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拓展思政教育空间,优化教育方法和提升教育效果,全面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有机结合。尽管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其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机构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并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扩大课程思政的覆盖范围,进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全方位融合。
[关 键 词] 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课程思政;互联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3)10-0017-04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其强调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显性思政教育),以及深度挖掘和利用专业知识教育中的思政元素(隐性思政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道德品质塑造的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建设与教学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下的互联网+教学方式的广泛应用使得课程思政建设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建立清晰的教学实施路径,制定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课程思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学效果,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工作,并明确要求高等院校重点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一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2017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等院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在上述高等教育政策改革背景下,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互联网+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将高等教育引入全新的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时代特征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也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是一种新概念、新思维和新模式,能够使高等院校实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运用校园数字化和智慧化软件完成资源共享、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种任务。鉴于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也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资源。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优势如下:(1)能够避免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束缚,自由、及时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2)能够推动思政教育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3)能够实现课堂内外和线上线下的全方位育人。(4)能够集中优质课程资源实现教育内容和教育水平一致化。(5)能够强化价值引领和意识形态并消除或弱化西方思想的渗透和影响。[1]
(三)高校课程建设发展提供了实践可能
教育部在2001—2018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上述文件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主要依托思政教育管理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工作由专业教师和思政工作者(如辅导员等)相互配合完成,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心理辅导、思想引导和思政教育等任务。此外,我国高等院校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好,具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挑战性
(一)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问题。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还是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认知规律和研究方法,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心理变化和解决心理问题,其本身并无明显的政治属性。[2]思政教育强调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现途径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等方式。[3]鉴于思政教育具有较强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属性[4],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需要处理好其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如果简单地以思政教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无法实现其教学目标,还将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而课程思政建设也将无法实现其预期目的。
(二)开展课程思政的理论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解决专业知识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的协调配合问题。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是在我国现有国情条件下提出的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然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发展相对落后,主要依托西方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案例进行教学。但是,西方心理学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和适用逻辑具有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点[5],其与我国思想政治理论存在一定冲突和不一致性。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过度依赖西方的学术理论和实验案例,避免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渗透和影响。在此方面,专业教师需要努力钻研和发展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使其与思政教育理论的发展保持一致,为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三)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最后需要解决的是互联网+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结合问题。互联网+课程思政要求专业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和重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使思政教育随着专业知识教育通过互联网深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促使时代信息与专业课程的及时结合,为课程学习、资料检索、信息传递、互动交流提供便捷化的技术条件,从而提升知识传授和课程学习的质量。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课程思政并非仅限于将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作为时代背景或者技术手段,而是将互联网+教育方式作为现代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教学方式的变化也给专业教师革新教学方法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方法
(一)加强教学方法革新
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与矛盾冲突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加强价值观引领的同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6]在此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教学方法:(1)根据专业教学任务和思政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讲述中自然地联系价值导向和思想引领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政教育。(2)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尤其是将积极心理学教学方法与思政教育方法相结合。这是因为积极引导和鼓励思考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思想品德,维护其身心健康和塑造积极人格,并使其更容易接受思政教育。[7](3)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思政教育内容和思政教育空间,将蕴含思政教育内容的专业课程和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使其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自主选择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应当在互联网教学平台与学生互动,积极回应学生的反馈,使线上教育辅导与线下课程教学相互辅助和紧密衔接。
(二)加强教育理论发展
专业教师应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建立与发展问题。[8]在此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研究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理论模式方面的差异性,提出原创性的學术理论。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并非要完全排斥西方心理学理论,而是要在本国传统思想和观点的基础上辩证地借鉴西方国家的理论。(2)研究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方面的差异性,根据中国国情特点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制订适合本国的教学计划。(3)研究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文化习俗和大学生心理特点方面的差异,采用适合本国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的方式方法。
(三)加强管理体系构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高校管理机构的统筹安排和科学推进,需要在领导和执行两个层面统一认识和统一行动。具体措施如下:(1)高校管理机构应根据时代变化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组织学术会议探讨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为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2)高校管理机构应统一建设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平台,规范管理网络课程设置和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改进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内容和服务功能。(3)高校管理机构应培育成熟的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辅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4)高校管理机构应逐步积累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如慕课平台资源、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网站等,建设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网络学习资源库。[9](5)高校管理机构应加强学校之间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合作,通过课程资源共享获得更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与思政教育人才的融合是提升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此方面,高校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选择具有思政研究或者思政工作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2)加强两个领域教师的合作与交流,组建教学团队和科研共同体。(3)加强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培训工作,提升教师运用网络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为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专业教师可以灵活选择如下教学路径:(1)嵌入式课程思政教学,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理念嵌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2)支撑式课程思政教学,要求依托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专业优势,支撑和拓展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教学资源。(3)补充式课程思政教学,要求利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10]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效果
(一)互联网+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予以客观评价和检验实际教学效果,并根据现实情况予以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案。这是因为教学改革建设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专业教师全面理解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内涵,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制订详细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实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在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应确立科学的评价原则,设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多维度地考查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效果,以便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准确的评价信息。[11]具体的评价指标可以设定为:(1)教学内容的政治方向是否正确。(2)教师言行是否统一。(3)课程思政目标是否适当和具体。(4)课程思政教育是否充分。(5)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是否恰当和有效。(6)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是否具有较好的效果。(7)学生在互联网+课程思政学习过程中的表现。(8)学生对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观感受等。[12]
(二)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了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根据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本专业的育人目标,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通过两年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对1000名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7%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开展课程思政建设;93.2%的大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有别于单纯的思政教育,其教学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被接受;93.5%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学习更加自主和方便,也更容易和专业教师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92.6%的大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应依托本国学术理论和本国实践案例,其更具有吸引力和更符合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现实环境;93.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及时更新相关课程内容。
(三)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教学改进
根据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结果,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在如下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1)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知识点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并明确确立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用人才的终极目标。(2)持续提升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和思政素养,加强团队的科研交流和教学探讨,并通过现场观摩和教学培训等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水平。(3)进一步强化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线,以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为重点,使学生心中充满爱党爱国的热情并树立为国为民奉献的精神,真正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4)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安排与国家政策要求的吻合度,合理安排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线上和线下教学和辅导时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相关课程知识和提升思想理论素质。(5)持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多地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辅助课程思政教学,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充分感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从而更加自主自愿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结语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应当紧密围绕并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13]高校管理机构应当在此方面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规划,提高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情况做好科学评价。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应当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深度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并通过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和喜.“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6):86-89.
[2]田刘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及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7,4(50):97-100.
[3]何慧星,张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渗透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10):13-16.
[4]邱柏生,高学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意识及其对象[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2):17-22.
[5]崔景贵.文化视野中的我国心理教育本土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1):84-88.
[6]姜松梅,王冰洁.“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3):107-112.
[7]宋志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江苏高教,2009(4):106-108.
[8]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反思与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3(2):39-42.
[9]侯玲,彭涛,李光华,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2):71-74.
[10]蔡小春,刘英翠,顾希垚,等.工科研究生培養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7-13.
[11]梁瑛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教学刊,2020(20):77-79,83.
[12]唐月芬,黄茂.课程思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讨[J].教育观察,2020,9(13):42-44,105.
[13]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9(11):80-84.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