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本科泰语翻译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路径

2023-06-16 17:40赵瑾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0期
关键词:泰语课程文化

赵瑾

[摘           要]  从“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和理念内涵出发,对本科泰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探讨泰汉翻译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力求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中泰语专业教学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以助力培养既有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又掌握扎实翻译技能,能够在中泰两国政治往来、社会交往、生活交流等各类翻译实践活动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泰语翻译人才。

[关    键   词]  “讲好中国故事”;泰语;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117-04

建党百年以来,世界更加期望了解中国,中国的对外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时代契机和社会环境,同时也为“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的外语翻译类课程提供了新的建设思路与改革视角。普通高等学校作为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方面责无旁贷。如何向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也成为我们当代外语学习者的历史使命,亟须我们参与思考和实践。

泰国是我国开展周边外交、携手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国家之一,探索中华文化典籍在泰国的传播与中华优秀文化在泰国的推广如何同频共振,是我国在新时代和新国际关系背景下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泰两国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文化交往历史悠久,目前我国共有4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泰语专业,在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翻译类课程是培养语言实践能力的核心课程。目前关于在泰语翻译课程中融入“中国故事”的研究较少,将中华文化典籍、历史故事、哲学思想与经典诗词等文化元素融入翻译教学,研究成果中关于如何结合教学现状进行教学改革、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根本任务缺乏详细的实践方案,鉴于此,本文以泰语专业翻译课程为例,探索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泰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讲好中国故事”融入泰语翻译教学的时代背景与理念内涵

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以来,利用“一带一路”契机有效推进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传播与推广,不仅可以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还可以为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的目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就要求我们新时代外语类人才既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又要熟知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深入了解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进而能够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故事中汲取中国智慧,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于翻译课程中的文化外译与传播情境,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从译介、传播现状及路径、传播效果等视角对中华文化的外译、传播与影响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体现出了成果数量增加迅速、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视角日趋多元的研究特点和趋势,加深了对我国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理解。然而,中华文化融入翻译教学中的对外翻译、传播与影响集中以英译研究为主,缺乏从整体视角下对其他语种尤其是非通用语种译介的全面梳理和探讨。基于传播效果理论下对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效果评估体系构建研究才刚刚开始,尚处于理论形成阶段,关于评估框架体系的证据过于零散,缺少概括性、可操作性结论。基于此,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视角下,分别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提炼翻译课程方案,并设计创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期夯实泰语专业翻译课程中的文化外译内容。

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翻译,把“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渗透到泰语翻译教学中,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教材编纂等角度,通过文化译介,将语言教学与文化对外传播相结合,实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位和目标,是使世界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让学生增加对中国故事的感知与了解,塑造其坚定而浓厚的家国情怀,培养其全面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时代背景下,以学生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向世界展示真诚、丰满的中国形象为愿景,使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进而讀懂中国。泰语专业作为研究外国语言文化的学科专业,翻译能力更是衡量学生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翻译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以此达到提升学生用泰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从而主动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积极有效的输出。本文旨在贯穿“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意蕴与泰语翻译教学改革探索,围绕贴合精准实施翻译课程方案、创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翻译教学“讲好中国故事”话语库、加强泰语翻译师资队伍建设四个层面,探讨泰语翻译教学实践的创新策略。

二、本科泰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

在本文中,笔者调查了1所综合性高校(双一流院校)、1所省属高校、1所外国语大学、1所民办本科高校的泰语专业培养计划,在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施后,在原有的泰语听、说、读、写、译语言能力,文学欣赏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运用要求之外,各高校培养目标中均不同程度增加了“中泰文化知识储备”“国情研判分析”“思辨与创新”“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等关键词。

在调查中,笔者注意到两个问题:首先,在泰语翻译课程中要讲哪些“中国故事”?其次,如何培养学生用泰语“讲好中国故事”?那么,我们如何构建中国文化话语体系,怎么面对不同受众对象的层次与喜好而进行不同形式的讲解与传播?我们是否需要在广度传播形式中采用多种方式把中国故事讲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而在深度传播上同时注意讲解得准确、细腻、精益求精?基于此,笔者从以下方面展开探索。

课程设置方面,据笔者调查,四所院校教学大纲除通识类基础课程之外,泰语专业课由泰语语言技能课程、泰语专业知识课程两部分构成。表1为四所高校所开设的泰语翻译课程,可以看到,首先,在开课时间上,四所高校泰语专业的开课时间基本设为高年级课程,学时一般为32~108学时。其次,在课程类型上,翻译相关课程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各高校泰语专业培养目标中均为重要且必要的环节。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包含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笔译在内。

构建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加强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如何加强翻译教材与翻译课程建设,如何加强对翻译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为契机,全面培养学生的汉-泰双语能力复合发展,强化学生的翻译理论和文化素养,了解受众群体的接受意识,加强学生对翻译方法与技能的灵活应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人格修养。另外,完善汉-泰翻译教材与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都是极为重要的现实议题,其中专任翻译教师的思想素质与业务水平的提升也是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中的根基问题之一。

三、本科泰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讲好中国故事”课程体系尚未融入翻译教学改革模式

通过调查四所高校发现,在大部分开设泰语专业的本科院校中,翻译教学仍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即泰语听、说、读、写基本功为主,缺乏关于用泰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系统训练,因此学生并不具备专业泰语人才应掌握的文化外译实践能力,从而无法满足当下面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时代需求。据此,在“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进行翻译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

(二)翻译课程设置不够精准,教学评价、考核方式单一

在泰語专业课程设置中,相较于泰语听、说、读、写课程,对应的翻译课程比重较低,在已有的翻译课程中,汉译泰与泰译汉缺乏突出重点内容的合理比例,课程设置在合理性上表现出了缺乏精准定位的现状,致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文化译介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目前,国内开设泰语专业的院校在翻译教学的课程设置中总体表现出课程设置单一、缺乏明确的文化翻译专题课程和翻译方向,也没有结合学校的突出办学特色、优势学科或区域亮点资源来设置课程体系。

(三)翻译教材滞后,教辅资料、素材匮乏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其内容决定教学开展的方向和实质。首先,泰语翻译类课程教材较少,且大多注重对生活类、文学类、时政类、商务类作品或文体的翻译,较少涉及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缺乏对接国家外宣翻译人才需求的翻译教学素材。其次,大多数翻译教材的教学重点集中在词汇和语法的笔译方面,忽视了口译训练相关教材,缺乏涵盖培养学生口译能力的翻译理论和语言理论素材。

(四)翻译课教师缺乏相应的语言、文化翻译实践经验

泰语翻译类实践教学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翻译基础知识,还需要具有高超的翻译实践能力。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泰语专业教师队伍整体上呈现年龄、职称年轻化的特点,只在部分综合类、外语类和开设泰语较早的院校具备“双高型”师资结构队伍。除此之外,多数年轻教师在从事泰语教学工作之前未受过专业的语言翻译训练,未经历过正式的中、泰文化翻译实践锻炼,因此不具备完善、丰富的翻译实战经验。大部分高校对非通用语教师的文化对外译介翻译实践和翻译技能培养方面的训练重视程度不足,在职称评定政策中也尚未对外语教师翻译实践与翻译成果的认定机制作出相关的规范和界定。

四、本科泰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路径

(一)培养语言外能力,提高“中国故事”的跨文化外宣能力

语言外能力主要是指专业知识和常识,具体包括翻译专业理论知识、跨文化知识、百科知识等。

在泰语翻译教学过程中,除了保证翻译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应注重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华文化典籍、诗词经典、哲学思想、历史名人事迹等“中国故事”各个维度的知识储备,在翻译实践训练中融入以上文化知识的泰译练习,同时对与泰国相关的文化常识、名人事迹、传统典籍等文本的泰语资料进行翻译对比训练,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外宣能力。

(二)精准实施翻译课程方案,创新课程设置机制

在本科阶段教学中,泰语专业学生由于对语言阅读功底的注重,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往往拥有极其丰富的词汇储备量,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训练中,对蕴含在汉、泰两种语言表层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和社会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却需要进一步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翻译创造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培养、提升。因此,为了培养泰语专业国际化人才,有效提升其用泰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明确泰语翻译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翻译课程之外增设与“中国故事”理解能力相关的训练课程,如中华文化典籍导读、中国古诗词赏析、哲学思想理解等,同时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相关课程的训练,如泰语演讲、泰语辩论、模拟传译等,在翻译训练中渗透相关翻译知识,构建精准、完善的翻译课程实施方案。

除此之外,为确保翻译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除了各教学环节需要融入“中国故事”元素外,课程评价环节也需要加入对“讲好中国故事”译介能力的考量。在信息化教学时代,完整的翻译课程教学评价设计应涵盖对学生“翻译知识、技能及价值素养”三维目标达成情况的多元考核。因此,对“中国故事”外译维度的考核与评价应在翻译课程教学评价中有不同的体现形式,注重开展翻译实践评析,考核要素需涵盖“中国故事”领悟与讲解、汉-泰双语之间的转换技能、译者应具备的相关素养,不仅考察学生对汉-泰/泰-汉翻译标准与方法的掌握,还要考核其对中、泰两个国家在政治制度、语言文化、情感价值等各方面异同的判断,同时也包括其对规范、良好的翻译习惯和职业素养的理解以及对树立正确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使命感。

对系统性建构课程设置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分类别开展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除了包括通识类与专业类课程外,还应尽可能包含相关配套课程,完善不同种类课程的设置,增设古文诗词、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传播等课程。(2)分方式开展课程设置。同一翻译课程可以由教师独立授课或教师团队授课,也可以开展国内外的教师联合授课,还可以进行线上授课、互动、答疑,或者网络慕课等。(3)分层次开展课程设置,可根据不同学历层次来设置课程,或分别开展学术型与应用型不同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

(三)挖掘教学素材的时代价值,建设翻译教学“讲好中国故事”语料库

翻译教学话语包括课题话语、教材、教辅材料、阅读材料和联系材料等语篇。泰语翻译教学素材除了致力于培养泰语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泰-汉/汉-泰翻译技能的训练,同时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丰富的时代价值。纵观目前出版使用的泰语翻译类教材,以“汉-泰/泰-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为主要教材类别,涉及汉-泰/泰-汉笔译与口译的翻译教学实践所使用的教学素材,则多为各院校翻译任课教师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素材或是中泰两国相关的时政新闻报道材料,缺乏统一、正式出版的具有鲜明时代价值和涵盖“讲好中国故事”话语体系的翻译教材。

因此,建设翻译教学“讲好中国故事”语料库,赋予其时代价值引领功能,是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不断挖掘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国故事话语体系、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等价值引领功能的翻译教学素材。其次,精准提炼翻译教学素材中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语篇元素,并使这些语篇元素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逐渐语料化,成为一个融自足性和开放性于一体的翻译教学语料库。最后,通过合理整合“讲好中国故事”翻译教学素材与语料库,建设能够充分发挥服务国家语言战略、构建国家对外话语传播体系的泰语翻译教材,从而培养泰语专业学生翻译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服务国家语言与翻译战略的责任与当担。

(四)提供各类翻译实践培训,拓宽翻译实践渠道,加强泰语翻译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出真知,各院校应积极鼓励翻译教学师资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供或资助相关教师外出参加与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的培训、进修课程,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到国内外学科前沿高校访学进修,或参与翻译实践工作,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此外,充分激活地方美育文化翻译教学素材,挖掘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美育资源,围绕地方特色文化、少数民族元素、属地特有景区、政府部门网站等地方外宣翻译项目与活动为翻译实践,拓宽“讲好中国故事”在翻译教学课程中的实践空间,从而丰富翻译实践的渠道和内容。

五、结语

总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讲好中国故事”正是弘扬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加强对“讲好中国故事”翻译人才的培养,是关系到国家文化对外传播与建设的时代议题。在翻译教学中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导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文化翻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为中国文化而自豪的爱国情怀,依据受众群体接受状况而培养学生在翻译课程中“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传播意识,有利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让学生在理解原文、语言表述、文化傳达、表现手法、修辞策略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中深入体会汉泰两种语言在社会历史、民族心理、思维方式、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差异。

泰-汉/汉-泰翻译课程作为泰语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之一,在翻译知识讲授、翻译能力培养和时代价值引领三个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讲好中国故事”泰语翻译教学不仅可以发挥“立德树人”的天然优势,引领学生不断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树立“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语言战略意识。本文通过探讨精准实施翻译课程方案,创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翻译教学“讲好中国故事”话语库,加强泰语翻译师资队伍建设的教学改革模式,对本科泰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进行了梳理和探索,以期达到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翻译教学,培养新时代所需国际化翻译人才的目标,为以后进一步探索中华优秀文化在泰国的传播与中华优秀文化在泰国的推广如何同频共振奠定基础,也是对我国在新时代和新国际关系背景下开展泰国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泓.典籍翻译教学中对“讲好中国故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构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22(7):14-20.

[2]李碧.应用型本科院校泰语专业翻译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教育,2022(21):119-120.

[3]李嘉运,张雅婷.“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翻译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英语广场,2021(2):3-6.

[4]贺桂华,文月娥.高校本科英语专业翻译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J].怀化学院学报,2022(8):117-120.

[5]司显柱.翻译教学的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J].中国外语,2021(2):97-103.

[6]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泰语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谁远谁近?
《暹罗馆译语》与现代泰语读音差异
浅析提高泰语阅读技能之我见
浅谈《泰语听力》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云南省精品课程《泰语听力》系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