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 陈唯静 孟天奇 魏铧 祁鑫杰
[摘 要]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断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高校改变了以往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发展。随着教育数字化的不断变革,教学环境更加智慧化,教学过程更加可视化,带来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课堂中,如何利用资源条件,通过教学设计与安排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能融入课堂并与课堂有思想上的交互,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以西安欧亚学院《创新管理》工作坊为例,从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创新授课模式、课程目标设计及教学设计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SCL)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地课堂并实现师生互动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混合式、参与式、翻转课堂等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7-0129-04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近年来,教育数字化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整体变革,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实践性,信息化资源的获取途径与速度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以西安欧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创新管理》工作坊为例,阐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关键是要明确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即获得了哪些收益。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要建立在对学生学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和特点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决定了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收获,课堂翻转的形式和程度都是有差别的,不能简单套用其他院校或课程建设的经验。充分地调研学情,即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学习偏好、接受能力等因素。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设计要秉持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设计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多样,考核方式也更关注过程性考核,关注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但是不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都不能过分关注课堂效果和学生参与度,甚至一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将其列为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观测指标或评价标准,这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只流于翻转形式的课堂,势必会降低课程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收获,“热闹”的课堂带来的收获却微乎其微,这样的翻转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因此,只关注课堂翻转效果和学生参与程度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背道相驰的。以成果为导向,这里的成果应该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提高了什么能力、拓展了什么思维、带来了什么样的思考……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合翻转,关键是关注学生发生了哪些改变。最后,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有较好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控制能力。引导式、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及项目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意味着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重构、过程性学习资料及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工作,同时,教师还要动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为了保证课程建设质量,要求课程建设的负责教师应有能力、有意愿且有余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翻转最好是以课程团队的形式建设,且课程团队的运行机制完善、权责利清晰,这关乎基层学术组织建设问题。
二、前置工作坊与课堂授课相结合的创新授课模式
工商管理学院作为西安欧亚学院大商科基础部分院,着重培养学生在科技定义的新环境中需要掌握的读写与研究能力,为学生提供在多样化环境中继续学习的机会,不断进行专业知识的革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其中凸显了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批判性思维和創新思维的培养。为了更好地体现特色化人才培养理念,课程建设的创新不仅需要做到形式创新、方法手段创新等,还要将课程内容创新放在首位,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阶段就应紧贴前沿,不断更迭知识内容,做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创新管理课程内涵跨度较大,不仅涉及商业的基本逻辑,而且涉及专业技术分析工具(QFD和TRIZ),因此,为保证课程授课质量,创新管理课程拟采用两部分进行,创新创新管理工作坊(WORKSHOP)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创新设计思维及商业的基本逻辑等通识部分内容,面向商科专业大一学生开设,时间为两天。创新管理课堂教学主要讲授技术工具的使用。《创新管理》工作坊为创新管理课堂教学设置的前置工作坊。
三、《创新管理》工作坊(WORKSHOP)课程目标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课程目标设计除了要体现课程学习的目的,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素养形成支撑,关键是要关注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行业的需求,从多维度设计课程目标,以此为基础确定如何进行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和课程评价标准等工作。创新管理课程设立的意义是管理组织从创意到市场价值的转化,确保整个组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物质、新方法成为可能,通过决策、计划、指挥、组织、激励、控制等管理职能活动和组合,为社会提供新产品和服务。为了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创新管理》工作坊安排确定了具体的四个课程目标:(1)理解创新是一种价值过程,了解创新的内涵与类型、创新的过程。(2)了解创新过程中常见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掌握创新过程中的用户、合作、底层逻辑。(3)了解创新过程中常见的工具与方法,可应用QFD及TRIZ等技术工具解决问题。(4)理解创新要素在商业模式中的体现,熟悉资金、信息、知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要素管理。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
(一)项目式课程建设思路
《创新管理》工作坊设立的意义是为社会提供新产品和服务。
第一,工作坊以“创新全生命周期管理”组织课程内容,围绕流程再造以需求分析、产品开发和商业模式为主要组成部分,并形成闭环。
第二,工作坊为商科通用,因此工作坊的设计要能够契合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商业的底层逻辑为基础,探索课程融合,例如,在需求分析到产品开发阶段可以融入商业数据类课程;从产品开发到商业模式阶段可以融入营销类课程;商业模式部分可以融入创新创业类课程;流程再造部分则可融入数字化转型类课程,实现工作坊的受众面、服务面尽可能广的目标。
第三,以创新管理课程实践支持学生设计与竞赛项目产出。作为参与式的课程,课程建设的成果一定要能服务于实践教学,如在产品开发部分及商业模式部分,学生可以课程学习成果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深入研究,也可以作为“挑战杯”“互联网+”等全国性大学生竞赛的基础作品。
第四,以课程教学需求引导案例建设。工作坊的需求分析及产品开发,是以真实的客户及产品为基础,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在实施工作前有企业案例开发的能力并且要具备在工作坊中涉及的产品相关生产企业的调研经验。因此,工作坊的顺利实施产生了需要企业真实案例支撑的诉求,这也是本工作坊需要较长筹备时间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实现教师与企业间智力资源的双向互动,教师与学生间的良性互动。首先,教师在企业真实案例开发的过程中,在充分调研企业的痛点及客户诉求等问题后,以工作坊形式连同学生共同产出项目成果,为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和产学合作提供了契机,随着案例数量的增加,教师的企业咨询服务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其次,从企业端来看,企业输出了不涉及商业机密数据,而学校输入了智力服务的成果。除此之外,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企业也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这些相比企业提供了一些时间和场地,成本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最后,以真实的案例作为工作坊项目教学的参与基础,学生更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也能够培养学生实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工作坊历经课程团队二十余次研讨,耗时近一年才落地实施,以项目管理的逻辑开发课程,开发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项目思路。课程建设在开发大纲、编写课程资料的同时,将案例开发、课程开发以及中小微企业咨询打通并连接为一体,从课程开发切入,模块化课程内容,与现有课程结合、融合,引导学生竞赛,根据教学需求撰写案例,从而逐步提升教师外向性能力,逐步为开展中小微企业咨询建立有利基础。(2)案例开发思路。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历史与内部管理,讲企业的故事,获得潜在的教学知识点对应关系,按照案例模板有针对性地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整理,以此为基础撰写案例与案例使用指南,最后整理案例入库,鼓励其他课程使用,实现案例资源共享。(3)案例开发视角。根据课程知识点要求,可从客户需求出发,基于QFD及TRIZ为基础的新产品开发及改进、商业模式分析、企业核心流程梳理、创新思维企业培训等方面开发编写涉及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案例。(4)案例工作组织。教师为主,学生参与。学生团队加入,团队每位教师带领10名学生对接3个企业,同时进行案例开发及编写,学生负责资料采集等基础工作,教师负责把握方向与编写案例。中小微企业案例编写过程中,可横向对比同类型企业,发现其共通点以及共性问题,进一步深入挖掘科研选题。(5)模式输出。创新管理课程项目本身作为可复制模式,在完成一定的建设任务后对外输出,帮助其他同类院校新建课程或改造现有课程,实现教学到咨询的转化。(6)项目必需资源。分院层面连接企业资源,对接西安各创新创业孵化器,团队教师可定期开展企业走访调研。
(二)参与式的教学设计
《创新管理》工作坊的教学设计不同阶段各有差异,主要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媒体与资源、教学创新点、教学内容设计、教具需求、活动与反思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创新管理》工作坊基于创新管理的内涵,结合商业基本逻辑及商科各专业背景,通过不同阶段的背景资料(案例)及相关活动的安排,以实践参与的形式让学生体验产品创新开发的全流程。秉持师生共同参与的理念帮助学生建立对于创新活动全生命周期的整体性认识;建立对于基本商业活动的感性认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商业逻辑以及创新思维。在两天共计8个模块的教学安排中始终贯穿以引导式、参与式的教學方法,整体设计首尾呼应,教师作为引导者,带领学生思考,最终一步步找到答案。课程设计以核心问题贯穿始终,例如,工作坊第一部分主要涉及三个问题:(1)创新是什么?(2)用户参与——用户只能被动接受吗?(3)用户需求——你的需求给别人说得清吗?创新是什么的问题用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创新的价值过程、创新的定义、创新的类型等,第一部分也是工作坊刚开始的阶段,要充分考虑学生参与课堂的意愿,因此这一部分设计简单案例及活动即可,每一个问题结束后,每一小组都要进行10分钟的反思和复盘。用户参与部分要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利用研讨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价值感知,说明不同用户对于价值的感知是有差异的,以主题活动和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在用户需求部分,学生则需要逐渐引入真实案例,学生小组抽签选择产品(教师根据前期调研的企业案例准备好产品清单,5~8件即可,需要控制学生可选择的范围,不能过于分散),同时教师需要安排学生在课堂设计简单问卷,将准备调研的问题写在白板上,并展示说明。接下来学生利用工作坊间隙开展用户调研,并于下一阶段工作坊展示调研结果,引出“你的需求能给别人说得清楚吗?”的话题讨论,并反思复盘小组在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复盘调研问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本工作坊在设计中充分凸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活动、研讨、分享为主,以教师讲解为辅,将价值创新的理念系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课堂教学环节和要素的创新。具体模块以案例、游戏、研讨、演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贯穿始终,而教师讲授在授课中所占时间比例较小,仅起引导作用。
(三)动态化的课堂观测
《创新管理》工作坊作为参与式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安排紧密,包含较多的课堂活动安排,因此为保证工作坊实施效果与质量,课程团队成员至少应该保证在四人以上,在实施过程中,现场至少需保證两名教师到场,一名作为主讲,另一名作为课堂观测者,保证过程实施顺利进行。作为主讲教师,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充分准备,负责课程内容的讲授。(2)组织游戏、活动、研讨等教学活动的进行。(3)根据学生课堂参与情况,灵活把握课程进度。作为课堂观测者教师,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课堂实施过程的全记录。包括时间与进度、学生参与情况、学生状态等方面,并于休息及阶段性模块结束后及时反馈给主讲教师,以教学设计“余量备案”及时微调教学安排。(2)学生参与的引导者。工作坊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观测教师在各种课堂活动进行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各小组的参与情况,不仅要解读“规则”,也要引导思考。(3)过程性的辅助工作,处理分发材料、收集成果、维持秩序等相关工作。从以上可以看出,虽作为课堂观测者,但作为课程组的成员必须对课程设计内容、模块等非常熟悉,因此,建议主讲教师与课堂观测教师在不同阶段、不同期的工作坊中交替担任,并保证课程组成员至少在四人以上,且至少有两人能够担任主讲教师。
本工作坊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学生参与度高,反映较好(见文末图1)。课程组成员也在工作坊实施后及时进行了复盘工作,总结了第一期工作坊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成绩及问题,在以后的工作坊开展中将逐步优化调整,预计通过两年期,5~6次工作坊的实施实现对外输出的建设目标,实现教学到咨询的转化。
创新管理课程将根据商科不同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在不同阶段开设,课程主要学习创新管理理论知识,并与互联网+、挑战杯大赛实践、毕业论文等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商科逻辑以及知识体系。创新管理工作坊作为创新管理课程的前置工作坊,充分考量了工商管理学院特色人才培养理念,即为学生提供在多样化环境中继续学习的机会,不断进行专业知识的革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开设创新管理工作坊的初衷则是突出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仅以西安欧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创新管理》工作坊的实施为例,给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学生为中心(SCL)的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佳.翻转课堂实践与分析:以汽车文化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2):114-115.
[2]李丽.电力企业科技人员创新管理的实践探索[J].管理观察,2019(3):24-26.
[3]叶梦琪.SMCR模式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以理财规划课程为例[J].商业会计,2019(6):125-126.
[4]王敬,刘慧卿,程林松.“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启示[J].石油人力资源,2017(3):67-69.
[5]李庭晓,辛斌杰,郑元生.螺旋式教学法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技视界,202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