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践课程中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

2023-06-17 11:29韩金全陈殿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7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机电知识点

韩金全 陈殿生

[摘           要]  思政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常抓不懈。专业课程在本科生教学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具有开展思政教学的巨大潜力。根据机械类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践的自身教学特点,将思政教学的目标落实在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上,通过互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归纳出所要传递的思政点。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选取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教师的合理引导,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都对思政教学效果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关    键   词]  机电一体化;本科教学;思政课程;研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7-0025-04

一、引言

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专业知识课程占据着非常大的学时资源,作为思政教学的隐性教育平台,其所应当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其可发掘的潜力是巨大的。很多专业课程已经作为思政教学平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8]。刘海春[2]等在“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非电类专业核心基础课中,基于基础理论和器件应用等两方面教学内容,构建了思政教学体系,确立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及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和家校情怀等教学目标,将学科发展中的经典人文故事、相关国家重大工程和时事话题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并设计了多种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达到了拓展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思政内涵的教学效果。汪丽群[3]等在“电梯PLC与变频器应用”课程中,将树立“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确定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方向,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思政元素选取、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五方面进行课程的思政教学建设,探索思政教学和专业知识教学的融合点,以及显性思政教育和隐性思政教育的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对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接受其中的价值教育,为此类专业知识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王建涛[4]等在“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中进行了思政教学实践,从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创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三个方面论述了思政教学设计,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相结合,指出思政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巧妙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增长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提升精神价值。李晓英[5]等在“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中,重新梳理了专业教学内容,针对三部分专业课程内容模块,详细地设计了每个专业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描述了教学实践过程,以具体实例展现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方式。从思政教学的实施效果来看,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课堂参与度,都对思政教学效果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苏频[6]等对“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中的思政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课程特征的基础上,制定了提升学生政治思想素养、增强学生心理素养和职业素养三项思政教学目标,在专业发展历程和技术现状中发掘了思政教学点,促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得到增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除了针对单一课程进行思政教学设计的情况外,也有从课程群的角度出发进行思政教学架构的设计,如胥桂萍[7]等对化工原理课程群的思政教学探索,黄凯宁[8]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课程的思政教学研究,都是将相关性非常高的几门课程或一类课程进行统一的思政教学规划,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但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也需要对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结合、教学模式的改进等进行探索。

从以上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内容有着一些行之有效的通用方法。首先要明确专业课程中思政教学的目标,将其与专业知识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思政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易于把握好方向和内容,也便于评估教学效果,完善教学设计,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政教学的效果。其次是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点。在专业课程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一些诸如发展历程、技术现状等的知识点,会介绍到专业领域内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体现着爱国情怀、价值观、专业精神等思政点。这表明专业课程自身是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这也是发掘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一个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抓这一点,使这些自然融合的知识思政点充分起到传递价值观的目的。另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是强化思政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增加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更多地主动思考,做到用心去体会课程中的思政点,能够自己去总结其中蕴含的道理,这将会加强课程教学效果。

二、课程特点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践课程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本科学生的必修专业核心课程,面向机械工程类的所有学生,这就为该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受众较多使得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能够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

本课程采用“项目研究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由“技术专题式”的理论课程和“项目开发式”的实践课程组成,包括16学时的课堂授课和32学时的项目实践。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以工程项目研发为背景的案例教学方式的运用,机电一体化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项目实践是综合运用基础知识来设计面向实际需求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从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项目研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课程的核心主体,需要发挥很强的自主性,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因此,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着大量的互动和协作环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和实践,有着充分发挥的空间[9-10]。

三、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目标的融合

思政教学目标与专业知识教学目标,需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专业知识教学是载体,在教授专业内容的同时,将思政教学内容融入其中,贯穿于全部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随时接受思政教学的内容,充分达到思政教学的目的,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践课程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的讲授、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素养的培养,涵盖了较为广泛的专业教学内容。而内容的广泛,就为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切入点,诸如爱国情怀、“三观”塑造和团队精神培养等。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践课程的专业知识教学目标包括:(1)基础知识讲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系统设计方法和各功能单元设计技术等。(2)基本开发技能培养,利用专业软件进行机械系统结构设计和运动仿真分析、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和集成验证等。(3)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训练,以一项机电作品为对象,进行产品的设计、组装和调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的管理和实施。从专业知识的教学目标来看,涵盖的专业知识内容比较广泛,这就为思政教学元素的设计和融入提供了多方位的切入点,可以多角度地融入结合,诸如爱国情怀的培养、世界观的塑造、团队精神的培养等。

在培养爱国情怀这一点上,对应的专业知识点包括机电领域涉及的技术和产业现状,国家在行业内的优势和劣势,同时这也是很好的思政教学点,结合当前的时政事件,尤其是中美之间的技术竞争、封锁与反封锁,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在专业技术领域如何赢得竞争、突破封锁。进而得出这需要我们每个人,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在各个专业领域作出贡献,取得进步。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与个人的职业规划是可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国家的发展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舞台,而个人在行业中取得的成绩又会为国家的行业进步作出贡献。在世界观塑造方面,可以落实在课程中有关技术发展和应用方式的专业知识点上。引导学生思考人和技术的关系,技术是由人掌控的,经过人的应用,才会作用到人类社会。人应该去主宰技术,使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团队协作是本课程实践环节的主要执行方式,学生自愿组合,组成4~5人的合作团队,根据教师提出的实践项目约束条件,共同确定项目选题、设计项目实现方案并完成实物制作。在实践过程中分工协作,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这种实践教学方式下,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本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这种课程项目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训练团队协作的平台,在合作中训练沟通、协调、分工合作等技巧,体会和培养团队精神。

四、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

以上述三个思政点之一的“世界观的塑造”为例进行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展现本课程思政教学的切入点,将思政教学落实在课程教学中。

(一)思政切入点的选取

对于世界观的塑造,这里选择“技术”与“人”的关系作为思政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概况”是本課程第一章“机电系统概述”中的一个教学知识点,讲授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历程以及所发挥的作用。这个知识点涉及“人”是如何发展和使用“技术”的,以及“技术”又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该知识点本身就是很好的思政教学点,可以通过互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技术”与“人”相互作用,促进技术的进步,并带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的价值体系和世界观决定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人”与“技术”相互关系的思政融入点,落实在“人对技术的使用方式”这个具体的知识点上。通过人类使用技术的具体方法和应用场景,讨论技术如何使用是“正确”的,如何使用是“错误”的,让学生体会到技术的“好”与“坏”是与使用技术的“人”息息相关的。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在人类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有“好”的作用,也有“坏”的作用,但这往往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技术使用者的问题,只有“正确”的人与技术的结合,才能促进社会的“正确”发展。通过这一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的主观世界在技术进步中如何发挥作用,进而如何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案例内容设计

该部分内容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现实生活中热门的新兴技术引入人如何“正确”地使用技术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思考技术与个人、人类的关系,探讨技术的发展如何造福人类社会。

无人机技术是当前的热门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热点技术的选取,可以引起学生更多的共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11-12]。引导学生讨论无人机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情况,有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或者是“好”“坏”兼有的。以四种无人机应用场景为例,作为学生讨论的铺垫。场景一,无人机的物流运输功能。利用无人机进行配送,很多物流公司有所采用,如亚马逊、谷歌、DHL,顺丰、淘宝等,尤其是疫情在全球爆发后,无人机在物流配送方面的应用,有效地减少了配送环节的感染风险。场景二,无人机航拍功能。由于无人机是在空中飞行,基本不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将摄像设备安装在无人机上可以大大提高拍摄效率,在测绘、救灾、消防等方面有着诸多应用。但该功能也会被用来进行偷拍等不法行为。场景三,军事用途。近来由于军用无人机的使用成本降低,以及民用无人机的军用化,无人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侦察、轰炸、定点清除等功能已普遍应用于实战中,如在2020年纳卡冲突、2022年俄乌冲突中,无人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场景四,暗杀和袭击。由于用于该用途的无人机有体积小、速度快等特点,被用于破坏民用基础设施等袭击活动。

无人机技术在这四种场景中的种种使用方式和用途,从使用者个人的角度出发,都有他自己的利益诉求,但从人类社会的角度出发,却有着“好”“坏”之分。从这四种场景出发,抛砖引玉,组织学生讨论各种无人机应用实例,从自己思考的角度出发,归类哪些是“好”的应用,哪些是“坏”的应用。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而哪些又是有害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利益、小团体的利益与人类共同体的利益,经常会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个人利益与人类社会相结合,如何使用技术才能使两者的利益保持一致,如何用技术的进步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怎样去避免带来灾难。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的目的。

(三)课堂实施

1.抛出问题

“技术与人的关系”这一思政切入点,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践课程第一章“机电系统概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概况”这一知识点的内容。这一知识点首先按照时间线介绍了机电技术从最早的机械技术,到后来的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的机电技术,再到信息化技术以及当前的智能化技术,以“技术”为叙事主体,描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积极贡献。紧随其后,接入“技术与人的关系”的思政点,抛出问题“技术是在‘人’的推动下发挥作用的,而‘人’在技术的发展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课堂讨论

向学生提出上文中设计的“无人机技术”案例。从“人”是如何使用无人机技术的角度,列举上文中的四种应用场景,并鼓励学生进行补充,提出各个角度的实例,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利弊共存的,弊大于利的,并将实例按此分类。组织学生讨论,怎样的应用方法才是“好”的,而哪些应用方法又是“坏”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应该如何发挥技术“好”的作用,而尽量避免其“坏”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否一致,是问题的根本决定因素,使学生树立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信念。

3.教师总结

经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意识到技术的“好”与“坏”是与使用者以及承受者的利益诉求有关的,“人”对“技术”的运用和掌控是其中的关键。技术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有将技术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出它的“好”与“坏”,而这又与什么人去用、怎样去用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技术、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始终将为人类社会谋福利放在第一位,而不是通过技术手段来损人利己。

技术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外在因素,而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的还是人类自身,是社会中所有人推动技术发展的动机、方法和结果。要让学生意识到要将个人的发展、团体的利益、与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技术发展在自己的手中发挥最大的有益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让所有人都受益。相反,如果将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站到大多数人的对立面,为满足一己之私,而损害社会的利益,那将是对人类犯罪,必将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保持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让技术发展起到它应有作用的必要因素。

(四)案例教学效果

本案例中所采用的“无人机技术”,是当前人类社会活动中的热门技术,正值蓬勃发展之时,是学生能够充分接触和了解的技术,都有条件去深刻地体会。将这一技术作为典型技术案例,进行充分剖析和展开,在学生面前展现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向学生抛出“无人机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这个问题时,学生普遍对这项技术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常规民用场景是学生普遍熟知的,而发生在战场上的军用场景,以及特殊环境的恐怖主义用途等,也有一部分学生有所了解。这表明用无人机技术作为典型思政教学案例是有良好基础的。但很多学生对无人机技术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它可以做什么”的阶段,并没有深入地思考诸多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人为因素,即“为什么是这样”。通过教学中与学生一起解析“人”与“技术”的内在联系,点明人的主观因素在技术发展与应用中的作用,让学生思考发挥人类主觀能动性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从本案例的选取和教学效果来看,思政教学的切入点选取学生身边的事物,且该事物本身又蕴含多层次的思考点,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1.专业课程有着学时多、受众广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将其打造为思政教学的隐性平台,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2.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思政教学目标相结合,可以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出很多思政教学融入点,而且贴近专业知识内容,使学生更易接受。

3.在教学过程中,与思政教学相结合的专业知识点,选用热点案例,同时采用更多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教学的热情,更好地达到思政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1-09].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 606.htm.

[2]刘海春,翁晓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2(5):16-19.

[3]汪丽群,高颖,王锋.“电梯PLC与变频器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2(20):149-151.

[4]王建涛,唐先智,李学良.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2,8(9):51-54.

[5]李晓英,何首武,陈佳,等.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软件导刊,2022,21(7):98-102.

[6]苏频,孟浩东.汽车专业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时代汽车,2022(16):75-77.

[7]胥桂萍,周富荣,姚振华,等.“三全育人”视角下化工原理课程群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化工时刊,2022,36(7):38-40,55.

[8]黄凯宁.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 38(6):67-72.

[9]李钢,潘金坤,冯勇,等.项目式教学推动下的机械设计制造课程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15):105-107.

[10]江春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探究式”教学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1):80-81,84.

[11]陈昀岚.社会热点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价值探讨[J].普洱学院学报,2022,38(3):91-93.

[12]王民飞,方宪权.社会热点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4(3):78-81.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机电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关于G20 的知识点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