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模型构建及培养研究

2023-06-16 03:40朱玉香林静陈永贵
成才之路 2023年16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能力培养高职院校

朱玉香 林静 陈永贵

摘要: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关键之处就是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文章基于高职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现状,分析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困境,从教师职称的不同层次将教师实践能力分为能力储备阶段、能力传输阶段和能力转化阶段,从而构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结构模型,并立足于能力结构模型提出不同阶段教师实践能力的具体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能力结构模型;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6-006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双高背景下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YB0574,主持人:陈永贵)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助推职业教育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使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壮大、发展的机会,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之处,在于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把职业教育比作一座高楼,那么专业课教师就是高职院校的顶梁柱,职业技能传输的桥梁,直接决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培养的学生职业适应性的高低以及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实践教学能力,包括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应用管理能力和相关技能的拓展能力。教师作为学生知识获得的源头,本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要具有先进性和现势性,保证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前沿性。因此,专业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与行业发展接轨,了解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时刻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做一株不断汲取养分的麦穗,在职业道路上不断前行,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本文通过分析高职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现状和困境,力求找到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现状

1.师资队伍的年轻化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的需求量加大,尤其是一些新建或者由原来中职院校升格为高职的院校,师资队伍结构日益年轻化。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2017—2021年每年新进教师20人~40人,新进教师接近现有师资队伍的半数,新进教师90%以上为应届毕业生参加招聘入职,由学校直接踏入工作岗位,严重缺乏专业实践经验。

2.生产实践的形式化

当前,新入职教师以硕士研究生学历为起点,按照教师职称管理办法规定,入职三年后即可参加职称的晋升,需要面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规定的年限、授课任务量、科研成果,班主任、辅导员经历,企业实践经历等压力。年轻教师真正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的时间非常少,加上对生产实践经历的监督管理缺失,使得生产实践经历日趋形式化。

3.实践能力的脱节

年轻教师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大多来源于书本的摸索或者一些老教师的口口相传,至多是一些模拟案例的练习,短期内能够应付教学要求,但是缺乏生产实践经历,使实践能力与生产脱节,成为无根的浮萍,不牢、不实,成为无源的死水,无法适应生产技术快速变革的需求。

4.师资培训的缺失

想要获得源头的活水,免不了要走出去和引进来。而不管是走出去或是引进来,都需要相应的配套资金和制度支持。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仅仅靠每年的国家、省级的统一培训,“双师”培训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这类培训存在着数量少、专业方向不能完全对口、参加人员的受众面比较窄等方面的问题,不能真正解决专业教师对口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例如,“双师”培训主要是面向新进年轻教师进行的一些观摩性讲授,且机会只有一次,培训的专业很多时候不能和教师本身的专业方向对口,大多数都是相关专业,如测绘类专业的教师参加双师培训时只能参加一些建筑类的课程培训,不能满足对新的测绘仪器、测绘技术和理论方法的学习需求。而高职院校由于在师资培训方面的专项资金严重缺乏,组织的培训数量很少,这也是限制教师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

综合分析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外压不够、内驱不足,缺乏合适的提升路径。外部压力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在职称评审制度上的要求不严;二是学校对教师参加生产实践的管理与考核制度方面的缺失,师资培训配套支持不够,校企合作流于表面,缺乏教师和企业员工互派交流学习;三是企业合作管理的执行力缺乏,企业方不能保证正在开展的生产项目符合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需要,缺乏专业的对口性,且对实践教师缺乏有效的制约力和管理义务,造成最终生产实践的形式化;四是专业课教学要求教师在理论阐述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实操演示,并提出操作的注意事项及熟练度要求,需要专业教师具备与课程相匹配的实践能力,成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标杆,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不足,在学习中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不高。内驱力主要是在具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教师从自身的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形成的内在驱动力。首先是浅层的知识、技能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必备的简单操作能力;其次是与教师身份相匹配的教学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肩负着神圣使命,形成深层的自我认知;最后形成特殊的人格特质,自内而外地要求自我提升。而外压不够造成内驱大多停留在浅层的知识、技能的需求上。

三、基于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与供给能力分析

分析教师实践能力现状可见,在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中最大的困境在于解决校企合作的深入实施与管理问题。企业的属性决定其重视利益,而校企合作中最大的阻力是企业如何在合作中获利,同时学校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各自的供需关系方面分析如下。

1.需求分析

第一,企业的需求。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一些生产项目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而这类人员投入又不是长期的,随着生产项目的结束,这部分人员的需求也将结束。二是管理人才的需求,一些生产项目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的项目管理人才和技术负责人。三是专业技术的培训与研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企业运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企业的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上的提高。四是企業知名度的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代表着该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决定着企业的效益和对高新人才的吸引力。

第二,高职院校的需求。一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但缺乏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二是在校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与提升需要参与生产实践;三是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四是专业发展建设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以适应社会生产任务的需求,所以专业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与社会接轨,特别是相关行业的企业;五是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关系着生源的数量与质量;六是在师资力量和专业建设上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社会资金的注入能够大幅度加快学校的发展。

2.供给能力分析

第一,企业的供给能力。一是可以在生产项目中提供生产一线的实践机会;二是可以提供一定量的资金注入,资助学校专业技术的开发和实训基地建设;三是企业最了解生产中需要什么,掌握着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四是掌握生产实践过程中第一手研究数据,为专业技术研究提供实验机会和实验数据。

第二,高职院校的供给能力。一是高职院校有大量的专业教师,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与研究能力;二是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三是高职院校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培养过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后仍在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且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母校之间有着合作的情谊基础。

第三,校企合作融合点。通过对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供给分析与需求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和学校有着非常多的融合点。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岗位实习生和有丰富理论知识、管理能力与研究能力的教师辅助企业的生产项目,企业仅需提供生产实践的岗位并支付实习生一定的补助。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提供行业发展需求与发展建议,并提供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新技术的研发,最终成果双方共享。企业能够解决短期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解决生产项目人员数量上的问题,并可以节省为此招收正式员工的费用。高职院校能够解决教师和学生生产实践岗位需求的问题。企业与高职院校可以定期进行人才的交流学习,扩大交流层面,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且認真执行,实现真正的共赢。企业投资建设的实训基地除满足正常的教学使用之外,还可以优先为投资企业解决生产需要。新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中规定“对符合条件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按照规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支持,落实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及其他税费优惠”。国家层面的立法支持对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除了能与校方实现共赢之外,还可以得到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

四、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结构模型构建

1.教师实践能力结构模型分析基础

第一,高职教师队伍结构分析。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大,高职院校呈扩张式发展,但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在年龄和数量上失衡,年轻的初级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第二,高职教师能力结构分析。高职教师的能力主要包括职业素养、专业能力、教学实施与管理能力、评价与创新能力等方面。职业素养对于高职教师来说,是专业教师必备的基础条件,专业教师的内在要求和规范。职业素养包括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工作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专业教师所具备的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基础实操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专业开发能力等。在专业能力方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能力储备阶段,二是能力传输阶段,三是能力转化阶段。教学实施与管理能力及评价与创新能力,主要是在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要求,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授课能力、评价课程与反馈能力等。

2.教师实践能力结构模型构建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内驱力形成过程和阶段性能力需求,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分为三个阶段,建立专业能力结构模型,呈金字塔型,包含人员结构、阶段特点、主要培养目标和具体培养能力。第一阶段为能力储备阶段,该阶段教师队伍主要由具备初级职称的教师及新进教师组成,主要满足教师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需求,达到分专业、分项目的专业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储备要求。第二阶段为能力传输阶段,该阶段教师队伍主要由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的中级职称教师组成,主要满足该阶段教师的自我教学观念、教学理念的形成,思想态度的转变,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的需要,达到具备实践项目的管理能力,可以将实践能力转化为理论,传输给其他教师及学生,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第三阶段为能力转化阶段,该阶段主要通过具备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独特的人生阅历和经验累积,形成教师自身的特质和内发的动机,使其具备项目综合管理能力、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能力、产教融合发展能力、专业群建设能力等。

五、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阶段式培养路径

1.能力储备阶段的培养

初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学生专业课授课任务的主要力量。大多数的专业课是由初级职称教师来讲授,所以想要保障教学质量,对初级职称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第一,在培养时间的选择上,应选在新进教师的实习期,主要涉及教学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第一学期在校对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在“听课—备课—试讲”的过程中积累授课经验,并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材的研读,了解课程对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第二学期根据对新进教师的培养计划,联系校企合作单位参加为期6个月左右的生产一线岗位实践,并进行校企的双元管理。通过一年的实习初步完成身份的转变,新进教师能代入教师的角色,职业素养初步养成,完成内驱力的基础建设。在初级阶段除了新进的一年实习期,后期也要定期进行岗位实践安排,一般每年不少于1个月。第二,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师技能比武,增加教师对实践能力提升的外压,促进内驱力的进一步形成。第三,参加对应的技能培训和技能考核,取得“双师”资格和考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成为相应专业能力的熟练者。第四,结合行业的职业操守和教师职业道德,逐步完善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养成。

2.能力传输阶段的培养

中级讲师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已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教学上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形成了明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教师对项目的完整把控能力,使其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都要能够独当一面。第一,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高职院校可以和合作企业进行人才交流,互派人员到对方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参与生产项目的管理。第二,主持参与一些课程建设、课程改革类的教改项目,进一步夯实职业素养,加强专业技能知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通过参加一些教学能力大赛,打磨基本功,促进专业和理论的融合。第三,中级讲师掌握着一线前沿的专业知识和较为完整的生产项目实践经验,要充分发挥这部分力量,可以在校内组织的师资培训中让这部分人进行经验的传输,完成自身经验的融会贯通,以及对初级教师的引领。

3.能力转化阶段的培养

该阶段,教师主要是对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了解,主要以职业发展为目标,在产教融合发展上、专业拓展融合方向上提高能力。可以到企业的管理岗挂职锻炼,同时涉猎不同专业的知识,拓宽专业视野,争取“他山之石”,促进本专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应在校内组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在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进行资料的收集、实验、总结,使教师结合企业需求在专业技术上进行深入开发研究,争取在专业上做出突破创新,成为专业发展的开拓者。

各阶段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不同,提升目标不同,培养方式也会有所区别,要想实现阶段能力提升目标,应完善教师的管理制度与监督检查制度。职称评审是教师比较关心的事情之一,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教师在达到省级职称评审条件后,更大的竞争来自本校,学校在制定职称评审条件时可以加入平时教师专业能力的考核与生产实践经历的考核,这样可以有效调动教师参加生产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動性,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建柳.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模型建构及其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2]王斌.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师实践能力提升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 2020(40).

[3]李军.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特征及培养[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

[4]高山艳,和震.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模型构建及验证[J].教师教育研究,2019(0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Model for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u Yuxiang, Lin Jing, Chen Yonggui

(Henan Colleg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Zhengzhou 451465,China)

Abstract: The key difference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is that it focuses more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it, which is related to whether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can be achieved.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in improving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ies. From different levels of teacher titles,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ies are divided into ability reserve stage, ability transmission stage, and ability transformation stage, thus constructing a structural model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ies. Based on the ability structure model, specific training paths for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ies at different stag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teacher;practicalability;capabilitystructuremodel;ability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能力培养高职院校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