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2023-06-16 17:40黄红日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0期
关键词:美育课程体系课程

黄红日

[摘           要]  新时期美育肩负着推动个体、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美育是铸魂育人工作的一部分,其既能推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然而,现阶段部分高校的美育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求,亟待做出调整优化。首先分析了高校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对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其次基于美育的现状,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构建美育课程体系的实践策略。

[关    键   词]  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105-04

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与心灵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知识面的拓宽,审美需求与审美意识也随之提升,而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进而发现美、创造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成为美育的热点问题。然而,部分高校由于对美育缺乏系统全面的认知,美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导致产生的美育效果并不理想,影响到美育目标的实现。为此,高校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针对性处理问题。

一、高校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对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

(一)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美育不仅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还能够帮助人们养成高尚、纯洁的品行,促使个体在超越人我之见的基础上,逐渐消除自私、自利之心,实现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情感支配实践、行为源自情感,当道德行为上升为人的需求或者信仰之后,那么自然会驱动人的行为实践,并且长期坚持,使自己的道德信仰长久稳固。高校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全面落实美育,目的是要开发学生情感,借助生活中美的事物、情感、形象去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顺利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1]。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为例,教师可以借助此音乐作品鉴赏的过程,为学生详细讲述贝多芬多舛的命运,以及在身体、心灵接连遭受伤害后依旧没有屈服命运,而是勇敢地为自己的梦想与幸福而前进。通过此种鉴赏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鉴赏技巧,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學生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为实现目标而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二)塑造健全人格

区别于其他教育,美育的本质特征是以艺术教育为核心,以熏陶学生精神、情感为抓手,通常采用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唤醒学生发展的内在力量,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塑造其健全人格[2]。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道:“美感教育的作用在于怡养性情,可以帮助我们完善道德基础。”美育就是如此,以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为载体,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其审美趣味与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最近几年对于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社会中形成了创新创业热潮,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成为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核心素养。按照生物学相关理论,人的左脑功能为抽象思维,主要负责语言、记忆、逻辑推理,右脑功能则为形象思维,负责图像、想象力等[3]。我国教育尤为重视智力培养,导致很多学生虽然专业理论能力较强,但是想象力、创新力、创造力不足,学校构建美育课程体系的目的就是发挥艺术教育开发右脑的功能,加强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的现状分析

(一)美育重视度不足

近几年,教育部门在各个层面上均提出重视美育、发展美育的要求,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显著成果,但是相比其他阶段的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对于美育的实施、普及进度却相对滞后[4]。在全国高校美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曾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问题,即美育的育人功能尚未得到普遍的关注,由于美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难以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尤其是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在美育现代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对美育重要性认识不统一、缺少统一规划等,高等教育中的美育工作仍然是薄弱环节。

(二)美术课程设置不完善

高校在进行美育课程体系构建时,很多学者及专业教师对于美育的地位、定位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学者将美育划入道德教育的范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常是由智育直接替代美育,此种现象导致学校的美育环节语法薄弱,无法同德、智、体、劳形成强有力的育人合力[5]。此外,随着社会转型发展、知识体系的愈发丰富,高校美育课程仍存在一些不足,目前,我国大学教学评价体系中,美育在评价中所占比重较低,实践中缺少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成效,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智能化的发展,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于在美育课程多样化整合建设方面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学科综合、学科互渗化等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学生审美素养不高

部分高校由于美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薄弱,这就造成学生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上难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不能全面地发现美、创造美。在当代大学生中,一些人的审美观念、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都与他们储备的专业知识不符合,一些大学生热衷于各种等级考试、资格考试,而忽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美学修养。高校若要彻底突破美育的困境、局限,必须抓住问题的根源,高度重视美育的育人功能,加大对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力度,将美育实践落到实处,以此来为美育课程改革注入生机活力。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策略

(一)树立“大美育”理念

地方应用型高校围绕美育构建课程体系阶段,需要始终坚持“大美育”理念的指导。因为美育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这些审美对象均可作为实施美育的素材,而且生活中美育场所也是随处可见[6]。因此,高校的美育不仅要在课堂中进行,还要向课外、社会生活中延伸,应当意识到美育实施途径与实施形式的多元化,认真做好顶层设计,不能仅将美育课程简单地划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或者通识教育课程中,而是要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学校办学特色进行统筹规划,将美育课程渗透到各个学科中,让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一同发挥美育合力,打造综合式审美教育。

“大美育”强调美育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美育,也就是说除了学校设置的美育课程以及美育实践活动之外,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均可作为美育元素,发挥美育的育人功能。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应积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资源,努力打造多维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协同推进美育的形式、模式、路径的创新,与教育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建立长效合作,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美育工作中,构建美育的课外活动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参观艺术展览与馆藏,参加主题讲座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学校与社会的互联互通中创造自由开放的大美育环境。

(二)完善美育课程目标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构建美育课程体系之前,需要对课程目标做出精准科学的定位,即以培养审美、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培育创新能力为重点。此外,美育课程目标的设置还应该始终坚持美育的三项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为确保美育课程目标同其他课程目标能够保持平衡,在横向与纵向上均存在关联,要求学校做到系统性设计课程目标[7]。其中,纵向目标设置应该紧紧衔接办学目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横向目标设置应该突出美育的育人功能,将审美能力要素纳入美育课程目标要素中,促使美育课程目标同德、智、体、美、劳的课程目标深度融合。(2)适应性原则。美育课程目标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审美经验、审美素养,确保能够顺利挖掘学生的审美潜能、与实际学情相适应,突出美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适应性。(3)层次性原则。根据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若要将美育课程目标实施层次性划分,可以分为认知层次、情感层次、行为层次,学校需要做的是基于审美规律,对上述三个层次的目标进行细化。在层次目标确定完毕后,继续完善美育课程目标,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审美情操,提升审美意识,培养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以及创造力。

(三)优化美育课程设置

美育课程是开展美育的载体,通过对美育课程设置的优化,有利于确保美育达到理想化效果。高校在设置美育课程过程中,应基于美育学科与教育学科的有关规律,把握好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着手规划课程设置工作,力求设计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从整体角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社会认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8]。另外,课程设置应关注课程知识之间是否系统、连贯,将美育课程属性同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密切联系起来,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美育课程,使学生的个性化美育学习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逐步向着美育目标靠拢。学校还应有意识地将美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以此来延伸美育课程边界,使美育的深度与广度得到进一步增加,让美育课程不局限于艺术类与美学类,学校可以围绕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道德美育等打造跨学科性质的美育课程,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要求更加契合,引导学生在参与美育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客观分析社会问题,进一步强化自身的社会认知能力。其中,艺术美育侧重于鉴赏艺术之美,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艺术鉴赏能力、艺术创造力的教育目标;自然美育强调尊重学生自然天性、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材料引导学生直观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进而深入认识外部世界、习得经验;社会美育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的方式,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情感;道德美育是借助榜样、先进的力量,引导学生主动向其学习,不断提升高尚的情操和高尚的品质,有意识地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推进美育实践多样化

高校在构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摄影等美育课程时,还应针对性设计对应的实践课程,着重为学生介绍这些艺术形态与艺术本体,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成果,根据学校办学特点、学生发展需求、地域文化等,积极创新美育实践活动的形式[9]。具体来说,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学校可以將美育课堂迁移到乡村,秉持学术眼光设计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村落设计改造等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将美育内容融入其中,并且广泛整合社会、设计、商业等相关专业背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深入调研、分析,结合调研结果统筹设计实施方案,让美育实践转化为实际成果,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审美能力,让美育达到最佳效果。与此同时,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还应适应时代发展节奏,既要贴合学生学习与实际生活,还要结合产业发展前沿,比如增添体育电竞、游戏动漫设计等,目的是从美育角度,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积极引导与转化。最后,将传统文化与数字化展示进行结合,推进“地域文化”“特色民俗”进校园,在课程、社会、讲座、研究等方面,加强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把数字化文物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资源,以此为基础,推动数字媒介美术辅修等课程的建设。

(五)拓展美育实施路径

艺术课程、美学课程虽然属于美育课程体系的范畴,但是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美育课程。基于此,高校应积极对美育的实施路径进行拓展,充分利用其他学科课程、艺术社团、课外美育实践活动、校园美育文化等载体,进行美育渗透与引导,助力学生审美能力、审美价值观的发展。

第一,组织主题美育讲座。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定期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开展主题讲座活动,围绕特定的美育主题展开深度解读剖析,促使讲座的主题得到有效升华,比如以“美育视角下的中国舞蹈美学内涵”为主题,从舞蹈的功能、分类表演形式等方面入手展开细致讲解,丰富学生的舞蹈基本理论储备,同时讲座过程中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舞蹈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影响,帮助学生突破艺术固有的审美方式,获得思维的启迪,深刻领悟美育中蕴含的人生内涵,进而更好地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内在精神品格。第二,组建学生社团。高校可鼓励学生依据共同的兴趣、特长、目标、爱好等,自行组建社团,让社团发挥美育实践的平台作用。教师要针对社团活动采取课程化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关美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大学生艺术展演、文化展览、书法与绘画竞赛等,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学习、模仿、创造、再创造,借助这一过程增进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了解,切實感受到艺术之美,实现艺术审美能力、创造力的协同提升,让美育温润学生心灵[10]。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所在,高校需要全面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认真做好校园绿化环境、人文景观、文化设施、教室环境等的建设设计,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实现美育的渗透,促使美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打造学校美育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六)强化美育师资队伍

美育师资队伍是美育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素质与能力将直接决定美育的实施成效。对此,为切实保障美育质效、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学习体验与情感体验,高校应高度重视专业化美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高校应将美育实施阶段各学科之间的均衡性纳入考虑范畴,以此来对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优化分配,使各学科师资占比保持相对平衡;同时,从以往过度强调理论教学的局限中解脱出来,适当招聘一些当地作家、歌唱家、影视导演、舞蹈家等实践型文艺家充实到美育师资队伍中,更好地支持美育实践课程,大力加强文化艺术传承,促使学生的艺术素养、文化认同感得到显著提升。其次,提升美育师资综合素养。美育课程最为显著的特点即综合性,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与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以及高尚情操、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环节高质量地完成理论与技能传授任务,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人格魅力。最后,加大美育师资培养力度。高校应立足于美育的综合性特点,从美育师资的能力目标出发,科学规划美育师资的培养方式、培养方案,促使教师的美育水平与审美能力有所提升,更好地适应学校美育的目标要求。

(七)健全美育评价机制

评价是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从美育活动的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后期结果三个维度出发,对课程实施情况展开测量、分析、价值判断,因此,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激励、管理等功能。高校针对美育课程构建评价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基于美育育人的特点、功能、实施路径,针对性完善美育评价机制,使之成为美育课程教学以及课程体系构建的导向。第一,组建美育评价机构。高校需要根据美育课程特点,安排相关教师组建成评价机构,专门负责美育评价制度制定、保障制度精准落实,这样才能使美育课程在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等方面的效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要不断加强美育的教化功能,使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教育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突出美育本体属性。美育评价应始终贯穿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等方面,而且既要侧重阶段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还要兼顾发展性评价。第三,厘清美育内涵。高校需要深刻认识到实施美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因此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与实效性评价,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第四,创新美育评价方式。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影响,为各个领域带来了诸多便利。学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引入先进技术,用来辅助美育评价,以此来有效突破美育评价的难点与不足,促使美育评价的理念、内容、标注、方式实现升级,通过对学生的美育学习过程及结果展开多维度、全过程、立体式评价的方式,切实提升评价内容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美育功能集中体现在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质、智力开发等方面,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功能都是其他教育所无法达到的。基于此,高校应深刻认识到美育之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基于当前美育的现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树立“大美育”理念、完善美育课程目标、优化美育课程设置、推进美育实践多样化、拓展美育实施路径、强化美育师资队伍、健全美育评价机制等方式,尽快完成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切实保障美育的有序开展,有效培养青年学生的审美观念、创新意识,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与胸怀,使之在美的艺术滋养下,实现精神上的富足。

参考文献:

[1]周娟.全面加强美育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22(11):237-240.

[2]程苗苗,周萍.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课程美育功能提升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20):134-136.

[3]魏殿林,倪旭前.综合性高校艺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2(4):54-59.

[4]杨柳.新文科视野下应用型高校美育建设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22(7):94-96.

[5]朱苏华.以大美育观构建高校美育新格局初探[J].文教资料,2021(34):173-176.

[6]宋晓清,王永伟.“象·形·境”理念下高校美育课程内容建设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4):158-159.

[7]宫佳妮.“三全育人”理念下发挥美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性与实施路径[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11):107-109.

[8]孙鸣晨.“以美育人”思想下高校美育课程的改革路径:以美学原理课程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1(21):113-115.

[9]王文革,刘同军.循美而行:关于高校开展“课程美育”的思考[J].美育学刊,2021,12(3):54-59.

[10]伍荣生,江水莲,唐进宝.应用型高校美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三明学院学报,2021,38(2):118-124.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美育课程体系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