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若帆 曾丹萍 马伟民
[摘 要] 为探索高校大学生帮扶困境儿童有效路径,给予困境儿童更实质、有效且可持续的教育及心理帮扶,以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义教筑梦联盟”工作室对困境儿童帮扶实践为案例,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究“高校—社区—家庭”三者联动实践机制以及“艺术+”课程设置在此案例中的作用和启发,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帮扶团队探索能长期满足困境儿童教育和心理深层次需求的路径方法,以及为帮扶困境儿童的多方平台提供可借鉴的有效案例。
[关 键 词] 马斯洛需求层次;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021-04
一、引言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为困境儿童营造安全无虞、生活无忧、充满关爱、健康发展的成长环境,是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做好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关系儿童切身利益和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安居乐业、和谐幸福,关系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困境儿童在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这类儿童因家庭、身体残疾、贫困等原因致困,内心往往更加脆弱和敏感,在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厌学情绪,他们不易向他人吐露心声,别人难以走进其内心,并且在自我认同和人际交往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常常较为缺乏自信心。关爱困境儿童,除了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所需,还需要有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帮扶和支持。大学生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支有生力量,以大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兼具年轻化和专业性。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志愿队伍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以高校力量、高校资源帮扶困境儿童具有现实意义,使高校、社区、家庭三方相结合,为困境儿童撑起一道保护屏障。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视角下困境儿童帮扶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简介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从人类动机的角度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见图1),该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人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求则处于从属地位。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需求是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得到满足的。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视角下困境儿童帮扶原因
1.爱与归属感需要
困境儿童家庭经济生活比较困难,主要依靠领政府最低生活补贴维持生活。而且部分困境儿童父母婚姻关系不好,或一方死亡、失踪等,父母不能提供学习所需要的费用支持,导致困境儿童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辍学现象时有发生[1]。困境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缺乏爱的满足,极易产生焦虑、孤独、郁闷和意志力薄弱等负面情绪。并且由于监护人外出务工,困境儿童缺乏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在缺少家庭关爱的环境下长大。对于困境儿童来说,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关心、照顾以及与外界的沟通。
2.尊重需求和社交需求
由于困境儿童的特殊原因(如自身存在缺陷、自闭等),他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或多或少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歧视和压力,这对他们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入有较大的阻碍和影响[1]。从本质上来讲,困境儿童也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其自信、自尊、自爱品质的培育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也需要被积极引导,学会表达自我,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在大学生与困境儿童互动的过程中,让儿童更容易体会到与人沟通交往的乐趣,培养他们具有乐观、开朗的心态,提升自信,克服自卑。同时,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困境儿童的思维和创造力,经常组织艺术活动可以提升困境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发现美的能力和增强对外界的欣赏力,打开封闭的内心,使其逐步学习与外界沟通、交流。
3.自我实现需求
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大多数困境儿童自身有许多艺术兴趣,也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和认可,实现自身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困境儿童的内在呼声得不到身边人的耐心倾听和积极反馈,因而对外界也充满了抵触情绪。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视角下困境儿童帮扶模式(见图2)
1.注重倾听,耐心引导,增强互动
保障大学生志愿队伍与社区合作帮扶困境儿童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与困境儿童家庭建立良好的关系,深入了解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以温暖的语言与具体行动为其排忧解难。鉴于困境儿童的特殊性,在深入探访了解过程中,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用心倾听,以同理心和真心给予困境儿童家庭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耐心倾听与正确引导困境儿童,加强与儿童及其家长的沟通、交流,用爱心和责任心带给他们温暖与陪伴。志愿者开展许多小活动与孩子们互动,如利用书信等方式,使孩子们打开心扉,与志愿者沟通。
2.运用“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社工”服务模式开展实效性服务
通过“高校—社区—家庭”三者有效联动,依托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团队的可持续运营,形成校社联动机制,社区工作是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与困境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提供困境儿童家庭的帮扶需求以及场地支持,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创新实践提供资源,提供个性化和实效性服务。
3.满足兴趣教育需求,开展“艺术+”特色课程
依托高校的特色课程优势,针对儿童本身的状况和兴趣爱好,制定特色课程。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教孩子们艺术类课程,如声乐、书法、绘画等,以艺术滋润孩子们的心灵,通过兴趣教学和心理关怀,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以及乐观向上的心态。
三、案例分析
(一)项目简介
“义教筑梦联盟”工作室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团委指导下的一个志愿服务团队,让大学生走进困境儿童家庭,为他们带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服务,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实践活动,致力于打造“高校—社区—家庭”三方联动的大学生参与困境儿童心理帮扶网络,从建立起大学生特色困境儿童心理教育服务体系、建立以大学生为主的心理讲师队伍、发挥大学生专业素养、丰富困境儿童精神生活的义教活动,到“互联网+帮扶”模式的运用,一步步落实困境儿童的帮扶工作,做到真正帮助困境儿童。
(二)案例基本资料
广州市某小学的艺源(化名)是团队的一名帮扶对象。艺源3岁时被确诊为自闭症,其父亲因在工厂打工常年没有回家,其母亲患有智力障碍,无法正常照顾和陪伴孩子,孩子缺乏父母亲的爱护,因自身和家庭方面原因导致艺源害怕与别人交流。艺源现与母亲、奶奶居住在村里的毛坯房。目前,艺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主要由奶奶负责。家庭经济困难,主要依靠奶奶和母亲卖菜、做手工的微薄收入以及村委贫困户救助金勉强维持生活,父母较少与孩子沟通。作为独生子女,无同龄人陪伴,缺乏父母亲的爱护和陪伴,奶奶年龄较大且不熟悉电子产品的使用,对艺源的学习起不到实质性的指导与帮助,也难以了解艺源内心的想法。本团队在了解艺源的具体情况后,从2021年开始与村委工作人员一同帮扶艺源,通过招募志愿者每周前往艺源家中辅导其写作业,教孩子书法、绘画,通过兴趣教学和心理关怀让艺源从一开始害怕志愿者、不愿说话,逐渐变为与志愿者一起玩耍,这是艺源打开自我的一大进步。志愿者与艺源还会不定期通过书信的方式交流,志愿者不断鼓励艺源要勇敢表达自己,同时接受外界的声音,艺源也会以画画的方式给志愿者回信,一步步打开封闭的内心。此外,志愿者会把孩子的想法告知他的奶奶,并且引导奶奶以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通过该个案可知,大学生志愿者的介入对困境儿童的学习和心理帮助等方面确实有积极的作用。
(三)案例的主要优势
1.自身优势
艺源的自闭症较为轻微,奶奶定期带他去医院做检查,依靠药物治疗有所缓解。孩子生理情况良好,在运动等方面与普通孩子没有区别,很喜欢绘画,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有利于艺术教育等活动的开展。对于有大学生志愿者上门辅导,艺源也不抗拒,喜欢有人陪伴与辅导。
2.家庭资源优势
艺源与奶奶感情较深,能与奶奶进行沟通、交流。奶奶亲和友善,关心爱护艺源,得知有社工与大学生开展教育帮扶表示非常欢迎,艺源在和社工与大学生相处期间,心情很愉悦,在鼓励和引导下也能慢慢敞开心扉。
3.社会资源优势
对于艺源一家,村委会定期给予贫困救助金以及开展探访、慰问,提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等,能给予一定的社会支持与帮助。
(四)需求预估分析
2021年10月,“义教筑梦联盟”工作室团队志愿者与社工一起到艺源家了解情况,与奶奶一起到小学接艺源放学。志愿者和艺源打招呼,但艺源沉默不语,发现不认识因此低下头拒绝眼神接触。回到家中,志愿者以知心姐姐的身份,慢慢引导艺源,辅导艺源完成作业。在辅导过程中发现,艺源虽然不愿表达,但是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志愿者对艺源进行鼓励、指导,有了志愿者的陪伴和指导,艺源也慢慢愿意与其进行简单的沟通。
1.安全需求
艺源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和生存环境欠佳,收入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另外,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儿童在所处环境的安全感,艺源父母之间的矛盾增多加重了家庭环境里的不安全感。
2.情感归属需求
艺源是独生子女,患自闭症,内心封闭。父亲常年不回家,母亲患智力障碍,由奶奶带大照顾,与奶奶感情较深。但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奶奶年龄较大难以了解艺源内心的想法,缺乏有效沟通,年纪尚小的艺源无人倾诉,产生自卑、自闭心理,缺乏情感支持。
3.尊重需求
儿童有着非常强的自尊心,他们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各个方面的评价[2]。艺源患有自闭症,不愿与人交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心理疏导,他需要学会接纳周围事物,学会与人沟通。
4.社交需求
艺源患轻微自闭症,不爱说话,时常一个人待着,在语言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需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引导。
5.自我实现需求
艺源喜欢绘画,喜欢通过绘画表达自我,能够在绘画中找到自我价值,有艺术发展兴趣,需要肯定和赞扬,但由于家庭贫困以及监护人文化水平有限,在学业上不能得到有效辅导及支持。
(五)帮扶方案及效果
根据案主的实际情况,“义教筑梦联盟”工作室以固定的4名志愿者参与帮扶的方式,每周六前往该儿童的家里进行互动教学。首先,志愿者先向村里的工作人员了解孩子及其家庭的實际情况,并与孩子家长进行沟通。对孩子有初步了解后,制订每周的互动方案,艺术课程、体育锻炼与学业辅导相结合,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家长对孩子学业辅导的压力。为了使孩子更加愿意与其他人沟通,志愿者尝试跟孩子进行书信互动,以简单的文字、绘画与孩子书信交流,该方法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志愿者定期向家长反馈孩子的情况,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不断拉近家长与孩子的距离,使家长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孩子。
四、大学生参与社区困境儿童帮扶经验分析(见文末图3)
(一)建立“高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模式
“义教筑梦联盟”工作室依赖高校独特的语言优势及教育师范专业优势,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以实施地广州市白云区多个社区的困境儿童帮扶计划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建立校社联动机制,从社区中获取介入困境儿童保护所需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与困境儿童家庭进行沟通,建立桥梁。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问卷等方式了解困境儿童对兴趣教育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帮扶计划。“高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模式具有两层实际意义:(1)通过三方联动机制为困境儿童的成长建立良好的心理生态系统。即大学生志愿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接纳、关爱困境儿童,儿童在学习生活中亲近、喜欢大学生志愿者;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在对困境儿童深入了解和接触后,能给家长一定的家庭教育、相处方法的建议。家长能读懂、共情儿童的心理需求,儿童能尊重家长、感恩家长的付出。(2)通过三方联动机制有效预防与解决困境儿童的心理问题。即通过文化营造和专业引领,形成如下互动机制: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学习掌握心理教育规律,采用合理的方法,为困境儿童进行正确的行为引导,使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到提升;大学生志愿者对家长的家庭教育及时给予专业的方法指导;家长遇到问题向大学生志愿者及时沟通反馈。
(二)构建具有大学生特色的心理教育服务体系
由于困境儿童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大部分困境儿童的基本心理现状都是亚健康状态。针对这一现象,本团队以正确疏导困境儿童的心理问题为出发点,结合校内“朋辈”心理咨询的开展情况,制订适合困境儿童的多元化心理辅导方案,构建具有大学生特色的心理教育服务体系。例如,定期与困境儿童一对一交流;邀请家长一同参与“义教筑梦联盟”工作室开展的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活动;每月一次“大学生志愿者—困境儿童”交换信件活动,构建良好的心理反馈机制。旨在让困境儿童在独自或与团队成员进行动手实践活动时,意识到自身在团队中的价值,有效地帮助其提升自身自信心,守护心灵健康。
(三)以“语言+艺术”兴趣课程,丰富困境儿童的精神生活
外语是一门交际语言,开展以“语言+艺术”相结合的兴趣课程,不仅能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儿童的口语能力提升,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其社会参与感。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创造力,经常性地组织艺术活动可以提升困境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带领孩子们在语言世界中探索多彩文化,在艺术海洋里激发无限潜能。
(四)在“后疫情时代”下,开展针对困境儿童的线上义教帮扶活动
面对疫情的特殊局面,“义教筑梦联盟”工作室积极开展线上义教帮扶活动,在确保义教过程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们带来外语、艺术启蒙、思政、心理教育等线上教学,以新形式代替传统教学模式。此外,线上教学以最简便的设备弥补了线下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传播到需要之处,惠及困境儿童及更多有需要的孩子。“义教筑梦联盟”工作室顺应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潮流,通过运营“义教筑梦联盟”公众号和抖音等新媒体渠道进行项目宣传推广,定期推送文字、视频等,展示我们的义教成果;并制作课程App,内含语言、艺术、思政、心理等线上课程包,将生硬的知识点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讲得通俗易懂。依靠新媒体运营技术推广,以此来吸引社会和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关爱困境儿童的行动中。
五、结语
困境儿童的帮扶不仅仅需要某个人或组织的努力,而是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高校参与困境儿童的帮扶活动,通过“高校—社區—家庭”三方联动的大学生参与困境儿童心理帮扶,弥补以往的“社区—家庭”单一的帮扶模式。高校力量的加入,为社区治理添砖加瓦,其具有双向的意义:一方面,困境儿童作为受益者,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关怀和扶持,这使他们获得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以及适当的心理疏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参与困境儿童的帮扶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提升了自我的精神修养和社会服务意识,对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莫瑞丽,封维艳.关于困境儿童的国内研究述评[J].理论界,2020(5):51-56.
[2]谢雨珊,铁平.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析儿童心理需求与教育价值[J].甘肃科技,2021,37(19):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