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的美学特征

2023-06-15 08:34侯郭冰
中国故事 2023年4期
关键词:武当土家长江

侯郭冰

导读

舞蹈诗是中国舞蹈艺术中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区别于其他舞蹈形式最基本的艺术元素是诗的意象与诗的韵律。《家住长江边》是“舞蹈诗”的精品之一。该剧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把长江作为叙述背景的舞蹈作品。以长江为主线,把湖北五大地区独特的风土民情和文化魅力,艺术性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诗化的舞蹈形式——舞蹈诗

舞蹈与诗歌自古就有着同源一体的关系,从艺术的起源角度来说,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称为“乐”。明代诗人李东阳云:“乐始于诗,终于律。以陶写性情,感发意志,动荡血脉,流通精神,有志于手舞足蹈而不自觉者。”再有《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

时至今日,诗、乐、舞相融合已然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而“舞蹈诗”的产生,可以说是诗与舞的再度相遇,这种看似复古的相遇并非异想天开、心血来潮的偶然,而是带着时代气息的必然。

舞蹈诗区别于其他舞蹈形式最基本的艺术元素是诗的意象与诗的韵律。舞蹈诗的创作强调一种诗性思维,它需要创作者逃离逻辑思维、定势思维的束缚,以一种诗的闪跳性与朦胧性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我们可以将其与另一种常见的舞蹈形式——“舞剧”对比,舞剧需要具备情节、冲突和戏剧性;而舞蹈诗则恰恰相反,它与我们通常说的“诗”紧密相连,往往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也不需要什么深刻主题。通过淡化情节、淡化人物,舞蹈以一种更自由、更浪漫、更富有诗意的形态呈现出来,为的是表达一种情绪、一种感觉甚至一种思绪,它也由此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舞蹈诗《家住长江边》的概述

荆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土家族的风情、风俗和风韵绮丽多姿,而“水文化”是荆楚特有的文化财富。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长江为叙述背景的舞蹈作品。它以湖北特有的地方文化、土家族民间文化和长江水文化为题材,以水为魂的作品。它把长江作为“一条长线”,把荆楚地区壮美雄奇的三峡、效法自然的巴土、原始神秘的神农架、巍峨雄伟的武当山、水肥情真的洪湖这五个具有地域标志性的地方视为“五颗明亮的珍珠”,构造了“一线穿五珠”的剧目结构。五个地方又分别代表五种不同的文化:神秘浪漫且深远的荆楚文化、原始古朴且神秘的森林文化、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乐天达观的巴土文化、湿润柔美的江汉平原水乡文化,五种色彩荟萃铺展成一幅有情有景的山水风情画卷。编导用这样一种创新的形式,把长江边的风土人情艺术性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作品汇集了专业的编导、演员,并用观众熟悉的素材和独特的艺术创意进行创作,无疑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很强的艺术巨作。

舞蹈诗《家住长江边》既可以一改舞剧那样过重的戏剧内容和人物冲突的负担,同时又能弥补小型舞蹈剧目由于时长较短导致表现内容受限的不足。它用舞蹈语言,通过篇章化、非戏剧性、跳跃式的方式,以诗的立意和诗化的结构表达特定的主题思想和精神乃至地方风情,强化写意而淡化情节。该作品的创作目的就是把湖北五地的文化绘声绘色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在保持较高专业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之上兼顾市场的需求,让普通的市民观众也能走进艺术的殿堂,看得懂、被感染。同时,让大众接触到专业性的作品,也能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

三、舞蹈诗《家住长江边》美学特征

(一)鲜明的意象属性

“意象”一词早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出现,属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从孔子“立象以尽意”发展而来的“意象”美学观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现在的文艺创作。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是通过对人体动作的不断改变,创造出高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形成由“象”到“意”的傳递。舞蹈外在的“象”是看得见的外部形态,舞蹈内在的“意”是通过肢体语言,所升华出的富有象征性和哲理意味的审美意象。舞蹈诗区别于其他舞蹈形式最明显也最富有特色的属性就是诗的韵律与意象。

在第一篇章的女子民俗群舞《祭江》中,女人们拿着装满粽子的箩筐来到江边,祭祀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深受民间百姓的爱戴,他投江后,为了不让鱼类破坏屈原的尸体,男女老少用粽叶包裹糯米投入水中,让鱼吃米饭而不去咬屈原的遗体。编导借此别出心裁地创作了一段粽子舞。巧妙的是,为了呈现出反复投粽这一过程,编导采用悠悠球作为道具来代表粽子,通过对悠悠球的抛出与收回来代表投粽这一过程,可谓匠心独创、别具一格,也使观众耳目一新。演员们整齐划一、收放自如舞动悠悠球的动作大大增强了舞蹈的舞台表现力以及作品的观赏性、趣味性。同时在粽子的意象层面上,实现了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折射,也表现了当地百姓对屈原的热爱和尊敬。紧接着在江水的轰鸣声中,屈原的形象也映入人们眼帘,他仰望苍天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二)浓厚的民俗风情

土家族是湖北地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有独特的民风民俗。本剧的第三篇章——“情惊巴土”,就用歌舞的形式把土家人的民风民俗呈现在我们面前。汉族有相亲会,土家族有女儿会,在民俗舞蹈《女儿会》中,一群土家少女并排撑着红油伞,踏着欢快的节奏,迈着特有的小颤步扭动着身姿,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赶往比兹卡集市,去参加土家族传统的节日“女儿会”。土家女儿会又叫作土家情人节,因为在这一天,她们可自由挑选心上人,一路上女孩们羞涩腼腆且兴奋喜悦。姑娘们把背来的背篓摆到特定街道的两旁,静静地等待意中人来买东西,看似卖东西,实则是挑选意中情人。

节目中的音乐“沏噗沏噗呛”的韵律和节奏来源于湖北五峰土家族流行的民间打击乐——“打溜子”,旋律朗朗上口。作曲家提取其中极有特点的节奏部分加以利用,使其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之上同时融入了土家少女的俏皮活泼的人声节奏,并恰到好处地凸显出土家少女们在“女儿会”中那种真挚热烈而又略带羞涩的可爱性格。而舞蹈动作则源自民间艺术“花鼓子”,对土家人来说,哪里有喜事哪里就有“花鼓子”。不管是唱词还是舞蹈动作,都充满喜悦的气氛,当地人也都会在重大的喜事中通过“花鼓子”来表达喜悦、传达祝福、增进感情。编导们去粗取精,编创了一段简洁明快、俏皮灵动的舞蹈片段,把原本通俗的民间艺术以一种艺术化的手法呈现出来。喜庆繁华的女儿会,透露出的是土家人的真善美,也体现出土家人敢于追求幸福、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三)高度的生命情调

在远古时代,人们跳舞不仅是为了丰富精神世界,也不是单纯满足审美的需要,更多的是在肢体的运动与变化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闻一多也曾说过:“原始舞蹈是在人类生存发展的目标刺激下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强烈、最纯粹、最充分的表现。”在巴土的民俗中,“死”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生”,“跳丧”恰恰是生命轮回的一种标志和见证。第三篇章的民俗歌舞《笑入天国——跳丧》,讲的就是土家人跳丧的习俗,跳丧在土家人口中叫“撒叶儿嗬”,我们刚才说哪里有喜事哪里就有“花鼓子”,其实土家人不仅重视喜事,也同样重视白事,哪里有白事哪里就有“撒叶儿嗬”。老人去世后亲朋好友甚至附近乡邻都要来跳丧,且逝者年岁愈高来参加跳丧的人数就愈多,跳舞唱歌,热热闹闹送亡人,舞者随鼓的节奏,应歌接舞以兴示哀。跳丧的动作幅度较大,多为模仿飞禽走兽。作品中演员多次用八字步蹲着前进,每一步都刚劲有力,具有浓烈的野趣美。古朴苍劲的动作配合极富震撼力的音乐,透露出土家人达观而又炽热的生命意识和无限的生命张力,整个舞台浑然一体、动感十足,极富表现力。土家人的“喜事哭”是“孝文化”的彰显,而“丧事闹”则是对生命亡灵的敬重,这表达了巴土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论是喜还是丧,土家人都要有唱歌跳舞的盛大仪式,这种仪式也几乎是全员参与,从另一角度来讲也是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是土家人炙热的生命情调。

(四)坚韧的民族精神

“诗”常常用来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而“舞蹈诗”这种诗化的舞蹈形式需要舞蹈演员通过肢体语言去表现一种情感、一种精神。男子群舞《纤夫》就表现了一群逆流跋涉不向命运低头的纤夫们。第一篇章开篇时,滚滚的长江水扑面而来,浩浩荡荡震人心魄,随之而来的是峭壁丛生的峡江。暗黑色的礁石立即把我们带入险象环生的江边,音乐、舞美所营造的氛围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么此景渲染何情?

三峡险峻奇秀,船行其中,只能靠纤夫拉动上行,他们用汗水和鲜血使三峡的航运通畅,纤夫这一形象既成了画家笔下的形象,也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伴随着低沉的纤夫号子,这群人仿佛从一幅幅油画中复活,他们赤膊赤脚,战狂风,斗恶浪,肩并着肩,行走在乱石林立的礁石丛中。手里的纤绳在三峡岸边那坚硬的岩石上打磨下一道道光滑而又沉重的痕迹,触目惊心,真实地描述着历代三峡纤夫们团结坚韧的意志,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三峡,这也是三峡特有的力量,是三峡特有的风光!伴随着纤夫们铿锵有力的步伐,低沉的拉纤号子也逐渐变得雄壮有力、粗犷豪迈。他们是激流险滩里的勇士,是用肉身对抗风雨、对抗急流的“愚公”,他们澎湃汹涌的气势尽情地描绘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中华儿女坚韧不屈的精神象征,而滔滔长江水正是这一点一滴的见证者。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群舞《纤夫》不仅具有韵律美,更让观众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力量美!

(五)天人合一的境界

舞蹈诗相比其他舞蹈形式更追求一种精神意境。武当山是道家名山,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精神。在《家住长江边》的第四篇章——“云依武当”中,就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意境。

明代永乐年间,武当开始形成自己特色,一直到今天,武当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和派系,故有“南尊武当、北崇少林”之说。篇章开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阴阳八卦屏风,一上来就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神秘而肃穆。屏风后面静坐着一群道家师徒,配有若隐若现的武当仙家之景。阴阳幕伴随着音乐缓缓升起,一幅美不胜收的烟云武当画面映入眼帘。雪松、龙头香、武当金鼎等道具充满道家气息,作为背景一一呈现在舞台上。

演员的服装设计也别具匠心,一部分衣服自上而下由白色渐渐过渡到黑色,另一部分则刚好与之相反,自上而下由黑色渐渐过渡到白色,这刚好与八卦的图像相映成趣,显得庄重典雅。

《太极武当》营造了虚静而不凝滞的舞台意境,整体以黑与白展现武当太极的理念,尤其是两位高手的独秀表演,刚柔相济,勾勒出中华民族之精神。静时如秋月,动时如飓风,展现武术深厚的功底和太极天人合一的高远意境。同时,音乐、舞蹈、武术的融合也给人以美的享受。《仙风拂尘》中运用太极图形来进行构图,太极图形与拂尘势势相承、环环相扣,如长河飞瀑似行云流水。演员们在空灵的道乐声中,或剑走龙蛇、拂尘舒卷;或手拿拂尘,静坐冥思,整个舞段动静结合、和谐统一,是道家文化的体现,也是武当精神的意象性符号的象征。

四、风情与精神的融合

总而言之,大型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在浓浓的历史感中又贯穿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正由于本剧采用了舞蹈诗这样一种诗化的、富有诗意的结构形式,所以它不只是把民间艺术和民风习俗简单地加以包装,而是创造性提炼和再现了长江边的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地把湖北地区的文化绘声绘色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普通的市民观众也能走进艺术的殿堂,并为之鼓掌。

荆楚人民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家住长江边》看似是一点一滴的描绘,实则是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和坚韧不屈的中华精神的赞颂与讴歌!

参考文献

[1] 仇晓莉. 舞蹈诗时代发展与内质思探[J]. 戏剧之家,2014(7).

[2] 刘世平. 舞蹈诗的内质及其纯粹性[J]. 艺海,2008(3).

[3] 吕艺生. 论舞蹈诗[J]. 舞蹈,2000(6).

[4] 郑传寅,崔霞. 历史画卷 视听盛宴——舞蹈詩《家住长江边》赏析[J]. 戏剧之家,2007(4).

[5] 郭贤清. 律动的画 舞动的诗——舞蹈诗《家住长江边》观感[J]. 戏剧之家,2007(4).

[6] 袁禾. 中国舞蹈意象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武当土家长江
长江之头
武当佳境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武当还馍录
土家摔碗酒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土家美
武当秘传太极拳图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