劣势,辅助重点群体毕业生在实践就业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就业参与习惯,不断提升就业技能服务水平,持续强化就业竞争力。对此,高校应当针对重点群体毕业生的特点,深入分析不同学生群体的就业实际情况,掌握其就业参与的数据信息,并转化为具体的全方位就业实践活动,利用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以及多课程的协同融合育人实践活动的协调开展,指导重点群体毕业生在实践活动积极参与中,自觉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正确的就业思想观念、良好的社会实践参与意识等,并做到勇于正视自身就业能力素养存在的不足,学会主动强化个人的就业适应能力,弥补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能力短板,并借助全方位实践活动导向,提高重点群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6]

(三)设置重点群体就业目标,架构全动员就业协同体系

重点群体毕业生之间的就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导致他们往往需要不同的就业目标指引,并与身边的同学以及教师在就业活动中协同参与,保障不同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活动参与所得,而这也是发挥“三全育人”思想指导重点群体毕业生全员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所在。对此,首先,院校需要了解重点群体毕业生的情况,设置具体的就业教学引导目标,并设置特定的教育部门负责监管,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就业工作协调效能,积极与相关企业建构深度合作联系体系,架构深度融合的就业联动体系,便于各个学校职能部门发挥其对于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就业联动引导效能;其次,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应当肩负起学生就业帮扶职责,针对所负责的重点群体毕业生的目标设置情况,采取特定的就业帮扶举措,精准引导重点群体毕业生个性化参与就业,发挥辅导员、专业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7];最后,家长与学生应当协同学校各个部门,建构联动的就业信息反馈体系,主动配合学校、教师等,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上的协调优化,以此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与社会多位一体的全员就业协同教育体系的建构,最终达到辅助高校重点群体学生高质量就业。

(四)优化重点群体就业参与,互联网技术引导就业协同

针对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传统就业参与形式单一的缺陷,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为其提供了相关解决手段,同时这也是辅助重点群体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所在,可帮助重点群体毕业生实现精准、高效参与就业,减低信息差所带来的就业落差与就业满意度不足情况。对此,高校不妨运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学校、企业与学生多位一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化就业数据库,为重点群体毕业生建立属于他们个人的数据档案库,便于学校、企业、学生随时调用相关数据,了解重点群体毕业生个人就业能力发展概况,不同阶段的就业需求变化情况,并以这些信息为基础,沟通社会相关行业岗位,实现精准指导学生就业,减少学生就业参与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同时为高校协同企业、社会以及学生家庭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活动创造条件。这样重点群体毕业生自身也能够通过互联网数据库更加便捷地认识自身的就业特点,掌握后续就业参与的动向,不再盲目参与就业活动。通过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建构信息化、数字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为重点群体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创造条件。

(五)强化就业指导人员素养,转变教师就业指导思想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以及企业实习教师是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主要参与者,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就业指导认识,决定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影响着不同学生群体参与的实际情况。[8]再加上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对于高校所采取的就业指导教育往往有着较为特殊的需求,这就需要高校适当结合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灵活调整所开展的就业指导策略,以确保学生能高质量就业,提升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适配度与满意度。而这些都是建立在教师具备一定的就业指导工作涵养以及就业指导教学技能与充分掌握“三全育人”思想理念基础之上。所以,教师个人就业指导教学专业素养的发展,是决定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关键所在。对此,高校担任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三全育人”思想的理解,掌握就业指导实践的具体手段,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整合就业指导能力,并能够根据重点群体毕业生的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强化其对学生引导辅助效能,指导重点群体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六、结语

“三全育人”视角下引导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减少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压力,保障重点群体毕业生顺利高效参与到就业活动中,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辅助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发挥“三全育人”思想对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引导的最佳手段。对此,高校应当透彻理解“三全育人”思想理念的本质内涵,精准掌握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需求,整合不同专业岗位的就业形势,利用互联网技术建构创新就业参与路径,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业体系的综合建构,为高校学生提供最优的就业参与选择,以此来达到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志兵.“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9):7-9.

[2]李雪娇.大学生重点群体就业能力探索:基于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天津)参训学员的实证分析[J].中国轻工教育,2022,25(3):62-70.

[3]李小燕.“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J].现代交际,2020(9):129-130.

[4]马东泽,周昕,郑敏柔,等.“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路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9):109-111.

[5]李祖鋒.职业指导在高校毕业生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4(6):6-8.

[6]高男.毕业生就业重点群体的甄别及高校帮扶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1):2.

[7]乔金玄.后疫情时代如何更有效帮扶高校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J].中国就业,2021(9):48-49.

[8]唐霞,刘勇.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策略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2):67-70.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就业指导全过程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过程民主立法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