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明
导读
首善医院位于大同古城武定门外,是大同最早的西医院之一。护士长何明清曾在此工作,她救助贫苦农民,并于“七七事变”爆发时赶赴卢沟桥,为中国军队救死扶伤,被白求恩称为“八路军战地天使”。作为新西兰家喻户晓的人物,何明清积极推动新中友好关系的建设,她的事迹和精神打动了人们。
在今天的大同古城武定门外,有一栋中西合璧风格的古朴小楼,名为首善医院。这曾是大同最早的西医院,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1925年,从这里走出一位白求恩式的国际友人何明清。
首善医院的来龙去脉
首善医院由1924年建成的主楼和1938年9月建成的圣益多雅堂(俗称“小平房教堂”)组成,目前保存完好。主楼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两侧副楼二层,东西长25.73米,南北宽17.54米。这栋建筑既有欧式风格,又吸收了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室内地面铺设条状木地板,附有空斗火墙。室外山面均留有圆形通气孔。平面布局上左右对称,为中西合璧的典型建筑。位于主楼后面的通敞式教堂,是一座欧式风格建筑,坐北朝南,东西宽8.24米,南北长17.54米,建筑面积145平方米。
多少年来,首善医院因一直隱藏在大同市二医院密密匝匝的楼宇中而不被人们所注意,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2013年6月,根据大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二医院搬出,除原首善医院旧址及配套设施保留外,其余均拆除,这处历经沧桑的古建筑旧址才无遮无掩地显露出真容。
这座首善医院是有历史渊源的。1917年,绥远地区发生的鼠疫很快蔓延到大同,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英国籍大夫史梅礼,带队来到大同搞防疫工作,于次年三月将鼠疫扑灭。回英国度假时,史梅礼经斡旋以伦敦圣公会拓展教务的名义,于1919年在大同捐款租借20亩土地,创办西医院,定名为首善医院,并从北京协和医院调来4名英国大夫和护士。医院当时有门诊部、住院部、礼拜堂、办公室、宿舍等100余间房舍。
1942年,首善医院被侵华日军强行占领,改为晋北医院。抗战胜利后,曾作为国民党十二战区军医院,后改为山西省大同医院。1947年冬,华北圣公会收回该医院,复称首善医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善医院先后被用作空军野战医院、星火制药厂厂房、大同市工人疗养院,1997年成为大同市二医院和大同医专附属医院。2008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登录为重要近现代不可移动文物。2013年7月,大同市文物局接管首善医院。现在医院旧址前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同首善医院旧址,山西省2016年6月6日公布,山西省人民政府立。
法国前总统蓬皮杜的祖父当年参与了首善医院的设计工作,这成了蓬皮杜于1973年9月15日在周恩来总理抱病陪同下特地来大同考察的直接动因,也是蓬皮杜之子阿兰·蓬皮杜夫妇分别于2017年10月、2019年3月和11月三次来大同,并决定在大同古城柴市角投资建设“蓬皮杜国际艺术社区”的直接动因。
从首善医院走出的“八路军战地天使”
当年从北京协和医院调来的护士中,有一位28岁的新西兰女性,英文名为“Kathleen Hall(凯瑟琳·霍尔)”,因为“Hall”的发音与中国的“何”姓很相近,所以她给自己取了“何明清”的中文名。何明清出生在新西兰北岛的纳皮尔市,13岁时随全家迁居到奥克兰。她的3个哥哥自愿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中两人献出了生命。从此,何明清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反对非正义的战争。1923年,何明清作为一名医务传教士来到中国工作,在北京协和医院待了一年,学习中文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之后在大同首善医院工作一年多,担任该院总护士长兼附属护士学校的校长。之后又到冀南河间和冀中安国的教会医院担任护士长工作,并在曲阳县、唐县乡间巡诊,救助贫苦农民。1935年,她在曲阳县宋家庄建成总诊所,又在唐县牛眼沟村建起一所教堂,兼作乡村医院。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何明清随北京协和医院等几家医院的救护队赶赴卢沟桥,为中国军队救死扶伤,并在那里和后来的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相识。1938年日军扫荡曲阳、阜平,百姓流离失所,何明清从教会申领到4万余元赈济灾民。1939年初,英国青年乔治·何克不幸感染伤寒,经何明清治疗康复。何克在美国出版了《我看到了新中国》一书,深入报道了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的表现。何克与朱德、聂荣臻等中共将领结下了深厚情谊,后来担任陕西省凤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以延安的革命精神和八路军的思想作风来管理学校,教育学生。何克于1945年7月22日在建设校园中不幸患破伤风去世,享年30岁。电影《黄石的孩子》讲的就是何克的传奇一生。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时特别提到并高度评价乔治·何克。
何明清与白求恩在共同战斗中结下深厚情谊,白求恩大夫称何明清为“我们八路军中的战地天使”。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创建了“国际和平医院”,但苦于没有药品。一天,穿着褪色的八路军军装的白求恩来到村子里找何明清帮忙。白求恩说自己的祖籍是苏格兰,于是攀起了“老乡”关系。白求恩求何明清把他带进燕京大学,想和那里的人谈谈,也许能得到更多的药品。他俩去找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汇报,聂荣臻认为这样做太危险,于是何明清一个人上了路。她利用自己持有英国护照的自由身份以及日军颁发的通行证为掩护,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30多次到北平(今北京)购买了大量根据地奇缺的医药品、手术器械以及电池、机油、汽油、电线,有时还藏匿着内燃发电机、收发报机元件等急用的军用物资,辗转送到晋察冀军区的八路军手中,并把一批批经她动员的医生护士从北平带进太行山。她在宣武门教堂、王府井大街和燕京大学分别建立了秘密联络站,北平协和医院的护士郭庆兰在她动员下参加了八路军,后来嫁给印度医生柯棣华。
侵华日军侦查到何明清的“破绽”,遂将何明清的宋家庄诊所毁为废墟,然后向英国使馆提出抗议,要求把何明清驱逐出中国。何明清本想逃到北平西山后再回到晋察冀军区,但又想到自己的存在已对他人构成危险,于是便去了香港,向宋庆龄汇报了情况,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辗转来到“红十字会”总部所在地贵阳,又随着运送抗战药品的车辆到了重庆,见到战时儿童保育委员会副理事长李德全和其丈夫冯玉祥。因不巧患了严重的脚气,她担心成为志愿者团队的负担,在西安休养了几天后,便回到了新西兰。
回国后,何明清总想再为中国做点事儿。她经常在集会上发表演讲,把中国的真相告诉新西兰人民,敦促政府和官员援助中国抗战。1952年,在何明清等一些热心人士的发起下,“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成立。1958年,在中国福利基金会成立20周年前夕,何明清应宋庆龄之邀写下《对艰苦斗争日子的回忆》一文。1960年国庆期间,何明清作为国际友人应周恩来总理特邀来华并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聂荣臻、宋庆龄和路易·艾黎等老朋友与她热情会面。当年,聂荣臻对凯瑟琳格外尊重,曾告诉她:“你信上帝,我们共产党也信上帝。不过你们信的是耶稣,我们信的是劳苦大众,我们就是在为他们工作。”何明清在日记中写道:“共产党人广阔的胸怀像大海,只有他们才能使中国改变面貌。”今天,她在天安门上亲眼见证了这个变化。1964年,何明清再次来华访问,并最后一次来到大同,特地在首善医院旧址伫立许久才恋恋不舍地离去。1970年4月3日,何明清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根据她生前遗嘱,她的骨灰由她的亲友专程护送到曲阳县,一部分葬于烈士陵园,一部分撒在莲花山上。1990年,91岁高龄的聂荣臻为何明清题词:“救死扶伤,支援抗战,忘我献身,青史永存。”
首善医院旧址成为“国际主义教育基地”
2017年11月,河北省保定市举行何明清纪念室落成仪式,邀请工合国际委员代表参加。工合国际是在民政部批准注册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全称是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至今拥有84年光荣历史,当年被称为中国抗战的“经济堡垒”,主要创办者是宋庆龄、斯诺、路易·艾黎等。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工合国际回信,要求“发扬传承艾老‘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谱写国际友谊新篇章,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我作为常住大同的工合国际委员,陪同工合国际副主席李志明应邀赴保定参加何明清纪念室落成仪式时,偶然发现何明清曾在大同的莫斯医院工作过。会后,回到大同进行了两年的实地调查和资料查证工作,其间还被公派出访新西兰考察了解情况,最终弄清莫斯医院就是首善医院的曾用名。2019年12月,总部设在北京的工合国际正式将大同首善医院旧址确定为“国际主义教育基地”,同时确定的還有山丹培黎学校,包括之前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等,全国共有18处。
2022年是中新建交50周年。4月5日清明节这天,工合国际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何明清曾经工作过的大同首善医院旧址小教堂(现作为大同市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的会议室),举行“国际友人何明清缅怀追思会”,旨在推动两国扩大人文交流,多位国际友人通过线上参与追思。工合国际顾问、接受习近平主席亲自颁授友谊勋章的107岁的伊莎白女士,在线上神情专注地与会。伊莎白之子、工合国际主席柯马凯,新西兰的新中友协主席荣大伟作重点发言,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科学家、英国人戴伟,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的中央民族大学英文教师、美国人马克·力文等自由发言。我受委托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首善医院的历史和被工合国际正式确定为“国际主义教育基地”的过程,以及举行这次活动的缘起和意义。新西兰曾经出版过一本名为《何明清》的书,何明清在新西兰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新西兰与会人员荣大伟、范淼(新中友协副主席)对这个活动反响尤其强烈,表示在新冠疫情稳定后,要组织一次“新中友协路易·艾黎和何明清遗产之旅”。《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山西日报》客户端、《山西晚报》客户端和大同电视台、工合国际网站都作了报道。新西兰驻华大使馆及时收集了这次活动的情况。新西兰多家媒体报道了这次活动,何明清的侄女Mary Hall(中文译名玛丽)获悉后,深表谢意,愿接过姑姑何明清的接力棒,继续为推动新中友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保茹. 跨越赤道的桥——献给用生命铸造中新友谊的人们[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
[2] 路易·艾黎. 艾黎自传[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7.