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彤
[摘 要] 大学劳动教育具有引导学生内修德性、外砺品行、专业成长、自由创造这一由内而外、螺旋累进的价值指向。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相比,大学劳动教育的独特性更强,其核心要义涵盖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学科专业教育等,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修课。首先阐述大学劳动教育的价值表现,其次分析大学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最后从建构劳动知识学习的课程框架、统整劳动实践锻炼的资源平台等方面提出大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大学劳动教育指明新的方向。
[关 键 词] 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表现;核心要义;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7-0005-04
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对象的必修课,也是培养现代化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我国的人才培养方案中。”[1]在教育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期盼,要求教育领域将劳动教育工作提上日程,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其体会到劳动带来的独特感受,為学生劳动技能的增强提供支持。但目前我国大学劳动教育依旧存在问题,如劳动教育形式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不足、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表现缺乏明确认知、忽略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等。在上述问题的影响下,大学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不佳,劳动教育的价值受到限制,不利于大学生成为具有正确劳动观及创新劳动技能的优秀人才。
一、大学劳动教育的价值表现
(一)大学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
在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思想政治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高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若学校想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就离不开新劳动教育,其是构建全面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新劳动教育不仅提倡系统化的劳动理论学习,同时也提倡有趣、生动的实践教学活动,其有助于大学生不同感官之间形成一定的协调性,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优质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精神,从而使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为立德树人基础任务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二)大学劳动教育是融合传统劳动与新型劳动的教育
《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以时代特征为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要顺应科技发展的热潮,与产业变革保持一致性,以劳动新形态为参考,不断调整应用新兴技术,高度重视社会服务。”[3]《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再次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其基本理念,认为要“继承优良传统,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充分体现出传统劳动的价值,并积极学习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掌握相应的劳动技术和劳动工具,适应新时代劳动的变化”等。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大数据时代正式来临,传统劳动方式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组织形态也与之前不同,特别是大学生劳动的协作性特点更加显著,创造性越来越强。自从我国落实“双创”战略后,加之受就业问题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亟须优化传统劳动教育,使其和新型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确保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大学劳动教育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互蕴互摄的教育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是国民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学生成长发展息息相关,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综合育人价值。”[4]这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积极的态度看待劳动教育,明确其与其他“四育”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关联性。具体而言,德、智、体、美、劳五育从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整体,将劳动教育独立开来其育人价值会受到限制。并且,虽然劳动教育和其他“四育”相辅相成、关联性较强,但劳动教育独特功能也不可忽视。一般来讲,德育将受教育主体的“三观”、思想放在首位;智育强调开发受教育主体的智力,拓宽受教育主体的知识面;体育往往是帮助受教育主体强健体魄、提升身体机能;美育体现出艺术性的特点,陶冶教育对象的情操,使其有美的感受;而劳动教育主要为了帮助教育对象树立劳动意识,形成现代化的劳动观念,使其知晓如何正确劳动,是培育教育对象劳动技能的重要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真正做到“五育并举”,才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四)大学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内容是劳动创造幸福,并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倡导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新时代的大学生目前深受社会的关注,站在年龄结构的立场上来看,他们正处于人生道路的黄金阶段,其发展目标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目标存在紧密的联系,两者的实现轨迹具有一致性。所以,将加强学生新劳动教育这项工作提到日程上显得尤为重要,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实际意义。
二、大学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涉及诸多思想,而核心内容涵盖了三点:其一为劳动的本质观。马克思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5]所以,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劳动占据着重要位置,也具有决定性意义。其二为劳动的解放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层面来看,私有制的消除帮助人们摆脱了异化劳动的困境。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使人们真正沉浸在劳动中,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和乐趣,享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正是因为在劳动中人们越来越认同自己,并发现自己拥有劳动产品,所以人类和劳动在动态化的社会发展中获得解放。其三为劳动的发展观。马克思提出,若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融合为基础。对于这里提到的“全面发展”,是指使人的生产劳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6]。而生产劳动才能更多代表的是人的体力和脑力,其全面发展可以使个体能够在不同职业中发光发热。大学生劳动教育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思想,将社会性放在重要位置,引导学生以正确、积极的态度看待劳动教育,让“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不断劳动而获得各种道理及知识,为科学技术的提升打好基础。
(二)坚持以融合学科专业教育为内容主轴
大学作为整个教育链条的最高形式,其劳动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学校,更多的是社会劳动,在具有其他劳动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自身的独特个性也比较明显。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特点,对其共性和个性形成明确认知,坚持以融合学科专业教育为内容主轴,才可以防止在具体实施中出现问题。首先,劳动不能狭隘化。不可错误地认为教师的劳动体现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劳动体现在日常学习中,已经无需再进行其他劳动了。从本质意义上讲,写作业、听讲座、搞课题都处在劳动的范围内,但与这里所说的劳动不同,教室也非劳动的主要场所[7]。其主要是帮助学生来到社会这个大舞台,在遵循学科专业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处理其中存在的问题,感受劳动过程中心理发生的变化。其次,劳动不能等级化。不可以将“学习是最重要的”作为借口,简单认为劳动就是使学生自己收拾房间、倒垃圾、洗碗、洗衣服,也不可认为除杂草、擦课桌椅等校园活动的劳动形式比较低级而不愿参与。
(三)坚持以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为价值追求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传统的劳动方式产生明显变化,劳动形态逐渐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且劳动效能也产生了较大改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诸多领域备受瞩目,同时获得了广泛应用,人工智能逐渐为传统劳动领域注入新活力,从而使很多新业态、新行业随之出现。在此背景下,传统劳动力逐渐被淘汰,潜在从业者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习先进的劳动知识,还要掌握现代化的劳动技能,形成劳动意志和劳动情感等。为了顺应社会的新需求,各所高校更要注重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这种教育形式要体现出现代化的特点,将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作为重中之重[8]。创造性劳动和很多劳动形式不同,不仅具有开拓性的特点,还彰显出较强的独创性,是现代社会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需求,也与社会建設和发展密切相关。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需引导他们对国家需要产生明确认知,了解个人发展和专业匹配的相关问题,从三者之间发现融合点及平衡点。他们从事的创造性劳动至关重要,是一种涉及之前未出现过的技能、材料、知识的新型生产方式,能够促使生产劳动的效率有所提升。
三、大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关于劳动的教育:建构劳动知识学习的课程框架
从内容维度的层面来看,劳动教育是指关系到劳动各种形式的教育,包括劳动认知、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情感等[9]。大学劳动教育是接受上述教育并落实到具体行动的综合过程。对于知识教育而言,课程是重中之重,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要想开阔相关主体的劳动知识视野,就必须借助大学劳动教育完成,并秉持“课程劳育”的理念。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需从现有的零散课程入手,将这些课程整合在一起,搭建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框架,从而解决劳动知识体系不足的问题,注重劳动课程的优化,为大学生带来学习劳动知识、体会劳动内涵、培养劳动技能的空间。首先,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大学生讲解什么是劳动,提出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其次,认识到不同学科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将相应课程作为主要载体,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实训活动中,告知他们见习实习、生涯规划活动的益处,引导他们认真参与相关活动。在开展活动的环节观察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判断他们的劳动观、劳动技能,有针对性地引导,为大学生职业实践水平的提升提供帮助。最后,借助创新创业课程,及时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并将产学研用融合作为主要手段,引导大学生掌握创造性劳动技能,形成符合新时代教育的劳动理念和劳动素养[10]。需要注意的是,大学劳动教育和其他课程同等重要,必须按照要求贯彻落实,以一种新形式将劳动科学知识传递给大学生,这与大学思想政治课存在差异性,也和其他实践课不同。前者主要通过开展政治理论、思想修养等方面的知识教育,促使学生摒弃错误、落后的思想观念,健全学生的人格;后者以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为主,培养在某个专业领域十分优秀的人才。所以,劳动教育课程需要各个高校的重视,并将此项工作真正落实。
(二)通过劳动的教育:统整劳动实践锻炼的资源平台
从形式维度的层面来看,可以将劳动教育理解为 “通过劳动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将真实有效的劳动锻炼带给学生,帮助学生实现综合性发展[11]。大学劳动教育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漫长过程,此过程体现出转识成智、化智为能的特点,在实践的各个步骤进行调整,需将“实践劳育”的理念印在脑海里。目前,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实践教育活动的高校不在少数,这是检验大学生有无掌握较多专业知识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大学生劳动技能的关键措施。但这些仅仅体现在“点”的环节,还没有实现“以点带面”的目标。对此,需从劳动教育的角度出发,针对其资源平台实施科学化的整合,及时优化之前劳动锻炼体系的不足。第一,开展日常性劳动的过程中,需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到餐厅、健身房、图书馆、咖啡厅等地方勤工俭学;开展文明宿舍评比活动;落实“我是校园美化者”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形成劳动习惯。第二,开展服务性劳动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摒弃薄弱的公共服务意识,使其对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产生清晰认识,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12]。第三,开展生产性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大学生到农林牧场参观并帮助他们劳作,或者在田间地头辅助他们生产,感受劳动的不易和成就感。第四,开展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中,需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社会调查,在考虑大学生目前劳动观念的基础上开展学科竞赛,引导大学生在技术研发中投入较多精力和时间,通过一系列智力挑战性活动激发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三)为了劳动的教育:拓宽劳动思想教育的实施渠道
从目的维度的层面来看,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比较特殊,即帮助受教育主体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涉及较多因素,其中一项关键性因素为人的劳动活动。劳动教育能够体现出增智、树德的特点,并能够以劳健体、以劳育美。首先,明确劳动教育隐性教学链条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联系,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链条,及时调整科学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内涵。例如采用思政课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摒弃错误的劳动价值观;采用文史课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方式,将传统的劳动思想传递给大学生;采用和理化课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方式,强调对创造性劳动精神、技能的培养。其次,注重对劳动教育显性教学系统的优化力度,明确重要标志对该系统的重要性,以劳动技术课为主。要想解决劳动教育边缘化现象日益严重的问题,需从劳动教育的开展模式入手,对此不断创新,使其和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序列相融合,进入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大学劳动教育指导手册[13]。最后,需深刻认识到创意劳动的重要性,思考创意劳动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活动,如鼓励学生将传统劳动项目展示在学校舞台中,并向人们介绍新兴数字劳动产生了哪些变化,提出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卫生大扫除与智能机器人研发、传统手工艺制作与网络创意营销、人类文化遗存与虚拟现实技术相融合等方面的专题劳动项目,确保大学生在劳动方面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逐渐掌握创新劳动技能。
(四)反思劳动的教育:指导劳动科学理论的话语实践
从反思维度的层面来看,劳动教育不只具有培养人才的功能,也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究的深层次教育形式。作为教育界文化水平最高的学术组织,大学有必要完成劳动教育的反思。首先,要提出劳动教育科学的本质意义。有研究表明,劳动教育科学是综合了劳动观念、劳动现象、劳动精神的综合体,主要是为了帮助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地位,解决劳动条件不足的問题,以足够的热情面对劳动等。其次,要总结劳动教育科学的任务究竟为何。当前主要是回顾劳动教育之前的开展情况,从中总结经验,在考虑到当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建构相应的前沿思想,在劳动教育代表意义较大的案例中投入更多精力,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思考我国新出台的劳动教育政策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哪些改变,明确新政策的核心要义及主要功能,积极落实劳动教育国际比较工作,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14]。最后,要规范劳动教育科学的话语实践。只有清晰认识到相应的理论,才会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如果仅千篇一律为大学生灌输僵滞的、浮泛的劳动教育理论知识,没有给予其参与到多样化劳动实践的机会,那么大学生便无法形成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始终对劳动存在错误的看法,劳动技能也偏低。对此,高校需在大学生掌握劳动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超越单纯的“知识世界”、融入鲜活的“生活世界”、畅游复杂的“职业世界”,从而形成劳动最光荣、知识文化崇高、创新精神伟大的新追求。
四、结语
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属于一项积极举措,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大学应营造积极向上的劳动育人氛围,提高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精神,参与趣味性强的大学生劳动育人实践活动。同时,各所院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载体,更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从点滴之处做起,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及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模式,采用现代化的工作方法,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发展的道路上用劳动之手实现中国梦,为中国梦增添新的色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2020-03-26)[2022-11-25].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闫世笙,魏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37(2):18-24,40.
[3]周君佐,李镓,咸春龙.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基于粤港澳大湾区6所高校的调查[J].高教探索,2022(1):122-128.
[4]陈琼,柳友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实践原则[J].高等教育评论,2021,9(2):87-96.
[5]吴斌,彭泳斌,张雯闻.劳动教育视阈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以广佛地区六所高校为例[J].劳动教育评论,2021(2):68-88.
[6]马志霞,黄朝霞.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内容及实践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21(10):60-66,78.
[7]王可佳,肖建荣.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管理长效机制探析[J].高校学生工作研究,2021(1):80-88.
[8]李彤.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1.
[9]郭梅英.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10]李绍军,徐玉生.困境与重塑:教育场域视野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 39(4):31-35.
[11]宁本涛,孙会平.以“五育融合”之眼看大学生劳动教育[J].劳动教育评论,2020(3):58-69.
[12]崔友兴.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具身转向及其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22-27.
[13]王莹,王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0(8):67-71.
[14]王丽荣,卢惠璋.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J].高教探索,2020(7):114-118.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